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江蘇省南京市高三(上)期初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引發(fā)了學界的長期爭論:良渚文化能不能作為中國文明的代表?
有學者認為,中國史前文化的演進一直由先進的中原地區(qū)引領。這是因為中原地區(qū)地處核心位置,被周邊地區(qū)尊奉為“中國”。而“最初的中國”呼聲較高的競爭者,包括夏王朝時代以洛陽游計品盆地為中心的二里頭文化,以及堯統(tǒng)治時代晉南臨汾盆地的陶寺文化。分布于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良渚文化只是處于被引領的地位。
也有學者依據“仰韶古國”的發(fā)展模式,總結出中國早期文明看重王權、軍權而排斥神權的特征。他們認為這樣的社會發(fā)展模式更加務實,通過祖先崇拜維系的社會群體也更加穩(wěn)定,這才能成為三代文明之開端。而良渚社會雖然王權、軍權和神權并重但仍以神權為主,無節(jié)制地將社會財富大量揮霍于非生產性的宗教祭祀上,掏空了社會機體正常運轉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使社會失去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這種模式必然失敗。
另有學者指出,中國史前文化的演進并無強勢中心主導。距今6000年至5300年期間,各地區(qū)獨立奮進,在自身傳統(tǒng)基礎上發(fā)生“裂變”,都達到過相當高的文明程度,出現眾多古國;在獨立發(fā)展的同時,各地區(qū)也因密切交流和“撞擊”,形成了一個“最初的中國”。這個“中國”并非占據“天下之中”的某個高級文明體,而是覆蓋“九州”范圍的文化共同體。良渚文化和中國文明的關系正需在此視角下認識。
從良渚文化遺址看,當時的古城融合各地區(qū)優(yōu)勢,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社會發(fā)展高度:興建了中國史前時代第一個都邑;首次完成大規(guī)模水利系統(tǒng)的建設;對農產品大量控制,擁有“國營”農場;社會上層對大規(guī)模手工業(yè)生產進行管理,在古城內及周圍區(qū)域發(fā)現了玉器、石器等作坊;完成了薩滿式宗教的系統(tǒng)化,使之成為凝聚和管理社會的重要手段;制度化的王權和軍權已形成。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正表明學界對其文明發(fā)展水平的認可。
(摘編自李新偉《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國”》) 材料二:
讀懂良渚,首先要讀懂良渚玉器。在良渚文化中,那些鐫刻在玉制禮器上的標識,承載著禮制規(guī)范的意義。
世界上早期的古代國家,政權和信仰無不結為一體。良渚先民將玉看作自然界中最美麗、最稀有的礦物,因此用玉來祭祀神靈,表現王權。而在長江下游地區(qū),從良渚文化的多個遺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漆器甚至陶器上,我們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意味著先民有統(tǒng)一的信仰崇拜。
良渚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實際上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陜西榆林神木石峁古城出土過被切成片的玉琮,在廣東石硤文化的遺址中也有玉蹤出土,而在更晚的商代殷墟和金沙遺址都有仿良渚的玉琮被發(fā)現。由此可見,隨著良渚玉器的廣泛傳播,良渚文化的影響力遍及九州。
良渚古城遺址,不僅是浙江的文化印記,更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印記和文明圣火。我們從良渚文化的傳承中,也看到了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
