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在中國有兩千余年的栽培歷史。其育種通常采用以人工雜交為主,結合輻射誘變、多倍體育種等多種途徑的綜合育種方法。另外,我國科學家以深圳擬蘭 為重點研究對象,通過基因組的測序和功能分析從基因水平上解開了蘭花進化之謎。
(1)通過輻射誘變獲得蘭花新品種需要處理大量的蘭花種子,其原因是 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不定向性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不定向性。與雜交育種相比,該方法的優(yōu)點表現(xiàn)在 能創(chuàng)造新的基因能創(chuàng)造新的基因。
(2)研究小組利用某二倍體蘭花品種培育四倍體品種,該過程常用的試劑是 秋水仙素秋水仙素,用該試劑獲得多倍體的原理為 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3)按照達爾文的觀點,蘭花適應性特征的來源是 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適應是 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結果。不同地域的同種蘭花種群間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使得種群內的個體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間出現(xiàn)這些差異的實質是 種群基因頻率的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不同。
(4)科學家發(fā)現(xiàn)蘭花有474個特有基因家族,而蘭花的多樣性及對環(huán)境極強的適應能力源于歷史上這些基因家族的變化。不同種蘭花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具有共同點和差異性,共同點揭示了它們有共同的 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祖先 而差異性的大小則體現(xiàn)了 親緣關系的遠近親緣關系的遠近。
【答案】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不定向性;能創(chuàng)造新的基因;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可遺傳的變異;自然選擇;種群基因頻率的不同;共同的祖先;親緣關系的遠近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8/6 8:0:9組卷:4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下列各項措施中,能夠產生新基因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31 2:30:2組卷:80引用:18難度:0.9 -
2.通常四倍體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青蒿(二倍體,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為18)中青蒿素的含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發(fā)布:2024/12/24 8:0:2組卷:42引用:4難度:0.7 -
3.番茄的抗?。≧)對感?。╮)為顯性,高稈(D)對矮稈(d)為顯性,控制上述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為獲得純合高稈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員采用了如圖所示的方法.據(jù)圖分析,正確的是
( ?。?br />發(fā)布:2024/12/30 21:30:1組卷:50引用:4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