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西省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發(fā)布:2025/6/29 21:0:16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18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家 書
謝志強 上海青年趙思風1964年之前,對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過,他響應“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在上海的人民廣場,聽過王震將軍的動員報告,看過《軍墾戰(zhàn)歌》的紀錄片,還有父親積極鼓勵他報名,1964年6月,趙思風順利地踏上西去列車,懷著滿腔熱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農場的連隊,他嗓子唱得有點沙啞了。
汽車送抵農場場部,然后是馬車接他們到連隊。有人說:到了。
趙思風疑惑,問:房子呢?
有位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的漢子(隨后知道他是連長)喊:大家注意,你們就站在房頂上。
趙思風嚇了一跳,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這么多人站在上邊,不會坍塌了?
連長喊:青年同志們,跟我來。
趙思風和同來的上海青年,順著連長引領,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頂——土包下開著洞門,稍稍彎腰低頭,屋里中間有一條三尺來寬的過道,過道兩邊是大通鋪。
趙思風第一次見識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窩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頭。一路不斷換車,又說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發(fā)出嘈雜的響聲。他驚跳起來,一摸,褥子墊的、枕頭塞的,凈是麥秸稈。草褥子,草枕頭。第二天醒來,鼻孔、嘴巴都鉆進了沙子。
開始勞動——夏收割麥。趙思風第一次割麥子,鐮刀不聽他的使喚,小腿劃了個傷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渾身癢,說不清是蚊子叮,還是麥芒刺。
當夜,他打著手電筒,寫了一封家書,表達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離開父母,還這么遙遠。一個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親執(zhí)筆。
父親是居委會主任,大小是個干部——喜歡打官腔。趙思風想象得出父親口授的樣子。母親的信里傳達了父親的觀點:建設邊疆,好好鍛煉。
于是,趙思風賭氣了——他沒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給家里寫信。他反感父親講“大道理”——那么遠,夠不著。
上海與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碼走十天半月。母親來了三封信,他只拆閱,懶得回復。隨后,母親的來信頻繁了,他一個禮拜收到一封信。母親的信里,傳達了父親的“指示”,可能父親覺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針對性——期望趙思風匯報工作和思想情況。母親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還有氣候,甚至問:沙漠地帶有沒有水?)。
趙思風肩膀嫩、力氣小,大田作業(yè),勞動強度大,伙食條件差,一天三頓苞谷饃饃,少油的菜很單調。他發(fā)現(xiàn),連長時常關心他的生活,而不講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覺得連長比父親要親切。他不忍把勞動和伙食的情況告訴父母,他能想象出父親一定講“鍛煉”的道理,而母親會擔憂他的身體。母親的擔心會傳染給父親——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無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趙思風收到一封母親的信,幾乎與上一封信,一個前腳,一個后腳,相差兩天。信封出奇地飽滿——八頁。
母親從其他家長那里打聽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況。母親當初反對他報名。這封信里,母親替父親解釋:你爸在單位里大小也是個干部,動員青年支邊,是單位里一項重要的任務,動員符合條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帶頭,工作難開展。
信中,母親寫了盼望他來信,每天都等待郵遞員的車鈴響。趙思風發(fā)現(xiàn),航空信封背面有四個字:思風降雨。
母親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親生他的時候,是夏季,天氣又悶又熱,于是,母親給他起了名字:思風。清涼的風驅散了暑熱。
趙思風看到第六頁,呆愣了。后三頁幾乎都是選擇題(包括填充題)。母親是小學語文教師——替兒子著想。而且,他感到,在母親的眼里,他永遠是孩子。
母親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沒有工夫寫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時間,只要把這三頁“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趙思風也有了兒子,他已記不全母親出的三頁題目——選擇題、填充題。選擇題只需打個鉤,填充題只需畫個圈。比如:工作忙嗎?(忙)或(不忙);身體好嗎?(好)或(不好);吃得飽嗎?(飽)或(餓);睡得好嗎?(能睡)或(失眠)。
趙思風第二天就托去團部開會的文教把“答卷”寄出(還附了一張勞動照片——微笑)。
一個月后,母親回信。說你爸見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閱讀“中央紅頭文件”一樣,反復閱讀,領會精神。
這封信里,母親沒有傳達父親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講“大道理”。顯然是背著父親寫信。同時,趙思風收到一個包裹:兩袋麥乳糖。是父親的意思——長身體,補營養(yǎng),母親如是說。趙思風認為父親不可能考慮這么周全,不過是母親尊重其是一家之長,也希望自己不要對父親還有怨言。
結婚,搬進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親趁放暑假來探望兒子。
母親望著離連隊不遠的沙漠,抱住兒子,說:這樣的地方,你怎么活下來的呀?
