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在動物世界里有沒有相應的解毒辦法呢?當然有。學會挑選食物,是對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在肯尼亞馬薩伊馬拉草原上,我們總能看到長頸鹿在悠然地嚼著金合歡的葉子。只要注意觀察,你就會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長頸鹿并不會在一棵樹上吃太久,很快它們就會移動到下一棵金合歡樹。因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歡樹的葉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為金合歡會“通風報信”。
      金合歡含有特殊的化學武器——單寧。在通常情況下,樹葉中的單寧含量并不高,畢竟合成單寧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長頸鹿在啃食樹葉時,會釋放出大量的乙烯,這些乙烯被金合歡感應到,接著金合歡就會提高葉片中的單寧含量。過量的單寧會影響到長頸鹿的消化系統,降低它們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所以,聰明的長頸鹿自然會找新的地方進餐了。
      說到挑選食物,還有一個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樹林中生活的動物,可能你已經猜到了,這個動物就是樹袋熊(考拉)。桉樹葉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樹,考拉都會吃。在澳大利亞分布著約300種桉樹,但是考拉僅僅熱衷于吃其中的三種桉樹的葉子,分別是小帽桉細葉桉和赤桉。這種現象其實也發(fā)生在大熊貓身上,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挑嘴的大熊貓就只愿意吃冷箭竹,像毛竹、麻竹這樣的竹子根本就不入它們的法眼。
      考拉如此挑選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樹可以說是將化學防御這件事玩到極致的植物之一。中國南方大片的桉樹林根本不需要噴灑農藥控制蟲害,因為幾乎沒有動物能夠解除桉樹的防御武器。桉樹葉片中含有大量的桉葉油,桉葉油中的主要成分桉葉素有著特別的刺激性氣味。雖然稀釋過后的桉葉油也可以作為香精添油加到人類的食品當中,但在高劑量下,桉葉油仍然有毒。對于食草動物而言,桉樹葉是種“只可遠觀”的能源寶庫。相對來說,作為考拉食物的三種桉樹中的桉葉油含量遠不如檸檬桉、藍馬里桉、輻射桉、豐桉這些應用于精油生產的桉樹。
      但是,桉樹畢竟是桉樹,即便是桉葉油含量稍低,但是終歸是有中毒風險的。為了應對這種高毒性低熱量的食物,考拉的應對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會吃下約400克的桉樹葉,這僅僅是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吃下的蔬菜總量,但這卻是一只考拉一整天的能量來源。
      考拉會細嚼慢咽,盡可能地避免快速攝入大量的毒素。所以考拉的進餐時間通常約為4~6小時,而吃飯快的人可能一天的進餐時間加起來只有十幾分鐘。考拉吃下去的桉樹葉,進入胃腸道之后,其中活躍的微生物不僅能將葉片中的纖維素轉化為考拉可以吸收的營養(yǎng),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這種做法顯然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必須“節(jié)能”,畢竟所有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賴于這半斤八兩的桉樹葉。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考拉總是懶洋洋的樣子,因為它們根本就沒有多余的能量進行劇烈運動,只能選擇慢吞吞地生活。
      要說到解毒能力,馬鈴薯甲蟲必然是能數得著的狠角色。1824年,科學家首次在美國落基山脈東坡發(fā)現了這種甲蟲,誰也沒想到這種生活在野生雜草刺萼龍葵上的小小甲蟲,最終變成了人類農業(yè)生產的“噩夢”。1855年,就在被首次發(fā)現的30年后,人們發(fā)現馬鈴薯甲蟲開始啃食美國科羅拉多州馬鈴薯,并且它們的胃口出奇的好,所有的馬鈴薯葉片都是它們嘴巴里的美味,如果葉子被啃食得過于干凈,它們還會去啃食馬鈴薯塊莖。所到之處如風卷殘云,因為最早的危害發(fā)生在科羅拉多,所以這種蟲子也被稱為“科羅拉多馬鈴薯甲蟲”。目前,馬鈴薯甲蟲幾乎遍布整個北半球的主要馬鈴薯產區(qū),成為農田一霸。
      對于絕大多數動物來說,馬鈴薯的莖葉絕對不是什么好食物,因為其中富含以龍葵素為主的生物堿。說這些物質可以讓動物聞風喪膽一點都不為過。首先,龍葵素可以抑制膽堿酷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應。膽堿醋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酷膽堿大量累積,以致膽堿能神經興奮增強,引起胃腸肌肉痙攣以及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一系列中毒癥狀。再者,龍葵素還能與生物膜上的笛醇類物質結合,導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結構破裂。當龍葵素被吸收進入體內后,就會隨著血液循環(huán)破壞胃腸道、肝臟等體內臟器的細胞結構。高劑量的龍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會導致紅細胞破裂,產生溶血。
      所以人吃下含有龍葵素多的食物時,輕則出現口腔和喉嚨刺癢的癥狀,嚴重者表現為體溫升高和反復嘔吐而致失水、瞳孔散大、呼吸困難、昏迷、抽搐,如果劑量更高則會因為呼吸系統麻痹而死亡。
