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在人文思想的文字表述里,出版的文字被賦予的權威性和真實性遠遠超過口頭語言,因為人們說的話比他們寫下來的話要隨意。書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慮、反復修改的結果,這樣的文字更加便于核對或辯駁,并且具有客觀的特征。波茲曼指出,“書面文字的對象從本質上來說是客觀世界,而不是某個個體。書面文字可以長久存在,而口頭語言卻即刻消失,這就是為什么書面文字比口頭語言更接近真理”。
      書面文化的到來曾經使古人的口語思維方式發(fā)生重大的變革,今天,電子和數碼時代的來臨似乎使口語文化以新的形態(tài)——次生口語文化——得到復活。然而,原生口語文化是沒有受到印刷文字浸染的文化,而次生口語文化則已經受到這種浸染。所以,互聯網時代的次生口語文化兼具口頭文化和文字文化的特征,但又是不充分和不足夠的兼有。它既比不上文字文化的那種深入思考,又比不上口語文化的那種實在的集體感和統(tǒng)一感,它的集體感和統(tǒng)一感是虛擬的。
      文字閱讀是一種孤獨的個體行為,只要有一本書,沒有旁人就能完成,要深入思考,最好是沒有旁人??谡Z傳播不同,它經常是一群人一起聽,就像看現場球賽或音樂會一樣,它需要有伙伴聽眾才有氣氛,所以,“聽”能產生一種“讀”所沒有的群體同伴感覺。在次生口語文化里,即使你在家里一個人聽音頻節(jié)目,也會因為有同一時刻的其他聽眾而有群體在場的感覺。網上網下的“現場提問”或“彈幕”技術刻意營造的就是這樣的感覺效果。
      互聯網時代的一些傳媒話語形式改變了以往的知識觀念和知識性質,娛樂性的《奇葩說》或《吐槽大會》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認為,同一個思想可以通過不同的媒體得到相同的表達,表達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實性無關。這是錯誤的。譬如,根本不可能在《奇葩說》或《吐槽大會》這樣的電視一網絡節(jié)目中分節(jié)連續(xù)播放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更不要說是像斯密《道德情操論》這樣的著作了。即使在音頻節(jié)目中嘗試這么做,效果也一定不會好。那么怎么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簡化,再簡化。就像我們在許多知識性音頻那里所看到的,介紹的知識是經過極度簡化的。因為有簡化和口語表述的需要,所以斷章取義、尋章摘句、語錄式處理、警句妙語代替論述等等經常會成為明顯的問題。
      這樣的媒體話語形式實際上已經改變了關于經典著作的知識觀念:錯誤地以為知識本來就應該是充分精煉化,并可以簡單概述的東西。經典著作太啰嗦,是一種理應被淘汰的知識形式,就像18世紀啟蒙淘汰文藝復興時期向君主進言的“鑒書”一樣。而且,《奇葩說》或《吐槽大會》這樣的傳媒話語形式形成了一種新的“權威知識”,即一種“貌似深奧的普及性知識”。就像流行歌手成為大眾傳媒時代的“音樂家”一樣,普及知識成為大眾傳媒時代的“哲學思考”。這與其說是音樂或哲學的失敗,還不如說是大眾傳媒的勝利。
(摘編自徐賁《互聯網大眾文化時代的啟蒙和知識傳播》)(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C
。
A.波茲曼認為書面文字比口頭語言更接近真理是因為書面文字的本質是客觀世界。
B.次生口語文化伴隨著電子和數碼時代的到來而產生,與原生口語文化截然不同。
C.“現場提問”或“彈幕”技術能夠營造群體在場的感覺效果,增強群體同伴感。
D.普及知識成為大眾傳媒時代的“哲學思考”,是大眾傳媒的勝利和哲學的失敗。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
A.文章開篇由人文思想的文字表述與口頭語言的不同,引人對大眾文化時代知識傳播的討論。
B.文章分析了次生口語文化存在的問題,表現出對斷章取義等過度簡化知識的傳播方式的憂慮。
C.文章以《奇葩說》《吐槽大會》為例,否定了表達思想的方式和思想的真實性無關的觀點。
D.文章用先總論后分論的結構,先厘清概念,再指出特點,然后論證分析,論述脈絡清晰明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
A.在深入思考方面,次生口語文化既比不上文字文化,也不如原生口語文化。
B.簡化的知識不能替代經典作品,因為作品的闡述方式會影響它的思想內容。
C.文藝復興時期向君主進言的“鑒書”,不屬于本文作者所理解的經典作品。
D.次生口語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貌似深奧的普及性知識”也有其存在的價值。

【答案】C;D;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9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特別是敘事文學,有兩個基本的構成要件,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空間。所謂的時間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敘事文學作品,都必須經歷一個時間的長度量。它必須有起始、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尾,要經歷一個時間的跨度。作家正是通過時間的變化,來展現人物的命運,并以此表達他的某種道德判斷、他對讀者的勸告、他提供的意義。什么是空間呢?空間是在時間變化當中出現的片段,比如場景,畫面、人物的裝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戲劇性的場面,所有這些都在空間的范圍內。
