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當今時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通過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以活化的新形式發(fā)揚其深厚內涵,涵養(yǎng)中國精神,滋潤現代人生。不論是為當代中國人更好理解傳承民族文化,還是為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樹立國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們發(fā)揮宏大傳統(tǒng)優(yōu)勢,開掘文化資源蘊藏的巨大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體驗。
      數字技術為更好再現文化遺產提供支撐。文化是一條流淌不息的河流,每個時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態(tài),即便那些恒定不變的價值,其表現形式也不斷發(fā)生嬗變。近幾年,集中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大博物館紛紛利用數字技術改進展陳方式,優(yōu)化文化遺產“用戶體驗”,利用諸如VR技術、虛擬空間技術等生成逼真、實時、三維虛擬場景,強化展覽互動性和參與感,滿足觀眾感知和互動需求,加強觀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理解。數字敦煌、數字故宮等都讓我們以新鮮有趣的形式、真實可感的體驗徜徉于歷史文化場景,感受傳統(tǒng)文化藝術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故宮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資源的國有文化單位,基于傳統(tǒng)文化“IP”,通過與游戲、動漫、影視、文學以及社交平臺全方位融合,設計開發(fā)器物產品和數字內容,使傳統(tǒng)文化魅力不斷傳播發(fā)酵,推出一批人們爭相體驗的網紅產品,數字技術讓傳統(tǒng)文化以全新方式獲得時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截至2017年底,故宮文創(chuàng)產品已突破10000種,文創(chuàng)產品收入達15億元。故宮以“跨界”之思和“網紅”之勢,舉辦相關文化活動,獲得年輕人追捧,實現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獲得更好傳播和更大影響,還要把中國要素與時尚表達有機結合起來。目前這類具有強勢文化傳播力的文化產品和品牌媒體還比較少,缺乏像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這樣叫好又叫座的品牌產品。有待更新思維模式,重視多元文化背景,找到合適貼切的表達方法,最終呈現出既具備中國文化深遠意味又貼近海外受眾審美習慣和對中國元素期待的文化產品,進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在交流互鑒中綻放獨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與競爭中實現共存共榮,促進人類文明共同進步。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條件借助數字技術提升內容傳播的效度、強度和廣度。作為一種戰(zhàn)略性資產,傳統(tǒng)文化資源如何進行“活化”,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偉大時代對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課題,還需要我們在國際國內視野中,順應時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趨勢,不斷實現內涵挖掘與表達創(chuàng)新的雙向突破,創(chuàng)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廣泛傳播力的中國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
(摘編自高宏存《以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材料二:
      對于任何一種文化傳統(tǒng)來說,如何協(xié)調守成、創(chuàng)新與外來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始終是一個關鍵問題。晚清至20世紀,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大規(guī)模接觸伴隨著侵略、殖民與長時間的冷戰(zhàn),這些歷史事實增加了問題的復雜程度。盡管如此,多數人愿意認為,五四新文學運動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學不僅改變了古典文學的傳統(tǒng)形式,而且,相當多的作家動手譯介域外文學,使各種西方文化元素逐漸匯入中國文學的表述體系。這開辟了漢語白話文學的新階段——“現代文學”。之所以認定這是一次成功的文學轉換,首要的標志是:相對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國古典文學,漢語白話文學更適合表現今天的中國經驗。這絲毫不存在貶低中國古典文學的意思。中國古代批評家就曾經深刻地指出:“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泵恳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學及其評價依據。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學都將受到文學傳統(tǒng)與現實世界縱橫坐標構成的不同壓力。強調來自縱軸的文學傳統(tǒng),還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現當代的現實世界?現實主義的宗旨顯然是后者。這時,所謂的創(chuàng)新可以表述為,一種再現當代現實的企圖改變了文學傳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
      這同時劃出了一個區(qū)分的標準:如何辨別魯迅式的“盜火者”與“言必稱希臘”的崇洋分子?盡管二者都對西方文化表示出濃厚的興趣,但是,“盜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獨特道路,力圖“師夷長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熱衷于將民族歷史納入一個普遍的模式,使之成為西方文化邏輯的具體例證。
