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華詩詞美在何處?其傳播如何突破文化鴻溝?98歲的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近期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此進行解讀。
      記者:中華詩詞有何特點?其美感體現(xiàn)在何處?
      葉嘉瑩:古今中外,詩歌都注重形象與情意的結合。西方的文學理論更注重表達技巧,把形象與情意的關系分別得非常仔細,像明喻、隱喻、轉喻等。而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在于興發(fā)感動的作用,賦、比、興三種表現(xiàn)手法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國詩歌形象與情意之間的關系。中華古典詩歌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質就是詩歌的感發(fā)生命,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沒有的寶貴特質,也是中國詩歌最美妙的地方。
      中國古典詩詞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發(fā)之力量為最基本特色,作詩一定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內心感動,然后用詩歌表達出來。鐘嶸在《詩品》中曾說:“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笨梢哉f,中國古典詩詞凝聚著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志趣、神韻,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
      記者:在中華文化的“版圖”中,中華詩詞處于何種位置,發(fā)揮何種作用?
      葉嘉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非常寶貴的精華。以我個人來說,我是從“四書”學起。在艱苦的物質生活中,我想到的是《論語》中“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的自信與自立的精神和態(tài)度。中國古典詩詞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詩歌最寶貴的價值和意義,在于由作者到讀者,不斷傳達出生生不已的感發(fā)的生命。
      2007年冬季,我因肺炎住院,病愈后寫了一首小詩:“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見好詩來。但使生機斫未盡,紅蕖還向月中開?!痹娫~能夠表達和傳遞美好的情感。我們作為現(xiàn)代人,雖然不一定要再學習寫作舊詩,但如能學會欣賞詩歌,則對于提升性情品質實在可以起到相當?shù)淖饔?。我之喜愛古典詩詞,是出于其所蘊含的一種感發(fā)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fā)生命中,曾經(jīng)蓄積了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和修養(yǎng)。受益于古詩詞,我一生經(jīng)過了很多苦難和不幸,卻能一直保持樂觀、平靜。
      中國詩詞蘊藏了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一個偉大的作者是用生命來寫作,滿口“忠孝仁愛”口號,但做出來不是那回事。這個作品就會沒有生命,不會感動人。
      現(xiàn)在有一些青年人文化積淀不夠,守著中華詩詞的豐富寶藏而一無所知,這自然是一件極遺憾的事。彌補這些遺感原是我這些年來的一大愿望,也是我選擇回國教書的一個主要原因。雖然我也自知學識能力有所不足,恐終不免有勞而少功之誚,只不過情之所在,不可自已。我愿把所知道的都說出來,否則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
      記者:中華詩詞如何實現(xiàn)全球化傳播?
      葉嘉瑩:中華詩詞所獨有的聲韻美感及體現(xiàn)出的情感,是難以言傳的意韻之美。因此,當語言文字發(fā)生改變時,詩詞所蘊含的情志可能就完全改變了。我曾聽過,將唐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翻譯成“I return you the pearls with my tears/that we didn't meet in earlier years”。這種很好的翻譯,需要譯者具有詩人的情懷和才華。
      在英語課堂上,我將對詩詞的理解表達給學生,將詩人真正的、本質的美好講述出來,和對待中文讀者、中國學生一樣。學生們對我的教學還是極感興趣的,課堂積極性很高。我想,這與我真正用生命將詩歌的情感、意志詮釋出來有極大的關系。當然,我在課堂上的吟詩誦詞,也吸引學生們陶醉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我與海陶瑋先生(哈佛大學教授、東亞系主任)初識于1966年夏天,之后合作了數(shù)十年。初識時,海先生正在研究陶淵明的詩。我將我對古典詩歌的理解講述給海陶瑋先生,讓他能夠更深入、更清晰地理解中華詩詞,而他也幫助翻譯了很多我的作品。這樣的跨國合作確實有益于中華詩詞更好地向西方世界傳播。此外,傳播中國文化時,還要問問自己是不是真正熱愛中國文化,是不是知道中國文化美好品格所在,是不是能讓它們在自己身上表現(xiàn)出來。
(摘編自訪談《葉嘉瑩:中華詩詞在文明互鑒中發(fā)揮何種作用》,“中國新聞網(wǎng)”2022年3月8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中華古典詩歌最美妙之處,不在于文字、音律的生動優(yōu)美,而在于它的感發(fā)生命,這是中華古典詩歌區(qū)別于外國詩歌的基本特質。
B.中國古典詩詞是詩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產物,是詩人對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才更易打動讀者,成為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
C.在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先生看來,她最初讀到的“四書”等儒家經(jīng)典和古典詩詞一樣,都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其生命經(jīng)久不衰。
D.偉大作者的創(chuàng)作必然是一種生命創(chuàng)作,作品與作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真正做到文如其人,其作品才會具有生命力,才會影響到更多人。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C

