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試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蛴銎溥尺?,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fēng),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鏈接材料]
王冕好學(xué)
宋濂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xué)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驙颗碡?zé)蹊田①者。父怒,撻②之,已而復(fù)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③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注釋]①蹊田:踐踏田地,指踩壞了主稼。②撻:鞭打。③曷:同“何”,為什么。
(1)下面各句中,加點詞語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CC
A.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
B.益慕圣賢之道從鄉(xiāng) | 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 |
C.媵人持湯沃灌 |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
D.腰白玉之環(huán)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D
D
A.執(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B.投諸渤海之尾 | 聽諸生誦書 |
C.依僧寺以居 |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
D.忘其牛 | 或遇其叱咄 |
B
B
A.宋濂字景濂,號潛溪,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
B.“序”是一種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
C.“馬生”的“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也是對讀書人的稱呼。
D.文中的“既加冠”即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的加冠禮,表示成年。
(4)在求學(xué)方面,王冕與宋濂有著哪些相似之處?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加以歸納。
(5)“鏈接材料”選自宋濂的《元史?王冕傳》,結(jié)合上述兩篇選文來看,作者想借此對世人表達怎樣殷切的希望和教誨?
【答案】C;D;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10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4/12/10 18:0:1組卷:441引用:7難度:0.8 -
2.閱讀下列兩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甲】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選自《桃花源記》【乙】 水益澀①,曳②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
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huán),遙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④,高下聯(lián)絡(luò),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⑤相征逐,真行畫圖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yīng)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
越二嶺,首有亭當(dāng)?shù)?,髹?sup>⑥“雪竇山”字。
(節(jié)選自鄧牧《雪竇游志》)注:①澀:不通暢。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細長的水流。④隴:通“壟”。⑤牧豎:牧童。⑥髹(xiū)書:用赤黑色的漆寫。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屋舍儼然/便舍船
B、率十問僅得二三/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尋向所志/尋病終
D、乃記之而去/停數(shù)日,辭去
(2)翻譯下列句子。
①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
②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
(3)下列對文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居民說“不足為外人道”,乙文居民“不應(yīng)所問”,說明他們都不愿意和外界來往。
B.桃源人避世而居,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淳樸熱情,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卻不希望生活被打擾。
C.劉子驥是南陽人,聽說此事后,也計劃前往探尋,但最終沒有實現(xiàn)。這一段敘述使故事更顯得亦真亦幻。
D.兩段文字都寄托了作者對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幸福和諧的理想社會的向往。
(4)根據(jù)【甲】【乙】兩文的內(nèi)容,概括“雪竇山”與“桃花源”的相似之處。發(fā)布:2024/12/16 8:0:1組卷:7引用:1難度:0.9 -
3.從下列選項中選出和例句中加點意義相同的一項。
(1)例: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保W陽修《賣油翁》)
A.眾菩薩獻畢。因請如來明示根本,指解源流。(吳承恩《西游記》)
B.周進因他說這樣話,倒不同他讓了,竟僭著他作了揖。(吳敬梓《儒林外史》)
(2)例: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孟子《富貴不能淫》)
A.眾人見晁蓋如此志誠,盡皆歡喜。(施耐庵《水滸傳》)
B.獻帝泣曰:“朕被二賊欺凌久矣!若得誅之,誠為大幸!”(羅貫中《三國演義》)
(3)例:佛印絕類彌勒,祖胸露乳,矯首昂視。(魏學(xué)《核舟記》)
A.喚李催、郭汜領(lǐng)兵五百,圍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盡皆誅絕。(羅貫中《三國演義》)
B.老和尚見說,滿心歡喜,卻才揩了眼淚道:“好,好,好!此計絕妙!”(吳承恩《西游記》)
(4)例: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A.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齋一飲,不知可納芹意否?”雨村聽了,并不推辭。(曹雪芹《紅樓夢》)
B.行者見說,喚山神、土地,同來見了三藏,具言前事。(吳承恩《西游記》)發(fā)布:2024/12/16 8:0:1組卷:30引用:2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