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畏齋記
(宋)陳耆卿
①畏齋者,錢沆少初讀書之室也。少初讀書自《論語》始,得“三畏”①之說,欲終身,且以名其齋。名齋匪難也,求無愧此名難哉!
②夫畏,入德之戶也。人無所畏,則何事不可為。三畏,畏之大者也,其中又有大者焉,大莫大于天命。天命者,天所賦之正理也。天以是理賦人,人以得是理而為人,故君子畏之。且天理不在遠,一語默,一動作,必有天。知其為天,則人欲無時而得肆矣。不知其為天,則人欲無時而不肆矣。故人知有轟然之雷霆,而不知其有隱然者焉。隱然者,理;而轟然者,特形聲爾。夫小人之無忌憚者,雖雷霆未必畏也。知畏者,雖無雷霆,亦畏也。
③《大學》之道,貴于慎獨。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然則少初之畏,不必衣冠佩玉,坐此齋然后見?!布住骋怀鲅桑蝗胙?,〔乙〕藏修而游息焉,澄其心君,靜其志帥,避欲如避仇,去邪如去囚,是心常若天之臨乎其前而旋乎其側,則語默動作,咸有軌度。〔丙〕蓋天理本非強人之物,所謂畏者,亦非終于焦勞惴縮而已也?!捕 ?br /> ④少初,公臺子,脫略富貴,而欲從事于斯,可謂有志也已。少初勉之。
【注】①三畏: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詞語是 AA
A.焉
B.矣
C.乎
D.之
(2)對第①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BB
A.錢沆在自己的書房“畏齋”中讀到的第一本書是《論語》。
B.畏齋的命名源自于錢沆從《論語》中學到的“三畏”說。
C.錢沆立定決心,終其一生堅持在畏齋中學習,領悟“三畏”。
D.錢沆認為,使自己無愧于“畏齋”之名,比為它命名要難。
(3)對第②段的行文思路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CC
A.本段先指出“畏”與“德”的關系。
B.再指出“畏天命”是三畏之首。
C.接著分析了畏天命的原因與危害。
D.最后指出天命是“隱然”的,而君子能時刻對其保持敬畏。
(4)小潔在檢索文獻時發(fā)現(xiàn)“積之而久,則清明在躬;左右逢原,泮奐優(yōu)游,無入而不自得”一句未選入本文?,F(xiàn)要將此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 CC
A.〔甲〕
B.〔乙〕
C.〔丙〕
D.〔丁〕
(5)以下不屬于第④段畫線句中“勉之”的內容的一項 DD
A.努力領悟天命是“三畏”中最重要的。
B.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隨時隨地對天命保有敬畏。
C.步入道德之門,無愧于“畏齋”之名。
D.時刻強迫自己敬畏天命,時刻保持焦慮警惕之心。
【答案】A;B;C;C;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5引用:2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玄齡明達吏事,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與杜如晦引拔士類,常如不及。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者,推房、杜焉。玄齡雖蒙寵待,或以事被譴,輒累日詣朝堂,稽顙請罪,恐懼若無所容。
房玄齡、高士廉遇少府少監(jiān)竇德素于路,問:“北門近何營繕?”德素奏之。上怒,讓玄齡等曰:“君但知南牙①政事,北門小營繕,何預君事!”玄齡拜謝。魏征進曰:“玄齡等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豈有不應知者使所營為是當助陛下成之為非當請陛下罷之問于有司理則宜然。不知何罪而責,亦何罪而謝也。!”上甚愧之。
房玄齡嘗以微譴歸第,褚遂良上疏,以為:“玄齡自義旗之始翼贊圣功,武德之季冒死決策,貞觀之初選賢立政,人臣之勤,玄齡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紳同尤,不可遐棄。陛下若以其衰老,亦當諷諭使之致仕,退之以禮:不可以淺鮮之過,棄數十年之勛舊?!鄙襄嵴俪鲋?,頃之,玄齡復避位還家。久之,上幸芙蓉園,玄齡敕子弟汛掃門庭,曰:“乘輿且至!”有頃,上果幸其第,因載玄齡還宮。
癸未,以司農卿李緯為戶部尚書。時房玄齡留守京師,有自京師來者,上問:“玄齡何言?”對曰:“玄齡聞李緯拜尚書,但云李緯美髭鬢。”帝遽改除緯洛州刺史。
