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統(tǒng)編版: 必修下冊
教材版本
統(tǒng)編版 人教新版 蘇教新版 魯人新版 粵教新版 語文新版 北師大新版 華師大版
年級
必修上冊 必修下冊 選擇性必修上冊 選擇性必修中冊 選擇性必修下冊
更多>>
已完結
專題復習 溫故知新 統(tǒng)編版
瀏覽次數:365 更新:2025年06月20日
已完結
熱點預測 中考復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1112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 295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不言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節(jié)選自魏征《諫太宗十思》)
          材料二:
          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br />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迸峋刎谒宥矣谔疲瞧湫灾凶円病>龕郝勂溥^,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動則影隨矣。
    (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      【注】①表:古代測日影的天文儀器。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B.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C.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D.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君當神器之重”中的“當”與《鴻門宴》“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的“當”意思不相同。
    B.“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與“不言而化”的“而”字用法和意思相同。
    C.太宗此處指李世民,“太宗”是他的廟號,古時皇帝死后,一般會在太廟立室奉祀,專立名號,稱廟號。
    D.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指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說明的意見書,除此之外,臣子還可以向君王進呈奏、表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一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B.魏征認為只靠“嚴刑”“威怒”,終難使民眾悅服,國家安定,嚴刑峻法不是治國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tǒng)治者對臣子黎民要竭誠相待。
    C.“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說太宗在居安現狀下遇到的實際問題,再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體現了魏征對這些問題的深思熟慮。
    D.司門令史接受一匹絹的賄賂,唐太宗要殺他。聽了民部尚書裴矩力爭的進言后,唐太宗很高興,便賜封裴矩為五品以上官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②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5)司馬光在評論裴矩時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2難度:0.5
  • 295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頌稱始皇威德。齊人淳于越進諫曰:“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非忠臣也?!笔蓟氏缕渥h丞相。丞相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曰:“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笔蓟士善渥h,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獰,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會稽,并海上,北抵瑯邪。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始皇有二十余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jiān)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余子莫從。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銥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輒從辒車中可諸奏事。
          (節(jié)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 項是 
     

    A.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宮殿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尊稱。
    B.會稽:中國古代郡名,位于長江下游江南一帶,因會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
    C.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去世。諸侯和大夫去世稱“薨”。
    D.太子:我國封建時代,帝王的兒子中已經確定繼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的稱謂,有時也用“東宮”來指稱太子。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借秦始皇讓他處理淳于越諫言的機會,促使秦始皇沒收并焚燒《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言論文章。
    B.李斯為秦初統(tǒng)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統(tǒng)一文字、平定四夷等,他都出了力。
    C.李斯的大兒子李由請假回咸陽,在家中擺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獻物,祝他長壽,李斯慨然長嘆,不知道歸宿在何方。
    D.秦始皇死后,李斯認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沒有正式確立太子,所以要保密,于是跟宦官趙高等人一起隱瞞秦始皇病的消息。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丞相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
    ②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弩下,遂擢至此。
    (5)李斯為什么會“喟然而嘆”?請簡要分析。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0難度:0.5
  • 2953.詞語辨析。
    (1)鑒于   基于 
    填一填 ①當她初到的時候,四叔雖然照例皺過眉,但
     
    向來雇用女工之難,也就并不大反對。
     
    種種理由,他沒有及時處理這些問題,導致了這次事故的發(fā)生??疾旖M最后決定,
     
    他所犯的錯誤比較嚴重,撤銷他的工作職務。
    辨一辨 二者都有“以……為前提”的意思?!拌b于”既可作介詞,表示以某種情況為前提加以考慮;又可作連詞,用在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為的依據、原因或理由?!盎凇敝蛔鹘樵~,表示以某種事物作為結論的前提或語言行動的基礎。
    (2)簡捷   簡潔
    填一填 ①這個設備安裝
     
    ,沒有復雜的操作。
    ②6月28日廣州醫(yī)科大學2020年畢業(yè)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畢業(yè)典禮上的寄語
     
    深刻,鼓舞人心。
    辨一辨 簡捷:直截了當,也作“簡截”;也指簡便快捷。對象多是做事、工作的方法等。
    簡潔:(說話、行文等)簡明扼要,沒有多余的內容。對象多是行文、言語的內容等。
    (3)沸反盈天   沸沸揚揚
    填一填 ①你自己薦她來,又合伙劫她去,鬧得
     
