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你愿意為一塊霉菌付多少錢?
      也許你在出價之前希望獲得更多信息。霉菌的大小、顏色和狀態(tài)如何?
      這塊霉菌的直徑約為1英寸,顏色為灰綠色,位于兩塊玻璃片之間,由干凈的膠帶封裝。霉菌很老,已經死了。它不會有任何實際用途。
      它對你的價值如何?
      你的估值很可能接近于零,你甚至可能會為了不把霉菌帶回家而付錢。
      2016年12月7日,這塊不可食用的真菌在紐約邦瀚斯拍賣會上賣出了46250美元。它被稱為“原始青霉素霉菌文化”。
      1928年,醫(yī)學研究員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 正在研究葡萄球菌,這是一種導致咽喉疼痛、瘍腫和敗血病的細菌。在休假結束時,弗萊明注意到,一個裝有細菌的培養(yǎng)皿發(fā)霉了——這是一次意外污染。值得注意的是,霉點周圍有一個沒有細菌的圓圈。弗萊明意識到,這些霉菌一定生成了某種殺滅或抑制細菌的物質。這種霉菌就是產黃青霉菌,是得到科學理解的第一種抗生素來源。
      邦瀚斯拍賣會上的拍品是弗萊明1955年送給鄰居的,因為鄰居幫他嚇阻了幾個盜賊。這份樣本由弗萊明簽名,并且附有他和管家寫給鄰居的信。
      也許比你最初的估值多一點,你可能愿意為了擁有一段醫(yī)學史而支付幾百美元。如果你是一個精明的投資者,你甚至可能支付幾千美元。但你不太可能支付46250美元。
      這個買家和其他競拍者爭取的是同一事物,他們對于霉菌的背景有著相同的認識。那么,為什么他們?yōu)樗x予了不同的財務價值?因為價格不等于價值。不同的競標者為相同的拍品賦予了不同價值。我們可以將這些主觀估值看作競爭性真相。一個人的估值可能低于另一個人的出價,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是“錯誤的”。
      在拍賣會之外,我們往往認為商品或服務擁有固定價格,這個價格就是它的價值。不過,這個價格是如何確定的?許多人本能地認為,一輛汽車的價格應該接近于汽車內部材料和組裝工作的成本。我們還會考慮到管理和營銷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潤空間。最終得出的應該就是這輛汽車的合理價格。
      不過,當我們考慮一些簡單的例子時,這個想法就無法成立了。
      畢加索的油畫是由一個人在幾天內創(chuàng)作的,一架飛機的制造則需要幾千個工時,為什么前者比后者貴?
      假設由200名工程師組成的團隊花了很大力氣開采了一塊翡翠,而我在利比亞登山時發(fā)現了一塊一樣的翡翠,你會為前者支付更高的價格嗎?
      如果1000人用一年時間制造了一臺將冰塊黏在一起的機器,他們的勞動會使這臺機器擁有價值嗎?
