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7課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2021年同步練習卷(8)
發(fā)布:2024/4/20 14:35:0
[基礎演練]
-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組卷:4引用:2難度:0.9 -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h2>
組卷:12引用:1難度:0.9 -
3.下列各句中橫線處依次填入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br />(1)我感覺到 的自然規(guī)律不再適合這個冥冥世界。
(2)一些科學家 更高維數(shù)世界的說法,是因為他們不能在實驗室里便利地驗證它。
(3)我是一個愚庸的俗子,雖然有過羨慕道佛的念頭,內心里卻沒有真正 過什么。組卷:9引用:1難度:0.8
[課外遷移]
-
9.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人世間,一個完整的人的生命,應該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統(tǒng)一體。所以,一個人除了具有生物生命基因以外,還會有文化生命基因。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民俗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統(tǒng)構建的。這種與有形物質的生物生命相異的獨特的生命元素雖然是無形的,卻融化在人的生命里,并不經(jīng)意地流露在人們的言行中,成為構成我們人類種族、民族、族群、區(qū)域人群中個人文化生命的特征的重要標記。
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分析道:“誰也不會以一種質樸原始的眼光來看世界。他看世界時,總會受到特定的習俗、風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編排。即使在哲學探索中,人們也未能超越這些陳規(guī)舊習,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會受到其特有的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生物生命基因幾乎一致的人類,在實際生活中還是有那么多的差異,其原因昭然若揭,那就是人類生命孕育成長期,不同族群由民俗構成的文化生命基因所然。
過去,由于學術的偏見和學科自身研究的不夠深入,民俗常常被誤解為沒落的文化遺留,是農(nóng)民、陋民、落后人群的專利,對現(xiàn)實和現(xiàn)代化進程沒有什么意義。其實,民俗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割不斷的聯(lián)系。民俗與人俱來,與族相連,是人生永恒的伴侶。一種民俗一旦形成之后,就會以一種特定的思考原型和重復出現(xiàn)的行為模式,在民俗圈內產(chǎn)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于斯、長于斯的民眾,有意無意地整合接受具有共同心意民俗的規(guī)范。
總之,人的文化生命基因,雖然不像生物生命基因有物可憑,但是,還是有跡可尋的。現(xiàn)實中,人的生物生命基因激活了生命的活力,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規(guī)范了生命的走向。兩者從各自的基因密碼出發(fā),共同構建了人生的生命里程。
(節(jié)選自《民俗是人類文化生命的基因》)(1)下列對文中“文化生命基因”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文化生命基因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構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統(tǒng)。
B.文化生命基因無處不在,但它是深藏不露、令人難以感受把握的。
C.文化生命基因是由民俗構成的,它使不同的族群在生活中產(chǎn)生差異。
D.文化生命基因對于人類的意義和作用遠遠大于生物生命基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類如果只重視自身的生物生命,而不關注文化生命,那是不完整的。
B.特定的習俗、風俗和思想方式影響著人類不同群體對世界的認識。
C.民俗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
D.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有跡可尋的,它規(guī)范了人的生命的走向。組卷:1引用:1難度:0.7 -
10.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不可能”是相對的
加來道雄 作為一名物理學家,我認識到“不可能”常常是一個相對而言的詞匯。我記得在學生時期,有一天我的老師走近掛在墻上的世界地圖,指著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線,“這難道不是一個奇怪的巧合嗎?”她說,“兩者的海岸線形狀相互吻合,簡直就像一塊拼圖!有些科學家推測它們可能曾經(jīng)是同一塊遼闊大陸的兩個部分,但那是愚蠢的。不可能有力量能推開兩塊巨大的陸地?!薄斑@樣的想法是無可救藥的?!彼詈笳f。
那之后的一年,我們學到了恐龍。老師告訴我們,恐龍統(tǒng)治地球上百萬年,然后有一天它們全部消失了。沒有誰知道它們?yōu)槭裁此劳龃M。難道這不是怪事嗎?一些古生物學者認為可能有一顆來自太空的流星殺死了它們,但那是不可能的。那更像是科幻小說里發(fā)生的事情。
今天,我們知道,在板塊構造理論中大陸確實會移動,并且6500萬年之前一顆直徑達6英里的巨大流星最有可能是毀滅恐龍與地球上許多生命的元兇。在我自己的短暫人生歷程中,我已經(jīng)一次又一次目睹了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成為確定無疑的科學事實。所以,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將自己從一個地方隱形傳送到另一個地方,或者建造出一艘宇宙飛船,讓它在某一天帶我們飛躍以光年計的距離到達其他星球,這些難道不可能嗎?