    的,大家看了成個什么樣子?
    ②多地政策松綁點亮“地攤經濟”,街道兩邊如逢集會似的擺滿琳瑯滿目的雜貨,各種小販的叫賣聲
     
    。人們的生活好像并沒有受到昨天那件鬧得
     
    的所謂“維權”事件的影響。
    辨一辨 沸反盈天:形容極度喧鬧,亂成一片。
    沸沸揚揚:像沸騰的水一樣喧鬧,多形容議論紛紛。
    二者都有“吵鬧”的意思,區(qū)別在于使用對象不同:“沸反盈天”指聲音的喧鬧;“沸沸揚揚”指對某事的議論非常多,傳播得廣。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10引用:1難度:0.5
  • 295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8引用:0難度:0.5
  • 295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孫文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巘,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碚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抷土,猶湮沒于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跡,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矣!
          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崗烈士事略》丐于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huán)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
          余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選自《孫中山全集》,有刪改)
    [注]①躓碚(zhì bó):遭受挫折。 ②杌隉(wù niè):(局勢、局面、心情等)不安,困厄。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
    B.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
    C.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
    D.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辛亥,即辛亥年,屬中國傳統(tǒng)紀年農歷的干支紀年,其中,“辛”為十天干之一,“亥”為十二地支之一。
    B.碣,刻石中的一類形制。漢代以前的刻石沒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獨立的自然石塊上,后人將刻有文字的獨立天然石塊稱作“碣”。
    C.史遷,即司馬遷。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D.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作者情況等內容的文章。序只能寫在文章的前面。
    (3)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運用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手法高度評價黃花崗起義,認為它與武昌起義一樣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革命進程。
    B.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事跡十年之后才有比較完整的記載,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內政局動蕩。
    C.作者有感于當時形勢,奮筆直書,痛斥黑暗勢力氣焰囂張,呼吁后來人繼承先烈遺志。
    D.鑒于黃花崗起義失敗,作者深感必須發(fā)動民眾,說明了作者思想的轉變和進步。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
    ②余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5)作者在文中提及“史載田橫事”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2引用:0難度:0.5
  • 295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在燕妮?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恩格斯
    朋友們:
          我們現在安葬的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一個德國貴族家庭,她的父親馮?威斯特華倫男爵在特利爾城時和馬克思一家很親近;兩家的孩子在一塊兒長大。當馬克思進大學的時候,他和自己未來的妻子就已經知道他們的生命將永遠連在一起了。
          1842年,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會舞臺擔任舊《萊茵報》的主編。該報被普魯士政府查封以后,他們就結婚了。從此以后,她不僅和丈夫共患難、同辛勞、同斗爭,而且以高度的自覺和熾烈的熱情積極投身其中。
          這對新婚夫婦動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變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馬克思也受到普魯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須遺憾地指出,像亞?洪堡這樣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魯士政府合作,慫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馬克思逐出了法國。馬克思到了布魯塞爾。二月革命爆發(fā)了。布魯塞爾也隨之動蕩不安,比利時警察局不僅逮捕了馬克思,而且毫無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監(jiān)禁起來。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驅逐開始了,他們起初到了巴黎,后來由于法國政府的干涉,便搬到倫敦。這次驅逐使他們歷盡了重重困難。盡管這次驅逐使她的三個孩子死亡,她還是決心忍受被驅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難。但是看到一切政黨,不管是執(zhí)政的還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謂民主派),都聯合起來反對她丈夫,對他進行最卑鄙下流的誣蔑,看到所有報刊都不登載他的文章,他在敵人面前陷于孤立無援和手無寸鐵的境地,他們兩人用來對付敵人的就是蔑視——這一切對她卻是莫大的痛苦。而這種情況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但這不是沒有盡頭的。歐洲的工人階級逐漸處于稍微可能進行活動的政治條件下了。國際工人協會成立了。它使文明國家相繼參加斗爭,在這個斗爭中最先參加戰(zhàn)斗的是她的丈夫,開始補償她所經受的種種苦難的時刻終于來到了。她生前終于看到,曾經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種誣蔑完全煙消云散。她生前終于聽到,各國反動派曾經企圖扼殺她丈夫的學說在各個文明國家以各種優(yōu)美的語言公開地、勝利地傳播了。她生前終于看到,充滿勝利信心的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席卷了從俄國到美洲的一個又一個國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臨死前得知德國工人階級不顧一切鎮(zhèn)壓法令,在最近一次選舉中光輝地顯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現出了極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偉大的忘我精神;她這一生為革命運動所做的事情,是公眾看不到的,并且在報刊上也沒有記載。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點我知道:我們將不止一次地為再也聽不到她的大膽而合理的意見(大膽而不吹噓、合理而不失尊嚴的意見)而感到遺憾。
          我用不著說她的個人品德了。這是她的朋友們都知道而且永遠不會忘記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別人幸福視為自己的幸福,那么這位女性就是她。
    (有刪改)(1)下列對燕妮一生中承受的“苦難”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革命斗爭受到政府的干涉,燕妮陪伴馬克思在歐洲各國不斷流亡。
    B.在比利時,燕妮因為馬克思妻子的身份,被警察局毫無理由地監(jiān)禁起來。
    C.從巴黎被驅逐到倫敦,他們歷盡了重重困難,甚至導致了燕妮三個孩子的死亡。
    D.對燕妮進行最卑鄙下流的污蔑,所有報刊都不登載她的文章。
    (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本文對燕妮?馬克思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熱情贊頌了她為革命運動所作的一切貢獻。
    B.馬克思在第一次走上社會舞臺擔任舊《萊茵報》的主編后,與燕妮結婚,不久該報被普魯士政府查封,從此兩人患難與共,共同抗爭。
    C.本文將議論、記敘、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且以議論為主,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D.本文在情感上表達了作者對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間蘊含著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壓抑。
    (3)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樣的“補償”?請概括作答。
    (4)這篇講話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相比,內容上和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1引用:0難度:0.9
  • 2957.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
          戰(zhàn)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咸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本蛨远ú灰频貫楫敃r的進步事業(yè)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后,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①
     
