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文選?陶淵明傳》
      陶淵明,字元亮?;蛟茲?,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家貧親老,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钡罎佉粤蝗?,麾而去之。
      后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義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迕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后為始安郡,經(jīng)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L候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肯仕。元嘉四年,將復征命,會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jié)先生。
      材料二:蘇軾《哨遍?為米折腰》
      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余治東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卜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詞,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使家童歌之,時相從于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jié),不亦樂乎?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云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復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1)下列對材料一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D
D

A.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
B.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
C.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
D.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
(2)下列對材料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于各級官署中。
B.三徑之資,比喻籌集隱居住所的費用。三徑,因漢代隱士蔣詡在房前曾開三條小徑,后人便以三徑代稱住宅庭院。
C.解綬,古人為官時將系有綬帶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綬,即辭免官職。類似表示辭官的詞語還有“致仕”“乞身”“踐祚”。
D.元嘉,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為漢武帝首創(chuàng),歷代帝王所用年號少一個,多則十幾個。
(3)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陶淵明博學多識,擅長屬文。他寫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安安貧樂道,當時人們認為這一形象是陶淵明的真實寫照:他在辭去彭澤令時寫了《歸去來兮辭》。
B.陶淵明清高不群,自傲高潔。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濟的饋贈,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制史王弘交往,更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
C.陶淵明嗜酒成性,不重錢財,因與王弘嗜好相近,欣然共飲,陶淵明后接受了王弘的邀請,且把顏延之留給補貼家用的二萬錢全部用以買酒。
D.陶淵明率真自得,隨性灑脫。他曾坐在菊叢中手把菊花,醉飲而歸;酒酣之時就撫弄無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讓客人先行離開。
(4)把材料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躬耕自資,遂抱贏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
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
(5)結合材料二內容,分析蘇軾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帶》改寫成《哨遍?為米折腰》的原因。

【考點】文言文閱讀
【答案】D;C;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6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 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敝芄烁嫣⒄俟珚]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br />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長,能聽政。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后,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稱:“為人父母,為業(yè)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稱曰:“自湯至于帝乙,無不率祀明德,帝無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紂,誕淫厥佚,不顧天及民之從也。其民皆可誅。”作此以戒成王。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敝芄茸洌赏跻嘧?,葬周公于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節(jié)選自《史記?魯周公 世家》,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B.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C.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D.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古代的爵位名稱,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為“王”以下的最高爵號。
    B.崩,指帝王的離世。古代“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反映了古代社會里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C.踐阼,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阼階上為主位,“踐阼”就是走上阼階主位。后來引申為天子登基,即位。
    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司馬遷撰寫《史記》時用“世家”來記述王侯諸國及大臣之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公輔政有功,不圖名利。周滅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輔政有功的弟弟周公旦封到曲阜,稱為魯公,但是周公旦沒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來繼續(xù)輔佐武王。
    B.周公還政成王,面北稱臣。成王長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權歸還給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謙恭謹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
    C.周公居安思危,制定官吏職責。雖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還沒有安排得當,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職責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興。
    D.周公去世,備受成王禮遇。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沒有按照周公的遺囑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畢邑伴隨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當作臣子。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
    ②為人父母,為業(yè)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
    (5)周公是如何輔佐成王的?