      如果說,五四時期的“盜火者”曾經將西方文化視為現代性的啟蒙,那么,現今的歷史語境中,中國文化業(yè)已成為更重要的思想資源。中國文化浩如煙海,門類繁雜,一批飽學之士始終專心致志地從事清理和闡釋工作。然而,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只有意識到現今中國文化對于“改變世界”負有的歷史使命,人們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這一批飽學之士的學術貢獻。也恰恰因為意識到這種使命,人們才不會滿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類。中國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維護某種古老的禮儀,而是進入當今社會,力爭發(fā)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工業(yè)社會的機器節(jié)奏響徹生活的每個角落時,農耕社會的古典詩學——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啟蒙、革命、利益、市場以及圍繞這些概念產生的社會關系瓦解了古代的鄉(xiāng)紳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與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會功能?在一個群雄爭霸、風起云涌的時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蘊含著哪些重大的啟示?這些問題的提出與展開,已經顯現出中國文化對話歷史、對話現實的思想含量與獨特價值。
(摘編自南帆《中國文化的活力》,有刪改)材料三:
      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xié)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
(摘自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1)下列對材料一的內容理解,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提升內容傳播的效度、強度和廣度,需要全部借助數字技術。
B.只要運用數字技術來傳播傳統(tǒng)文化,就能創(chuàng)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廣泛傳播力的中國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
C.《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運用數字技術將中國元素與時尚表達結合起來,傳承傳統(tǒng)文化藝術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D.數字技術使傳統(tǒng)文化以全新的方式獲得時空延伸,激活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認同,從而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2)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方法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材料一用數字敦煌、數字故宮等成功案例論證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支撐,可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形式可借助數字技術。
B.材料一以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為例,論證了目前具有強勢文化傳播力的文化產品和品牌媒體較少的觀點。
C.材料二圍繞著中國文化,文章論及時間軸的古代與現代,空間軸的西方與中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論證方法豐富。
D.材料二對比了魯迅式的“盜火者”與“言必稱希臘”的崇洋者的異同,字里行間包含了對二者的褒貶評價。
(3)下列對上述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材料一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變的是那些恒定不變的價值,不斷變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現形式。
B.材料二認為任何時期的文學所遭受的作為縱軸的文學傳統(tǒng)與作為橫軸的現實世界所構成的壓力都不盡相同。
C.材料三認為要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新性轉化、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種文明共同發(fā)展,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D.三則材料雖然論述角度不同,但都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且還要立足于中華民族最本質的文化基因。
(4)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說說兩者在論證方法上有何不同。
(5)根據上述三則材料,請談談新形勢下,中華傳統(tǒng)文化該如何傳播、如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

【答案】C;B;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32引用:8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在《紅樓夢》,那可說而未經人說的就是那悲劇之演成。悲劇為什么演成?辛酸淚的解說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見地之沖突,一在興亡盛衰之無常。我們先說第一個?!疤斓厣?,除大仁大惡,余者皆無大異。”仁者秉天地之正氣,惡者秉天地之邪氣,至于那第三種卻是正邪夾攻中的結晶品?!都t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便是這第三種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種人為善惡與灰色。悲劇之演成常以這三種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紅樓夢》之悲劇,不是如此?!都t樓夢》里邊,沒有大兇大惡的角色,也沒有投機騎墻的灰色人。悲劇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惡之攻伐,然則是由于什么?曰: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見地之不同。在為人上說,都是好人,都是可愛,都有可原諒可同情之處,惟所愛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與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個人的立場上說話,不能反躬,不能設身處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劇就在這未通未遂上各人飲泣以終。這是最悲慘的結局。在當事人,固然不能無所恨,然在旁觀者看來,他們又何所恨?希臘悲劇正與此同。國王因國法而處之于死地,公主因其為情人而犯罪而自殺,其妹因其為兄長而犯罪而自殺。發(fā)于情,盡于義,求仁而得仁,將何所怨?是謂真正之悲劇。善惡對抗的悲劇是直線的,而這種沖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劇是曲線的,令人失望的。《紅樓夢》寫悲劇已奇了,復寫成思想沖突的真正悲劇更奇,《紅樓夢》感人之深即在這一點。
    (摘編自牟宗三《<紅樓夢>悲劇之演成》)材料二:
