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善良似乎是一個早就過時的字眼,在生存黨爭中,在階級斗爭中,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中,利益原則與實力原則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則。
我們當然也知道某些情況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們聽過不少關于善良即愚的寓言故事,東郭先生,農夫與蛇,善良的農夫與東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對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滅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該,善良就是幫助惡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癡。
但我們也不妨想一想,那些常要幫助的人當中,那些等待著向他們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凍僵者或是重傷者當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惡狼?我們還要問,宇宙萬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惡狼?為了有限的毒蛇和惡狼而不惜將一切視為毒蛇和惡狼,不惜以對付毒蛇與惡狼的法則為自己的圭泉,請問這是一種什么疾???
我們還可以問一下,我們以對待毒蛇和思狼的態(tài)度對待過的那些倒霉蛋當中又有多少人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當真的毒蛇和思狼?如果說,面對毒蛇和惡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農夫或東郭先生,那么面對并非毒蛇或思狼的人卻堅決以對待毒蛇或惡狼的態(tài)度對待之我們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們自己有點向蛇或狼靠攏呢?
善良與兇惡相對的時候,前者顯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顯得是多么強大呀。兇惡會毫不猶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卻處于不設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兇惡是無所不為的,兇惡因而擁有各種各樣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為的,善良的武器比兇惡少得多。善良常常敗在兇惡手下,然而人們還是喜歡善良、歡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處,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設性的有意義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擺脫沒完沒了的惡斗與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實現健康的起碼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它屬于人,它屬于歷史屬于文明屬于理性屬于科學,它屬于更文明更高尚更發(fā)展得良好的人。它屬于更文明更民主更發(fā)展更富強的社會。
兇惡每“戰(zhàn)勝”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壓縮了一次,因為它_____了自己的丑惡。善良每敗于兇惡一次,就把自己_____了一次,因為它_____了自己的光明。
善良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遠見,是一種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精神的平安是一種以逸待勞的沉穩(wěn),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樂觀。
善良可以與天真也可以與成熟的超拔聯系在一起。多數情況下善良之不為惡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會自衛(wèi)和抗爭,只是不濫用這種“正當防衛(wèi)”的權利罷了。往往是這樣,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參透了人生與世界的強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人最不善良。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惡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臨大敵,其鳴也凄厲,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著面對現實,永遠不喪失對于世界和人類祖國、友人、理想的信心。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DD
A.“善良”似乎是一個過了時的字眼。
B.善良就是自取滅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該,善良就是幫助惡狼或者毒蛇,善良就是白癡。
C.然而人們還是喜歡善良、歡迎善良、向往善良。
D.我喜歡善良。我不喜歡兇惡。
(2)關于本文的寫作特色,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CC
A.有破有立、破立結合的論證思路。
B.對比論證的手法。
C.語言詼諧幽默,活潑俏皮。
D.大量地運用反問、設問、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語勢。
(3)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本文是基于人們價值觀出現搖擺的社會現實而寫的,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社會性。
B.作者雖然宣揚善良,但是對善良的力量之弱感到遺憾。
C.作者經歷過一場政治運動劫后余生,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善良,反而更感到善良的可貴。
D.作者通過文章號召人們摒棄兇惡,做品行善良的人。
(4)本文運用對比手法論述了善良和兇惡的不同,文中不包括哪種對比?CC
A.力量對比
B.結果對比
C.方式的對比
D.心態(tài)對比
(5)文章前四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6)以下對善良不如兇惡力量強大的原因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兇惡會毫不猶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卻處于不設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
B.而善良是有所不為的,善良的武器比兇惡少得多。
C.兇惡是無所不為的,兇惡因此擁有各種各樣的武器
D.善良的人太少了,所以力量很弱。
(7)為什么作者認為“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參透了人生與世界的強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人最不善良”?