玄齡謂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無事,唯東征未已,群臣莫敢諫,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責。”乃上表諫,以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今驅無罪之士卒,委之鋒刃之下,使肝腦涂地,獨不足愍乎!向使高麗違失臣節(jié),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他日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今無此三條而坐煩中國,愿陛下許高麗自新,罷應募之眾,自然華夷慶賴,遠肅邇安。臣旦夕入地,儻蒙錄此哀鳴,死且不朽!”玄齡之遺愛②尚上女高陽公主,上謂公主曰:“彼病篤如此,尚能憂我國家?!鄙献耘R視,握手與訣,悲不自勝。癸卯,薨。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注】①南牙,即“南衙”,指宰相。②遺愛,房玄齡次子,名俊,字遺愛。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玄齡等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豈有不應/知者使所營為是/當助陛下成之/為非/當請陛下罷之/問于有司/理則宜然
B.玄齡等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豈有不應知者/使所營為是當/助陛下成之/為非當/請陛下罷之/問于有司/理則宜然
C.玄齡等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豈有不應知者/使所營為是/當助陛下成之/為非/當請陛下罷之/問于有司/理則宜然
D.玄齡等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豈有不應/知者使所營為是當/助陛下成之/為非當/請陛下罷之/問于有司/理則宜然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致仕,也稱致事,古代指官員因罪罷免官職而歸家;源于周代,漢代以后形成制度。
B.乘輿,舊指皇帝和諸侯所用的車輿,也用為帝王的代稱;泛指車馬及皇帝所用器物。
C.華夷,漢族與少數民族,亦指中國和外國;夷,古稱東方各族,泛指四方少數民族。
D.尚,文中指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兒;尊帝王之女而不敢言娶,有仰攀婚姻之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房玄齡行事謹慎,盡心政務。他晝夜操勞,惟恐有絲毫失誤;執(zhí)法公平,寬以待人,選取人才不求全責備,竭力引薦提拔后進。
B.房玄齡忠心輔主,勤勉國事。他冒死決策,選用賢才,輔佐李唐建業(yè)立政;他官居宰相,事無巨細,北門修繕小事也親自過問。
C.房玄齡處事得體,頗受倚重?;实墼诼牭椒啃g對李緯的贊美與肯定后,一改對李緯戶部尚書的任命,轉而提拔他為洛州刺史。
D.房玄齡抱病上表,竭誠奉國。面對皇上出兵征討高麗、眾臣不敢進諫的局面,房玄齡毅然上表進諫,為李唐奉獻最后一份才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玄齡雖蒙寵待,或以事被譴,輒累日詣朝堂,稽顙請罪,恐懼若無所容。
②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紳同尤,不可遐棄。
(5)房玄齡勸阻皇帝東征高麗的理由有哪些?請簡要概括。發(fā)布:2024/12/21 8:30:3組卷:24引用:1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B.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C.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D.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2)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未”為干支之一,順序為第44個。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時城墻有內外之分,里面的一道為“城”,外面的一道為“郭”。
C.農歷每月初一為“晦”,十五為“望”,最末一天為“朔”。
D.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文章圍繞作者的游蹤,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雪后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后這兩個時間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變化迅速的畫面。
C.本文的側面描寫很巧妙。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再借山頂俯視時“半山居霧若帶然”和在日觀亭時“自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