          過去的文學,是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構成的,這兩個部分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傳統(tǒng)的文學里,空間是永遠附屬于時間的。空間不是沒有意義,它有意義,但是它的意義從屬于時間的意義??墒堑搅?8、19世紀以后,空間性的東西開始急劇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間性開始慢慢取代時間性,壓倒時間性。在傳統(tǒng)的文學里,空間是時間化的;在今天的文學里則相反,時間是空間化的。而且,空間最后碎片化了。我們都是碎片化時間的俘虜。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學時空觀的巨大變化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本身發(fā)生了變化,因為文學從總體上來說是在模仿這個社會,它是對社會的一種反映。近代科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呈現了太多空間。旅行變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隨時經歷無數個空間。在旅行當中你不經歷時間變化,你經歷的是空間,從一個賓館搬到另外一個賓館。碎片化的空間,在以幾何級數加速繁衍。我們一生中經歷了無數的事情,這是古人遠遠不敢想的,這構成了我們物質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同時,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們都忘了時間。
          有的人也許會說,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空間化的碎片中也挺好。我自己有時候也很愛讀那些空間化的小說,比如說類型化的小說,我喜歡讀偵探小說,也喜歡讀金庸的武打小說。疲勞的時候你讀一讀,確實非常有趣。這都是很正當的娛樂行為。
          可是,因為我們過度地沉湎于這樣一些空間性的行為中,我們忘掉了文學最根本的目的,它要提供意義,它要闡述對這個世界的深刻理解,它有個巨大的情感上的誘惑力--這些東西本來是文學最核心的東西。而我們現在把它排除了,文學變成一種簡單的娛樂,今天有個口號叫“娛樂至死”,這很可怕。
          如果你真的能把時間忘掉固然挺好,但問題就在于,我們忘記不掉。我們還是時間的動物,我們只不過是假裝忘記了時間,時間一直在那兒,它從來不停留?!都t樓夢》里寫道,“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說得很清楚。我認為,沒有對時間的沉思,沒有對意義的思考,所有的空間性的事物,不過是一堆絢麗的虛無、一片絢麗的荒蕪。
          如果作家不能夠重新回到時間的河流當中去,也過度地迷戀這些空間的碎片,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會成為這個河流中偶然性的風景,成為一個匆匆的過客。
    (摘編自格非《文學時空觀的演變及其意義》)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家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來實現對人物命運的抒寫、道德情感的表達以及對讀者的勸告。
    B.較之于傳統(tǒng)文學中的時間,傳統(tǒng)文學中的空間沒有實質意義,即便有意義,也是從屬于時間的意義。
    C.因為文學是社會的一種反映,從總體上模仿這個社會,導致空間的碎片化,并以幾何級數加速繁衍。
    D.作者認為,我們無法忘掉時間,如果沒有對時間和意義的思索,所有空間性的事務都將是虛無。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先指出文學的時間和空間概念,再分析其演變過程和變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指出空間化的危害。
    B.文章第二段將傳統(tǒng)文學和今天文學的時空關系進行比較,得出我們都被碎片化時間所俘虜的結論。
    C.文章第四段采用舉例論證的方法,指出若偶爾讀讀自己喜歡的空間化小說,也是很正當的娛樂行為。
    D.文章第六段中引用《紅樓夢》“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詩句,證明我們無法也不能忘記時間。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傳統(tǒng)文學里,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緊密相連,空間也永遠附屬于時間。
    B.在旅行中我們從一個賓館搬到另外一個賓館更多感受到的是空間的變化。
    C.文學若想不變成簡單的娛樂,就需要將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
    D.作者用“時間的河流”“偶然性的風景”來提醒作家要重視時間的重要意義。