(摘編自陸遙《美麗良渚 探源中華》) 材料三: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成功一年來,已有150余萬人次參觀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和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遺址是超大超復雜型考古土遺址,如何保護是重大課題。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依靠數字賦能,創(chuàng)新文化遺產保護。遺址公園圍繞保護管理全域化、信息化、集成化的要求,織密“日常巡查十科技預警”的保護網,實現5G信號全覆蓋。
良渚博物院與故宮博物院互辦展覽。為期3個月的良渚文明故宮特展,匯集260件(組)良渚玉器以及商周、漢代等仿良渚風格玉器,接待國內外觀眾50余萬人次。同時,良渚文化“云展覽”“夜游博物院”等活動陸續(xù)推出,累計在線吸引觀眾上億人次。
此外,考古工作者每年將選一到兩個遺址點進行精細化解剖發(fā)掘,供游客參觀。良渚實驗考古作坊,也將成為游客體驗場所。眼下,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還在繼續(xù)提升、擴建,良渚博物院將有一條長長的“良渚文化藝術走廊”,把遺址公園和博物院“串”起來,游客可以一路走,一路感受品味。
良渚古城遺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僅有力推動遺產地的鄉(xiāng)村振興、生活富美,也為當地高質量發(fā)展注入了文化內涵和創(chuàng)新因子。
(摘編自江南《良渚文化有聲有色》)
(1)下列對于“最初的中國”理解與材料內容不符的一項是
A.一些學者認為地處核心位置的中原地區(qū)一直被周邊地區(qū)尊奉為“中國”,引領著中國史前文化的演進。
B.一些學者認為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二里頭文化和晉南臨汾盆地的陶寺文化是“最初的中國”的兩個中心。
C.一些學者認為良渚社會以尊奉神權為主,在宗教祭祀上耗費大量社會財富,這種社會模式不可能是中國文明的開端。
D.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史前各地區(qū)都曾達到過相當高的文明程度,出現眾多古國,相互碰撞交流形成“最初的中國”。
(2)根據出土的良渚玉器來分析,下列結論有誤的一項是
A.玉器作坊的發(fā)現,表明社會上層對大規(guī)模手工業(yè)生產的管理已有相當水平。
B.鐫刻在玉制禮器上的標識,意味著先民相較于神權更注重的是禮制規(guī)范。
C.良渚文化多個遺址出土的玉器中有相同的“神徽”,說明先民有統(tǒng)一的信仰崇拜。
D.陜西、廣東等地古城遺址出土的玉琮,證明良渚文化的影響力遍及九州。
(3)市民為良渚文化遺產保護獻計獻策,下列建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開辦良渚玉器展,并進行線上同步直播。
B.提供雙語講解器,提升博物院接待水平。
C.創(chuàng)立考古科普周,給游客提供發(fā)掘機會。
D.打造“云博物院”,讓參觀者多方位體驗。
(4)結合材料來看,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有哪些意義?
(5)如果你支持“良渚文化能代表中國文明”這一觀點,請依據材料陳述理由。組卷:13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親情
(美)霍桑 一座小屋二樓的客廳里,陳設樸素。兩位年輕漂亮的女人共坐爐旁,各自懷有相同的哀傷。
她倆不久前才成為兩兄弟的新娘,哥哥是老水手,弟弟初次出海??墒墙舆B兩天噩耗不斷,一個喪生于加拿大海戰(zhàn),另一個葬身于大西洋的暴風雨。喪親之痛引起普遍同情,來新寡的妯娌倆家中吊唁的客人絡繹不絕。兩位未亡人雖對朋友們的好意深為感激,卻還是巴不得他們走開。兩人都覺得,不論多大的傷痛,都能在對方的心中找到慰藉。于是她們默默流淚,沉浸于悲痛之中。但一個小時后,其中個性溫和安詳,卻并不脆弱的那位,開始順從天命,率先恢復被打亂的生活秩序,動手在爐前擺好餐桌,端來簡單的飯菜,握住弟妹的手。