(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惡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臨大敵,其鳴也凄厲,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著面對現實,永遠不喪失對于世界和人類、祖國、友人、理想的信心。”一段的論證方法是 BB
A.擬人論證
B.對比論證
C.比較論證
D.比喻論證
(9)文中劃線處依次填入的詞語正確的是 CC
A.宣揚 | 宣告 | 弘揚 |
B.弘揚 | 宣揚 | 宣告 |
C.宣告 | 弘揚 | 宣揚 |
【答案】D;C;D;C;D;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7/10 8:0:8組卷:6引用:1難度:0.3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當今世界的一個嚴重問題是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個地區(qū),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發(fā)達國家已經實現了經濟的現代化,人們的物質生活比較富裕,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卻越來越空虛。與此相聯系的社會問題,如吸毒、犯罪、艾滋病、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發(fā)展中國家把現代化作為自己的目標,人們重視技術、經濟、貿易、利潤、金錢,而不重視文化、道德、審美,不重視入的精神生活??傊?,無論是發(fā)達國家或是發(fā)展中國家,都面臨著一種危機和隱患;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追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壓倒一切的統(tǒng)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則被忽視,被冷淡,被擠壓,被驅趕。這樣發(fā)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為沒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單純的技術性的動物和功利性的動物。因此,從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統(tǒng)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時代的要求、時代的呼聲。
(1)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
A.當今世界的傾向是: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
B.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嚴重問題。
C.從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統(tǒng)治下拯救精神,是時代的要求。
D.世界面臨著追求物質、功利,忽視文化精神的危機與隱患。
(2)這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A.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 B.正反論證 對比論證 C.例證法 喻證法 D.例證法 對比法 發(fā)布:2025/1/3 8:30:2組卷:1引用:1難度:0.5 -
2.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fā)展,語言也是這樣。語言的變化,短時間內不容易覺察,日子長了就顯出來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經給《論語》做過注解,可是假如當孔子正在跟顏回、子路他們談話的時候,朱熹闖了進去,管保他們在講什么,他是一句也聽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話后世的人聽不懂,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地方經歷著不同的變化,久而久之也會這個地方的人聽不懂那個地方的話,形成許許多多方言。
古代人說的話是無法聽見的了,幸而留傳下來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雖然不是語言的如實記錄,但是它必得拿語言做基礎,其中有些是離語言不太遠的,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對古代語言的演變獲得一定的認識。為了具體說明古代和現代漢語的差別,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來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戰(zhàn)國策》里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篇的頭上一段: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r /> 把這一段用現代話來說一遍,就會發(fā)現有很大的差別。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現代不同的字只有四個:昳、曰、孰、吾。可是聯系字的意義和用法來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個字:八、我、能、城、國、不、客、從、來、坐、談、問。大多數的字,不是意義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兩樣。大致說來,有三種情形。
(選自呂叔湘《語言的演變》)(1)對選文加點詞句指代的對象,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樣”指的是“運動、變化、發(fā)展”。
B.“同一種語言”既包括同一個國家的語言,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時代的語言。
C.“文字”指的是“書面記載”。
D.“這些”指的是“離語言不太遠的文字”。
(2)選文第一段關于朱熹與孔子的故事,要證明的觀點是
A.語言跟世界上其他萬事萬物一樣也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
B.語言的變化短時間內不易覺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C.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地方會經歷不同的變化,從而形成方言。
D.古人說的話,后世的人是聽不懂的,需要借助文字來理解。
(3)根據選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言的演變不僅有地域的差異,也有時代的差異。
B.作者通過研究古代的文字記錄來獲得對古代語言的一定的認識。
C.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最大的差別體現在語音和語法方面。
D.古代典籍記錄的文字必須以語言為基礎,但有些離語言是比較遠的。
(4)選文主要使用的論證方法是
A.假設論證
B.引用論證
C.舉例論證
D.對比論證發(fā)布:2025/1/3 7:30:1組卷:1引用:1難度:0.5 -
3.不適合作為讀書與成功論據的一句名言是( ?。?/h2>
發(fā)布:2025/1/3 8:0:45組卷:3引用:1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