      正如每個例子展示的那樣,定價不能僅僅基于生產工作。相反,一件事物的價格取決于我們共同認可的價值。和弗萊明霉菌的售價類似,它取決于我們的主觀估值。
      以帶有不銹鋼鉤環(huán)的50毫米標準銅掛鎖為例。如果我需要為存放所有個人財富的庫房上鎖,我可能愿意為這把鎖支付很高的價格。不過,如果制造商僅僅根據我的情況定價,它就不可能賣出許多掛鎖。它還需要考慮為健身房更衣柜和后院里的舊自行車購買掛鎖的人,或者將其掛在巴黎大橋上用作紀念的人。它需要考慮富人和窮人、匆忙的人和有時間轉悠的人。每個買鎖的人愿意支付的價格可能稍有不同。
      根據所有這些不同的主觀估值,經濟學家推導出了“需求曲線”:當價格較低時,購買的人會很多;當價格上升時,潛在買家的數量會下降。經濟學家將其與“供給曲線”相匹配,后者描繪了制造商愿意以不同價格生產和銷售該商品的數量。理論上,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是令供給和需求恰好相等的價格。
      所以,我們的主觀估值——我們關于掛鎖價值的競爭性真相——決定了市場價格。
      此外,財務價值的競爭性真相對于貿易非常重要。我們交換或買賣事物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對于它們具有不同的估值。如果蘋果種植者對店內蘋果的估值和顧客相同,他就不會賣蘋果了。由于一個蘋果對于農民的價值低于它對于附近廚師的價值,因此兩個人可以找到一個都能接受的價格。
      世界上的大多數財富都是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原油對于加利福尼亞土地所有者沒有直接用途,但他可以用遠高于自己主觀估值的價格將其賣給煉油商。3億個平板電腦對于電腦公司股東沒有太大用處,但他們可以用低于我們個體主觀估值的價格將這些設備賣給我們,使所有人感到滿意。關于財務價值的競爭性真相使我們這個物種變得富有。
(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對于一塊沒有任何實際用途灰綠色霉菌,即使了解其背景后,一般人應該也不太可能支付46250美元購買它。
B.“這個想法就無法成立了”中的“這個想法”,指的是人們本能的認為商品或服務價格是成本與合理利潤空間總和的價格。
C.畢加索的油畫比一架飛機貴的例子與弗萊明霉菌的例子都說明了定價不僅取決于生產工作,還取決于人們共同認可的價值。
D.作者認為,就像顧客和農夫對于蘋果估值不同從而保證了貿易進行一樣,人們對于財務價值的不同估值,讓人類這個物種變得富有。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從霉菌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對于同一個且有著相同了解程度的事物,不同人的主觀估值也是不同的,但這其中并不存在誰對誰錯。
B.“我可能愿意為這把鎖支付很高的價格”,可能是因為這把鎖保護著“我”全部個人財富,“我”對它的主觀估值很高。
C.“描繪了制造商愿意以不同價格生產和銷售該商品的數量”,可見與購買者一樣,制造商們也會對商品進行主觀估值,而這種估值也影響著市場價格。
D.從文中各個事例可以發(fā)現,價格不取決于事物本身的實際價值,而是由人們對于事物的主觀估值決定,這種主觀估值是維持市場價格的唯一決定因素。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十段觀點的一項是
B
B

A.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具體勞動和自然物質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才成為價值。
B.著名投資人菲利普?費舍曾批判:股市充斥一群人,他們曉得所有東西的價格,卻不曉得任何東西的價值。
C.著名的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提出了“檸檬市場”理論:認為市場上存在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市場價格失靈。
D.現代經濟理論:客體對于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就是價值,它可視為是能夠公正且適當反映商品、服務或金錢等值的總額。
(4)經濟學有另一個概念“客觀估值”:所有世界上的物品,都是客觀的、內在的、本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價值,而價格只是圍繞這個本質的、客觀的價值上下波動的一個現象。這一觀點與文本內容不符,甚至相悖,請你結合此觀點簡要闡釋本文中“主觀估值”的特征。
(5)作者怎樣證明人們的主觀估值影響價格?請根據文本概括。

【答案】C;D;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8/3 8:0:9組卷:2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觀歷史上的立法可以發(fā)現,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大體上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guī)模大,法律條文在當時的社會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該法的體系性,強調立法的邏輯和規(guī)律。我國民法典就是因為符合這三個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為“法典”。
          首先,從立法的重要性來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對民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規(guī)范社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法的內容涉及社會成員的全部,也涉及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時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于憲法。另外,基本權利是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而人民大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主要表現為民事權利。在一個法治社會里,對于民事行為的規(guī)范,屬于社會的常規(guī)性、普遍性、基礎性、全局性活動,而民法就是開展這些活動的法律遵循和依靠。從這個角度看,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稱得上是“國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體系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來定名,說明其立法體量的顯著差異。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債法),其條文都超過了2200條。我國民法典法律條文包括七編、1260條,近80章,僅漢語字數就超過了10萬。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的立法,而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還有商事立法、知識產權立法和社會權利立法等民法特別法。無論如何,此次編纂完成的民法典,其體量也遠遠超過其他法律,將其稱為“法典”,凸顯了它在規(guī)范和制度體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強調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整合為一體之時的體系科學性和邏輯性。對民法規(guī)范、制度的編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找到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這些基本邏輯來編纂,民法典根本無從談起,因為大量的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都是一盤散沙,或是被形容為“隨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體系性科學,是人類社會依據民法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既是民法典編纂的基本技術手段,也是我們從事民法學習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技能。