    發(fā)布:2024/12/22 17:30:4組卷:4引用:4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短視頻何以如此火爆?除了產業(yè)層面不遺余力地推動外,還與審美和技術之間的媾和關系緊密相關。具體來說,審美在新的語境下與技術達成了一種新的契合,二者共同促進了短視頻作為一種視覺審美(消費)現象的流行。那么這種媾和關系是否也意味著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視覺審美范式的形成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審美和技術的這種媾和又秉持何種邏輯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剖析審美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
          歷史地看,審美和技術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復雜的糾葛關系,這首先體現為技術的革新能夠促進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的變革。幾乎每一次視覺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視覺經驗,并生成新的審美范式。比如,鏡子的發(fā)明就不僅使畫家找到了反映現實的理想模式,還使其反觀自身成為可能。而照相機的發(fā)明則使古典時代以來模仿再現的視覺審美原則被徹底祛魅,不僅寫實模仿不再是一個神秘而又難以操作的繪畫技巧,就連圖像的機械復制也首次成為可能。如果說鏡子是模仿再現的象征,相機是機械復制的代表的話,那么電腦的發(fā)明則使一種虛擬的圖像生產和消費模式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技術的革新和發(fā)展其實也有審美層面的動力支持。在技術作為“技藝”的階段,技術和藝術是合一的,技術天生就是為服務于審美而存在的。以透視法為例,它作為一種繪畫技藝的出現正是畫家不斷追尋再現美學理念的結果。在技術作為科學“工具”的階段也同樣如此。假如沒有制作者對電影美學表達形式的持續(xù)探索,也不會推動3D、4D電影制作技術的出現和發(fā)展。
          技術其實并不依賴于其自身的邏輯出現并流行,而是出于社會的需要對已經存在于人頭腦中的特定目的和途徑的追尋。因此就視覺審美而言,新的視覺技術之所以每次出現都會取得空前的盛行,還與其迎合了大眾的圖像接受需求有關。一方面,觀看作為人與世界產生關聯的基本途徑決定了其不會天然排斥新的視覺審美形式,只要其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就會存在受眾層;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視覺審美氛圍的營造也會影響、形塑人的視覺接受取向,加速視覺技術的發(fā)展。這種互動邏輯在電子媒介主導視覺生產的時代尤為突出。鮑曼就曾指出:“電子設備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一種已經充分形成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和顯著?!彪娮釉O備無疑對視像的生產帶來了極大便利,促進了視覺消費的日?;M無疑又會推動生產,這種互構關系最終使視覺審美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場域。
          從某種程度上講,短視頻消費的火爆正是建立在這一邏輯之上的。在技術層面,它植根于智能手機的普及,相較于普通的網絡視頻,其生產流程更為簡單、制作門檻更低、大眾參與性更強,這使視覺消費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和便捷性。
    (摘編自柴冬冬、金元浦《數字時代的視覺狂歡:論短視頻消費的審美邏輯及其困境》)(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視覺審美氛圍的營造會影響、形塑人的視覺接受取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視覺技術發(fā)展。
    B.照相機的發(fā)明讓寫實模仿不再神秘而又難以操作,還實現了圖像的機械復制,促進了審美變革。
    C.作者認為技術天生就是為服務于審美而存在,技術的革新能促進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的變革。
    D.迎合了大眾的圖像接受需求,是新的視覺技術每次出現都會取得空前的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鏡子、相機、電腦為例是為了說明這些事物的發(fā)明使一種虛擬的圖像生產和消費模式成為可能。
    B.文章以短視頻火爆這一現象為切入點,并闡明其原因,即產業(yè)層面的推動以及審美與技術之間的媾和。
    C.文章既論證了技術革新對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的動力支持,也論證了審美變革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
    D.文章采用總分結構,綜合運用道理論證、事實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層次清晰,論證嚴密,說服力強。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幾乎每一次視覺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視覺經驗并生成新的審美范式,短視頻就是一個例子。