趙思風說:媽,我這不是活得好好的嗎?!果果,叫奶奶。
孫子果果像一個果實投入奶奶的懷抱。趙思風說:媽,你抱孫子,就像抱一個大西瓜。
晚飯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兒媳燒。飯桌上,母親提起家書——選擇題。她說:我問你答,所有的選擇題,問和答都沒有反映出實際情況。
趙思風說:姆媽,那是你出題有問題,不了解實際情況,怎么能出好題?
母親說:你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1)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通過描述祖國的殷切召喚、家庭的積極支持、個體的滿懷熱情等營造了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富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B.父親“期望趙思風匯報工作和思想情況”,實際上也想借助這種方式督促兒子多回信,以便獲取兒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趙思風不給家里回信,表面看起來是他因父親只講大道理而賭氣,其實有不想讓父母知道他生活艱苦而有所擔心的原因。
D.父親見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對兒子原諒自己的喜悅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復閱讀”也體現(xiàn)出了對兒子的牽掛。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通過塑造趙思風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熱血到詫異失落、從思親念家到沮喪失望、最終因受母親感化而積極投身邊疆建設的心路歷程。
B.小說中農場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物資供應比較匱乏,這樣寫既可以讓讀者領略到生活其中的種種不易,又可以讓讀者見識到主人公精神成長的可貴。
C.小說細節(jié)設計頗具匠心,母親為“我”取名“思風”彰顯了深沉的母愛,“我”為兒子取名“果果”可理解為“我”安心投入邊疆建設的美好結果。
D.小說雖然采用第三人稱的寫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視角上講述故事,通過描述趙思風真實的個體主觀感受,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3)請概括“母親”的形象特點,并簡要說明。
(4)小說中的“家書”有哪些作用?組卷:46引用:17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17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享受奢侈富貴生活的欲望沒有起始年代。當大觀園里的貴族們吃著用十幾只雞煨成的茄子時,莊稼人劉姥姥是無論如何也猜不到這就是自己經常吃的那種蔬菜。
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新富,對高質量和高品位名牌商品“頂禮膜拜”,對眼花繚亂的名牌如數(shù)家珍。他們擁有價值數(shù)百萬美元的游艇和私人飛機;一次小型聚會要用掉幾十箱香檳;他們?yōu)榱烁鞣N各樣的個人喜好不惜動用大筆財力,甚至可以把一群名貴的賽馬空運到自己那鮮為人知的莊園里,然后在想起來的時候組織一場馬球賽,水平固然參差不齊,但教練可是一定要從蘇格蘭請來的。
《財富》雜志刊登文章說,中國經濟的繁榮,造就了一大批百萬富翁和不斷擴大的中產階層,速度之快令全球奢侈品巨頭瞠目。
其實就是這樣,想想誰愿意過貧苦的生活?誰會拒絕素潔柔軟的純棉床單而選擇草席?除了越王勾踐和本?拉登,可能找不到第三個人了。于是,LV(LouisVuitton)和GUCCI,都趕忙奔向中國大陸的城市,考察店址,宣傳商品,為招攬大量講究穿戴的消費者打下市場基礎。但據(jù)說中國目前只有大約1%的人(1 300萬左右)有足夠的收入考慮購買高檔奢侈品。不過這些奢侈品牌的老總們不怕,因為他們相信人均收入達到2 500美元之后,奢侈品消費將急劇上升。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最終將達到一億人,與日本不相上下,也會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奢侈品市場。更何況“中國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眾”,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貧窮之后,中國的精英階層突然間“熱衷于顯示剛剛獲得的財富”,誰能保證東晉時王愷和石崇的“斗富事件”不會重新上演呢?
