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教育部規(guī)定中學生兩種整本必讀書,一為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一為社會學名著《鄉(xiāng)土中國》。
      依我的理解,用這兩本書,從學生入手,可以逐步修復或者糾正中國社會整體世俗價值的偏失,讓人們心態(tài)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視角和非功利心態(tài),感受并理解“文化鄉(xiāng)愁”,重新感受認識傳統(tǒng)社會文化倫常價值下的生活情態(tài)、世事興衰,以及重新檢省自身的中華鄉(xiāng)土文化屬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漸迷昏欲睡的中華心。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脈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來人類城市化進程中滋生的全方位優(yōu)越感、都市無條件崇拜心理以及現(xiàn)代化傲慢和當代極度自負的心態(tài)。
      將兩本書相比較,《鄉(xiāng)土中國》更難讓一些患有現(xiàn)代城市病的學者及習慣了鄙視鄉(xiāng)村、厭棄鄉(xiāng)土、嘲諷鄉(xiāng)愁的讀者理解。
      試舉兩個與筆者有關的例子。
      陜西關中東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氣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數(shù)年例有大霖,使原屬半干旱地區(qū),連月雨澇,鹵泊灘一帶,地勢低卑,尤易淹浸,水不下潤,難以瀉排,秋莊稼難以收獲,麥子種不下去。
      今年正值秋莊稼將熟之季,雨勢大而時長,頃成澤國。
      在老家務農為生的六爸從來勤儉,過日子細致,種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對自己所務莊稼十分愛惜,他的莊稼也仿佛總比別人的長勢好。
      六爸今年有數(shù)畝玉米,以青秫悉數(shù)賣與臨村養(yǎng)牛戶作飼料,交易畢。次日,大雨至,十數(shù)日不斷,村莊田地遂為水淹,無法收割。
      六爸找到養(yǎng)牛戶,將錢悉數(shù)退回,說:這地收不成了,還算我的,不能讓你吃虧。
      養(yǎng)牛戶稱謝不已。
      ——這就是“鄉(xiāng)土中國”,正如費孝通先生說的:它土,卻不愚。
      六爸的事,讓我想起張岱《快園道古》記載的明朝故事——
      南陽李文達大父家種棉花,載賣湖湘。有三商交值三百兩訖,忽邸舍失火燒罄。三商窮蹙,幾欲自盡。公慰之曰:“汝貨未及船,尚為我物。物失值存,我應還汝,汝若失此貨本,何以為生?”即悉還之。
      此故事被歸入“盛德部”。是說,明朝南陽鄧州人李賢的祖父種棉花,將棉花運到南方去賣。與三位客商買主交易完畢,當天晚上就發(fā)生了火災,將棉花燒成了灰。三位客商欲哭無淚,難受得都想自殺。李賢的祖父找到三位客商說:你們的船還沒有離岸,發(fā)生火災,棉花還算我的,我應該把錢還給你們。你們沒有了這些本錢,拿什么生活?將貨款全部退給客商。
      李賢(1408—1466)字元德,明朝鄧州人。1433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即宰相,正一品)。曾先后輔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憲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稱五朝元老,從政三十余年,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難得的治世良臣。死后謚“文達”,人稱李文達或李閣老。
      第二個例子還是今年秋季老家受災玉米地的事。
      我們村玉米地全被淹了,玉米泡在積水里,無法收獲,眼看倒臥霉爛,滿目狼藉,簡直無法收。
      但農民會堅持想辦法收。收玉米所付出的人工還不算,光是其他投入,也遠大于玉米所值。因此從價值利害計,明顯絕對劃不來。如果計價值利害,就應該不收,讓它爛下去,等水干了,再收拾整理種別的。但農民絕不那么干,非要眼睜睜明明白白做這個虧本的事。平時過日子仔仔細細、斤斤計較的農民,卻絲毫不計算這個成本與付出,為什么?你問他們,他們很詫異:不收?那咋能行!地撂荒在那里,難看得很,路上過來過去的人見了,罵哩!說這是誰家爛貨什兒的,不像個正經過日子人……
      這就是質樸的農村人,他們只憑這代代相傳的樸素自覺,就踐行著孔子的話:“爾愛其羊,我愛其禮?!?br />      錢穆先生說,用溫情看待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溫情的滋生,需要豐沛的生命去感受事物,與天地精神共往來。這一切必然來自“格物致知”的自覺,“格物致知”使人良心得以發(fā)現(xiàn),良心發(fā)現(xiàn),為人做事,即便是普通鄉(xiāng)土之人,也自然契合“為萬世開太平”的文化價值,此正“道不遠人”之謂也。
      發(fā)自內心的、自然的、良知屬性的溫情,才是真正的敬誠之情。那種帶著鄉(xiāng)土的馨香的情懷,是提升人整體生命質量和高度的情懷。
(許石林《玉米地遭水災后的兩則故事:背后是一個讓人飽含熱淚的“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作者認為隨著中國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社會整體世俗價值有所偏失,而要求學生閱讀《紅樓夢》和《鄉(xiāng)土中國》,有助于找到文化血脈之本。
B.“它土,卻不愚”,作者引用《鄉(xiāng)土中國》中的話,借此表現(xiàn)以六爸為代表的鄉(xiāng)土百姓雖然遭受苦難但是仍然質樸守信的美好品格。
C.在第二個例子中,作者認為平時過日子斤斤計較的農民,不顧虧本地堅持收玉米,是因為害怕被別人批評而堅持這樣去做。
D.“格物致知”使人在為人做事時不違背良心,可以豐沛?zhèn)€體的生命,還可提升人類整體的生命質量,符合“為萬世開太平”的價值追求。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從第二段的內容可以看出,一百多年的人類城市化進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城市文化不斷崛起而鄉(xiāng)土文化不斷式微的過程。
B.“以青秫悉數(shù)賣與臨村養(yǎng)牛戶作飼料,交易畢?!弊髡呖桃鈴娬{交易過程的結束,意在暗示如果按照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規(guī)則,六爸不退錢也無可非議。
C.“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币每鬃拥脑捹澝擂r民堅持收玉米之事,說明作者認同農村人的做事原則,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應該超越功利性。
D.從作者所講述的兩個例子來看,現(xiàn)在的鄉(xiāng)土社會雖然不斷遭受沖擊,但是仍然保留著許多鄉(xiāng)土文化屬性,這些都是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中的寶貴資源。
(3)下列選自《鄉(xiāng)土中國》中的片段,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本文觀點的一項是
A
A

A.西洋的商人到現(xiàn)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于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一文不要的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鄉(xiāng)土本色》)