      但是,對于馬鈴薯甲蟲而言,這些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馬鈴薯甲蟲體內擁有高效的解毒體系。在馬鈴薯甲蟲體內活躍的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系統,這類特殊的蛋白質可以促使氧氣與有機物結合,從而改變有機物的性質和活性。這個清除的過程,就像在垃圾焚燒廠焚燒垃圾一樣清除有害物質,畢竟燃燒通常也是氧氣與有機物劇烈反應的過程,只不過在生物體內這種垃圾處理過程會溫和很多。至于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系統就像是點火系統,讓馬鈴薯甲蟲擁有了可以熊熊燃燒的抗毒小宇宙。
      更重要的是,馬鈴薯甲蟲對多種農藥都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到今天人類手中的大多數農藥已經無法對抗來勢洶洶的甲蟲大軍。擬除蟲菊醋類農藥是用量最多的農藥之一,但是對于馬鈴薯甲蟲而言,這些農藥幾乎已經變成了飲料。就連新型的Bt蛋白(蘇云金芽孢桿菌蛋白)類農藥在對付馬鈴薯甲蟲的時候也顯現出了頹勢。
(摘編自史軍《植物塑造的人類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通風報信”在文中指金合歡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會主動提高葉片中的單寧含量。
B.“只可遠觀”在文中指食草動物因桉葉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樹葉。
C.“節(jié)能”在文中指考拉選擇慢吞吞的生活方式來節(jié)省能量,以減少食用桉樹葉的數量。
D.“噩夢”在文中指馬鈴薯甲蟲因破壞性強、影響范圍廣和抗藥能力強對農業(yè)影響很大。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植物中含有的單寧一旦進入動物的消化系統,就會降低動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進食方式,成功地稀釋分解了桉樹葉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馬鈴薯的莖葉中富含以龍葵素為主的生物堿,這種物質能夠保護它不被大多數動物啃食。
D.馬鈴薯甲蟲體內的解毒體系,能促使氧氣與有機物結合,從而改變有機物的性質和活性。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C
C

A.長頸鹿、樹袋熊等動物采用挑選食物的方式來對抗植物毒素,都能通過稀釋毒素來降低中毒的風險。
B.桉樹能分泌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桉葉素來抵御動物的侵害,很多動物都難以解除桉樹的這一防御武器。
C.龍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腸肌肉痙攣以及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中毒癥狀出現,也能引起生物膜結構破裂。
D.馬鈴薯甲蟲對各種農藥具有強大的農藥適應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類農藥也難以將它底殺滅。
(4)科普文和科學論文一樣,也同樣講求嚴密的邏輯性,這篇文章是怎樣體現這一特點的?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5)動物世界的解毒辦法究竟有哪些?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答案】C;A;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6 11:36:51組卷:12引用:5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龍涎香      龍涎香是一種名貴的動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它與麝香的香韻一樣,幾乎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既含有麝香氣息,又微帶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著一種特別的甜氣和莫可名狀的奇異香氣。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擬的,要比麝香長一倍,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氣長達數百年。歷史上流傳有龍涎香“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據說在英國舊王室中,有一房間因為涂有龍涎香,歷經百年風云,至今仍香飄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呢?《星槎勝攬》中記載:“龍涎嶼,獨然南立海中,波擊云騰,每至春間,群龍所集,于上交戲,而遺涎味……其龍涎初若膠脂,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土泥?!庇纱丝芍?,先人相信龍涎香是“龍之唾液”。這種說法當然是不科學的。
          后經反復研究,海洋生物學家才真正解開了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原來,它源于抹香鯨的體內。抹香鯨最喜歡吞吃章魚、烏賊、鎖管等動物,而章魚類動物體內堅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蝕,在抹香鯨的體內不能消化,如果直接從體內排出的話,勢必割傷腸道,于是在千萬年的進化中,抹香鯨慢慢地適應了這種“飲食”習慣,它的膽囊能夠大量分泌膽固醇進入胃內將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見的龍涎香,然后再緩慢地從腸道排出體外,有的抹香鯨也會通過嘔吐排出。稀世香料就這樣產生了。
          奇怪的是,剛剛誕生的龍涎香不僅不香,還奇臭無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陽光的照射下,在空氣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減,然后淡香出現,逐漸變得濃烈;顏色也會由最初的淺黑色,漸漸地變?yōu)榛疑\灰色,最后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全漂出來,方可“修”成上品。