但是,在今年上海舉行的一次世界銀行會議上,中國政府稱在20年的時間里已經把絕對貧困的人口從兩億減少到3 000萬。然而,許多人僅僅是脫貧而已。世界銀行估計,中國有四億人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足兩美元。
那么,那些兩千美元的手提包和兩萬美元的手表供應商在中國怎么賺錢呢?卡地亞的卡索諾奇說“不難”?!皠e忘了,即使是像哈爾濱和青島這樣的中等城市,人口也比瑞士多。所以,即使這些城市中買得起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也不成問題,市場的規(guī)模依舊可觀?!?br /> 所以,不管如何,奢侈品在中國還是大有市場 ,畢竟我國還有1萬名資產超過1 000萬美元的企業(yè)家和23.5萬名百萬富翁,奢侈品消費也滿足了這些“新富人”群體對自己新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證明心理。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奢侈品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它也是有參照的,就像進步從來都是相對的一樣。當你無法得到一樣東西而只能看著它被別人擁有的時候,它就是你的奢侈品。但有時,你得到了一件東西,卻并不怎么需要它,它同樣是你的奢侈品。因此現(xiàn)在奢侈品已經有了兩個含義:稀缺的和多余的。認真地在自己身邊找一找,相信每個人都會找到幾件符合上述兩個含義的東西。這可以證明奢侈品已經足夠深入我們的生活 ,如果這可以被描述成某種進步的話,奢侈品扮演的角色便是一個引誘者和催眠大師,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熱烈地談論它,將其視為欲望指南,并付諸消費,當了自己欲望的奴隸。而所謂進步,就是說,當這樣的奴隸足夠多的時候,我們手中的奢侈品也就名不副實了。的確,沒有永遠的奢侈品,只有不斷更新?lián)Q代的欲念,在馬不停蹄地催促我們進入下一個未知的時代。
(1)下面對“奢侈品”定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奢侈品滿足了那些“新富人”群體對自己新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證明心理。
B.奢侈品就是高質量和高品位的名牌商品,如兩千美元的手提包,兩萬美元的手表,它因為能消費的人稀有,所以奢侈。
C.奢侈品因為人們無法得到,或得到了卻不怎么需求它,而具有“稀缺”和“多余”兩個含義。
D.被奢侈品左右,你就會成為自己欲望的奴隸。
(2)下列對“奢侈品”在中國有市場的理由,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經濟的繁榮,造就了一大批百萬富翁和不斷擴大的中產階層。
B.中國人口基數(shù)很大,即使買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市場規(guī)模依舊可觀。
C.中國政府在20年時間里已經把絕對貧困的人口從兩億減少到3 000萬。
D.畢竟中國還有1萬名資產超過1 000萬美元的企業(yè)家和23.5萬名百萬富翁。
(3)根據(jù)原文,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新富買價值數(shù)百萬的游艇和私人飛機,把一群名貴賽馬運到自己的莊園的現(xiàn)象,基本上是為了滿足證明自己新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心理。
B.從大觀園吃茄子到王愷和石崇“斗富”,乃至今天新富組織臨時賽馬要到蘇格蘭請教練,可以看出,享受奢侈富貴生活的欲望,一直在左右著人們。
C.“沒有永遠的奢侈品,只有不斷更新?lián)Q代的欲望”指的是奢侈品的概念是相對的,只要欲望不斷,就有新的奢侈品不斷出現(xiàn)。
D.本文從中國目前購買奢侈品的能力與日本不相上下的現(xiàn)狀,直接指出了中國新富具有享受經濟和證明社會地位的心理。組卷:6引用:1難度:0.7
三、文言文閱讀(20分)
-
3.閱讀《師說》,完成問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吾師道也 師:老師 B.其出人也遠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C.于其身也 身:自己 D.不拘于時 時:時俗 A.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 B.小學而大遺 小時學習的知識長大后卻遺忘了 C.官盛則近諛 以官職高者為師,就覺得是近乎諂媚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A.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4)用原文語句,將下面一段文字補充完整。
??《師說》針對當時士大夫“恥相師”的現(xiàn)狀,呼吁人們求師從師。文章第一段先以下定義的方法闡述“師”的職責,“①組卷:19引用:3難度:0.5
四、古代詩歌閱讀(9分)
-
4.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水調歌頭?聞采石磯戰(zhàn)勝①
張孝祥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然犀處②,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③,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yè)故優(yōu)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注】①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宰相虞允文在采石磯大勝金兵,當時張孝祥正任撫州(楚地)知州,捷報傳來,他欣喜欲狂,當即寫了該詞。②剩喜:甚喜。然犀處:指采石磯,典出《晉書?溫嶠傳》:相傳采石磯下多怪物,溫嶠經過此地,便燃點犀角來照,奇形怪狀的水怪不久便覆滅了。③周與謝:指三國的周瑜和東晉的謝玄。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風約楚云留”中的“楚”字側面交代了自己身在楚地后方,不能親臨戰(zhàn)場殺敵的遺憾。
