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工作對農業(yè)生產意義重大。早在栽培植物出現(xiàn)之初人類簡單地種植和采收活動中,就已有了作物育(選)種的萌芽。《詩經》載;“黍稷重穆,禾麻菽麥”就有了根據(jù)作物習性早、晚播種和先、后收獲的記錄,可見中國在周代已形成不同播期和熟期的作物品種概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方法,使得育種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程。
(1)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采用的育種方式是選擇育種,這種育種方式的最大缺點是周期長,可選擇的范圍是有限周期長,可選擇的范圍是有限。
(2)假設A、b代表玉米的優(yōu)良基因,這兩種基因是獨立遺傳的?,F(xiàn)有AABB、aabb兩個品種,若要培育出優(yōu)良品種AAbb,某同學設計了如下方案:
AABB×aabb→F1(自交)→F2(自交)……→AAbb植株
該方法的育種原理是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最早可以從F2F2(填“F1”或“F2”)開始篩選。這一育種方法的缺陷之一就是需要多代自交,用時長。為克服這一缺陷,可以采取另一種育種方案,簡要寫出該方案的流程:AABB×aabb→F1→花藥離體培養(yǎng)→單倍體幼苗→秋水仙素處理→選擇純合AAbbAABB×aabb→F1→花藥離體培養(yǎng)→單倍體幼苗→秋水仙素處理→選擇純合AAbb。
(3)作為雜交育種重要分支的回交(兩個親本雜交獲得的子一代再和親本之一雜交,稱作回交)育種,正越來越受到育種專家的重視,這是因為在育種工作中,單純一次雜交并不能保證將某些優(yōu)良性狀整合到待推廣的品種之中。回交可將單一優(yōu)良基因導入某一品種并使之盡快純合?;亟猾@得的子一代記作BC1F1(BC1F1自交繁殖的后代,就是BC1F2),它與用作回交的親本再次回交,獲得的子一代就是BC2F1,依次類推。其中用作回交的原始親本為輪回親本,一般是具有許多優(yōu)良性狀的待推廣品種;另一個雜交親本稱為非輪回親本,一般是具有輪回親本沒有的一、二個優(yōu)良性狀。它們和后代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①假如非輪回親本甲的基因型AA,輪回親本乙的基因型aa,F1自交的F2和回交的BC1F1,a基因的頻率分別為1212、3434,由此可以看出,回交后代的基因頻率向回交親本回交親本親本偏移。
②“明恢63“是雜交秈稻的一個優(yōu)良品種,具備很多優(yōu)良性狀,但對白葉枯病的抗性很差?,F(xiàn)提供高抗白葉枯病的顯性純合基因植物(簡稱“高抗”)為材料,采用回交的方法獲得高抗白葉枯病“明恢63”品系的“BC3F1”,以后采用自交和抗病性鑒定相結合的辦法,獲得高抗白葉枯病的“明恢63”的品系。請參照回交育種過程,寫出用兩種親本培育“BC3F1”過程的圖解。
1
2
1
2
3
4
3
4
【考點】雜交育種.
【答案】周期長,可選擇的范圍是有限;基因重組;F2;AABB×aabb→F1→花藥離體培養(yǎng)→單倍體幼苗→秋水仙素處理→選擇純合AAbb;;;回交親本
1
2
3
4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0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雜交育種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但由于水稻為兩性花、花小,因此找到合適的雄性不育系是雜交育種的關鍵。中國科學家首創(chuàng)了以光/溫敏雄性不育系和可育系為核心的兩系雜交水稻,如圖表示利用光/溫敏雄性不育系水稻留種及獲得F1雜交種的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雜交育種所涉及的原理是
(2)現(xiàn)有溫敏雄性不育植株甲、乙,其雄性不育的起點溫度依次為21℃、25℃(在環(huán)境溫度高于起點溫度時,植株可表現(xiàn)為雄性不育)。考慮到大田中環(huán)境溫度會有波動,制備水稻雜交種子時,最好選用植株
(3)在高溫或長日照下,光/溫敏雄性不育系仍有5~10%的自交結實率,導致制備的雜交種中混有純合子。為解決該問題,雜交制種時,選用光/溫敏雄性不育系隱性純合紫葉稻與雄性可育系顯性純合綠葉稻雜交,并在子代的秧苗期內剔除
(4)若水稻的大穗雜種優(yōu)勢性狀由兩對等位基因(A1A2B1B2)控制,兩對基因都純合時表現(xiàn)為衰退的小穗性狀(A1、A2與B1、B2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且不考慮染色體互換)?,F(xiàn)將某雄性不育小穗稻與雄性可育小穗稻雜交,F(xiàn)1全表現(xiàn)為大穗,F(xiàn)1自交,F(xiàn)2中雜種優(yōu)勢衰退率為
(5)水稻溫敏雄性不育系(T)在高溫下雄性不育,低溫下可育。野生型(P)在高溫、低溫下均可育。與P相比,研究者在T中發(fā)現(xiàn)Os基因發(fā)生了隱性突變。為驗證Os基因突變是導致T溫敏雄性不育的原因,現(xiàn)進行轉基因實驗,選擇的基因和導入植株分別是
a.P水稻來源的Os基因
b.T水稻來源的Os基因
c.P水稻
d.T水稻
e.轉基因植株育性不受溫度影響
f.轉基因植株高溫下雄性不育發(fā)布:2024/12/30 20:0:2組卷:11引用:3難度:0.6 -
2.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與水稻一樣,小麥為兩性花且花朵較小,用于人工雜交實驗研究十分困難。以“小麥雜交之父”李振聲先生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經過不懈努力,終于找到了含有小麥雄性不育基因的植株——太谷核不育小麥,并從小麥12萬個基因中精準定位了PG5這個雄性不育基因。該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含該基因的花粉完全無法發(fā)育,且相對于可育基因為顯性,科學家還通過轉基因等技術驗證了該基因的功能。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發(fā)布:2024/11/2 8:0:1組卷:12引用:1難度:0.5 -
3.2017年袁隆平院士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該品系最早發(fā)現(xiàn)于野外)成功培育了具有耐鹽、耐堿性狀的高產雜交“海水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h2>
發(fā)布:2024/11/28 11:0:3組卷:11引用:2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