    (1)下列對龍涎香的介紹,準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因其香氣獨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和麝香的香韻一樣,它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有一種特別的甜氣和難以形容的奇異香氣,它含有麝香的氣息,又帶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較濃的混合香氣。
    C.龍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擬的,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氣數百年之久。英國的舊王室中一間涂有龍涎香的房子歷經百年仍香飄四溢,就是一個真實的例證。
    D.剛剛誕生的龍涎香是淺黑色,無香氣可言,而且奇臭無比,它要經過復雜的過程和漫長的時間,香氣才逐漸散發(fā)出來,最后成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對龍涎香的來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星搓勝攬》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龍涎香,它是“龍的涎水”積久而成的。這種說法雖然不科學,但對海洋生物學家真正解開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B.《星槎勝攬》中的有關記載對龍涎香的來源作了生動的描述,給神奇的龍涎香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我們的前人探索大自然的強烈愿望。
    C.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龍涎香源于抹香鯨的體內,被抹香鯨吞吃的章魚類動物體內有堅硬的“角喙”,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鯨分泌的膽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鯨胃內存積下來,它們是形成龍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鯨排出被膽固醇包裹的“角喙”有兩條途徑:一是緩慢地從腸道排出,二是通過嘔吐排出?!敖青埂北慌懦龊螅枷阋u人的稀世香料龍涎香就誕生了。
    (3)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修”成上品,需要許多條件,如海波的摩挲,陽光的照射,空氣的催化,海水的浸泡等。因此可以說,龍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
    B.白色的龍涎香是龍涎香中的上品,因此鑒定龍涎香的純度和品質,從色澤上進行觀察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C.龍涎香來之不易,它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歲月,因此這種罕見的植物香料一定非常昂貴,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D.龍涎香的持久性雖然很強,但歷史上流傳的龍涎香可“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不過是夸張的說法而已,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發(fā)布:2024/12/24 8:0:2組卷:0引用:1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在150年前,科學家關于植物利用偽裝躲避天敵的猜測就已經零星出現,但一直沒有得到嚴格的實驗證實。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的來源——“自然選擇”理論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和生物學家華萊士,曾認為植物幾乎不會“隱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來,隨著色彩測量技術、動物感官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生物色彩這一經典進化生物學話題的熱情。在動物研究之外,科學家們發(fā)現的不少證據顯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御天敵。
          從2012年起,孫航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研究時,開始關注偽裝植物?!拔覀儚母呱缴系淖陷缹僦参镏盅芯浚⒁獾胶芏喈數厝瞬赏谪惸?,有時甚至會向我們推銷剛采挖的鱗莖。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梭砂貝母的偽裝和葉色變異?!迸Q笙蚩萍既請笥浾呓榻B?!霸谝恍┤后w中,梭砂貝母呈現常見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它們則與背景融為一體,大多顯出灰褐色,非常隱蔽?!迸Q蟛┦拷榻B,他們起初推測,與囊距紫堇相似,這種偽裝可能也是應對食草動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經過長達數年的觀察,他們并沒有發(fā)現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證據。
    “由于體內富含生物堿,貝母屬植物具有很強的化學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動物取食,那梭砂貝母為何要偽裝?這讓我們很困惑?!迸Q笳f,后來,他們才意識到,梭砂貝母的地下鱗莖長期遭到大量采挖,而這種采挖本身,有可能產生強烈的選擇壓力。這也意味著梭砂貝母的偽裝,可能與人類有關!
