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活板》(節(jié)選),完成下面小題。
活板(節(jié)選)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shè)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nèi)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zhí)?,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下列加點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CC
A.不以木為之者 | 何陋之有 | 求之不得 |
B.持就火煬之 | 瞬息可就 | 功成名就 |
C.則以紙?zhí)?/td> | 以草火燒 | 以假亂真 |
D.有奇字素無備者 | 調(diào)素琴 | 素不相識 |
A
A
A.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翻譯:用膠泥刻字印,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刻一個印,用火燒讓它變得堅固。
理解:這句話寫出了活板印刷中制字的基本方法,在材料選擇、活字的厚度以及成形方法上進行了說明。
B.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翻譯: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藥物熔化,用手一擦,那些字印自然落下,根本不會被弄臟。
理解:這句話說明活字材料的多樣性,不論使用哪種材質(zhì)的字印,利用特殊藥物都能使字印掉落,以便重復使用。
(3)根據(jù)上文和下面的鏈接材料,在語段中填寫恰當內(nèi)容。
【鏈接材料】
凡造杯盤無有定形模式①。以兩手捧泥置于盔冒②之上,旋盤使轉(zhuǎn),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功多業(yè)熟,即千萬如出一范。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轉(zhuǎn)用盔冒一印,微曬留滋潤……或畫或書字,畫后噴水數(shù)口,然后過釉。
(取材于明代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注:①[模式]和后文中的“范”都指模子。②[盔冒]即盔帽,是用來放泥、可以旋轉(zhuǎn)、有助于成形的工具。
《活板》在說明從制字到 ①
排版/排字
排版/排字
,再到②印刷
印刷
,最終拆版的程序中,都緊扣“活”字,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鏈接材料在具體說明瓷器制作的過程中,穿插了作者的認識:制作杯盤沒有“③定形模式/模式
定形模式/模式
”,需要靠工匠手工成形,由于工匠“功多業(yè)熟”,能達到“④(即)千萬如出一范
(即)千萬如出一范
”的程度。可見,我國古代工匠的技藝嫻熟。(③④用原文回答)【答案】C;A;排版/排字;印刷;定形模式/模式;(即)千萬如出一范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8/3 8:0:9組卷:40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5/1/2 23:0:3組卷:31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簞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B.蹴爾而與之 聚室而謀曰 C.萬鐘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guān)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yīng)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guān)頭,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發(fā)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3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12/27 0:30:2組卷:51引用:4難度:0.8
相關(guān)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