          魯迅先生曾經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有意義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對某些價值的相信之上,正因為如此,價值的毀滅才構成真正的悲劇。以曹雪芹筆下的金陵十二釵為例,她們認同不同的價值,選擇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這些價值最后都無一例外地落空?!都t樓夢》描述的毀滅,針對的不是某一種價值或人生,而是幾乎所有的價值和人生。不是某一個人的毀滅,而是大觀園的灰飛煙滅?!都t樓夢》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悲劇作品,原因正在于這種徹底的毀滅。
          構成悲劇的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歐洲,最早的古希臘悲劇表現了命運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無奈或者悲慘的結局都無法避免。同時,其中蘊含的人對于自由、正義和倫理的追求,與命運的沖突和抗爭,讓悲劇充滿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人世間內在于人性和社會的矛盾,無一例外把羅密歐和朱麗葉、奧賽羅、安東尼和克里奧佩特拉等主人公帶入死亡。比較起來,《紅樓夢》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亞作品。雖然有一個神話的背景,但整部小說描述的不過是處在欲望、情感、秩序、倫理、宗教之間的心靈沖突和生命掙扎,不幸和死亡貫穿其中。十二釵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鳳、林黛玉的生命各個不同,卻都無法躲過香消玉殞的結局。而在十二釵之外,作者不斷地安排著馮淵、賈瑞、林如海、寶珠、秦鐘、秦業(yè)、金釧兒、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讓那些刻意營造的成功或者歡樂顯得非常蒼白和脆弱。每個人的悲劇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間無法克服的矛盾。
    (摘編自王博《<紅樓夢>的悲劇讓美好的東西獲得根基》)材料三:
          我認為《紅樓夢》是康、雍、乾三朝的社會生活、社會矛盾、歷史趨向的一個藝術的總概括和總反映。《紅樓夢》里寫了兩種毀滅,一種是新生事物的毀滅,這就是賈寶玉、林黛玉愛情的毀滅;另一種是古老的榮國府、寧國府的毀滅。前者的毀滅是新的生命由于它還未成熟,經不起狂風惡浪的摧折而毀滅,但它健壯的根系和茁壯的幼芽仍在適宜的土壤里保存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要有適當的氣候,它會繼續(xù)生長,最終長成大樹;而后一種毀滅,是腐朽加腐爛,是生命的盡頭,最終是化為糞壤,永遠成為過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這兩種毀滅,具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意義。前者反映的是歷史前進的客觀趨勢,后者反映的是由榮、寧二府象征的那種腐朽勢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筆是非常狡獪的,他一再聲稱此書“亦非傷時罵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倫常所關之處,皆是稱功頌德,眷眷無窮,實非別書之可比”。表面上說得非常好聽,都是對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頌德,但一開頭他就寫了一樁貪贓枉法的人命案,同時帶出了炙手可熱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開頭,也就開始了他對封建社會的大揭露,大批判。貪贓枉法的貪官賈雨村,是全靠賈府一手提拔起來的,他枉斷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還直接向賈府和王子騰報告,這說明一切橫行不法的事,都與“四大家族”有關。通過對這個具體的“賈”府的描寫,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四家皆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的具體情況,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時觸犯了這樣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連性命還保不成呢!”這就是封建社會政治勢力的一張關系網。所以“葫蘆僧亂判”一案,實際上是對封建社會、封建官場的一個總揭露和總批判。
          當然《紅樓夢》最最動人之處,是賈寶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愛情和他們的愛情悲劇,《紅樓夢》是以寶、黛的愛情悲劇來貫通全局的。這個愛情悲劇的內涵是誓死捍衛(wèi)愛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擇權,主張愛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編自馮其庸《讀<紅樓夢>》)(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悲劇之演成常以善惡與灰色三種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而《紅樓夢》之悲劇,不只如此,還因為興亡盛衰之無常。
    B.魯迅認為有意義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對某些價值的相信之上,因為只有如此,價值的毀滅才能構成真正的悲劇。
    C.金陵十二釵認同的價值不同,選擇的生活不同,但她們追求的價值和生活最后盡都落空,這體現了小說的悲劇性。
    D.曹雪芹在《紅樓夢》創(chuàng)作中雖有意規(guī)避“傷時罵世”,表面上對封建朝廷歌功頌德,但仍有較強的社會批判意義。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的悲劇是各人性格、思想、見地、立場等方面上的沖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劇。
    B.早期的古希臘悲劇蘊含著人在面對不可抗拒的命運時所表現出的對于自由、正義和倫理的追求,與命運的沖突和抗爭,賦予悲劇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釵的悲劇各有不同,但從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間無法克服的矛盾,這與莎士比亞的悲劇所反映的人性和社會的矛盾有相似點。
    D.寶黛愛情的毀滅,反映了新生事物在歷史前進中難逃滅亡的客觀趨勢,榮寧兩府的毀滅象征著腐朽勢力的必然死亡,兩種毀滅的社會意義不同。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與《紅樓夢》所體現的“真正之悲劇”不同的一項是
     

    A.《羅密歐與朱麗葉》
    B.《哈姆萊特》
    C.《雷雨》
    D.《邊城》