“親愛的妹妹,今天你一口東西還沒吃呢。”她說,“站起來吧,求你了。”
她這位弟媳性格熱烈急躁,兇信傳來,她又是尖叫又是號哭,悲痛欲絕。此刻,一聽瑪麗的話就往后縮,如同受傷者害怕別人觸痛傷口一樣。
“我再也沒福分了,也不想再祈求!”瑪格麗特又一陣熱淚涔涔。
時間飛逝,平日安歇的時辰到了。兩兄弟成親時,收入僅夠維持生計,只能住在一起,共用客廳,只對與客廳相連的兩間臥室各自享有特權。兩位未亡人,用柴灰蓋住爐中余火,將一盞點者的燈放上爐臺,各自回房。兩間臥室的門都沒關。兩妯娌并未同時入夢?,旣惸淌軅?,很快就墜入夢鄉(xiāng)。然而夜越深,瑪格麗特越輾轉不寧,臥聽雨聲點點滴滴。她時時從枕上探頭,張望瑪麗的臥室與中間的客廳。兩把椅子,空空蕩蕩,在爐旁的老地方相對而望。兩兄弟曾坐在上頭,青春勃發(fā),笑逐顏開?,敻覃愄貪M腹辛酸,呻吟嘆息,忽聽街門被人敲響。
敲門聲緩慢而有節(jié)奏。瑪格麗特看看嫂嫂臥室,見她仍沉睡不動,就爬起來,稍稍整整自己,恐懼和急切使她瑟瑟發(fā)抖。
“老天保佑!”她嘆口氣。
抓起爐臺上的燈,她趕緊走到俯臨街門的窗前,這是扇安著鉸鏈的格子窗。她推開窗戶,把頭稍稍探到外面潮濕的空氣中。但見門前有盞燈籠,紅彤彤地照著,燈光融入附近一灘灘水洼之中,其余一切都被沉沉黑夜所籠革。窗戶在鉸鏈上吱嘎一響,突出的屋檐下就走出一個人來,抬頭往上看,想弄清他敲門叫醒的是哪一位?,敻覃愄卣J出是城里一位為人和善的客棧老板。
讓“古德曼?帕克,你有啥事?”寡婦喊道。
“是瑪格麗特太太吧?”老板回答,“我還擔心是您嫂嫂瑪麗吶。”
“看在老天份上,你到底有啥消息?”瑪格麗特尖聲叫道。
“半點鐘以前,有個專差從城里過,”古德曼?帕克道,“他在我店里歇了一會,我跟他打聽前線的消息,他說你知道的那場小仗我們打贏了,十三個本來傳說被打死的人都還好好地活著,你丈夫也在內。估摸著你不會怪罪我打擾你休息,就過來告訴你一聲。晚安?!?br /> 說完,好心人動身走了,燈籠一路閃著微光,照亮兩旁景物,若隱若現。然而瑪格麗并未逗留在窗前觀看這如畫的場面,歡樂閃電般穿過心房,把她心兒照亮。她氣喘吁吁飛一般奔向嫂嫂床邊,可才到臥房門口又打住了。
“可憐的瑪麗!”她自忖著,“我要把這消息藏在心里,等到明天再說。”
她走到床邊,瞧瞧瑪麗是否安睡。只見她臉半朝里側,曾躲在那兒暗自流淚。不過眼下臉有種平靜的滿足,仿佛她的心就是深深的湖水,逝去的已沉入湖底,湖面變得風平浪靜。瑪格麗特退了回去。
夜更深,瑪麗猛然驚醒。沒有驚動嫂嫂迷迷糊糊聽到兩三陣急促熱烈的敲門聲。擔心弟妹也被驚動,瑪麗披上一領帶帽斗篷,端起爐臺上的燈,急忙走到窗口。碰巧窗戶沒扣上搭扣,一碰就開了。
“是誰呀?”瑪麗顫抖著向外張望。
狂風暴雨已經過去,月亮高懸,照亮頭頂破碎的云團,照亮腳下黝黑潮濕的房屋。地上那一灘灘的雨水,微風吹來,便發(fā)出扭曲的銀光。一位水手打扮的青年,正獨自站在窗下?,旣愓J出是那個靠短途航行掙飯吃的人,也沒忘記自己出嫁之前,此人曾是她失敗的追求者之一。
“斯蒂芬,你來這兒想干啥?”她問。
“打起精神來,瑪麗,我只想安慰安慰你?!痹膺^拒絕的追求者答道,“十分鐘前我才到家,我娘告訴我的頭一件事就是你丈夫的壞消息,來不及跟老人家多說一句,我就抓起帽子,一路跑了來?,旣?,不跟你說上句話,我就睡不著覺。”
“斯蒂芬,我本來對你的看法還好得多!”寡婦大聲道。淚水奪眶而出,打算關上窗戶。
“聽我把話說完嘛?!蹦贻p的水手喊道?!白蛱煜挛缥覀兏凰覐睦嫌⒏裉m來的帆船打過呼,你猜我看見誰站在甲板上呀?他平平安安,就是比五個月前瘦了一點兒。”
瑪麗探出身去,無言以對。
“就是你丈夫嘛。”寬宏大量的水手接著說,“祝福號翻船的時候,他抓住了桅桿,保住了性命。只要風順,帆船天亮就能進港,明天你就能見到他啦。好啦,晚安?!?br /> 他匆匆走了?,旣惪粗谋秤?,不知自己是夢是醒。水手時而隱入房屋的暗影,時而出現在道道明亮的月光下面,忽強忽弱。然而,一股確信不疑的幸福洪流漸漸涌上她的心。她頭一個沖動就是叫醒弟妹,與她分享這新生的歡樂。打開她臥室的門,這門是夜來關上的,沒上閂。走到床邊,正要把手放到熟睡者的肩頭,卻冷不丁想到,瑪格麗特醒來時想到的會是死亡與悲慟瑪麗用燈照照喪親者毫無知覺的身體,弟妹睡得并不安寧,周圍帳幔亂成一團。年輕的臉蛋紅撲撲,櫻唇半開半閉,露出生動的笑容。
