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周汝昌:一生做著紅樓的夢
啟 風 1939年,已過了二十歲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學。但當年天津發(fā)大水,他只得要求燕京保留學籍一年,誰料到了1941年,日本占領軍關(guān)閉了燕京大學。一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重回燕園。
1947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來信說,他在胡適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胡適已有敦誠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齋詩鈔》卻遍尋不見,周汝昌見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學圖書館,誰知一索即獲,而此前竟從未有人借閱過。讀完《懋齋詩鈔》后,周 汝昌發(fā)現(xiàn)書中有六首詩是詠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周汝昌據(jù)此發(fā)表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胡適看到這篇文章后,當即給周汝昌寫了一封信,肯定他發(fā)現(xiàn)《懋齋詩鈔》是一“大貢獻”,但不同意文中“推測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的觀點。此后兩人書信往來不斷,在這些信件中,他們討論的大都是有關(guān)《紅樓夢》的學術(shù)問題。為了提攜后學,胡適不但在家中約見了周汝昌,還將作為“海內(nèi)孤本”的《甲戌本石頭記》(《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慷慨相借。
1948年底,胡適離開北平,從此周汝昌與之再無聯(lián)系。幾年后,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出版之時,政權(quán)早已鼎革,胡適成了被批判的對象。編輯為讓此書順利出版,就將對胡適的原有敬稱一律刪去,改稱“妄人”“風頭主義者”云云。很多人時常以此責難周汝昌,其實書中的這些改動,他事前是毫不知情的。當時遠在大洋彼岸的胡適深表理解,在其給小說家高陽的信中說:“他在形式上不能不寫幾句罵我的話,但他的“新證”里有許多向我道謝的話,別人看不出,我看了當然明白的?!?br />雖然有了批胡的表態(tài),但周汝昌依舊因為同其兄周祜昌合作??绷苏姹尽都t樓夢》,被人告密說是“寫作反動的書”,告密者還說周汝昌與胡適有政治聯(lián)系,讓他三次遭抄家之苦,最后更是被“掃地出門”。在這種情勢下,20世紀七十年代時周汝昌不得不再次批胡適。
周汝昌對胡適的人格至為欽佩,說“他是有仁者之心的厚道人,不計較那些歷史造成的瑣末細故”,而且在其交往的所有鴻儒、名士中,如果“稱量其為人的氣度氣象、胸襟視野,我感到唯有胡適之能夠得上一個‘大’字?!钡绻约皩W術(shù)觀點,毫不掩飾自己對胡適大力推崇“程乙本”(被大量篡改,但胡適認為這種改寫“更白話化”了的《紅樓夢》版本)言論的不屑。
1950年,周汝昌從燕京大學西語系畢業(yè),后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當起了編輯。1954年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已然在醞釀之中,它的導火索正是《紅樓夢》.胡適和俞平伯是被批判的主要對象,與胡適有關(guān)系的周汝昌自然沒法置身事外。但毛澤東在讀過《紅樓夢新證》一書后,對其中一些章節(jié)十分欣賞,所以指示要周汝昌寫文章,與胡適劃清界限。后來據(jù)率先批判俞平伯的李希凡說,當初他只奉命寫過兩篇文章,其中一篇《評紅樓夢新證》就是為了將周汝昌與胡適、俞平伯做一個區(qū)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在胡適指引下,走進紅學研究大門的周汝昌,后來以兩大創(chuàng)見,奠定了自己紅學泰斗的學術(shù)地位。周汝昌提出《紅樓夢》為曹雪芹“寫實自傳”的觀點,否則紅樓夢的作者何必費盡心機地“以譏為贊”,來寫賈寶玉這樣一個性格乖張的怪物?其次,周汝昌開創(chuàng)性地指出,為《紅樓夢》做批注的脂硯齋,就是小說中的史湘云,這是他“自覺最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項考證”。
周汝昌的這些學術(shù)觀點,在當今主流紅學界是飽受爭議,乃至于被批判的。事實上,很多紅學研究者都得益于周汝昌對《紅樓夢》史料的發(fā)掘和整理。為寫《紅樓夢新證》一書,他查閱了上千種文集、筆記、地方志等各種史料。作家劉心武說,因為周老“一不懂政治,二不善人際經(jīng)營,因此申請退出紅學所……學刊這些年基本成了‘批周園地’?!?br /> 周汝昌自三十歲起聽力就大為衰退,只能依靠助聽器與人交談;后來一目視網(wǎng)膜脫落,另一目也僅存0.01的視力,讀書要在陽光下,以兩面放大鏡疊放,才能勉強看清書上的字。到了生命的最后幾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連微光也看不到了,遺著《壽芹心稿》是通過口述寫成的。
(選自《文史參考》,2012年12期)相關(guān)鏈接
周汝昌是研究《紅樓夢》的著名考證派的新紅學家,有紅學著作多種,其中《紅樓夢新證》影響很大。是被稱為自傳派大將胡適的得意門生,但其觀點與胡適有些不同甚至對立。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shù)膬身検?!--BA-->ACAC
A.文章題目內(nèi)涵豐富、概括性強:“做著紅樓的夢”點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對象是《紅樓夢》,“一生”寫出了他致力于《紅樓夢》研究的追求和毅力。
B.周汝昌讀《懋齋詩鈔》并能發(fā)表文章的細節(jié)可以證明周汝昌讀書的認真態(tài)度和對《紅樓夢》研究的熱情和執(zhí)著,開篇表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C.周汝昌對胡適的批判是當時的政治形勢造成的,為了能夠繼續(xù)研究《紅樓夢》,周汝昌說了一些違心的話,不過因為與胡適的關(guān)系他也被抄了家。
D.文章引用了劉心武的話,主要是交代周汝昌作為紅學家退出紅學所的具體原因,并為周汝昌在為人上受爭議做辯解,比如他對恩師胡適批判的辯解等。
E.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周汝昌的聽力、視力等方面的問題,主要目的是贊美周汝昌的精神品質(zhì),同時也暗示人們不要再責怪周汝昌年輕時的一些做法。
(2)文章主要敘述了周汝昌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結(jié)合文章簡要概括。
(3)胡適對周汝昌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結(jié)合文章簡要概括。
