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辈粌H要搶紅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磚或點贊。敲字、分享、轉發(fā)……根本停不下來。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如果給春晚加上彈幕,可能會覆蓋整個熒屏,再沒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類似的海量點評,又何止是在春晚?新聞新片新鮮事,總會招來各種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贊,或是痛貶;微博微信客戶端,總有大量匠心獨運的原創(chuàng),或讓人捧腹,或讓人流淚。有的網(wǎng)友愛“寫詩”,有的網(wǎng)友愛“轉發(fā)”,有的同友愛“分享”……正是在這人聲鼎沸的言論廣場上,“新集體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氣質。
      就這樣,我們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便捷的平臺,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學會如何“與陌生人說話”。從“醫(yī)生手術臺自拍”事件到“春晚停辦”的謠言,從關于轉基因的爭論到名人離世引發(fā)的輿論幾度反轉,很多時候,發(fā)布信息變成了造謠感眾,討論交流變成了站隊罵架,觀點碰撞變成了語言暴力?!坝性捄煤谜f”,成為塑造“新集體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種規(guī)則。
      不用往回走幾十年,我們就能找到過去那種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來的“大國寡民”遺跡。沒錯,唐詩宋詞元曲是千年絕唱,但也只是千年絕唱,而不是合唱,絕大多數(shù)人被空間所隔離,直至終老,也難得聲氣相通。他們做夢也難以想象“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構建話語規(guī)則、規(guī)范交流秩序。
      直到闖進網(wǎng)絡這個居高自遠的舞臺,我們才驀然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輿論場對我們的影響如此巨大,以致于成為我們判斷是非、紓解情緒、體現(xiàn)價值、張楊個性的重要載體,成為影響生存發(fā)展的重要土壤。網(wǎng)絡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廳里自說自話,需要尊重議事規(guī)則;公共空間,也不是鎖在抽屜里的日記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達就有責任,有自由就有擔當,有言論就有邊界,每個人有了這樣的主體意識、媒介素養(yǎng),才能呵護好我們共同的集體生活,讓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囂的情緒顛覆或吞噬。
      有統(tǒng)計顯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國人,每天平均要查看100多次智能手機,吃飯、坐地鐵、聚會、等候,大量空閑時間都被翻看公號、轉發(fā)分享、討論溝通所填滿。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間!發(fā)言與聆聽、表達與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強媒介素養(yǎng)、培養(yǎng)主體意識,并不是要限制表達權利,也不是要泯滅說話個性,而是強調對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lián)撘环葚熑?,對他人權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這種責任與敬畏,體現(xiàn)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識,也彰顯著“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說,這個時代的標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細分的群仍然是“群”,集體的共識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溝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閉中研習。過好“新集體生活”,不僅需要遵守規(guī)則,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識的氣氛,做一個開放包容的“傳播主體”。張口閉口“腦殘”,動不動就“拉黑”,只會不斷強化坐井觀天者的夜郎自大,無益于讓我們結成的“新集體”進化成和諧共生、健康有為的有機體。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西方人關于召集會議的“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近年來在很多網(wǎng)絡社區(qū)里成為熱議的話題。更有趣的是,人們發(fā)現(xiàn),依它行事其實并不容易。中國人的集體生活,已經(jīng)走到今天的“多聲部合唱”階段,其聲勢之大、力量之巨,今非昔比。這對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別的聲部帶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壞整體效果。精調音準、跟上節(jié)拍,才有最美和聲。
      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重新定義人群相處的規(guī)則。身處“新集體生活”這個社會轉型的實驗場,多一點自律,多一點開放,多一點包容,我們才能不負時代的饋贈,也才能經(jīng)受起來自現(xiàn)代化的檢閱。
(《涵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才有最美和聲——迎接網(wǎng)上“新集體生活”》《人民日報》,有改動)(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春晚、新聞、新片等引發(fā)海量點評、跟帖或轉發(fā),是網(wǎng)絡時代特有的現(xiàn)象。
B.新集體生活的言論場上,針對同一事件,人們都可選擇喜歡的方式參與其中。
C.“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構建話語規(guī)則、規(guī)范交流秩序。
D.網(wǎng)絡平臺給我們的集體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B
B