“可憐的弟妹!你的夢可別醒得太早?!爆旣愋南?。
離開之前,她放下燈,盡量理好床單,不讓寒氣侵襲興奮的熟睡者??墒謩傄话が敻覃愄氐哪樉桶l(fā)抖,一顆淚珠也墜落到她的臉上,于是她猛然蘇醒。
(選自《霍桑短篇作品選》,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兩位喪夫的年輕女人表面上對客人的吊唁深表感激,實際上不堪其擾,“希望他們趕快離開”。
B.瑪格麗特性格熱烈急躁,她因悲傷過度不肯進食,并認為瑪麗的勸解和安慰是對她的傷害。
C.兩間臥室的門都沒關,暗示著兩位未亡人在相同的遭遇中心意相通,希望能給與對方慰藉。
D.兩位好心的報信人最后都道了“晚安”,表現了他們的禮貌和修養(yǎng),暗示妯娌倆深受人們尊重。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描寫了聽到敲門聲后妯娌倆的不同動作,瑪格麗特“稍稍整整自己”,而瑪麗“披上一領帶帽斗篷”,生動細致地表現了兩人不同的性格。
B.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出人意料,不僅主要人物的命運發(fā)生突轉,對次要人物的描繪也非平鋪直敘,比如巧用誤會表現斯蒂芬來訪的目的,讀來引人入勝。
C.小說采用全知視角敘述,敘述者洞悉一切,呈現了瑪格麗特和瑪麗在夜晚各自的經歷,使讀者全面客觀地了解到事情的過程與真相。
D.小說善于通過環(huán)境描寫暗示主題,“沉沉黑夜”“月亮高懸”“扭曲的銀光”表明了命運的變幻莫測和親情的復雜矛盾,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悲憫。
(3)得知丈夫生還的消息后,妯娌倆產生了相似的心理變化過程,請簡要說明。
(4)小說多次寫到人物的“醒”,請結合小說內容探究其豐富的意蘊。組卷:30引用:7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倒刺是怎么產生的?
人的皮膚最外層是角質層,是構成皮膚天然防御的第一道屏障。我們都知道,皮膚有皮脂腺,它會分泌油脂,覆蓋在角質層表面,以減少角質層水分蒸發(fā),起到保濕作用。只有含有足量水分的角質層,才能跟下方的皮膚細胞緊密貼合。
然而,生活中有些情況,如使用肥皂、洗滌劑、堿性物質及擦拭等,①______,使得角質層原有水分過度蒸發(fā),缺水干燥。尤其是北方秋冬季節(jié)氣候干燥,②______。如果再加上外力的逆向摩擦,如洗衣服、打球等,必然容易出現皮膚角質層的斷裂和剝離,③______。
為什么倒刺容易出現在指甲根部,而不是手指的其他部位呢?這跟甲根周圍皮膚的特殊性有關。這部分皮膚沒有毛囊和汗腺,因而這里的角質層易變得干燥。而且,面對外力摩擦時,這里的皮膚相對于手指握持面,彈性較小,也更為纖薄,角質層更容易斷裂。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相對于手指握持面,這里的皮膚更為纖薄,彈性也較小,面對外力摩擦時
B.手指握持面的皮膚彈性較小,而這里的更為纖薄,相對而言,面對外力摩擦時
C.面對外力摩擦時,這里的皮膚更為纖薄,彈性也較小,相對于手指握持面
D手指握持面的皮膚更為纖薄,而這里的彈性較小,相對而言,面對外力摩擦時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組卷:4引用:2難度:0.6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德國人做日常菜,常備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過磅,力求精準,如同實驗。中國人下廚配菜配料全憑信手拈來,“少許”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獨特,難以效仿。精準和模糊既各有妙,又兼濟并存。
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55引用:7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