          為了進一步搞清這一猜想,研究團隊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比較了動植物偽裝策略進化的差異、推測了影響植物偽裝進化的要素,這不僅是一個惹人著迷的話題,更關系到人類與植物未來的關系和命運。
    “作為一味常用的中藥材,人類取用貝母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當代大規(guī)模采挖的歷史超過80年?!迸Q笳f,為了評估每個群體遭受的采挖強度,他們從川滇一帶基層藥商那里得到了過去6年間梭砂貝母干品總量數據,并估算出每個群體單粒貝母鱗莖的干重。他們驚訝地發(fā)現。要獲得一千克干燥鱗莖,意味著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貝母。這樣的選擇壓力非同小可。牛洋說,通過樣方統計和分布面積評估,他們得到潛在貝母產量,從而獲得了每個群體的采挖強度。與此同時,他們發(fā)現采集強度越大的地方,貝母偽裝的也越好。
          緊接著貝母色彩之謎的研究又擺到了眼前。牛洋與同事再次來到高山流石灘,采集每個群體的反射光譜數據,又根據專為人類設計的CIELAB色覺模型,量化植物與礫石的光譜,算出在群體之間梭砂貝母體色確實有顯著差異。利用這一模型,他們還計算出貝母與生境巖石背景的匹配程度,來為偽裝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標。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讓采挖者難以發(fā)現,實現偽裝?!睂O航說,考慮到采挖壓力可能在較長歷史內有變化,他們還評估了偽裝程度與采挖難度的關系。
          因落腳地方不同,有的鱗莖采挖只需幾十秒;有的長在數十厘米深處的石縫中,挖一顆需要數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從價值和時間成本計,采挖者往往會放棄,遭受的采挖壓力也較小。從實際經驗看,越是難以采集的群體,植株偽裝越好,與周圍灰褐色的石頭“渾然一體”;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會“大模大樣”地保持通體透綠的本色。梭砂貝母的體色與生存有顯著的相關性,偽裝增加了它們的生存概率。然而,“變色”的過程仍有諸多有趣的自然之謎。
    (摘編自趙漢斌《植物化身“變色龍”是人類“逼”出來的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早在150年前,科學家就已經有了植物利用偽裝躲避天敵的看法,但因沒有得到嚴格的實驗證實,只能算是猜測。
    B.2012年之前,孫航和牛洋博士并未關注到偽裝植物。之后他們從紫堇屬植物著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梭砂貝母一般為綠色,但有時則與周圍景物的顏色相似,與囊距紫堇一樣,梭砂貝母利用偽裝來抵御動物取食。
    D.牛洋博士對貝母偽裝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觀察、實地調研、科學的統計和評估等方法實現的,其結論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150年前科學家的猜測起筆,提出文章的中心話題,激發(fā)讀者的探究欲望,并能突出下文牛洋等人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B.文中多次引用孫航和牛洋博士說的話,既能對說明內容做出具體解釋說明.同時也使得文章更具說服力,增強了文章說明的準確性。
    C.“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御天敵”“并沒有發(fā)現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證據”等語句體現了文章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D.文章結尾處說“仍有諸多有趣的自然之謎”,表明孫航和牛洋等人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解釋貝母的體色變化的原因
    (3)簡要概括孫航、牛洋等人對貝母的偽裝研究的結論。

    發(fā)布:2025/1/1 2:0:1組卷:7引用:5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龍涎香      龍涎香是一種名貴的動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它與麝香等香料一樣,幾乎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既含有麝香氣息,又微帶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著一種特別的香甜氣和莫可名狀的奇異香氣。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擬的,要比麝香長一倍,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氣長達數百年。歷史上流傳有龍涎香“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據說在英國舊王室中,有一房間因為涂有龍涎香,歷經百年風云,至今仍香飄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呢?《星槎勝攬》中記載:“龍涎嶼,獨然南立海中,波擊云騰,每至春間,群龍所集,于上交戲;而遺涎味……其龍涎初若膠脂,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土泥?!庇纱丝芍?,先人相信龍涎香是“龍之唾液”。這種說法當然是不科學的。