A.網(wǎng)絡輿論可以影響我們的生存發(fā)展,進而影響我們的是非判斷、情緒、價值、個性等。
B.網(wǎng)絡交流的本質屬于集體生活,故而需要保持公共理性,尊重他人權利和公共秩序。
C.培養(yǎng)主體意識,強調對公共秩序、公德承擔責任,并非泯滅個性,無需克制自我表達。
D.建立凝聚共識的氣氛,開放包容,“新集體生活”就可以進化為和諧健康的有機體。
(3)下列生活現(xiàn)象不屬于“新集體生活”的一項是
B
B

A.人們借助抖音、微博、知乎、嗶站等各種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看法,傳遞自己的聲音。
B.年輕人現(xiàn)在幾乎已經(jīng)拋棄用筆寫字的習慣,都是在鍵盤上完成學習和工作。
C.人們在網(wǎng)上討論交流“劉學州尋親”的事件,最后觀點碰撞變成了語言暴力。
D.網(wǎng)絡輿論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在影響著有關部門的判斷力和執(zhí)行力。
(4)聲勢浩大的網(wǎng)絡輿論場中,我們應如何涵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請簡要概括。
(5)本文論述“媒介素養(yǎng)”這一抽象話題,讀來卻很吸引人,為什么有這種效果?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案】C;B;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11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以人文教育涵養(yǎng)工匠精神
    黃 金
          ①培養(yǎng)大國工匠,源頭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不止一次聽到“局中人”直呼“兩難”:一頭是工科學生的“難”,難在專業(yè)“窄化”、生活“宅化”。學生抱怨課程多、實驗多,疲于應付眼前連綿不絕的茍且,無暇詩和遠方,更難涵養(yǎng)精益求精、沉潛專注的匠心。另一頭是工程單位的“難”,慨嘆工程領軍后備人才短缺,特別是素養(yǎng)好、領悟力強、科學與基礎理論修養(yǎng)扎實、系統(tǒng)視野開闊、能駕馭宏大復雜工程的“將才”,更是難求。
          ②為何會出現(xiàn)這供需的“兩難”?竊以為是因為工科人才培養(yǎng)的人文土壤、人文養(yǎng)分還不夠,重視了學生掌握技術和工具的“硬知識”,少了些關注學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軟學養(yǎng)”。
          ③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單向度、工具化的“匠”為出發(fā)點,涵育的是人對價值道德的終極關懷,對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靈的沉潛寧靜,這和工匠精神是無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這一環(huán),還需以人文教育鑄匠魂、育匠心、造匠韻。
          ④一流的大國工匠,需要把科技創(chuàng)造同人類社會重大問題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應當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具備關切環(huán)境、關懷生命的責任心。人文教育中,歷史文化、哲學倫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的交匯融通,造就其博約相濟、以文化人的特點,讓學生涵育健全人格,諳悉工程倫理,明了歷史環(huán)境,樹立高遠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早年間,錢三強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學時代即就讀于蔡元培先生創(chuàng)辦的孔德學校,接受德智體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錢秉穹”改為“錢三強”,意為德智體都強。后來在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下,在未來中國藍圖的吸引下,錢三強決心學工科,以實際行動報國,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一流的大國工匠,不僅要培育專注技藝、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養(yǎng)賦予產(chǎn)品生命和內涵、在技術中融入巧思和靈魂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想象力、審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視的創(chuàng)造力,不少蜚聲世界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都曾得益于文學和藝術的滋養(yǎng),對生命有了更高層次的體認,也讓工程技術有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久遠價值。目前,不少國貨正從粗憨、實用階段轉向追求精細、美感的階段,對工程人才的工藝審美素質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專業(yè)壁壘,將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術,賦予中國制造更大的價值。
          ⑥當前,我國正處在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質造”乃至“中國智造”的轉折點。將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寬,內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為國家的轉型發(fā)展輸送更多一流的“大國工匠”。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12月7日)(1)下列關于“人文教育”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為出發(fā)點的,是工科人才培養(yǎng)的切不可少的一環(huán)。
    B.人文教育可以打破專業(yè)壁壘,在工程技術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質造”乃至“中國智造”的轉折。
    C.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對價值道德的終極關懷,對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靈的沉潛寧靜。
    D.只有將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寬,內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為國家的轉型發(fā)展輸送更多一流的“大國工匠”。
    (2)下列不屬于“一流的大國工匠”應具備的條件的一項是
     