一般來說,這樣的偉業(yè)在如今的物理學家看來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它們是否會在幾個世紀內成為可能呢?或者是在幾千年后,當我們的科技更加發(fā)達的時候?又或者是在100萬年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通過某種途徑遇見一種比我們領先100萬年的文明,他們的常用科技對我們來說是否會顯得像“魔法”呢?某些事物會僅僅因為在今天是“不可能的”,就在未來的數(shù)百年或百萬年中仍舊是不可能的嗎?
由于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科學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特別是誕生了量子理論與廣義相對論,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可以大致估計一些夢幻般的科技將在何時(如果的確會有那么一天的話)可能出現(xiàn)。隨著更為先進的理論——比如弦理論的產(chǎn)生,連一些屬于科幻范疇的概念——如時間旅行和平行宇宙,現(xiàn)在也正被物理學家們重新評估?;叵?50年以前那些被當時的科學家宣布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儒勒?凡爾納在1863年完成了一部小說《二十世紀的巴黎》,卻因出版商無法相信他的預測而被退稿。這部小說被塵封并且遺忘了一個多世紀,直到凡爾納的重孫發(fā)現(xiàn)了它,并且在1994年首次出版。在書中,凡爾納預言了巴黎在1960年可能會呈現(xiàn)的面貌。他的小說中充斥著在19世紀看來顯然不可思議的科技,包括傳真機、一個世界性的通信網(wǎng)絡、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樓、燃氣動力汽車和高速高架火車。
凡爾納之所以能做出這樣了不起的精確預測,是因為他沉浸在科學世界之中,并從周圍的科學家那里汲取智慧。對科學基礎原理的深刻理解,使他得以做出這樣驚人的預言。
令人遺憾的是,19世紀一些最偉大的科學家持相反的立場,并且宣布許許多多科技的實現(xiàn)是毫無指望的。開爾文爵士——他或許是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最杰出的物理學家——宣稱像飛機那樣“比空氣更重的”裝置是不可能飛上天的。他認為X光是無聊的把戲,無線電沒有未來。盧瑟福爵士——發(fā)現(xiàn)了原子核的科學家——對制造原子彈的可能性不屑一顧,將那與“月光”相提并論。19世紀的化學家宣布尋找賢者之石——一種神話故事中可以化鉛成金的物質——是一條科學的死胡同。19世紀的化學建立在元素像鉛那樣永恒不變的理論基礎上。然而,如今我們原則上可以用現(xiàn)在的核粒子加速器將鉛變成金子。想想吧,現(xiàn)今的電視機、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在20世紀之初看起來是多么不切實際。
更近一些的時候,黑洞曾被認為是科學幻想。愛因斯坦本人在1939年寫過一篇論文,“證明”黑洞永遠不可能形成。然而,到今天,人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太空中的數(shù)千個黑洞。
這些科技之所以被視為“不可能”,是因為在19世紀以及20世紀前期物理與科學的基本定律尚未被人知曉??紤]到當時在科學理解上的巨大空白,特別是在原子層面上的空白,這些發(fā)展被認為不可能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刪改)(1)下列各項中,不屬于作者認為“不可能”是相對的原因的一項是
A.老師認為科學家所推測的南美洲和非洲曾經(jīng)是同一塊大陸的說法是愚蠢的。但“今天”看來,那是可能的。
B.作者目睹了許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不可辯駁的事實,一些類似科幻小說里發(fā)生的事情也成為現(xiàn)實。
C.一些在150年前被科學家認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D.儒勒?凡爾納基于對科學家基礎原理的深刻理解,做出了超越時代的精確預言,直到今天看來也讓人驚嘆。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古生物學家認為統(tǒng)治地球上百萬年的恐龍是不可能被一顆來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殺死的。
B.儒勒?凡爾納關于網(wǎng)絡、摩天大樓、高速高架火車、電視機等事物的預言在當時不被人們接受。
C.19世紀的化學家認為能化鉛成金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今天的人們卻已經(jīng)能夠把鉛變成金子。
D.愛因斯坦認為黑洞永遠不可能形成,但是到今天,人們利用高科技手段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太空中的數(shù)千個黑洞。
(3)根據(jù)原文,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在認識上有局限性,除了主觀臆斷之外,還和當時的科技發(fā)展密切相關。
B.弦理論是一種更為先進的理論,它的產(chǎn)生填補了人們在原子層面的認識空白。
C.“不可能”只是人們在一個歷史階段中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從長遠來看,它終將成為現(xiàn)實。
D.隨著科學的長足發(fā)展,科學家們正在重新評估屬于科幻范疇的科技將在何時出現(xiàn)。組卷:3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