    發(fā)布:2024/12/20 17:30:1組卷:1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我國人口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發(fā)生了顯著改變,出現重要轉折性變化,人口總規(guī)模增長慣性減弱,勞動年齡人口波動下降,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開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長、勞動力供給、流動人口變化情況,摸清老年人口規(guī)模,有助于準確分析判斷未來我國人口形勢,準確把握人口發(fā)展變化的新情況、新特征和新趨勢,深刻認識這些變化對人口安全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對于調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動人口結構優(yōu)化,促進人口素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摘編自《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有關問題答記者 (林火燦)問》,中國經濟網2019年11月9日)材料二:
    菁優(yōu)網
    (圖源:王廣州《新中國70年: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與老齡化發(fā)展趨勢》)菁優(yōu)網
    (圖源:王輝、楊卿栩《新中國70年人口變遷與老齡化挑戰(zhàn)》)材料三:
          根據人口紅利的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總人口中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較高,少兒與老年撫養(yǎng)負擔均相對較輕,便創(chuàng)造了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人口條件,從而形成高儲蓄和高投資的宏觀經濟格局。在改革開放的前40年間,憑借人口轉變后的豐富人口紅利,我國發(fā)揮了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yōu)勢融入國際分工,創(chuàng)造了經濟增長奇跡。在第一次人口紅利消耗殆盡之際,我國即將迎來第二次人口紅利。
          第二次人口紅利主要來源于人力資本提升帶來的高投資回報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注】的重點將從提高勞動投入轉向提高人力資本。第一次人口紅利得益于我國在基礎教育領域取得的矚目成就,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普及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數億具有基礎教育水平的勞動者。第二次人口紅利將受益于我國在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等方面的長期、持續(xù)努力。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從2000年的42.8%和12.5%提升至2019年的89.5%、51.6%。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勞動力規(guī)模將達3億,占全部勞動年齡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一數字到2050年將達5億。
          這意味著,我國未來將擁有全球最大規(guī)模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群體。勞動力素質的全面提升是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基石,第二次人口紅利的累積正推動我國產業(yè)的轉型與升級。
    (摘編自楊朝《人才爭奪戰(zhàn)背后是第二次人口紅利》,《光明日報》2020年10月22日)材料四:
          全面提升人口素質,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其中的關鍵是深化與體能健康素質、智能科教素質、精神文明素質相關的體制改革。
          深化同體能健康素質相關的體制改革。重點是深化醫(yī)藥衛(wèi)生、體育等部門的改革。深化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應在堅持國家醫(yī)藥標準的前提下,發(fā)展多種醫(yī)藥衛(wèi)生機構,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對醫(yī)藥衛(wèi)生服務的多層次需求。充分發(fā)揮市場在醫(yī)藥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深化體育體制改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人民作為發(fā)展體育事業(yè)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質相關的體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改革招生考試制度,拓寬招生渠道,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改革教學體制,適當增加智能教育科目,提高學生自主動腦、動手能力。把激發(fā)科研人員的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進一步完善科研體制,探索更能激發(fā)專家學者發(fā)明創(chuàng)造積極性、有利于“冒尖”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
          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質相關的體制改革。精神文明素質既包括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信仰、理念等,又包括誠實守信等道德素質和遵紀守法等法治素質,還包括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等生態(tài)文明素質。當前可以從兩個方面著力:一方面,加強宣傳教育,建強宣教隊伍,提升宣教質量,改進宣教方式方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加強法治建設,凡是能夠納入法律規(guī)范的事務都應出臺盡可能詳盡的法律法規(guī),以更有效地弘揚正氣、糾正各種不文明行為。
    (摘編自田雪原《全面提升人口素質》,《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0日“人民要論”)【注】全要素生產率:生產單位(主要為企業(yè))作為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的綜合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就是產業(yè)升級與生產力的發(fā)展。
    (1)下列對“人口素質”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促進人口素質全面提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以人口調查數據為重要依據。