    ,就看是怎樣的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后者,②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最終在公元1283年被殺害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xù)起來反抗。③
     
    。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0難度:0.5
  • 2958.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各題。
    念奴嬌?過洞庭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1)詞人在上闋中感嘆“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請根據全詞內容,分析詞人所領會的“妙處”。
    (2)詞中“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與《岳陽樓記》中“而或長煙一空,
     
    ”,都描繪了洞庭的湖光月色。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17引用:3難度:0.5
  • 2959.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游園》的一折戲寫杜麗娘在侍女春香的引逗下違背父母、塾師的訓誡,走出深閨,來到家中的后花園,看到一個美麗的新天地的情景時,有下面的兩段曲詞。閱讀這兩段曲詞,完成下面小題。
    游園(選段)
    湯顯祖
          【步步嬌】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注】①花鈿:古代婦女兩邊的裝飾物。②沒揣:沒料到。③菱花:鏡子的代稱。④迤逗:勾引。⑤錦屏人:深閨中人。
    (1)下列對文本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步步嬌】描寫女主人公在游園前精心梳妝打扮,曲子把女主人公細膩復雜的內心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
    B.【皂羅袍】首句“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可以看出幽閉深閨的少女從未涉足園林,此次偷偷溜出,看到園中萬紫千紅、百花盛開的景象,給她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叩開了她的心扉。
    C.【步步嬌】末句“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自接受女德教育的杜麗娘,時刻謹記不可有出格的舉止,重在表現女主人公被幽禁在深閨中的寂寞憂愁。
    D.【皂羅袍】由“斷井頹垣”的殘敗畫面可知,杜麗娘的情緒己跌落谷底,但她仍不忘“良辰美景”“云霞翠軒”等美好的事物,短短幾句真實地抒發(fā)了她對美好青春被禁錮的埋怨與嘆息。
    (2)【步步嬌】【皂羅袍】這兩支曲子在藝術特色上有怎樣的共通之處?請結合文本作簡要分析。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9引用:3難度:0.5
  • 2960.在評論一本書時,有時只言片語便能表現出它的寫作特點,揭示其主題或寫作目的等。例如:《顏氏家訓》——一位父親的諄諄叮嚀,《詩經》——先民的縱情歌唱。請參照上述示例,從下列作品中任選兩部,分別為它們寫一句書評。
    《資治通鑒》《聊齋志異》《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變形記》
    ①《
     
    》——
     

    ②《
     
    》——
     

    發(fā)布:2024/5/31 8:0:9組卷:1難度:0.5
login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