          同時,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民法典編纂還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民法典編纂借鑒了數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動中具有共同性的規(guī)則“提取”出來,作為一般規(guī)則規(guī)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體民事權利按照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區(qū)分來劃分為多個分則,在這些分則之中展現各種權利及其相對具體的要求。這樣的編纂方式,極大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不僅是體現法律關系邏輯和民事權利區(qū)分科學的最佳方式,也是學習研究、貫徹實施民法的最佳方式??傮w而言,本次民法典編纂按照體系化科學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亂且存在內在混亂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沖動,實現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民法發(fā)展史上曾倡導的“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民法典被定名為“典”,可謂實至名歸。
    (摘編自孫無忠《民法典何以為“典”》)(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為“典”,是實至名歸的。
    B.編纂者借鑒了數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使我國民法典編纂獲得成功。
    C.只有依靠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才能成功編纂民法典。
    D.我國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為“法典”,是因為民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闡述清楚,對讀者了解我國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B.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較為詳細地分析了我國民法典命名為“法典”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舉法、德、瑞士等國民法典的例子,從立法體量角度證明了我國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關于民法典依據體系性科學編纂的論述,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科學立法的重要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
     

    A.我國民法典區(qū)分總則和分則的編纂方式極大地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
    B.我國民法典立法體系龐大,法律條文多達上千條,漢語字數超過了10萬,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是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這兩者主要表現為民事權利。
    D.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本次民法典的編纂實現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

    發(fā)布:2025/1/3 20:30:3組卷:7引用:1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國人慎終追遠的重要場所,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禮是有秩序的愛。祠堂以血緣之基,融道德、信仰、禮三者于一體,規(guī)范禮制,聚族祭祀先人,團結族人,表達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在漫長的進程中,以“地緣”關系為依據,以“親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體,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緣--政治”團體。宋代程頤倡導士大夫階層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馬光等大儒們都在思考著同一個問題,即通過哪種方式重建社會。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禮》,提出了“祠堂”這一名詞,確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確定了家禮構想,目的是復興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體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個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個家族由宗子率領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現了不設立宗子的“族”。一個同族同姓的村落,盡管沒有“宗”,仍然可以被稱為“宗族”,這個時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緣--社會”團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內小家庭之間的“親親”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這種“親親”的基礎上,通過祭祀共同的祖先,達到凝聚人心,團結族人,互愛互助的效果。這樣,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僅成為人與人之間的人倫共同體,而且成為生者與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體,成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一統(tǒng)天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與社會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種,有季祭、節(jié)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門或寒族,對祭祀都十分重視,儀式莊嚴,禮節(jié)隆重。祭祀先人是為了教育后人,立約族規(guī)是為了懲治違規(guī)犯律,借祖宗之威,稟祖宗之訓,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宗族管理權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長要宣讀族規(guī)和家訓以及族譜,族長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講傳統(tǒng)倫理,告誡和懲罰犯錯子孫。凡做了錯事的族人須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這樣的方式來懲治不良行為。通過祠堂祭祀活動向后人宣講孝悌忠信等倫理道德。祭畢,后輩向前輩行禮,族人之間相互行禮,這樣,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種精神聯系的紐帶。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家族成員從兒童期起就受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熏陶。祭祀活動既加強了血緣關系,又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向心力,從而對族中成員的行為起到榜樣或約束作用,在特定條件下,成為一種群體標準模式,向前人表達崇敬和哀思,為后人樹立效法的楷模。
