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不可能”是相對的
加來道雄 作為一名物理學家,我認識到“不可能”常常是一個相對而言的詞匯。我記得在學生時期,有一天我的老師走近掛在墻上的世界地圖,指著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線,“這難道不是一個奇怪的巧合嗎?”她說,“兩者的海岸線形狀相互吻合,簡直就像一塊拼圖!有些科學家推測它們可能曾經是同一塊遼闊大陸的兩個部分,但那是愚蠢的。不可能有力量能推開兩塊巨大的陸地?!薄斑@樣的想法是無可救藥的?!彼詈笳f。
那之后的一年,我們學到了恐龍。老師告訴我們,恐龍統(tǒng)治地球上百萬年,然后有一天它們全部消失了。沒有誰知道它們?yōu)槭裁此劳龃M。難道這不是怪事嗎?一些古生物學者認為可能有一顆來自太空的流星殺死了它們,但那是不可能的。那更像是科幻小說里發(fā)生的事情。
今天,我們知道,在板塊構造理論中大陸確實會移動,并且6500萬年之前一顆直徑達6英里的巨大流星最有可能是毀滅恐龍與地球上許多生命的元兇。在我自己的短暫人生歷程中,我已經一次又一次目睹了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成為確定無疑的科學事實。所以,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將自己從一個地方隱形傳送到另一個地方,或者建造出一艘宇宙飛船,讓它在某一天帶我們飛躍以光年計的距離到達其他星球,這些難道不可能嗎?
一般來說,這樣的偉業(yè)在如今的物理學家看來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它們是否會在幾個世紀內成為可能呢?或者是在幾千年后,當我們的科技更加發(fā)達的時候?又或者是在100萬年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通過某種途徑遇見一種比我們領先100萬年的文明,他們的常用科技對我們來說是否會顯得像“魔法”呢?某些事物會僅僅因為在今天是“不可能的”,就在未來的數(shù)百年或百萬年中仍舊是不可能的嗎?
由于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科學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特別是誕生了量子理論與廣義相對論,現(xiàn)在我們已經可以大致估計一些夢幻般的科技將在何時(如果的確會有那么一天的話)可能出現(xiàn)。隨著更為先進的理論——比如弦理論的產生,連一些屬于科幻范疇的概念——如時間旅行和平行宇宙,現(xiàn)在也正被物理學家們重新評估?;叵?50年以前那些被當時的科學家宣布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經發(fā)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儒勒?凡爾納在1863年完成了一部小說《二十世紀的巴黎》,卻因出版商無法相信他的預測而被退稿。這部小說被塵封并且遺忘了一個多世紀,直到凡爾納的重孫發(fā)現(xiàn)了它,并且在1994年首次出版。在書中,凡爾納預言了巴黎在1960年可能會呈現(xiàn)的面貌。他的小說中充斥著在19世紀看來顯然不可思議的科技,包括傳真機、一個世界性的通信網絡、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樓、燃氣動力汽車和高速高架火車。
凡爾納之所以能做出這樣了不起的精確預測,是因為他沉浸在科學世界之中,并從周圍的科學家那里汲取智慧。對科學基礎原理的深刻理解,使他得以做出這樣驚人的預言。
令人遺憾的是,19世紀一些最偉大的科學家持相反的立場,并且宣布許許多多科技的實現(xiàn)是毫無指望的。開爾文爵士——他或許是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最杰出的物理學家——宣稱像飛機那樣“比空氣更重的”裝置是不可能飛上天的。他認為X光是無聊的把戲,無線電沒有未來。盧瑟福爵士——發(fā)現(xiàn)了原子核的科學家——對制造原子彈的可能性不屑一顧,將那與“月光”相提并論。19世紀的化學家宣布尋找賢者之石——一種神話故事中可以化鉛成金的物質——是一條科學的死胡同。19世紀的化學建立在元素像鉛那樣永恒不變的理論基礎上。然而,如今我們原則上可以用現(xiàn)在的核粒子加速器將鉛變成金子。想想吧,現(xiàn)今的電視機、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在20世紀之初看起來是多么不切實際。
更近一些的時候,黑洞曾被認為是科學幻想。愛因斯坦本人在1939年寫過一篇論文,“證明”黑洞永遠不可能形成。然而,到今天,人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已經發(fā)現(xiàn)了太空中的數(shù)千個黑洞。
這些科技之所以被視為“不可能”,是因為在19世紀以及20世紀前期物理與科學的基本定律尚未被人知曉??紤]到當時在科學理解上的巨大空白,特別是在原子層面上的空白,這些發(fā)展被認為不可能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刪改)(1)下列各項中,不屬于作者認為“不可能”是相對的原因的一項是 DD
A.老師認為科學家所推測的南美洲和非洲曾經是同一塊大陸的說法是愚蠢的。但“今天”看來,那是可能的。
B.作者目睹了許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不可辯駁的事實,一些類似科幻小說里發(fā)生的事情也成為現(xiàn)實。
C.一些在150年前被科學家認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經發(fā)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D.儒勒?凡爾納基于對科學家基礎原理的深刻理解,做出了超越時代的精確預言,直到今天看來也讓人驚嘆。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DD
A.古生物學家認為統(tǒng)治地球上百萬年的恐龍是不可能被一顆來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殺死的。
B.儒勒?凡爾納關于網絡、摩天大樓、高速高架火車、電視機等事物的預言在當時不被人們接受。
C.19世紀的化學家認為能化鉛成金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今天的人們卻已經能夠把鉛變成金子。
D.愛因斯坦認為黑洞永遠不可能形成,但是到今天,人們利用高科技手段已經發(fā)現(xiàn)了太空中的數(shù)千個黑洞。
(3)根據原文,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A
A.人們在認識上有局限性,除了主觀臆斷之外,還和當時的科技發(fā)展密切相關。
B.弦理論是一種更為先進的理論,它的產生填補了人們在原子層面的認識空白。
C.“不可能”只是人們在一個歷史階段中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從長遠來看,它終將成為現(xiàn)實。
D.隨著科學的長足發(fā)展,科學家們正在重新評估屬于科幻范疇的科技將在何時出現(xiàn)。
【答案】D;D;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觀歷史上的立法可以發(fā)現(xiàn),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大體上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guī)模大,法律條文在當時的社會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該法的體系性,強調立法的邏輯和規(guī)律。我國民法典就是因為符合這三個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為“法典”。
首先,從立法的重要性來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對民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規(guī)范社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法的內容涉及社會成員的全部,也涉及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時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于憲法。另外,基本權利是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而人民大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主要表現(xiàn)為民事權利。在一個法治社會里,對于民事行為的規(guī)范,屬于社會的常規(guī)性、普遍性、基礎性、全局性活動,而民法就是開展這些活動的法律遵循和依靠。從這個角度看,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稱得上是“國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體系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來定名,說明其立法體量的顯著差異。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債法),其條文都超過了2200條。