A.與西方詩歌借助明喻、隱喻、轉喻等技巧實現(xiàn)形象與情意的結合不同,中國古典詩歌則淡化技巧,更加重視詩歌的感發(fā)生命。
B.隨著時代變遷,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已沒有必要再去學習舊詩寫作,但倘若能夠欣賞詩歌,應當能提升我們的性情品質。
C.葉嘉瑩雖然歷經(jīng)苦難和不幸,但她卻能從中華古典詩詞中獲得一種感發(fā)生命,幫助她走出苦難,保持樂觀與平靜。
D.帶著傳承中華古詩詞之美的強烈使命感,葉嘉瑩選擇回國教書,把給當代青年講授古詩詞作為主要工作,并取得了自己滿意的成就。
(3)請結合材料,概括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中華詩詞全球化傳播者。

【答案】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1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國人慎終追遠的重要場所,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禮是有秩序的愛。祠堂以血緣之基,融道德、信仰、禮三者于一體,規(guī)范禮制,聚族祭祀先人,團結族人,表達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在漫長的進程中,以“地緣”關系為依據(jù),以“親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體,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緣--政治”團體。宋代程頤倡導士大夫階層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馬光等大儒們都在思考著同一個問題,即通過哪種方式重建社會。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禮》,提出了“祠堂”這一名詞,確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確定了家禮構想,目的是復興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體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個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個家族由宗子率領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現(xiàn)了不設立宗子的“族”。一個同族同姓的村落,盡管沒有“宗”,仍然可以被稱為“宗族”,這個時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緣--社會”團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內小家庭之間的“親親”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這種“親親”的基礎上,通過祭祀共同的祖先,達到凝聚人心,團結族人,互愛互助的效果。這樣,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僅成為人與人之間的人倫共同體,而且成為生者與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體,成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一統(tǒng)天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與社會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種,有季祭、節(jié)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門或寒族,對祭祀都十分重視,儀式莊嚴,禮節(jié)隆重。祭祀先人是為了教育后人,立約族規(guī)是為了懲治違規(guī)犯律,借祖宗之威,稟祖宗之訓,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宗族管理權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長要宣讀族規(guī)和家訓以及族譜,族長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講傳統(tǒng)倫理,告誡和懲罰犯錯子孫。凡做了錯事的族人須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這樣的方式來懲治不良行為。通過祠堂祭祀活動向后人宣講孝悌忠信等倫理道德。祭畢,后輩向前輩行禮,族人之間相互行禮,這樣,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種精神聯(lián)系的紐帶。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家族成員從兒童期起就受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熏陶。祭祀活動既加強了血緣關系,又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向心力,從而對族中成員的行為起到榜樣或約束作用,在特定條件下,成為一種群體標準模式,向前人表達崇敬和哀思,為后人樹立效法的楷模。
    (摘編自李玲《祠堂之禮:有秩序的愛》)(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祠堂作為我國鄉(xiāng)村中的禮制性建筑,具有增強宗族血緣聯(lián)系、規(guī)范社會禮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系中,通過拜祖敬宗與祭祖收族,從精神上團聚宗族。
    C.宗族通過祭祀活動來達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時合法地管理宗族,懲戒違法子孫。
    D.祠堂可作為本族處理家族內部事務、樹優(yōu)立榜、賞勤罰懶、宣講倫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宗明義,指出祠堂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為后文的論述奠定了基礎。
    B.文章第二段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現(xiàn),闡釋了祠堂祭祀蘊含的精神價值。
    C.文章第三段照應第一段闡述祠堂的功能,從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強化宗族觀念、團結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運用舉例論證闡釋祠堂祭祀活動的內容,指出了祠堂對家族成員的榜樣或約束作用。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節(jié)、清明、冬至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以及自己生辰之時來祠堂祭祀祖先,重溫家訓。
    C.古代社會宗族擁有一定的社會管理權,所以族人一旦違犯了族規(guī),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懲戒。
    D.由于祠堂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時期的產物,所以隨著時代發(fā)展、文明進步,祠堂將會消失。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6引用:1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觀歷史上的立法可以發(fā)現(xiàn),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大體上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guī)模大,法律條文在當時的社會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該法的體系性,強調立法的邏輯和規(guī)律。我國民法典就是因為符合這三個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為“法典”。
          首先,從立法的重要性來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對民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規(guī)范社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法的內容涉及社會成員的全部,也涉及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時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于憲法。另外,基本權利是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而人民大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主要表現(xiàn)為民事權利。在一個法治社會里,對于民事行為的規(guī)范,屬于社會的常規(guī)性、普遍性、基礎性、全局性活動,而民法就是開展這些活動的法律遵循和依靠。從這個角度看,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稱得上是“國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體系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來定名,說明其立法體量的顯著差異。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債法),其條文都超過了2200條。我國民法典法律條文包括七編、1260條,近80章,僅漢語字數(shù)就超過了10萬。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的立法,而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還有商事立法、知識產權立法和社會權利立法等民法特別法。無論如何,此次編纂完成的民法典,其體量也遠遠超過其他法律,將其稱為“法典”,凸顯了它在規(guī)范和制度體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強調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整合為一體之時的體系科學性和邏輯性。對民法規(guī)范、制度的編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找到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這些基本邏輯來編纂,民法典根本無從談起,因為大量的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都是一盤散沙,或是被形容為“隨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體系性科學,是人類社會依據(jù)民法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總結,既是民法典編纂的基本技術手段,也是我們從事民法學習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技能。
          同時,依據(jù)體系性科學,我國民法典編纂還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民法典編纂借鑒了數(shù)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動中具有共同性的規(guī)則“提取”出來,作為一般規(guī)則規(guī)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體民事權利按照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區(qū)分來劃分為多個分則,在這些分則之中展現(xiàn)各種權利及其相對具體的要求。這樣的編纂方式,極大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不僅是體現(xiàn)法律關系邏輯和民事權利區(qū)分科學的最佳方式,也是學習研究、貫徹實施民法的最佳方式??傮w而言,本次民法典編纂按照體系化科學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亂且存在內在混亂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沖動,實現(xiàn)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民法發(fā)展史上曾倡導的“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民法典被定名為“典”,可謂實至名歸。
    (摘編自孫無忠《民法典何以為“典”》)(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為“典”,是實至名歸的。
    B.編纂者借鑒了數(shù)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使我國民法典編纂獲得成功。
    C.只有依靠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才能成功編纂民法典。
    D.我國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為“法典”,是因為民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闡述清楚,對讀者了解我國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B.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較為詳細地分析了我國民法典命名為“法典”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舉法、德、瑞士等國民法典的例子,從立法體量角度證明了我國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關于民法典依據(jù)體系性科學編纂的論述,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科學立法的重要性。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
     