    A.一流的大國工匠,要培育專注技藝、追求卓越之心。
    B.一流的大國工匠,要把科技創(chuàng)造同人類重大問題緊密聯(lián)系,具備關切環(huán)境、關懷生命的責任心。
    C.一流的大國工匠,要把歷史文化、哲學倫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交匯融通,博約相濟,以文化人。
    D.一流的大國工匠,更應涵養(yǎng)賦予產(chǎn)品生命和內涵、在技術中融入巧思和靈魂的能力。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出現(xiàn)“兩難”:一頭是工科學生的“難”,另一頭是工程單位的“難”。
    B.如今,工科人才培養(yǎng)的人文土壤、人文養(yǎng)分還不夠,重視了學生掌握技術和工具的“硬知識”,少了些關注學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軟學養(yǎng)”。
    C.想象力、審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視的創(chuàng)造力,蜚聲世界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都曾得益于文學和藝術的滋養(yǎng)。
    D.因為工程人才審美素質的提高,不少國貨正從粗憨、實用階段轉向追求精細、美感的階段。
    (4)請簡要概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5)作者為什么說“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這一環(huán)”?文中舉錢三強的例子有何作用?

    發(fā)布:2024/12/10 15:0:1組卷:41引用:4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國人的“國粹病”
    廖保平
          因為“破解川劇變臉秘密”,曾金貴成為川劇愛好者的聲討對象。而法國女孩美蘭妮專程來中國拜曾金貴為師學習變臉的消息一出,聲討再起:“變臉是國粹,怎能隨便傳給外人?”
          拜師學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問題之所以變得如此復雜,充滿火藥味,皆因變臉被視為“國粹”。變臉真是國粹么?曾金貴說,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變臉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談不上所謂的“國粹”。
          過去,獨門絕技——“絕活”的傳授大有規(guī)矩: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人)。自從國門被大炮轟開,國人發(fā)現(xiàn)國外有先進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無我有的“絕活”均被冠以“國粹”之名。一種技藝“粹”到“國”級,就跟國家榮譽、國家機密、國家利益等聯(lián)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維護甚至保衛(wèi)的意義。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F(xiàn)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絕活”是傳內不傳外(國)的。
          照這樣說,作為國粹的京劇也是絕活,也應該傳內不傳外(國)??墒牵?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京劇大師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鮮事,并沒有背上“賣國賊”的罵名,相反,京劇卻因此變得更有人氣,更有影響力。
          或許,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對國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讀過魯迅的《拿來主義》,且發(fā)生了誤解。魯迅的《拿來主義》一開頭有云:“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到現(xiàn)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字里行間,魯迅對梅蘭芳博士頗有微詞。曾金貴即當代的梅蘭芳,假如魯迅還在,曾金貴先生也一定會在魯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論,愚以為謬矣!其一,我要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提及梅蘭芳先生,旨在抨擊統(tǒng)治者的媚外賣國,而絕不是在諷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問題上,魯迅本人也絕不是一個“閉關主義”者。這一點只要翻看一下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史,就很容易找到實例。
          我認為,那些誓死捍衛(wèi)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經(jīng)成為“國粹病”患者。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時,他們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給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真是病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我們如何用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如何讓我們輕裝上陣,而不是像守財奴一樣對待國粹,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寫曾金貴兩次遭到聲討,其目的是樹立全文批駁的靶子,引出下文對“國粹病”的批駁、評析。
    B.曾金貴認為,變臉只是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根本與“國粹”毫無關系,這體現(xiàn)出他開放的“國粹觀”。
    C.“國粹病”是指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時,那些誓死捍衛(wèi)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給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
    D.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對曾金貴的做法,我們不要妄加指責,否則可能會有理解上的偏差。
    (2)“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F(xiàn)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請結合全文分析,國粹派是怎樣一種人?“敝帚自珍”與“嘩然”分別有何含義?
    (3)文中說“京劇大師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鮮事,并沒有背上‘賣國賊’的罵名,相反,京劇卻因此變得更有人氣,更有影響力”,請指出作者在這里批駁“國粹派”觀點所使用的論證方法,并分別予以說明。

