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夫議法度以授有司,此誠執(zhí)政事也,________當舉其大而略其細,存其善而革其弊,不當無大無小,盡變舊法以為新奇也。________人存則政舉,介甫誠能擇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茍有司非其人,雖日授以善法,終無益也。介甫所謂先王之政者,豈非泉府賒貸之事乎?竊觀其意,似與今日散青苗錢之意異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顧以此獨為先務乎?至于辟邪說,難士人,果能如是,乃國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與變法而講利者,邪說、人為不少矣。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蓋盤庚遇水災而選都,臣民有從者,有違者,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已志也。光豈勸介甫以不恤國事,而同俗自媚哉?蓋謂天下異同之議,亦當少垂意采察而已。
(選自司馬光《與王介甫書》)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薦之。唐介言:“安石難大任?!钡蹎栔樵唬骸鞍彩脤W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更變。”介退謂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擾,諸公當自知之?!钡蹎枌O固,對曰:“安石文行甚高,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狹少容。必求賢相,呂公著、司馬光、韓維其人也?!钡鄄灰詾槿?,________以安石參知政事。謂之曰:“人皆不知卿,以為卿________知經(jīng)術,不知經(jīng)世務?!卑彩瘜υ唬骸敖?jīng)術正所以經(jīng)世務也。”帝曰:“卿所設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钡凵罴{之。
(選自張居正《通鑒直解》)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AA
A.然 | 且 | 竟 | 但 |
B.且 | 然 | 竟 | 雖 |
C.且 | 然 | 而 | 但 |
D.然 | 且 | 而 | 雖 |
A
A
A.盤庚,商代的開國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為鞏固統(tǒng)治、躲避自然災害,將國都遷到了殷,故而商又稱殷商。
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與“名”有一定關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C.泉府,古代掌管國家稅收、收購市上的滯銷物資的部門。因貨幣如泉水一樣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將“錢”稱“泉”。
D.參知政事,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相當于副宰相。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面對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辯解說,他可以承認自己對國家不夠盡心,未能讓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決不承認自己是無所事事,因循守舊。
B.司馬光認為,法度的好壞取決于人。壞的法度交由良吏執(zhí)行,弊端也會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執(zhí)行,也顯現(xiàn)不出其優(yōu)勢。
C.唐介預言,王安石雖然學識淵博,但拘泥古法,見解虛浮,不合實際,如果讓他執(zhí)政,一定會變換現(xiàn)行法度,使國家陷入困擾之中。
D.孫固認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狹隘,難以容人,擔任諫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馬光等人了。
(4)句子翻譯。
①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②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答案】A;A;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32引用:5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選自《諫太宗十思疏》
(乙) 上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毙g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br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丙)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魏征曰:“比來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對曰:“若恩威所加,遠夷朝貢,比于貞觀之始,不可等級而言。若德義潛通,民心悅服,比于貞觀之初,相去又甚遠。”太宗曰:“遠夷來服,應由德義所加。往前功業(yè),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義為心。旋以海內(nèi)無虞,漸加驕奢自溢。所以功業(yè)雖盛,終不如往初?!碧谟衷唬骸八斜韧昂螢楫悾俊闭髟唬骸柏懹^之初,恐人不言,導之使諫。三年已后,見人諫,悅而從之。一二年來,不悅?cè)酥G,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太宗曰:“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公但存此心,朕終不違公語。”
(選自《貞觀政要?論納諫第五》)(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B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C.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D.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2)下列句子對古代文化常識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疏,奏文的一種。作為文體,是古代官員向皇帝進言以使下情上達的進諫文書。比較著名的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等。
B.太宗,中國古代帝王謚號。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開國皇帝的謚號通常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謚號多為“太宗”。
C.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D.三驅(qū),指古代圣賢之君田獵時設網(wǎng)三面,留一面不設,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是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作者概括了歷代統(tǒng)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的歷史教訓,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結論。