(4)周汝昌成為中國著名紅學家的歷程給我們哪些啟示?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分析。
【答案】A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6引用:5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魯迅:追尋光明而寬闊的人生境界
閻晶明 魯迅無疑是一位覺醒者。
1918年魯迅發(fā)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小說。從1906年決定“棄醫(yī)從文”開始,積累、涌動長達12年,文學家魯迅終于真正爆發(fā)。是什么讓魯迅經(jīng)歷了一個仿佛無所事事的漫長等待期,迎來一次徹底的吶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對覺醒的遲疑,他深知覺醒者必然歷經(jīng)痛苦,一旦覺醒并發(fā)出吶喊,則必須有不可動搖的意志和始終不渝的堅持。為了也許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將來,“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魯迅的人生總是在自我矛盾與糾葛中,始終在自我情感沖突與痛苦中思索并且寫作。處在那樣一個風雨如磐的舊時代,最先從思想和觀念上覺醒的人們,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興奮,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魯迅做出“棄醫(yī)從文”的選擇,是因為他意識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長求索中,他一直在尋找前行的道路。他對故鄉(xiāng)既懷念又遠離,對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著隱忍。即使他已經(jīng)決定要通過文藝為中國人的精神提供光與火,同時又接受母親的要求,回國與一字不識、纏了小腳的朱安結(jié)婚。他對周作人、周建人可謂有著長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瑣事與周作人“兄弟失和”。
因為這種種矛盾、糾葛,因為每每需要辯駁、反擊,魯迅在世時經(jīng)受了太多懷疑、誤解甚至攻擊。魯迅說,覺醒者對于后人的態(tài)度,“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其次才是“指導”和“解放”。正是出于盡可能的理解,現(xiàn)實中的魯迅,可以說是以隱忍、犧牲的態(tài)度,面對他在筆下所批判的許多人和事。而世人只關(guān)注他的一個都不寬恕,忽略了他的另一面。
魯迅寫道:“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用自己的稿費幫助了太多的青年。他與一手培養(yǎng)起來的北新書局主辦者李小峰打了一場官司,然而在官司之后,他仍然把自己的作品交由李小峰出版,因為他相信李小峰仍然是一個愿意做事的青年。他主張當時的青年參與社會革命,又不愿他們付出無謂犧牲,同時又反對那些指責學生參與愛國行動的言論。
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匕首投槍是魯迅雜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國民性的弱點是魯迅小說最集中的主題,表達內(nèi)心世界的矛盾甚至悲涼是他的散文詩集《野草》給人的直接印象。然而,我們更應當體會他文字背后的熱情,對希望永存信念,對理想保持從未停歇的追求?!豆枢l(xiāng)》的結(jié)尾,即使在心境已經(jīng)滿是悲涼的情形下。他仍然不忘表達,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堅持走下去,就可以由無變有。他知道闖出一條這樣的路何其艱難,但他依然不畏懼來自敵手的鋒刃,自己承受冷箭、暗流,而要放別人尤其是青年“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端阑稹防锏哪菈K潛存于冰谷里的石頭,愿意以最后的燃燒帶給別人希望。他對青年??偸菓阎H切的關(guān)愛和深沉的呵護。他記念學生劉和珍,不但寫出她是為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也寫出她始終微笑、和藹的表情。
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魯迅不同時期的論述和表達中,兼有這樣一種對稱的、對等的、不變的堅持,那就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這是他心中不變的意向,更是他愿意為之付出乃至不惜犧牲的目標。談魯迅的人生與創(chuàng)作對今天有何啟示,這種在隱忍中付出的自我要求。對別人尤其是青年可以獲得光明、寬闊人生境界的期許,為此愿意在與誤解、攻擊的斗爭中努力堅持的人格力量,或許最值得通過閱讀、理解,而尊崇、敬仰,進而傳承和弘揚。
(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狂人日記》的發(fā)表,標志著作為文學家的魯迅的真正爆發(fā),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歷了長達12年的等待期。
B.魯迅無疑是一位覺醒者,但對覺醒有過遲疑,因為當時的他不相信會有將來,也認為或許看不到將來。
C.魯迅認為“覺醒的父母”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他雖然和李小峰打官司,仍將作品交由他出版。
D.魯迅主張青年參與社會革命,但不能無謂犧牲,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也表達了與此相似的觀點。
(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覺醒者魯迅的內(nèi)心是矛盾與痛苦的,對未來既興奮又困惑,對故鄉(xiāng)既懷念又遠離,對家族既叛逆又隱忍。
B.雖然魯迅經(jīng)常在文章中進行辯駁、反擊,但現(xiàn)實中他對筆下批判的許多人和事卻持以隱忍犧牲的態(tài)度。
C.魯迅常被世人誤解為“一個都不寬恕”,其實他也有溫良、寬厚、隱忍的一面,總是盡可能地理解所有人。
D.魯迅作品給人的直接印象與文字背后所蘊藏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我們應該全面深入地領會其作品。
(3)魯迅是怎樣“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的?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說明。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23引用:2難度:0.5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