我國民法典法律條文包括七編、1260條,近80章,僅漢語字數(shù)就超過了10萬。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的立法,而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還有商事立法、知識產權立法和社會權利立法等民法特別法。無論如何,此次編纂完成的民法典,其體量也遠遠超過其他法律,將其稱為“法典”,凸顯了它在規(guī)范和制度體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強調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整合為一體之時的體系科學性和邏輯性。對民法規(guī)范、制度的編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找到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這些基本邏輯來編纂,民法典根本無從談起,因為大量的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都是一盤散沙,或是被形容為“隨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體系性科學,是人類社會依據民法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既是民法典編纂的基本技術手段,也是我們從事民法學習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技能。
同時,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民法典編纂還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民法典編纂借鑒了數(shù)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動中具有共同性的規(guī)則“提取”出來,作為一般規(guī)則規(guī)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體民事權利按照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區(qū)分來劃分為多個分則,在這些分則之中展現(xiàn)各種權利及其相對具體的要求。這樣的編纂方式,極大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不僅是體現(xiàn)法律關系邏輯和民事權利區(qū)分科學的最佳方式,也是學習研究、貫徹實施民法的最佳方式??傮w而言,本次民法典編纂按照體系化科學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亂且存在內在混亂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沖動,實現(xiàn)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民法發(fā)展史上曾倡導的“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民法典被定名為“典”,可謂實至名歸。
(摘編自孫無忠《民法典何以為“典”》)(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為“典”,是實至名歸的。
B.編纂者借鑒了數(shù)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使我國民法典編纂獲得成功。
C.只有依靠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才能成功編纂民法典。
D.我國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為“法典”,是因為民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闡述清楚,對讀者了解我國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B.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較為詳細地分析了我國民法典命名為“法典”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舉法、德、瑞士等國民法典的例子,從立法體量角度證明了我國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關于民法典依據體系性科學編纂的論述,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科學立法的重要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
A.我國民法典區(qū)分總則和分則的編纂方式極大地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
B.我國民法典立法體系龐大,法律條文多達上千條,漢語字數(shù)超過了10萬,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是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這兩者主要表現(xiàn)為民事權利。
D.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本次民法典的編纂實現(xiàn)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發(fā)布:2025/1/3 20:30:3組卷:7引用:1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他認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
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fā)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基礎上的一次新的飛躍。據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將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xiàn)。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里,各民族、各國家在其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不同,新的軸心時代必須是在互相影響中發(fā)展的。前一個軸心時代,雖然提出了問題,可都是獨立提出來的。中國講的天下,就是中國了解的天下,希臘文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一個中國,還有個印度。而且,那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吸收印度的東西很多,相應地,印度吸收中國的東西非常少。這實際上是個文化單向傳播的問題,原因是中國的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樣了,任何一種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識。現(xiàn)在,每個國家都不僅僅是要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同時也在解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當然,不能認為古代的問題到現(xiàn)在就沒有意義了,古人提出的問題,有些到現(xiàn)在也沒有解決。中國古代就提出的天人關系問題、古希臘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關系問題,這些問題人類還要不斷地解決下去。
假如我們今天能夠進入一個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之間一定是互相吸收的關系。21世紀世界文化發(fā)展很可能形成若干個重要的文化區(qū):歐美文化區(qū)、東亞文化區(qū)、南亞文化區(qū)和中東與北非文化區(qū)(伊斯蘭文化區(qū)),其他還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猶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這些文化必須好好考慮如何相處的問題。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蓋的人口都在10億以上,一個文化消滅另一個文化沒有可能,因為牽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國的辦法,在對話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們有可能也有條件把西方的學說中國化,把中國思想加入西方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給他們一些刺激,讓他們去重新思考原來的問題。比如,西方長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們不主張主客二分,而是主張?zhí)烊撕弦唬瑑烧呖梢曰パa。
