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網絡及數字化技術日新月異,促使信息激增和閱讀載體發(fā)生變化,閱讀方式更加靈活多樣。選擇的多樣化導致讀者的閱讀行為和習慣也發(fā)生了相應改變。鑒于屏讀的日益普及,并對紙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許多教育研究人員對紙讀與屏讀這兩種閱讀方式進行過比較研究。
所謂紙讀,即紙質閱讀,是指以紙張為載體的閱讀方式,是人們習慣的閱讀方式。紙質閱讀具有不可替代性、便捷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目前仍然占據閱讀的主流地位。自造紙術誕生以來,紙質閱讀就成為高品位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體現。
一是因為紙讀不只是單純地獲取知識或信息,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紙讀所帶來的愉悅體驗,是屏讀不可企及的。觸翻、聽聲、聞香、視讀、品味是紙讀的五感。作為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介質,那些散發(fā)著油墨氣息、裝幀精美的紙質書刊給人美的享受。二是閱讀的舒適性能給閱讀者帶來寧靜感,從而抑止浮躁,養(yǎng)成人的書卷氣質。書本的溫潤厚重能讓人趨于理性,從而更深沉、更成熟,因而紙質書刊更能打造一個安撫社會浮躁心靈的文化空間,給人以閱讀過程的文化體驗和高層次的精神享受。三是紙質書刊的公信力和權威度相對較高,要讀那些內容深刻、震撼心靈、提升境界的高品質書刊,真正要獲取文化、思想時,許多讀者依舊首選紙讀。
屏讀就是屏幕閱讀,是一種電子閱讀。屏讀是以電視屏幕、電腦屏幕、手機屏幕、電子閱讀器等為載體的閱讀方式,建立在網絡互聯互通的基礎上,更重視學習時的及時反饋與溝通交流。屏讀是數字化時代的產物,改變了人們從紙讀中獲取知識的習慣。屏讀方便快捷,讀物來源極其豐富、滲透率高,內容獲取、存儲、摘錄與整合方便,并可與他人即時分享與互動。在屏讀時,閱讀的時間、空間、內容、渠道的邊界全都消失了,閱讀由個性化閱讀轉向泛在閱讀、協作閱讀和社會化閱讀,其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民閱讀。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作為負責任的讀者,我們要充分利用屏讀快捷、互動、資源豐富且時效性強的優(yōu)勢,也要在長篇幅的文章閱讀、深度閱讀、沉淀自我時拿起一卷鐘愛的書籍。在數字環(huán)境中,為了獲取信息、增進理解、擴充知識,我們有必要訓練自己對兩種迥異的閱讀方式的適應度,以便在充分享受數字化時代便利性的同時通過深度閱讀提升對世界的理解力。紙讀與屏讀,不是兩種閱讀方式之間的取舍,而是因時因地的巧妙平衡。
(取材于楊光的相關文章)材料二
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大量信息通過手機、電腦、電子閱讀器的屏幕進入人們的視線。屏讀(數字化閱讀)較之于紙讀呈現出后來居上的趨勢。
屏讀與紙讀相比具有很多優(yōu)勢:方便快捷、低碳環(huán)保,只需指尖輕輕一點,海量資料瞬間呈現;屏讀的視覺效果也日益精美,圖文并茂加上動畫視頻,比印刷出來的鉛字更吸引眼球。有些電子閱讀器正在模擬翻書的聲音,未來可能模擬書籍的氣味,甚至根據文中場景釋放出芳香。然而,也有不少人對于屏讀的興起憂心忡忡。閱讀研究專家通過對網絡讀者行為分析后認為,屏讀主要是略讀或者淺層閱讀。讀者傾向于瀏覽、一次性閱讀、選擇性閱讀,長此以往會降低一個人深度閱讀與思考的能力,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
屏讀的來源是新媒體,具有時效性、互動性、便捷性的特點,是互聯網時代科技發(fā)展的產物。紙讀的來源是書籍、報刊等傳統媒體,是作者和編輯推敲打磨的結晶,具有嚴謹性、系統性、文字準確性等優(yōu)勢。如果閱讀一則新聞,新媒體可以在短時間里提供充足的資訊;如果閱讀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發(fā)人深省的哲理、邏輯縝密的知識,還是徜徉于書頁中更為舒暢。
假如傳遞的信息是一模一樣的,這兩種閱讀方式本身有沒有高下之分呢?關于人腦對文字信息的處理,科學家根據PET(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成像)給出了簡單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繪出相關的活躍腦區(qū):文字首先通過視覺編碼傳遞到視皮層進行識別,然后在聯合皮層進行語義聯想,聯想過程會激活大量的神經元,進而引起情緒反應、推理、反思或表達等行為。無論是印在紙上的文字,還是出現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處理的過程基本一致。
數字化閱讀的出現,在擴大我們的閱讀范圍同時也帶來了種種問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選擇就是讓大腦繼續(xù)思考:如何去協調這兩者的發(fā)展,在合適的時間、場合、訴求下選擇合適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閱讀體驗。
(取材于王欣的相關文章)(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DD
A.紙讀目前仍然占據著閱讀的主流地位。
B.紙讀能給讀者帶來多方面的愉悅體驗。
C.屏讀是數字化時代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D.人腦對紙上和屏幕上的信息處理過程完全一致。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與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A
A.紙讀中的內容可信度相對較高,能吸引許多讀者。
B.屏讀不受時空限制,促進了全民閱讀。
C.喜歡屏讀的讀者數量一定會超過喜歡紙讀的讀者數量。
