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人教部編版: 選擇性必修下冊
教材版本
人教部編版 人教新版 蘇教新版 魯人新版 粵教新版 語文新版 北師大新版 華師大版
年級
必修上冊 必修下冊 選擇性必修上冊 選擇性必修中冊 選擇性必修下冊
更多>>
已完結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253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已完結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82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 131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9引用:2難度:0.5
  • 131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1)不吾知其亦已兮
     

    (2)長余佩之陸離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8引用:1難度:0.8
  • 13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5引用:2難度:0.9
  • 1314.理清行文脈絡。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0引用:1難度:0.7
  • 131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永和九年,在癸丑 歲:時間
    B.足以視聽之娛 極:窮盡
    C.得于己,快然自足 暫:一時
    D.每覽昔人興感之 由:經過
    (2)下列對文中有關詞語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癸丑”,是我國古代干支紀年法之一,順序為第50個。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個月,即陰歷三月,也是古人所說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修禊”,古代夏歷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濱聚會宴飲,以祈福消災。后泛指在水邊宴集。
    D.“彭殤”,“彭”即彭祖,活了八百歲,是古代傳說中的長壽之人;“殤”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雖是書序,作者卻借題發(fā)揮,從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表達了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探求。
    B.在生死觀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變,歷史在發(fā)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時行樂。
    C.本文語言或駢或散,駢散間行,各得其長;不尚華麗辭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筆洗練,自然有致。
    D.綜觀全文,作者時喜時悲,行文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具有波瀾起伏之美。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34引用:3難度:0.6
  • 1316.一詞多義: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①日午已昏
     