    B.全面提升人口素質需要發(fā)展多種醫(yī)藥衛(wèi)生機構,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多層次需求。
    C.人口素質與教育體制密切相關,提升人口素質必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D.精神文明素質是人口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可以從加強宣教和法治建設著力。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國人口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都發(fā)生顯著改變的背景下展開的,必將有助于研判我國未來人口形勢,調整相關政策。
    B.改革開放的前四十年,我國經濟取得巨大發(fā)展,和50后至80后四個代際人口出生高峰密切相關,也得益于我國在基礎教育領域取得的矚目成就。
    C.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才能真正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D.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首要任務就是激發(fā)科研人員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進一步完善科研體制,探索更能激發(fā)專家學者發(fā)明創(chuàng)造積極性的體制機制。
    (3)請結合材料概括分析,至2030年,我國可預測的人口結構主要變化及相關影響。

    發(fā)布:2024/12/23 4:30:3組卷:5引用:1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指運用各種方法延長可移動文化遺產壽命的專業(yè)性活動。保護技術推進的核心是找到與遺產變化狀況相適應的保護方法,以便及時對藏品進行預警、干預,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預防、治理、修復三個方面的技術運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預防是所有的減緩文化遺產惡化和損毀的行為的總稱,它涉及光照度、環(huán)境條件、安全、防火和突發(fā)事件的準備等方面。治理是通過外界的干預直接作用于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行為,是為了消除正在損毀遺產的外界因素,從而使遺產恢復到健康的狀態(tài)。根據可移動文化遺產遭受“病痛”情形的差異,治理技術可以分為殺蟲、去酸、脫水和清潔等類型。修復是對已經發(fā)生變形或變性的遺產進行處理,使之恢復到原有的形態(tài)或性質。修復的內容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標本上的一切附著物;二是修補文物和標本的殘缺部分。
    (摘編自周耀林《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溫度25℃、相對濕度50%為標準壽命(設其指數為1.00),計算在溫度15℃、35℃和濕度10%、30%、70%條件下,紙張的壽命和標準壽命的倍數關系,結果見下表:
    濕度(%)
    壽命倍數
    溫度(℃)
    一年平均濕度(%)
    70 50 30 10
    35
    25
    15
    0.14
    0.74
    2.74
    0.19
    1.00
    5.81
    0.30
    1.56
    9.05
    0.68
    3.57
    20.70
    (摘編自李景仁等《圖書檔案保護技術手冊》)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個島國,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氣候濕熱多雨。毛里求斯擬修復的檔案文件,形成于18世紀,文件紙張為破布漿機制紙,字跡材料為酸性煙黑墨水,雙面手寫。以手感鑒別,柔韌性極差,幾乎一觸即碎。通過測試數據可知,文件紙張嚴重酸化。應毛里求斯大使館的要求和委托,國家圖書館圖書保護組和圖書修整組的技術人員,對部分檔案文件進行了實驗性去酸和修復。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紙張纖維發(fā)生化學降解的催化劑,能加快紙張纖維的水解反應,使紙張脆化變黃、機械強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為避免酸性對文獻紙張的損害,人們研究了各種去除紙張酸性的方法。根據毛里求斯檔案文件的損壞程度和特點,技術人員認為采用氫氧化鈣溶液去酸法比較好,以氫氧化鈣溶液去酸,可根據紙張酸化的程度調節(jié)去酸溶液的濃度和去酸時間,去酸徹底,可操作性強,在操作處理過程中也不會使文件出現新的損壞。
          (2)修復方案
          紙漿補書機與邊緣、局部裱相結合的修復法。用紙漿補書機修補書頁,既不遮擋字跡又能增強紙張強度。但紙漿補書機法也有其不足,如對書頁的邊緣殘缺處和書口的斷裂處補后的強度不夠,主要原因是書口的斷裂處及書頁上的裂口縫隙過小,使得紙漿難以通過,邊緣殘缺處的紙漿與書頁的連接方式屬單側直線連接,不夠牢固。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紙漿補書機與邊緣、局部裱相結合顯然是必要的。
          檔案文件修復后,紙張的強度和柔韌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來一觸即碎的文件紙張,現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閱,甚至可以拿起抖動。對于文件修復前后的變化,毛里求斯大使館人員表示驚訝,稱之為“魔術般的變化”。
    (摘編自周崇潤等《關于毛里求斯檔案文件的去酸與修復》)
    (1)下列不屬于可移動文化遺產“修復”工作的一項是
     

    A.使用真空干燥法對受潮的古代文獻進行處理。
    B.使用鹽酸、硝酸等化學試劑給青銅器除銹。
    C.使用紙漿補書機對破損的古籍進行修補。
    D.使用樹脂黏合劑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預防是為了減緩可移動文化遺產遭受損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動,其側重點主要在于可移動文化遺產的外部環(huán)境。
    B.如果將溫度25℃、相對濕度50%下紙張的壽命定為標準壽命,當濕度不變、溫度降低10℃時,紙張的壽命倍數就會達到5.81。
    C.紙漿補書機修補法對于修復紙張的酸性特別理想,這種方法既可以增強紙張的強度,又不會影響字跡的清晰度。
    D.國家圖書館的技術人員對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紀的檔案文件的修復工作是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案例。
    (3)請結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復的檔案文件的受損原因。

    發(fā)布:2024/12/20 16:30:2組卷:412引用:28難度:0.7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