B.乙文中唐太宗說對于守成之難,現(xiàn)在應當慎之又慎,房玄齡聽了之后拜服,改變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難”的觀點。
C.丙文中魏征認為當時的唐王朝恩澤聲威比貞觀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義方面卻不如貞觀初年,唐太宗對此很不理解。
D.三篇短文圍繞治理國家闡述了主張,甲文作為奏疏,言辭誠懇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對話,塑造了進諫和納諫的典型形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
②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
(5)丙文中唐太宗聽了魏征的話之后說自己“過失堪驚”,“過失”指什么?發(fā)布:2024/12/19 12:30:1組卷:7引用:3難度:0.6 -
2.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節(jié)選的課內(nèi)文言文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蛾惽楸怼?br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形影相吊(安慰) B、齊諧者,志怪者也(記載)
C.舅奪母志(奪取) D、野馬也,塵埃也(山野中的霧氣)
(2)下列虛詞意義相同一項是
A、以:①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B、之:①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②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C、其: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D、于:①鵬之徙于南冥也 ②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3)以下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逍遙游》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如鯤之變化、海運鵬徙、蜩鳩譏笑等等,使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富有傳奇的色彩,體現(xiàn)莊子的浪漫主義風格。
B、“逍遙”,莊子指不受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本段所寫的鯤鵬能夠高飛九萬里,能夠從北海飛到南海,但必須借助“海運”“扶搖”,意在說明它也沒有達到真正逍遙。
C、《陳情表》的背景是晉武帝征詔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愿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
D、《陳情表》開篇就提出不愿應詔,接著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4)翻譯
①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②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③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發(fā)布:2024/12/5 8:0:1組卷:2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與李翰林建書①
[唐]柳宗元 杓直足下:州傳遽至,得足下書,又于夢得處得足下前次一書,意皆勤厚。莊周言,逃蓬藿者,聞人足音,則跫然喜。仆在蠻夷中,比得足下二書,及致藥餌,喜復何言。仆自去年八月來,痞疾稍已,往時間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永州于楚為最南,狀與越相類。仆悶即出游,游復多恐。涉野有蝮虺②、大蜂,仰空視地,寸步勞倦。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明時百姓,皆獲歡樂,仆士人,頗識古今理道,獨愴愴如此!誠不足為理世下執(zhí)事,至比愚夫愚婦,又不可得,竊自悼也!
仆曩時所犯,足下適在禁中,備觀本末,不復一一言之。今仆癃③殘頑鄙,不死幸甚!茍為堯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為量移官,差輕罪累;即便耕田藝麻,取老農(nóng)女為妻,生男育孫,以供力役;時時作文,以詠太平。假令病盡己,身復壯,悠悠人世,越不過為三十年客耳。前過三十七年,與瞬息無異,復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審矣。杓直以為誠然乎?
仆近求得經(jīng)史諸子數(shù)百卷,嘗候戰(zhàn)悸稍定,時即伏讀,頗見圣人用心,賢士君子立志之分。著書亦數(shù)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遠寄,但用自釋。貧者,士之常,今仆雖羸餒,亦甘如飴矣。足下言已白常州④煦仆,仆豈敢眾人待常州耶?若眾人,即不復煦仆矣;然常州未嘗有書遺仆,仆安敢先焉?勉盡志慮,輔成一王之法,以宥罪戾。不悉。宗元白。
(有刪改)[注]①這封信為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寫。李建:字杓直,曾任翰林學士。②蝮虺(huī):蝮蛇。③癃(lóng):疲病。④常州:李建的哥哥李遜,當時任常州刺史。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B.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C.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D.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足下,敬辭。古代下稱上或同輩都用“足下”。“足下”后專用為下稱上的敬辭。
B.越,文中指古族名。秦漢前分布于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眾多,又稱“百越”等。
C.堯,文中指傳說中父系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領袖,史稱“唐堯”,他之后由舜繼任。
D.諸子,文中指諸子百家。一般指先秦各個學派的總稱。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起筆便用了莊周的話寫出自己的心情,把被貶永州喻成“逃蓬藋者”,可以想到作者境遇的凄涼,思想的抑郁。
B.作者介紹永州的環(huán)境,南方秀麗的景色在作者眼中則是毒蛇出沒之地,即便遇到“幽樹好石”,也只能“暫得一笑”。
C.書信末尾,作者說自己在讀書,寫文章,聊以自慰。作者敬仰李建的哥哥李遜,表示自己要盡力照顧好李遜。
D.這封信是柳宗元向知心朋友談謫居生活的,作者傾訴憂郁的心情,信的內(nèi)容廣泛,語言精練,意味深遠。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比得足下二書,及致藥餌,喜復何言。
②仆曩時所犯,足下適在禁中,備觀本末,不復一一言之。
(5)文章第三段表達了作者哪些心思?發(fā)布:2024/12/31 20:30:2組卷:7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