    ②從軒前
     

    ③況才之于余者乎
     

    ④是寡人之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8難度:0.9
  • 131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關于清明節(jié),《歷書》如此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薄稓q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庇纱丝梢姡⒅亍扒濉焙汀懊鳌?,一直是清明節(jié)的一個重要文化內涵。今天的我們,也應當讓這個節(jié)日氣清景明。
          讓“奇葩祭品”走開,讓祭奠情感保持氣清景明。祭奠是一種禮敬、懷念,更是一種情感升華。站在歷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讓自我得到精神凈化、智慧啟迪,以期走得更遠,這是清明節(jié)的一個內涵。所以,應當杜絕花哨的“護照”“房產證”“私人飛機”等“奇葩祭品”,這些“祭品”和傳統(tǒng)文化、公序良俗、傳統(tǒng)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價值格格不入。
          讓陳規(guī)陋習走開,讓祭奠形式保持氣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節(jié)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時間跨度長,存留下來的慣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當下社會已經格格不入,比如動輒大燒紙錢冥物,這不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也會污染環(huán)境,甚至釀成悲劇。所以,我們要讓祭奠形式保持氣清景明,多倡導文明、健康、干凈、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過種植紀念樹、召開家庭追思會等等,將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讓“代人掃墓”走開,讓祭奠儀式保持氣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終追遠,思親念故。所以,這個祭奠必須有一定的儀式感?!墩撜Z》云“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親自進行祭祀,而找別人替代,這對祖先來說是一種大不敬。畢竟,“代人掃墓”的商業(yè)化運作再精美、再細致,也終歸是一種木偶式的虛假表演,是一種空洞的文化軀殼,它消損了清明節(jié)的莊嚴氛圍,違背了氣清景明的節(jié)日內涵。
          文明祭掃,貴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個人從自己做起。這樣,不僅為個人積存正氣,更為社會積存正能量。讓我們用綠色清明寄哀思,還清明節(jié)一個氣清景明。
    (摘編自雷泓霈《回歸清明的節(jié)日內涵》)材料二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
          清明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人不顧山高水遠也要返鄉(xiāng)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攜老帶幼只求葉落歸根,有人莊嚴肅穆深切緬懷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響,為避免人員扎堆聚集,減少交叉感染風險,各地倡導“云”祭掃。
          通過“云平臺”,獻上一束鮮花、留一首歌曲、點一根蠟燭、種一棵松柏、寫一篇祭文,舉辦網絡追思會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樣可以表達追思與悼念?!吨熳蛹矣枴氛f:“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這句格言告訴我們,祭祀的關鍵在于“誠”。只要心誠,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達致。多一些誠心,對于逝者來說,這是最大的敬意。紀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讓祭奠形式也持有“綠色”,保持氣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題中之義。
          祭奠是一種禮敬、懷念,更是一種情感升華。人們稱清明節(jié)為“根的節(jié)日”。無論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園永遠是不變的精神根脈,家庭親情永遠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戀。在祭祖尋根中省思生命的意義,在行孝盡哀中體味親情的價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讓自我得到精神凈化、智慧啟迪,重整行囊再出發(fā),這是“綠色”清明節(jié)之于我們的啟示。
    “綠色化”,不僅是一種生產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價值取向。多一點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點自律、少一點放縱,愿更多的人都能轉變傳統(tǒng)觀念,恪守生態(tài)道德,倡導綠色文明、簡樸節(jié)約的祭祖新風尚,真正把“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實踐到生活中來,以自己的綠色文明舉止為清明添“明”,為春光增色。
    (摘編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綠色”》)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們或是來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進革命陵園緬懷先烈。在青松綠柏之下,在哀思懷念之中,莊重肅穆的儀式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懷得以抒發(fā)。只是眼下,新冠疫情還未到結束的時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園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巨大的健康安全隱患。此時,網上祭奠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網上祭奠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xiàn)了一種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聯(lián)網跨越時空的特性,將現(xiàn)實的紀念館與公墓“搬”到電腦上,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祭奠先祖和先烈。只是,國人對清明祭奠多有“在現(xiàn)場”的莊重感,加之“不負四月天”的戶外出游需求,使得網上祭奠顯得相對冷清些。2020年形勢的特殊性,讓網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現(xiàn)實操作性:在網頁或是微信里獻上一束鮮花、點一根蠟燭、寫一篇思文,亦是一種“祭之以禮”。
          指尖連著心靈。網上祭奠的綠色低碳,不正是“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的絕佳映照嗎?祭祀自古就是千家萬戶的大事,樸素的家國情懷與互聯(lián)網充分融合,既有時代發(fā)展的“輕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網絡祭奠主題中,可以看到中小學生們“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眾多留言。讓傳統(tǒng)不老,讓英雄常在,在網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國家的共同記憶,也得以凝聚和升華。
          網上祭奠,傳統(tǒng)清明也當有些新常態(tài)。辯證去看,傳統(tǒng)民俗的打開方式,只要是弘揚新風、摒棄陋習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嗎?
    (摘編自謝偉鋒《網上祭奠,傳統(tǒng)清明節(jié)里的新常態(tài)》)(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清明節(jié)應倡導綠色文明、簡樸節(jié)約的祭祖風尚,要擯棄焚燒冥幣、購買奇葩祭品和代人掃墓的陳規(guī)陋習。
    B.舉辦網絡追思會,也可以表達追思與悼念,心誠是對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誠,祭祀的目的就能達到。
    C.古代非常認同“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反對焚燒冥幣冥物的做法。
    D.“清明”的本質文化內涵是“清潔而明凈”,只有網上祭奠才真正回歸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現(xiàn)場”的莊重感。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清明節(jié)的一個內涵是禮敬、懷念歷史和先人,升華情感,從而凈化身心、啟迪智慧,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價值是合拍的。
    B.帶有商業(yè)化色彩的“代人掃墓”是一種虛假表演,與清明節(jié)的莊嚴氣氛格格不入,凡請“代人掃墓”者,其心必不誠。
    C.從《論語》的記載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掃墓”的現(xiàn)象;從《朱子家訓》的說法看,古代也有遠在他鄉(xiāng)祭祖的活動方式。
    D.人們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綠色文明、簡樸節(jié)約的祭祖新風尚,這需要強化宣傳和引導功能,而不能一味強行管制。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選擇用讀寫家書的方式傳遞哀思,也是一種緬懷逝者、傳承清明文化的風尚。”
    B.“還原和挖掘清明節(jié)背后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心理,以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br />C.“于一個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責任與擔當、價值與使命使然。”
    D.“共同記憶是清明節(jié)祭祀的實質,也是維系家庭感情的紐帶。”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清明節(jié)網上祭奠有怎樣的好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37引用:14難度:0.7
  • 1318.一詞多義: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①以南日
     

    ②他日汝用之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3引用:1難度:0.7
  • 1319.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15難度:0.9
  • 132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
    初出城留別
    白居易
    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
    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
    揚鞭簇車馬,揮手辭親故。
    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
    [注]①長慶二年,詩人上書論當時黃河以北的軍事,不被采納,出為杭州刺史。在離開長安去往杭州前,詩人寫下此詩。②青門:又稱青綺門,位于長安城東面,因顏色為青色而得名。大部分入京趕考的舉子落第返鄉(xiāng)要從青門離開,官員外放也要從青門出發(fā)。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詩人從“朝”到“暮”的起伏人生,時間雖短,但隨著地點轉換,人生卻已遭受不幸。
    B.雖然詩人內心郁悶,但他卻用一種輕松的語氣調侃自己的不幸,那只是“一歸”“一去”罷了。
    C.頷聯(lián)寫親友勸白居易不要再談城東小路,因為要去的是江南。此聯(lián)和“天下誰人不識君”意境相同。
    D.頸聯(lián)運用白描手法,寫車馬備齊揚起鞭兒上路,詩人揮手告別親人和故鄉(xiāng),為尾聯(lián)的直抒胸臆張本。
    (2)尾聯(lián)是整首詩最經典的兩句,請簡要賞析此聯(lián)蘊含的情感。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4引用:2難度:0.6
login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