②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5)作者在中描繪了泰山日出的壯觀場面,運用了多種寫景方法和修辭手法,請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景物描寫進行賞析。發(fā)布:2024/12/20 13:30:1組卷:67引用:9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王晙,滄州景城人,少孤,好學。擢明經第,除殿中侍御史。會朔方元帥魏元忠討賊不利,劾奏副將韓思忠敗,律當誅。晙以“思忠偏裨,權不已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獨誅”,固爭,得釋。景龍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兵,舊常仰餉衡、永。晙始筑羅郭,罷戍卒;埭江,開屯田數千頃,以息轉漕,百姓賴之。后求歸,州人詣闕留。有詔:“桂往罹寇暴,戶口雕瘠,宜即留,以須政成。”在桂逾期年,人丐刻石頌德。開元二年,吐蕃以精甲十萬寇臨洮,次大來谷。晙率所部二千與臨洮軍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襲。去賊五里,令曰:“前是寇,士大呼,鼓角應之。”賊驚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萬計俄而薛訥至武階距大來二十里賊陣兩軍間晙往迎訥夜使壯士銜枚鏖突虜駭引去追至洮水,敗之,俘獲如積。明年,突厥默啜為拔曳固所殺,其下多降,分置河曲。虜叛,乃敕晙將并州兵濟河以討。晙間行,卷甲舍幕趨山谷,夜遇雪,恐失期,誓于神曰:“晙事君不以忠,不討有罪,天所殛者,當自蒙罰,士眾無罪。心誠忠,則止雪反風,以獎成功?!倍矶挽V。時叛胡分二道走,晙自東道追及之,獲級三千。仆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潛引突厥內擾,晙密言上,盡誘而誅之。為朔方軍大總管。九年,蘭池胡康待賓據長泉反,陷六州,詔郭知運與晙討平之。卒,謚曰忠烈。晙氣貌偉特,時謂為熊虎相。感慕節(jié)義,有古人風。其操下肅壹,吏人畏愛。始,二張之誣魏元忠,晙獨上疏申治。宋璟曰:“魏公全矣,子再觸逆鱗,其殆乎!”晙曰:“魏公以忠獲罪,茍得辨,雖死弗悔?!?br />(摘編自《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賊驚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萬計/俄而薛訥至武階/距大來二十里/賊陣兩軍間/晙往迎訥/夜使壯士銜枚鏖突/虜駭引去/
B.賊驚/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萬計/俄而薛訥至武階/距大來二十里/賊陣兩軍間/晙往迎/訥夜使壯士銜枚鏖突/虜駭引去/
C.賊驚/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萬計/俄而薛訥至武階/距大來二十里/賊陣兩軍間/晙往迎訥/夜使壯士銜枚鏖突/虜駭引去/
D.賊驚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萬計/俄而薛訥至武階/距大來二十里/賊陣兩軍間/晙往迎/訥夜使壯士銜枚鏖突/虜駭引去/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經,漢朝出現(xiàn)之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B.都督,中國古代的軍事首長的官名。興于三國時期,其后發(fā)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后成為中央軍事長官。
C.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延續(xù)兩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
D.鼓角,指戰(zhàn)鼓和號角的總稱,是古代軍隊為了發(fā)布進攻命令制作的吹擂之物。如杜甫詩句“五更鼓角聲悲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晙稟性正直,敢于直諫。在二張誣陷魏元忠時,他不顧勸告,為其申訴冤屈。宋璟擔心他因此獲罪,他表示只要元忠的事情辨明,雖死無憾。
B.王晙文武兼?zhèn)?,屢建奇功。他從小好學,依靠精通明經考中了進士;而在從政生涯中,他經常帶兵打仗,多次打敗來犯的突厥軍隊和吐蕃軍隊。
C.王晙善于治理,頗有政績。他擔任桂州都督時,修筑城郭,撤去駐軍,興修水利,開墾屯田,使百姓豐衣足食,后來百姓刻石立碑歌頌其功德。
D.王晙討叛順利,如有神助。渡河平定叛亂時,他抄小路進軍,不料夜遇暴風雪,他怕誤期就向神靈禱告,請求雪停止、風轉向,結果如其所愿。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桂往罹寇暴,戶口雕瘠,宜即留,以須政成。
②晙率所部二千與臨洮軍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襲。
(5)王晙為什么堅決反對處死韓思忠?請結合文章簡要概括。發(fā)布:2024/12/20 16:0:4組卷:10引用:3難度:0.6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