B.茶館,煙鋪,甚至街頭巷口,是男子們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場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說有笑,熱熱鬧鬧的。回到家,夫婦間合作順利,各人好好地按著應做的事各做各的。(《家族》)
C.我自己在抗戰(zhàn)時,疏散在昆明鄉(xiāng)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醫(yī)生,只有請教房東老太太。她一聽哭聲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種寄生菌,吃奶時就會發(fā)痛,不吃奶又餓。她不慌不忙地要我們用咸菜和藍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兩天果然好了。(《禮治秩序》)
D.在我們鄉(xiāng)土社會中,有專門做貿易活動的街集。街集時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地上,各地的人到這特定的地方,各以“無情”的身份出現(xiàn)。在這里大家把原來的關系暫時擱開,一切交易都得當場算清。(《血緣和地緣》)
(4)作者在第一個例子之后記述了《快園道古》中的明朝故事,請簡要分析其用意。
(5)作者在敘述老家玉米地受災的兩個例子時,采用了不同的語言風格,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案】C;C;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0/22 5:0:1組卷:16引用:4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國人慎終追遠的重要場所,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禮是有秩序的愛。祠堂以血緣之基,融道德、信仰、禮三者于一體,規(guī)范禮制,聚族祭祀先人,團結族人,表達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在漫長的進程中,以“地緣”關系為依據(jù),以“親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體,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緣--政治”團體。宋代程頤倡導士大夫階層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馬光等大儒們都在思考著同一個問題,即通過哪種方式重建社會。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禮》,提出了“祠堂”這一名詞,確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確定了家禮構想,目的是復興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體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個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個家族由宗子率領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現(xiàn)了不設立宗子的“族”。一個同族同姓的村落,盡管沒有“宗”,仍然可以被稱為“宗族”,這個時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緣--社會”團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內小家庭之間的“親親”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這種“親親”的基礎上,通過祭祀共同的祖先,達到凝聚人心,團結族人,互愛互助的效果。這樣,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僅成為人與人之間的人倫共同體,而且成為生者與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體,成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一統(tǒng)天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與社會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種,有季祭、節(jié)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門或寒族,對祭祀都十分重視,儀式莊嚴,禮節(jié)隆重。祭祀先人是為了教育后人,立約族規(guī)是為了懲治違規(guī)犯律,借祖宗之威,稟祖宗之訓,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宗族管理權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長要宣讀族規(guī)和家訓以及族譜,族長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講傳統(tǒng)倫理,告誡和懲罰犯錯子孫。凡做了錯事的族人須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這樣的方式來懲治不良行為。通過祠堂祭祀活動向后人宣講孝悌忠信等倫理道德。祭畢,后輩向前輩行禮,族人之間相互行禮,這樣,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種精神聯(lián)系的紐帶。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家族成員從兒童期起就受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熏陶。祭祀活動既加強了血緣關系,又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向心力,從而對族中成員的行為起到榜樣或約束作用,在特定條件下,成為一種群體標準模式,向前人表達崇敬和哀思,為后人樹立效法的楷模。
    (摘編自李玲《祠堂之禮:有秩序的愛》)(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祠堂作為我國鄉(xiāng)村中的禮制性建筑,具有增強宗族血緣聯(lián)系、規(guī)范社會禮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系中,通過拜祖敬宗與祭祖收族,從精神上團聚宗族。
    C.宗族通過祭祀活動來達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時合法地管理宗族,懲戒違法子孫。
    D.祠堂可作為本族處理家族內部事務、樹優(yōu)立榜、賞勤罰懶、宣講倫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宗明義,指出祠堂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為后文的論述奠定了基礎。
    B.文章第二段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現(xiàn),闡釋了祠堂祭祀蘊含的精神價值。
