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機質(zhì)(SOM)是指通過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zhì)、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其中的碳元素即為土壤有機碳(SOC)。土壤有機碳含量既與進入土壤的生物殘體等有機物質(zhì)多少有關(guān),也與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為主的有機物質(zhì)的損失有關(guān)。
土壤有機碳的影響因素與形成和演變過程示意圖(如圖)
濕地系統(tǒng)因為處于常年積水或者季節(jié)性積水狀態(tài),積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機碳,使?jié)竦赝寥捞紟鞂夂蜃兓用舾?。調(diào)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濕地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約為2.28~29.55g/kg,較洞庭湖濕地(19.63~50.20g/kg)和三江平原濕地(96~184g/kg)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低,其中黑河中游流域的濕地有機碳含量與植被類型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如表:
黑河中游的濕地植被類型與土壤有機碳含量(如表)
土層深度(cm) | 土壤有機碳(g/kg) | |
高草植被 | 低草植被 | |
0-10 | 14.80 | 10.35 |
10-20 | 11.93 | 8.23 |
20-40 | 8.25 | 6.44 |
(2)黑河中游濕地大部分屬于季節(jié)性積水濕地,推斷相對積水季節(jié)而言,非積水季節(jié)該地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特點,并說明推斷理由。
(3)洞庭湖濕地和三江平原濕地的表層土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黑河中游濕地,試從氣候角度分別指出洞庭湖濕地和三江平原濕地的表層土有機碳含量高的原因。
(4)根據(jù)有機碳的形成和演變過程,分析濕地退化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原理和趨勢。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1引用:2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機質(zhì)(SOM)是指通過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zhì)、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其中的碳元素即為土壤有機碳(SOC)。土壤有機碳含量既與進入土壤的生物殘體等有機物質(zhì)多少有關(guān),也與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為主的有機物質(zhì)的損失有關(guān)。
調(diào)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濕地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約為2.28~29.55g/kg,較洞庭湖濕地(19.63~50.20g/kg)和三江平原濕地(96~184g/kg)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低,其中黑河中游流域的濕地有機碳含量與植被類型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如表。
黑河中游的濕地植被類型與土壤有機碳含量表土層深度(cm) 土壤有機碳(g/kg)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2)黑河中游濕地大部分屬于季節(jié)性積水濕地,推斷相對積水季節(jié)而言,非積水季節(jié)該地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特點,并說明推斷理由。
(3)洞庭湖濕地和三江平原濕地的表層土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黑河中游濕地,試從氣候角度分別指出洞庭湖濕地和三江平原濕地的表層土有機碳含量高的原因。發(fā)布:2024/12/9 17:30:1組卷:4引用:3難度:0.5 -
2.植物體長期沉沒于水下的沉水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水體中氦、磷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對緩解水體富營養(yǎng)化有積極作用。城市富營養(yǎng)化湖泊底部的沉積物中氮、磷營養(yǎng)鹽和有機質(zhì)含量高,含水率高,極易懸浮,形似香灰,俗稱“香灰土”,其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長和恢復(fù)。杭州西湖沉積物屬典型高有機質(zhì)和營養(yǎng)鹽底質(zhì),近年來當(dāng)?shù)卣畬住跋慊彝痢钡踪|(zhì)進行了生態(tài)改良,促進了沉水植物的生長。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杭州西湖“香灰土”氮、磷等營養(yǎng)鹽類含量最高的時段多在( ?。?/h2>發(fā)布:2024/8/2 8:0:9組卷:1引用:0難度:0.5 -
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春季,太平洋海域 5 億多條大馬哈魚開始洄游到北美西海岸(從加利福尼亞一直到阿拉斯加)的江河溪流產(chǎn)卵繁殖,沿海地區(qū)沿存世界最大的溫帶雨林。大馬哈魚在北美西海岸最遠可以沿河上溯 3200 千米,它們要迎向瀑布,跳過陡坎,逆流而上,越過淺灘,到達產(chǎn)卵地。洄游途中許多大馬哈魚成為了北美棕熊越冬的主要食物來源。大馬哈魚的洄游是把森林和海洋聯(lián)系起來的唯一外鏈條,它們生于淡水,長于海洋,在海洋,它們獲得了成長所需的各種養(yǎng)分,又重返“故鄉(xiāng)”。如圖為大馬哈魚淡水流域分布區(qū)位置示意圖。
(1)與同緯度歐洲西部相比,分析北美西海岸溫帶雨林分布較廣的自然原因。
(2)指出弗雷澤河徑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特點。
(3)氮元素是樹木生長的重要元素之一,該雨林區(qū) 80%的氮元素來自海洋。分析氮元素由海洋到林木遷移過程。
(4)棕熊冬眠之前必須儲存足夠越冬的能量,其主要來源于大馬哈魚。試推測棕熊在河流何處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馬哈魚,并分析其原因。發(fā)布:2024/11/14 1:30:1組卷:19引用:10難度:0.5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