D.電子閱讀器能模擬出翻書的聲音和書籍的氣味。
(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在數字化時代人們應該怎樣對待屏讀與紙讀這兩種閱讀方式。
【答案】D;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6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特別是敘事文學,有兩個基本的構成要件,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空間。所謂的時間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敘事文學作品,都必須經歷一個時間的長度量。它必須有起始、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尾,要經歷一個時間的跨度。作家正是通過時間的變化,來展現人物的命運,并以此表達他的某種道德判斷、他對讀者的勸告、他提供的意義。什么是空間呢?空間是在時間變化當中出現的片段,比如場景,畫面、人物的裝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戲劇性的場面,所有這些都在空間的范圍內。
過去的文學,是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構成的,這兩個部分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傳統的文學里,空間是永遠附屬于時間的??臻g不是沒有意義,它有意義,但是它的意義從屬于時間的意義??墒堑搅?8、19世紀以后,空間性的東西開始急劇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間性開始慢慢取代時間性,壓倒時間性。在傳統的文學里,空間是時間化的;在今天的文學里則相反,時間是空間化的。而且,空間最后碎片化了。我們都是碎片化時間的俘虜。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學時空觀的巨大變化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本身發(fā)生了變化,因為文學從總體上來說是在模仿這個社會,它是對社會的一種反映。近代科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呈現了太多空間。旅行變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隨時經歷無數個空間。在旅行當中你不經歷時間變化,你經歷的是空間,從一個賓館搬到另外一個賓館。碎片化的空間,在以幾何級數加速繁衍。我們一生中經歷了無數的事情,這是古人遠遠不敢想的,這構成了我們物質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同時,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們都忘了時間。
有的人也許會說,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空間化的碎片中也挺好。我自己有時候也很愛讀那些空間化的小說,比如說類型化的小說,我喜歡讀偵探小說,也喜歡讀金庸的武打小說。疲勞的時候你讀一讀,確實非常有趣。這都是很正當的娛樂行為。
可是,因為我們過度地沉湎于這樣一些空間性的行為中,我們忘掉了文學最根本的目的,它要提供意義,它要闡述對這個世界的深刻理解,它有個巨大的情感上的誘惑力--這些東西本來是文學最核心的東西。而我們現在把它排除了,文學變成一種簡單的娛樂,今天有個口號叫“娛樂至死”,這很可怕。
如果你真的能把時間忘掉固然挺好,但問題就在于,我們忘記不掉。我們還是時間的動物,我們只不過是假裝忘記了時間,時間一直在那兒,它從來不停留。《紅樓夢》里寫道,“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說得很清楚。我認為,沒有對時間的沉思,沒有對意義的思考,所有的空間性的事物,不過是一堆絢麗的虛無、一片絢麗的荒蕪。
如果作家不能夠重新回到時間的河流當中去,也過度地迷戀這些空間的碎片,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會成為這個河流中偶然性的風景,成為一個匆匆的過客。
(摘編自格非《文學時空觀的演變及其意義》)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家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來實現對人物命運的抒寫、道德情感的表達以及對讀者的勸告。
B.較之于傳統文學中的時間,傳統文學中的空間沒有實質意義,即便有意義,也是從屬于時間的意義。
C.因為文學是社會的一種反映,從總體上模仿這個社會,導致空間的碎片化,并以幾何級數加速繁衍。
D.作者認為,我們無法忘掉時間,如果沒有對時間和意義的思索,所有空間性的事務都將是虛無。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先指出文學的時間和空間概念,再分析其演變過程和變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指出空間化的危害。
B.文章第二段將傳統文學和今天文學的時空關系進行比較,得出我們都被碎片化時間所俘虜的結論。
C.文章第四段采用舉例論證的方法,指出若偶爾讀讀自己喜歡的空間化小說,也是很正當的娛樂行為。
D.文章第六段中引用《紅樓夢》“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詩句,證明我們無法也不能忘記時間。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傳統文學里,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緊密相連,空間也永遠附屬于時間。
B.在旅行中我們從一個賓館搬到另外一個賓館更多感受到的是空間的變化。
C.文學若想不變成簡單的娛樂,就需要將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