    C.文章第三段照應第一段闡述祠堂的功能,從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強化宗族觀念、團結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運用舉例論證闡釋祠堂祭祀活動的內容,指出了祠堂對家族成員的榜樣或約束作用。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節(jié)、清明、冬至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以及自己生辰之時來祠堂祭祀祖先,重溫家訓。
    C.古代社會宗族擁有一定的社會管理權,所以族人一旦違犯了族規(guī),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懲戒。
    D.由于祠堂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時期的產物,所以隨著時代發(fā)展、文明進步,祠堂將會消失。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6引用:1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他認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
          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fā)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基礎上的一次新的飛躍。據(jù)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將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xiàn)。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里,各民族、各國家在其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不同,新的軸心時代必須是在互相影響中發(fā)展的。前一個軸心時代,雖然提出了問題,可都是獨立提出來的。中國講的天下,就是中國了解的天下,希臘文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一個中國,還有個印度。而且,那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吸收印度的東西很多,相應地,印度吸收中國的東西非常少。這實際上是個文化單向傳播的問題,原因是中國的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樣了,任何一種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識?,F(xiàn)在,每個國家都不僅僅是要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同時也在解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當然,不能認為古代的問題到現(xiàn)在就沒有意義了,古人提出的問題,有些到現(xiàn)在也沒有解決。中國古代就提出的天人關系問題、古希臘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關系問題,這些問題人類還要不斷地解決下去。
          假如我們今天能夠進入一個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之間一定是互相吸收的關系。21世紀世界文化發(fā)展很可能形成若干個重要的文化區(qū):歐美文化區(qū)、東亞文化區(qū)、南亞文化區(qū)和中東與北非文化區(qū)(伊斯蘭文化區(qū)),其他還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猶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這些文化必須好好考慮如何相處的問題。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蓋的人口都在10億以上,一個文化消滅另一個文化沒有可能,因為牽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國的辦法,在對話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們有可能也有條件把西方的學說中國化,把中國思想加入西方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給他們一些刺激,讓他們去重新思考原來的問題。比如,西方長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們不主張主客二分,而是主張?zhí)烊撕弦?,兩者可以互補。
    (選自湯一介《我們在面對一個怎樣的孔子》,有刪改)(1)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同時出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世界產生了影響。
    B.在前一個軸心時代,各個國家對自己以外的國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國的文化也是獨立的不會互相影響。
    C.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軸心時代強調互相影響,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讓新的軸心時代真正到來,就必須使用中國的辦法,因為中國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闡述了新軸心時代與前一個軸心時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軸心時代的概念。
    B.本文的論點是新軸心時代各國要有全球意識,不僅解決自身問題,同時解決全球問題。
    C.實現(xiàn)新軸心時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否則就不能迎來新軸心時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的關系引出關于當代我國文化應怎樣發(fā)展的討論。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時期世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文化的多元發(fā)展,預示著或許會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xiàn)。
    B.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多元發(fā)展,因為各國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識,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D.新軸心時代到來后,世界文化一定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最終各國文化將達成統(tǒng)一。

    發(fā)布:2025/1/4 2:0:3組卷:2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觀歷史上的立法可以發(fā)現(xiàn),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大體上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guī)模大,法律條文在當時的社會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該法的體系性,強調立法的邏輯和規(guī)律。我國民法典就是因為符合這三個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為“法典”。