    A.我國民法典區(qū)分總則和分則的編纂方式極大地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
    B.我國民法典立法體系龐大,法律條文多達上千條,漢語字數(shù)超過了10萬,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是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這兩者主要表現(xiàn)為民事權利。
    D.依據(jù)體系性科學,我國本次民法典的編纂實現(xiàn)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

    發(fā)布:2025/1/3 20:30:3組卷:7引用:1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jīng)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他認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
          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fā)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基礎上的一次新的飛躍。據(jù)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將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xiàn)。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里,各民族、各國家在其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經(jīng)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不同,新的軸心時代必須是在互相影響中發(fā)展的。前一個軸心時代,雖然提出了問題,可都是獨立提出來的。中國講的天下,就是中國了解的天下,希臘文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一個中國,還有個印度。而且,那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吸收印度的東西很多,相應地,印度吸收中國的東西非常少。這實際上是個文化單向傳播的問題,原因是中國的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樣了,任何一種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識?,F(xiàn)在,每個國家都不僅僅是要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同時也在解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當然,不能認為古代的問題到現(xiàn)在就沒有意義了,古人提出的問題,有些到現(xiàn)在也沒有解決。中國古代就提出的天人關系問題、古希臘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關系問題,這些問題人類還要不斷地解決下去。
          假如我們今天能夠進入一個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之間一定是互相吸收的關系。21世紀世界文化發(fā)展很可能形成若干個重要的文化區(qū):歐美文化區(qū)、東亞文化區(qū)、南亞文化區(qū)和中東與北非文化區(qū)(伊斯蘭文化區(qū)),其他還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猶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這些文化必須好好考慮如何相處的問題。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蓋的人口都在10億以上,一個文化消滅另一個文化沒有可能,因為牽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國的辦法,在對話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們有可能也有條件把西方的學說中國化,把中國思想加入西方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給他們一些刺激,讓他們去重新思考原來的問題。比如,西方長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們不主張主客二分,而是主張?zhí)烊撕弦?,兩者可以互補。
    (選自湯一介《我們在面對一個怎樣的孔子》,有刪改)(1)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同時出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世界產生了影響。
    B.在前一個軸心時代,各個國家對自己以外的國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國的文化也是獨立的不會互相影響。
    C.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軸心時代強調互相影響,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讓新的軸心時代真正到來,就必須使用中國的辦法,因為中國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闡述了新軸心時代與前一個軸心時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軸心時代的概念。
    B.本文的論點是新軸心時代各國要有全球意識,不僅解決自身問題,同時解決全球問題。
    C.實現(xiàn)新軸心時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否則就不能迎來新軸心時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的關系引出關于當代我國文化應怎樣發(fā)展的討論。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時期世界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文化的多元發(fā)展,預示著或許會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xiàn)。
    B.經(jīng)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多元發(fā)展,因為各國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識,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D.新軸心時代到來后,世界文化一定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最終各國文化將達成統(tǒng)一。

    發(fā)布:2025/1/4 2:0:3組卷:2引用:1難度:0.7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