D.作者用“時間的河流”“偶然性的風景”來提醒作家要重視時間的重要意義。發(fā)布:2024/12/22 17:30:4組卷:4引用:4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短視頻何以如此火爆?除了產業(yè)層面不遺余力地推動外,還與審美和技術之間的媾和關系緊密相關。具體來說,審美在新的語境下與技術達成了一種新的契合,二者共同促進了短視頻作為一種視覺審美(消費)現象的流行。那么這種媾和關系是否也意味著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視覺審美范式的形成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審美和技術的這種媾和又秉持何種邏輯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剖析審美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
歷史地看,審美和技術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復雜的糾葛關系,這首先體現為技術的革新能夠促進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的變革。幾乎每一次視覺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視覺經驗,并生成新的審美范式。比如,鏡子的發(fā)明就不僅使畫家找到了反映現實的理想模式,還使其反觀自身成為可能。而照相機的發(fā)明則使古典時代以來模仿再現的視覺審美原則被徹底祛魅,不僅寫實模仿不再是一個神秘而又難以操作的繪畫技巧,就連圖像的機械復制也首次成為可能。如果說鏡子是模仿再現的象征,相機是機械復制的代表的話,那么電腦的發(fā)明則使一種虛擬的圖像生產和消費模式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技術的革新和發(fā)展其實也有審美層面的動力支持。在技術作為“技藝”的階段,技術和藝術是合一的,技術天生就是為服務于審美而存在的。以透視法為例,它作為一種繪畫技藝的出現正是畫家不斷追尋再現美學理念的結果。在技術作為科學“工具”的階段也同樣如此。假如沒有制作者對電影美學表達形式的持續(xù)探索,也不會推動3D、4D電影制作技術的出現和發(fā)展。
技術其實并不依賴于其自身的邏輯出現并流行,而是出于社會的需要對已經存在于人頭腦中的特定目的和途徑的追尋。因此就視覺審美而言,新的視覺技術之所以每次出現都會取得空前的盛行,還與其迎合了大眾的圖像接受需求有關。一方面,觀看作為人與世界產生關聯的基本途徑決定了其不會天然排斥新的視覺審美形式,只要其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就會存在受眾層;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視覺審美氛圍的營造也會影響、形塑人的視覺接受取向,加速視覺技術的發(fā)展。這種互動邏輯在電子媒介主導視覺生產的時代尤為突出。鮑曼就曾指出:“電子設備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一種已經充分形成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和顯著?!彪娮釉O備無疑對視像的生產帶來了極大便利,促進了視覺消費的日?;M無疑又會推動生產,這種互構關系最終使視覺審美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場域。
從某種程度上講,短視頻消費的火爆正是建立在這一邏輯之上的。在技術層面,它植根于智能手機的普及,相較于普通的網絡視頻,其生產流程更為簡單、制作門檻更低、大眾參與性更強,這使視覺消費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和便捷性。
(摘編自柴冬冬、金元浦《數字時代的視覺狂歡:論短視頻消費的審美邏輯及其困境》)(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視覺審美氛圍的營造會影響、形塑人的視覺接受取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視覺技術發(fā)展。
B.照相機的發(fā)明讓寫實模仿不再神秘而又難以操作,還實現了圖像的機械復制,促進了審美變革。
C.作者認為技術天生就是為服務于審美而存在,技術的革新能促進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的變革。
D.迎合了大眾的圖像接受需求,是新的視覺技術每次出現都會取得空前的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鏡子、相機、電腦為例是為了說明這些事物的發(fā)明使一種虛擬的圖像生產和消費模式成為可能。
B.文章以短視頻火爆這一現象為切入點,并闡明其原因,即產業(yè)層面的推動以及審美與技術之間的媾和。
C.文章既論證了技術革新對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的動力支持,也論證了審美變革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
D.文章采用總分結構,綜合運用道理論證、事實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層次清晰,論證嚴密,說服力強。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幾乎每一次視覺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視覺經驗并生成新的審美范式,短視頻就是一個例子。
B.審美層面具有動力性,只要有審美層面的動力支持,就一定會有技術的革新與技術的發(fā)展。
C.技術的出現并流行出于社會的需要,只要視覺審美形式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就會存在受眾層。