          后經反復研究,海洋生物學家才真正解開了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原來,它源于抹香鯨的體內。抹香鯨最喜歡吞吃章魚、烏賊等動物,而章魚類動物體內堅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蝕,在抹香鯨的體內不能消化,如果直接從體內排出的話,勢必割傷腸道,于是在千萬年的進化中,抹香鯨慢慢地適應了這種“飲食”習慣,它的膽囊能夠大量分泌膽固醇進入胃內將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見的龍涎香,然后再緩慢地從腸道排出體外,有的抹香鯨也會通過嘔吐排出。稀世香料就這樣產生了。
          奇怪的是,剛剛誕生的龍涎香不僅不香,還奇臭無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陽光的照射下,在空氣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減,然后淡香出現,逐漸變得濃烈;顏色也會由最初的淺黑色,漸漸地變?yōu)榛疑\灰色,最后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全漂出來,方可“修”成上品。
    (選自《中國青年》2005年第20期)(1)下列對龍涎香的介紹,準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因其香氣獨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和麝香等香料-樣,它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有一種特別的香甜氣和難以形容的奇異香氣,它含有麝香的氣息,又帶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較濃的混合香氣。
    C.龍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擬的,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氣數百年之久。英國的舊王室中一間涂有龍涎香的房子歷經百年仍香飄四溢,就是一個真實的例證。
    D.剛剛誕生的龍涎香是淺黑色,無香氣可言,而且奇臭無比,它要經過復雜的過程和漫長的時間,香氣才逐漸散發(fā)出來,最后成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對龍涎香的來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星槎勝攬》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龍涎香,它是“龍的涎水”積久而成的。這種說法雖然不科學,但卻賦予龍涎香以一層特別神秘的色彩。
    B.龍涎香的產生與抹香鯨的食譜有關,如果章魚等體內有堅硬角喙的抹香鯨獵物從大海中消失,龍涎香很可能也就不復存在了。
    C.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龍涎香源于抹香鯨的體內,被抹香鯨吞吃的章魚類動物體內有堅硬的“角喙”,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鯨分泌的膽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鯨胃內存積下來,它們是形成龍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鯨排出被膽固醇包裹的“角喙”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緩慢地從腸道排出,二是通過嘔吐排出?!敖青埂北慌懦龊螅€要接受風浪的浸潤加工,很長時間后才能成為芳氣襲人的龍涎香。
    (3)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也可以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美妙饋贈,現在,神奇的自然也需要人類的呵護,那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行為是應該禁止的。
    B.白色的龍涎香是龍涎香中的上品,但灰色、淺灰色的龍涎香如果保存得當,經過長期的發(fā)酵,品質也不亞于白色的龍涎香。
    C.牛黃作為牛的膽結石而入藥,龍涎香作為鯨魚的膽結石而成為香料,都很珍貴,但龍涎香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歲月,更難得,也更加珍貴,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D.中國沿海并無抹香鯨出沒,因此龍涎香在中國尤其顯得珍貴,中國古代所使用的龍涎香多半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亞、南亞以及中東地區(qū)進口來的。

    發(fā)布:2024/12/24 8:0:2組卷:7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