    發(fā)布:2024/12/3 15:30:1組卷:40引用:5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顧覬之字偉仁,吳郡吳人也。謝晦為荊州,以為南蠻功曹?;迱燮溲潘兀钕嘀?。時大將軍彭城王義康秉權,殷、劉之隙已著,覬之不欲與殷景仁久接事,乃辭腳疾自免歸。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腳,家人竊異之,而莫曉其意。后義康徙廢,朝廷多以異同受禍。復為山陰令。山陰民戶三萬,海內劇邑,前后官長,晝夜不得休,事猶不舉。覬之理繁以約,縣用無事,晝日垂簾,門階閑寂。自宋世為山陰,務簡而績修,莫能尚也。孝建元年,出為義陽王昶東中郎長史。明年,出為湘州刺史,善于蒞民,治甚有績。時沛郡相縣唐賜往比村朱起母彭家飲酒還,因得病。臨死語妻張死后刳腹出病后張手自破視五藏悉糜碎郡縣以張忍行刳剖賜子副又不禁駐事起赦前法不能決三公郎劉勰議:“賜妻痛遵往言,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謂宜哀矜?!庇J之議曰:“法移路尸,猶為不道,況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當以大理為斷。謂副為不孝,張同不道。”詔如覬之議。幸臣戴法興權傾人主,而覬之未嘗降意。或嫌其風節(jié)過峻。覬之曰:“不過使吾不為三公耳?!碧谔┦汲酰姆酵?,覬之家尋陽,尋陽王子房加以位號,覬之曰:“禮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謝,況年將八十,殘生無幾,不敢聞命。”孔覬等不能奪。太宗甚嘉。三年卒,時年七十六。追贈鎮(zhèn)軍將軍,常侍、刺史如故。謚曰簡子。其子綽私財甚豐,鄉(xiāng)里士庶多負其責,覬之每禁之不能止。及后為吳郡,誘綽曰:“我常不許汝出責,定思貧薄亦不可居。民間與汝交關有幾許不盡,及我在郡,為汝督之。凡諸券書皆何在?”綽大喜,悉出諸文券一大廚與覬之,覬之悉焚燒,宣語遠近:“負三郎責,皆不須還?!?br />(選自《宋書?顧覬之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臨死語妻張/死后刳腹出病/后張手自破視/五藏悉糜碎/郡縣以張忍行刳剖/賜子副又不禁駐/事起赦前/法不能決/
    B.臨死語妻張/死后刳腹出病/后張手自破/視五藏悉糜碎/郡縣以張忍行刳剖/賜子副又不禁駐/事起赦前/法不能決/
    C.臨死語妻張/死后刳腹出病/后張手自破視/五藏悉糜碎/郡縣以張忍行刳剖賜/子副又不禁駐/事起赦前法/不能決/
    D.臨死語妻張/死后刳腹出病/后張手自破/視五藏悉糜碎/郡縣以張忍行刳剖/賜子副又不禁駐/事起赦/前法不能決/
    (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郡是古代行政區(qū)域的名稱。郡的長官稱“守”,秦設三十六郡,郡下設縣。
    B.南蠻是先秦中原王朝對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稱呼,與東夷、西戎、北狄合稱“四夷”。
    C.海內和九州、神州赤縣瀚海等同為中國別稱,源于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之說。
    D.追贈指朝廷給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是給予死者及其親屬的特殊榮譽。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覬之富有遠見。劉義康當權時,他借口腳病辭官歸家。等劉義康被貶謫廢去官爵,他因未卷入殷、劉二人的紛爭,未被牽連。
    B.顧覬之治政有方。山陰縣一向難以治理,與前后在此任職的官員相比,他更善于化繁為簡,使山陰縣政治清明,其治理效果無人能及。
    C.顧覬之不畏權貴。幸臣戴法興權傾朝野,而顧覬之從不降低身份,屈心以從,致使戴法興嫌棄厭惡他風骨節(jié)操過于剛直嚴厲。
    D.顧覬之嚴于教子。他對兒子放債的行為十分不滿,多次勸阻,而顧綽總是不聽。于是他以智慧騙取了兒子的信任,火燒了債券,恩澤鄉(xiāng)里。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明年,出為湘州刺史,善于蒞民,治甚有績。
    ②禮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謝,況年將八十,殘生無幾,不敢聞命。
    (5)針對唐賜妻兒的做法,文中劉勰和顧覬之觀點不同,你更認同誰的觀點?請結合文本,說明理由。

    發(fā)布:2024/11/23 8:0:19組卷:16引用:2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節(jié)選自《墨子?兼愛》)      文本二:
          趙季良,字德彰,濟陰人也。初仕后唐莊宗,為魏州司錄。魏州稅多逋負,莊宗為晉王,過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謀攻取而不百姓,一旦百姓離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鼻f宗大加欽重。累遷鹽鐵判官、太仆卿。
          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誥拜孟知祥為侍中。即以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軍余錢送京師,且制置兩川征賦。是時知祥鎮(zhèn)西川,頗不奉詔。會與季良有舊,遂留之不遣,因請為西川節(jié)度副使。事無大小,多與參決。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自是季良傾身事知祥,布腹心矣。
          季良通敏,善謀略。董璋遣人求昏自結,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許也。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長興時,進奏官言唐主欲大發(fā)兵討兩川。季良請以東川先取遂閬,然后并兵守劍門,則大軍雖至,吾無內顧憂矣。未幾,唐將石敬瑭因遂閬已破,燒營北歸。軍前馳報知祥,知祥故藏其書,謂季良曰:“北軍漸近,奈何?”季良扣指曰:“不過綿州必遁?!敝榇笮Γ鰰局?。由是甚服其智。
          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為武泰軍節(jié)度使。知祥稱尊號,是為后蜀高祖。拜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與李仁罕、趙廷隱、王處回等同受顧命。高祖晏駕,秘未發(fā)喪。處回夜過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強侯握兵,專伺時變,義當速立嗣君,豈可徒相泣耶!”遂與處回立后主而后發(fā)喪。以擁戴功加司徒,進太保。廣政九年卒,謚文肅。
    節(jié)選自《后蜀列傳?趙季良》)(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古今異義詞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xiàn)象,如“治亂者何獨不然”“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兩句中的“不然”“以為”。
    B.“莊宗時為晉王”“董璋時遣人求昏自結”兩句中的“時”,都是名詞作狀語,可以解釋為“在當時”“在那時”。
    C.“謀攻取而不愛百姓”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吾何愛一牛”兩句中的“愛”都是動詞,可分別解釋為“愛護”和“吝惜”。
    D.文言文中表示官職升降任免的詞語很多,如“遷”,指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累遷”指多次升官。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
    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
    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
    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季良是濟陰人,后唐莊宗時擔任魏州司錄,表現(xiàn)出出眾的政治才能,受到莊宗的賞識和器重。
    B.趙季良與鎮(zhèn)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當他到蜀地擔任三川制置使時,被孟知祥留在當?shù)?,沒有返回京師。
    C.趙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參與決斷大小事務,深得信任,盡心盡力輔佐孟知祥成為孟知祥的心腹。
    D.趙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為武泰軍節(jié)度使,后又被任命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②軍前馳報知祥,知祥故藏其書,謂季良曰:“北軍漸進,奈何?”
    (5)文本二寫到“季良通敏,善謀略”,其“善謀略”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本概括。

    發(fā)布:2024/12/4 22:30:1組卷:26引用:5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