D.智能手機的普及使視覺消費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和便捷性,助推短視頻消費的火爆。發(fā)布:2024/12/23 4:30:3組卷:9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①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大學生的閱讀情況如何?一項針對大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顯示,近九成學生喜歡閱讀,然而超五成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量較低,近八成學生認為因“沉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導致閱讀量缺乏。
②“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讀書的重要性無須贅述。然而時下大學生讀書時間短、讀書數量少已成一種普遍現象。很多人對讀書的熱情,遠遠不及鼓搗電腦,劃拉手機,很多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量較低,“沉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導致閱讀量缺乏,有自我反思、自我敦促的積極意義。
③同樣是電子產品消費大國,韓國、日本、法國等國家年輕人的整體閱讀量比我國年輕人高得多,各種電子產品并沒有消解他們的閱讀熱情。問題關鍵在于如何避免沉迷于電子產品,影響閱讀時間。
④在筆者看來,對于部分學生因沉迷手機、電腦而減少閱讀的情況,與其批評電子產品的“誘惑”,不如努力營造閱讀的氛圍,培育閱讀的習慣,讓讀書也成為一件富有誘惑力的事。在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地鐵里隨處可見捧著書籍閱讀的年輕面孔,日本的地鐵里很流行便于閱讀的口袋書。因為很多人在安靜看書,翻書,乏味的旅途也有了書香氣。而在國內一些城市,地鐵里低頭劃拉手機成了一種時尚,有誰若拿出本《人間詞話》來讀,竟有些格格不入的尷尬,這難道正常嗎?
⑤大學里也一樣,宿舍里,長椅上,草地上,很多人都在玩手機、打游戲;在學校的圖書館,多的是看考研,考公務員習題的學生,卻缺乏啃大部頭、發(fā)起讀書討論的空間和氛圍。
⑥閱讀需要氛圍,這個氛圍的培育,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如果各色書店逐步被市場逼退,如果書報亭之類的城市文化血管被挖斷鏟走,大街小巷沒了書的蹤影,閱讀的氛圍會越來越淡。大學里,不缺運動明星、歌唱天才,選美冠軍,不缺別具創(chuàng)意的求愛者,不缺考研考公務員的“大神”,唯獨缺少閱讀的氛圍,長期以往,閱讀將越來越難以走出“僅僅說起來重要”的泥沼。
⑦1929年胡適曾這樣勸人讀書:“每天花一點鐘看十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頁書;三十年可讀十一萬頁書。十一萬頁書可以使你成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工夫;四圈麻將也得費你一點半鐘的光陰??葱竽兀€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全靠你們自己的選擇!”在今天,大抵要換個說法:親,每天P圖、打游戲、刷手機只能讓你爽一時,閱讀卻可以使你“氣質美一世”。是埋頭刷手機不讀書以致“面目可憎”呢,還是在閱讀中變得美美噠呢?全在你自己的選擇。
(摘編自新華網《閱讀本該比刷手機更有誘惑力》)(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調查顯示,時下雖然很多大學生喜歡閱讀,但是讀書時間短、讀書數量少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B.與韓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相比,我國年輕人的閱讀熱情受電子產品的影響較大,整體閱讀量更低。
C.各色書店、書報亭逐漸消失,書在大街小巷已沒了蹤影,閱讀的氛圍越來越淡了。
D.“僅僅說起來重要”意指閱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嘴里說重要但沒有真正付諸行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就大學生閱讀量低的問題展開論述,深入淺出層層推進,分析了問題關鍵所在,闡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B.文章第④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闡述了為什么要努力營造閱讀的氛圍。
C.將我國年輕人與韓國、日本、法國等國年輕人的整體閱讀量作對比,論證了問題關鍵在于電子產品本身具有誘惑力。
D.第⑦段引用胡適的話,意味深長,發(fā)人深思,目的是論證埋頭刷手機與堅持閱讀兩做法的結果大相徑庭。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對閱讀缺乏興趣和對閱讀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也是時下大學生讀書時間短、讀書數量少的原因。
B.在大學的圖書館里,多數學生只看考研、考公務員的習題,這里缺乏大部頭、發(fā)起讀書討論的空間和氛圍。
C.只有營造閱讀氛圍,培育閱讀習慣,讓讀書富有誘惑力,才能解決學生讀書時間短、讀書數量少的問題。
D.無論是在大學里,還是在地鐵里,或者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培育閱讀氛圍都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發(fā)布:2024/12/22 1:0:4組卷:6引用:1難度:0.8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