(選自湯一介《我們在面對一個怎樣的孔子》,有刪改)(1)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同時出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世界產生了影響。
B.在前一個軸心時代,各個國家對自己以外的國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國的文化也是獨立的不會互相影響。
C.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軸心時代強調互相影響,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讓新的軸心時代真正到來,就必須使用中國的辦法,因為中國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闡述了新軸心時代與前一個軸心時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軸心時代的概念。
B.本文的論點是新軸心時代各國要有全球意識,不僅解決自身問題,同時解決全球問題。
C.實現(xiàn)新軸心時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否則就不能迎來新軸心時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的關系引出關于當代我國文化應怎樣發(fā)展的討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時期世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文化的多元發(fā)展,預示著或許會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xiàn)。
B.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多元發(fā)展,因為各國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識,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D.新軸心時代到來后,世界文化一定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最終各國文化將達成統(tǒng)一。發(fā)布:2025/1/4 2:0:3組卷:2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國人慎終追遠的重要場所,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禮是有秩序的愛。祠堂以血緣之基,融道德、信仰、禮三者于一體,規(guī)范禮制,聚族祭祀先人,團結族人,表達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在漫長的進程中,以“地緣”關系為依據,以“親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體,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緣--政治”團體。宋代程頤倡導士大夫階層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馬光等大儒們都在思考著同一個問題,即通過哪種方式重建社會。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禮》,提出了“祠堂”這一名詞,確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確定了家禮構想,目的是復興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體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個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個家族由宗子率領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現(xiàn)了不設立宗子的“族”。一個同族同姓的村落,盡管沒有“宗”,仍然可以被稱為“宗族”,這個時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緣--社會”團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內小家庭之間的“親親”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這種“親親”的基礎上,通過祭祀共同的祖先,達到凝聚人心,團結族人,互愛互助的效果。這樣,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僅成為人與人之間的人倫共同體,而且成為生者與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體,成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一統(tǒng)天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與社會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種,有季祭、節(jié)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門或寒族,對祭祀都十分重視,儀式莊嚴,禮節(jié)隆重。祭祀先人是為了教育后人,立約族規(guī)是為了懲治違規(guī)犯律,借祖宗之威,稟祖宗之訓,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宗族管理權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長要宣讀族規(guī)和家訓以及族譜,族長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講傳統(tǒng)倫理,告誡和懲罰犯錯子孫。凡做了錯事的族人須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這樣的方式來懲治不良行為。通過祠堂祭祀活動向后人宣講孝悌忠信等倫理道德。祭畢,后輩向前輩行禮,族人之間相互行禮,這樣,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種精神聯(lián)系的紐帶。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家族成員從兒童期起就受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熏陶。祭祀活動既加強了血緣關系,又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向心力,從而對族中成員的行為起到榜樣或約束作用,在特定條件下,成為一種群體標準模式,向前人表達崇敬和哀思,為后人樹立效法的楷模。
(摘編自李玲《祠堂之禮:有秩序的愛》)(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祠堂作為我國鄉(xiāng)村中的禮制性建筑,具有增強宗族血緣聯(lián)系、規(guī)范社會禮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系中,通過拜祖敬宗與祭祖收族,從精神上團聚宗族。
C.宗族通過祭祀活動來達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時合法地管理宗族,懲戒違法子孫。
D.祠堂可作為本族處理家族內部事務、樹優(yōu)立榜、賞勤罰懶、宣講倫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宗明義,指出祠堂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為后文的論述奠定了基礎。
B.文章第二段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現(xiàn),闡釋了祠堂祭祀蘊含的精神價值。
C.文章第三段照應第一段闡述祠堂的功能,從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強化宗族觀念、團結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運用舉例論證闡釋祠堂祭祀活動的內容,指出了祠堂對家族成員的榜樣或約束作用。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節(jié)、清明、冬至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以及自己生辰之時來祠堂祭祀祖先,重溫家訓。
C.古代社會宗族擁有一定的社會管理權,所以族人一旦違犯了族規(guī),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懲戒。
D.由于祠堂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時期的產物,所以隨著時代發(fā)展、文明進步,祠堂將會消失。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6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