B.“剪燭看吳鉤”一句借助夜看吳鉤,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寶劍,指揮若定的英雄形象。
C.結尾用祖逖“中流擊楫”典故,與上闋“平生豪氣”相呼應,表達恢復中原的報國志向。
D.全詞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將歷史偉業(yè)與現(xiàn)實場景融合,用典貼切自然,喜中寓愁,悲中帶壯。
(2)本詞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都運用了周瑜的典故,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組卷:25引用:9難度:0.5
五、名篇名句默寫(6分)
-
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四句任選三句作答。
(1)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2)
(3)《琵琶行》堪稱描寫音樂致品。在第二次音樂描寫中,表現(xiàn)音樂間歇時詩人感受的詩句是:“
(4)俗話說:“路雖遠,行則將至?!边@說明行動的重要性?!秳駥W》也有用行路設喻,強調積累的重要性,這句子是:“組卷:7引用:3難度:0.9
六、語言文字運用I(14分)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春重回人間后,楊樹才發(fā)芽長葉,讓楊花從嫩綠的樹芽中飄出,隨風飄向天空,如滿含羞澀的少女, 。它沒有參加迎春,好像是在送春——它來到人間,已是晚春了。所以,后人有“落絮無聲春墜淚”的感嘆。凡有楊柳的地方,在這個時節(jié),都會有楊花的。它輕盈微小,在空氣中好像 漂在大海里一般;它很多,如冬天下雪一般。它總是在空中飄著,漫無目的,任意東西。風到之處,必有楊花飛舞。有楊樹林的地方,會有如雪花飛舞般壯觀的場面?!皸罨ㄓ芮v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煙花四月春意暖,楊絮朵朵紛飛天?!焙笕藢罨▓雒娴馁潎@不必多說。它如 般地聲勢浩蕩;萬人聚舞般地宏大壯麗;如星輝閃爍,紛繁迷眼;如云霧繚繞,進入仙境一般。但它又不同于雪花,在微風的幫助下,它們通常不著地,長久地陪著春風做空中長途旅行。時而上竄下跳,時而東奔西撞,時而像螺旋狀似的上升或下降。雖然,它比不上桃花那樣濃妝艷抹,茉莉花那樣芳香撲鼻。觀賞楊花時,最好手里捧上一杯淡茶,一邊品茶一邊觀賞,喝下去的不僅是茶,還喝下了楊花賜予人間的那種淡雅,清新,柔和,輕松,充滿無限活力,還有“小園桃李東風后,卻看楊花自在飛”那般悠閑。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它總是在空中漫無目的、任意東西地飄著?!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組卷:3引用:3難度:0.5
七、語言文字運用II(6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題。
文學是一束光,它不是本身就可以閃亮的發(fā)光體,而是一束看不見但能體會的圣光,一些青年就憑著自己的勇氣向這束圣光邁去,就仿佛佛教徒充滿虔誠又歷盡 地向佛教的圣地旅行一樣。 是一句成語,意思是自取滅亡。但從另一角度你卻會佩服飛蛾的勇敢。我就是一只飛蛾,撲向文學這束圣光。地球的存在至今已有四十多億年了,也許還將存在四十億年或者更多,人的一生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只是可憐的一瞬——這是我們對生命和宇宙存在進行認識的結果。但是很多人都想在這一瞬里把自己干得輝煌,還有的人想在這一瞬間里留下一首美好的詩,抑或遺下一幅美麗的圖畫,盡管這種留下也是短暫的,還可以說是一種 的思想,但還是有人這樣做。因為這是一種理想和心愿,誰都在為自己的心愿而活著,我相信我就是在為自己的心愿而活著的男人。
很多年前,我十分好勝地想,達摩緘口無語地面壁十年,這可真是一種令我輩欽佩得 的精神。那么我只要用達摩的一半精神干十年文學,也應該會有一點回報什么的,我這么想于是就這么干,就這么簡單。有時候想想大師們走過的路,心里就好比有一股暖流在流淌一樣,很能溫暖人和給人士氣。我想。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部恰當?shù)囊豁検?A.含辛茹苦 自投羅網 一意孤行 五體投地 B.含辛茹苦 飛蛾撲火 一廂情愿 頂禮膜拜 C.千辛萬苦 飛蛾撲火 一廂情愿 五體投地 D.千辛萬苦 自投羅網 一意孤行 頂禮膜拜
A.通訊員在戰(zhàn)斗時,除了送信,還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問這些沒意思的問題。
B.“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C.燒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jiān)獄。
D.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大師們走過的路,很能溫暖人和給人士氣?!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組卷:25引用:4難度:0.7
八、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蔡元培
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
要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組卷:26引用:1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