    (摘編自李玲《祠堂之禮:有秩序的愛》)(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祠堂作為我國鄉(xiāng)村中的禮制性建筑,具有增強宗族血緣聯系、規(guī)范社會禮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系中,通過拜祖敬宗與祭祖收族,從精神上團聚宗族。
    C.宗族通過祭祀活動來達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時合法地管理宗族,懲戒違法子孫。
    D.祠堂可作為本族處理家族內部事務、樹優(yōu)立榜、賞勤罰懶、宣講倫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宗明義,指出祠堂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為后文的論述奠定了基礎。
    B.文章第二段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現,闡釋了祠堂祭祀蘊含的精神價值。
    C.文章第三段照應第一段闡述祠堂的功能,從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強化宗族觀念、團結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運用舉例論證闡釋祠堂祭祀活動的內容,指出了祠堂對家族成員的榜樣或約束作用。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節(jié)、清明、冬至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以及自己生辰之時來祠堂祭祀祖先,重溫家訓。
    C.古代社會宗族擁有一定的社會管理權,所以族人一旦違犯了族規(guī),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懲戒。
    D.由于祠堂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時期的產物,所以隨著時代發(fā)展、文明進步,祠堂將會消失。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6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他認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
          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fā)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基礎上的一次新的飛躍。據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將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里,各民族、各國家在其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不同,新的軸心時代必須是在互相影響中發(fā)展的。前一個軸心時代,雖然提出了問題,可都是獨立提出來的。中國講的天下,就是中國了解的天下,希臘文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一個中國,還有個印度。而且,那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吸收印度的東西很多,相應地,印度吸收中國的東西非常少。這實際上是個文化單向傳播的問題,原因是中國的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樣了,任何一種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識?,F在,每個國家都不僅僅是要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同時也在解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當然,不能認為古代的問題到現在就沒有意義了,古人提出的問題,有些到現在也沒有解決。中國古代就提出的天人關系問題、古希臘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關系問題,這些問題人類還要不斷地解決下去。
          假如我們今天能夠進入一個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之間一定是互相吸收的關系。21世紀世界文化發(fā)展很可能形成若干個重要的文化區(qū):歐美文化區(qū)、東亞文化區(qū)、南亞文化區(qū)和中東與北非文化區(qū)(伊斯蘭文化區(qū)),其他還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猶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這些文化必須好好考慮如何相處的問題。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蓋的人口都在10億以上,一個文化消滅另一個文化沒有可能,因為牽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國的辦法,在對話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們有可能也有條件把西方的學說中國化,把中國思想加入西方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給他們一些刺激,讓他們去重新思考原來的問題。比如,西方長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們不主張主客二分,而是主張?zhí)烊撕弦?,兩者可以互補。
    (選自湯一介《我們在面對一個怎樣的孔子》,有刪改)(1)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世界產生了影響。
    B.在前一個軸心時代,各個國家對自己以外的國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國的文化也是獨立的不會互相影響。
    C.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軸心時代強調互相影響,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讓新的軸心時代真正到來,就必須使用中國的辦法,因為中國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闡述了新軸心時代與前一個軸心時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軸心時代的概念。
    B.本文的論點是新軸心時代各國要有全球意識,不僅解決自身問題,同時解決全球問題。
    C.實現新軸心時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否則就不能迎來新軸心時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的關系引出關于當代我國文化應怎樣發(fā)展的討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時期世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文化的多元發(fā)展,預示著或許會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
    B.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多元發(fā)展,因為各國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識,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D.新軸心時代到來后,世界文化一定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最終各國文化將達成統(tǒng)一。

    發(fā)布:2025/1/4 2:0:3組卷:2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