    發(fā)布:2024/12/16 1:0:1組卷:11引用:8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國人的“國粹病”
    廖保平
          兩年前,因為“破解川劇變臉秘密”,曾金貴成為川劇界的聲討對象。今年7月,法國女孩美蘭妮專程來中國拜曾金貴為師學習變臉的消息一出,聲討再起:“變臉是國粹,怎能隨便傳給外人?”
          拜師學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問題之所以變得如此復雜,充滿火藥味,皆因變臉被視為“國粹”。變臉真是國粹么?曾金貴說,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變臉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談不上所謂的“國粹”。
          過去,獨門絕技--“絕活”的傳授大有規(guī)矩: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人)。自從國門被大炮洞開,國人發(fā)現(xiàn)國外有先進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無我有的“絕活”均被冠以“國粹”之名。一種技藝“粹”到“國”級,就跟國家榮譽、國家機密、國家利益等聯(lián)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維護甚至保衛(wèi)的意義. 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F(xiàn)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絕活”是傳內不傳外(國)的。
           照這樣說,作為國粹的京劇也有絕活,也應該傳內不傳外(國)??墒?,京劇大師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鮮事,并沒有背上“賣國賊”的罵名,相反,京劇卻因此變得更有人氣,更有影響力。
          或許,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對國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讀過魯迅的《拿來主義》,且發(fā)生了誤解。魯迅《拿來主義》一開頭有云:“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到現(xiàn)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字里行間,魯迅對梅蘭芳博士頗有微詞。曾金貴即是當代的梅蘭芳,假如魯迅還在,曾金貴先生也一定會在魯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論,愚以為謬矣!其一,我要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提及梅蘭芳先生,旨在抨擊統(tǒng)治者的媚外賣國,而絕不是在諷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問題上,魯迅本人也絕不是一個閉關主義者。這一點只要翻看一下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史,就很容易找到實例。
          我認為,那些誓死捍衛(wèi)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經(jīng)成為“國粹病”患者。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時,他們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給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真是病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我們如何用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如何讓我們輕裝上陣,而不是像守財奴一樣對待國粹,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BA-->
     

    A.文章第一段寫曾金貴兩次遭到聲討,其目的是樹立全文批駁的靶子,引起下文對國粹病的批駁、評析。
    B.曾金貴認為,變臉只是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根本與“國粹”毫無關系,這體現(xiàn)出他開放的“國粹觀”。
    C.在《拿來主義》中,魯迅對梅蘭芳博士頗有微詞。作者認為,曾金貴即是當代的梅蘭芳,假如魯迅還在,曾金貴先生也一定會在魯迅面前止步。
    D.國粹病是指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時,那些誓死捍衛(wèi)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即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
    E.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對待曾金貴的做法,我們不要妄加指責,否則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2)“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F(xiàn)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請結合全文分析,國粹派是怎樣一種人?“敝帚自珍”與“嘩然”分別有何含義?
    (3)概括一下作者對中外文化交流所持的態(tài)度。
    (4)作者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提及梅蘭芳博士,絕不是在諷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說明理由。

    發(fā)布:2024/10/17 13:0:5組卷:5引用:2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