          首先,從立法的重要性來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對民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規(guī)范社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法的內容涉及社會成員的全部,也涉及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時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于憲法。另外,基本權利是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而人民大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主要表現(xiàn)為民事權利。在一個法治社會里,對于民事行為的規(guī)范,屬于社會的常規(guī)性、普遍性、基礎性、全局性活動,而民法就是開展這些活動的法律遵循和依靠。從這個角度看,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稱得上是“國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體系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來定名,說明其立法體量的顯著差異。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債法),其條文都超過了2200條。我國民法典法律條文包括七編、1260條,近80章,僅漢語字數(shù)就超過了10萬。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的立法,而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還有商事立法、知識產權立法和社會權利立法等民法特別法。無論如何,此次編纂完成的民法典,其體量也遠遠超過其他法律,將其稱為“法典”,凸顯了它在規(guī)范和制度體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強調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整合為一體之時的體系科學性和邏輯性。對民法規(guī)范、制度的編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找到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這些基本邏輯來編纂,民法典根本無從談起,因為大量的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都是一盤散沙,或是被形容為“隨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體系性科學,是人類社會依據(jù)民法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既是民法典編纂的基本技術手段,也是我們從事民法學習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技能。
          同時,依據(jù)體系性科學,我國民法典編纂還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民法典編纂借鑒了數(shù)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動中具有共同性的規(guī)則“提取”出來,作為一般規(guī)則規(guī)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體民事權利按照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區(qū)分來劃分為多個分則,在這些分則之中展現(xiàn)各種權利及其相對具體的要求。這樣的編纂方式,極大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不僅是體現(xiàn)法律關系邏輯和民事權利區(qū)分科學的最佳方式,也是學習研究、貫徹實施民法的最佳方式??傮w而言,本次民法典編纂按照體系化科學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亂且存在內在混亂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沖動,實現(xiàn)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民法發(fā)展史上曾倡導的“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民法典被定名為“典”,可謂實至名歸。
    (摘編自孫無忠《民法典何以為“典”》)(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為“典”,是實至名歸的。
    B.編纂者借鑒了數(shù)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使我國民法典編纂獲得成功。
    C.只有依靠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才能成功編纂民法典。
    D.我國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為“法典”,是因為民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闡述清楚,對讀者了解我國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B.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較為詳細地分析了我國民法典命名為“法典”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舉法、德、瑞士等國民法典的例子,從立法體量角度證明了我國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關于民法典依據(jù)體系性科學編纂的論述,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科學立法的重要性。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
     

    A.我國民法典區(qū)分總則和分則的編纂方式極大地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
    B.我國民法典立法體系龐大,法律條文多達上千條,漢語字數(shù)超過了10萬,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是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這兩者主要表現(xiàn)為民事權利。
    D.依據(jù)體系性科學,我國本次民法典的編纂實現(xiàn)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

    發(fā)布:2025/1/3 20:30:3組卷:7引用:1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