    B.審美層面具有動力性,只要有審美層面的動力支持,就一定會有技術的革新與技術的發(fā)展。
    C.技術的出現并流行出于社會的需要,只要視覺審美形式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就會存在受眾層。
    D.智能手機的普及使視覺消費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和便捷性,助推短視頻消費的火爆。

    發(fā)布:2024/12/23 4:30:3組卷:9引用:1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速讀,按字面解釋,就是快速地閱覽。它注重的是閱讀過程的提速,目的是應對當下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閱讀盡可能多的書本,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把握更多的機會。
          早在上世紀中后期,“速讀”一詞就經常出現在報刊的讀書專題版面,以期激發(fā)閱讀者不斷提高閱讀速度。中央電視臺曾在黃金時段反復播放《學習的革命》這本書的廣告,為速讀之風推波助瀾--大有誰不速讀,誰就要被時代淘汰之意。許多不明真相的讀者和好奇者,紛紛購買定價很高的《學習的革命》,然后反復翻之讀之,希望快速掌握速讀的各種“要領”,準確運用速讀的各種“方法”。一些出版社順應社會上猛刮勁吹的速讀之風,趁勢而上推出眾多的“速讀外國名著叢書”“速讀中國現代經典文學叢書”“速讀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讀本”一類的圖書。結果,一些讀者購買了這些“壓縮書”和“精簡書”之后,隨即發(fā)出了“原來名著和經典也就這種水平”的喟嘆。其實這是“速讀”惹的禍。為了讀者能夠速讀,幾十萬字乃至上百萬字的一部名著或經典,被壓縮或精簡成數千字、上萬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簡介。讀者發(fā)現,這些被抽剝了“血肉”的“經典”,讀得再多也是白讀,更要命的是,它還會讓讀者失去閱讀的信心。
          速讀的正面價值被夸大以后,培訓速讀的商業(yè)機構就應運而生。它們收費招生,以函授、面授和網絡教學等各種方式,培訓閱讀者的速讀能力。他們安慰受訓者,最常見和最有蠱惑性的話語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速讀能力,只是缺少速讀方法。經過訓練,改變閱讀習慣,就能夠把閱讀的潛能激發(fā)出來?!比欢幢愠晒α送ㄟ^速讀的培訓,具備了所謂“眼腦直映,一眼看一行甚至整個頁面”的速讀能力,又能怎樣呢?這樣的速讀,能享受多少閱讀的樂趣呢?
          速讀有極強的目的性和實用價值,這一點無可非議。然而閱讀者是不是都得提高閱讀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沒必要刻意如此。一個純粹的閱讀者,其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各種文憑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證書,而是為了安頓心靈與澄明思想,豐富內心生活與透亮內心世界。只有不受速度制約的入心入腦的品讀,才會讓人真正體驗到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維護閱讀的信仰和尊嚴。
          生活在一個圖“快”的年代,生存的經驗似乎在告訴我們:只有與“快”字沾上邊,只有具備“快”字當頭的思想意識,你才能贏得良好的生存能力與生活條件。然而就閱讀而言,最好不要一味圖“快”。圖書畢竟是一種精神產品,其性質決定了人們的“使用方式”,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閱讀的數量而在于閱讀的質量。
          作為一個自由閱讀者,我一直拒絕速讀。我寧可用速讀十幾本書乃至幾十本書的時間來有滋有味地品讀一本書。
    (1)下列說法不符合選文文意的一項是
     

    A.為了應對“知識經濟時代”,有些閱讀者希望更快地閱讀更多的書籍。
    B.報刊版面經常出現“速讀”,是為了激發(fā)閱讀者不斷提高閱讀的速度。
    C.一些出版社推出眾多的速讀圖書,起到了為速讀之風推波助瀾的作用。
    D.圖書的性質決定了人們對圖書的使用不在閱讀的數量而在閱讀的質量。
    (2)對作者拒絕速讀的理由的理解,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速讀是為了獲取各種文憑或形形色色的證書,但不會速讀也不會被時代淘汰。
    B.把名著或經典壓縮、精簡成故事梗概或作品簡介,這必然會讓讀者產生誤會。
    C.商業(yè)機構為了收費招生蠱惑人心:速讀能改變閱讀習慣且能激發(fā)出閱讀潛能。
    D.速讀有極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卻無法達到安頓心靈與澄明思想的閱讀目的。
    (3)某高中學校為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開展了課外閱讀考級評比活動,每個等級都規(guī)定一定的閱讀篇目和數量。請結合本文的基本觀點,簡要評析上述做法。

    發(fā)布:2024/12/24 8:0:13組卷:1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