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5課 諫太宗十思疏 答司馬諫議書》2021年同步練習卷(8)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語言文字運用
-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組卷:100引用:9難度:0.8 -
2.下列句子中,不屬于特殊句式的一項是( ?。?/h2>
組卷:61引用:7難度:0.7 -
3.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h2>
組卷:89難度:0.7
二、文言文閱讀
-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碧跒橹當咳荩窦佣Y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
三年,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鉤,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宮,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者又同此宴?!碧谠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卷二》)
(乙)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節(jié)選自《諫太宗十思疏》)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
B.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
C.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
D.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子洗(xian)馬,一作“先馬”,即在馬前馳驅之意,為太子的侍從官,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職。
B.太宗,中國古代帝王謚號。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開國皇帝的謚號通常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謚號多為“太宗”。
C.中鉤,指春秋時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衣帶鉤的事。管仲曾輔佐齊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位,小白即位為齊桓公后,既往不咎,以管仲為相。
D.三驅,指古代圣賢之君田獵時設網三面,留一面不設,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是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征頗有深謀遠算。在太宗和隱太子的權力斗爭中,魏征勸諫李建成早做打算,后來面對太宗的指責,魏征坦言李建成失敗的原因就在于他沒有聽從自己的意見。
B.魏征被贊忠誠奉國。魏征欣幸遇到了賞識自己的皇帝,竭盡才力來效勞。太宗李世民夸贊他忠心為國,直言勸諫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稱自己的心意。
C.魏征在朝遭人嫉恨。魏征之前是追隨隱太子的,隱太子被誅后,又轉而投奔太宗李世民并被委以重任、厚加禮遇,因此,朝中長孫無忌等近臣頗為嫉妒。
D.魏征敢于犯顏直諫。魏征常常不顧情面地勸諫太宗李世民,不許他做錯事。他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議,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
②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組卷:10引用:5難度:0.5 -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某①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②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宮、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節(jié)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②君實:司馬光的字。③盤庚之遷:商王盤庚為鞏固統(tǒng)治、躲避自然災害,將國都遷到殷(今河南南陽)。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舉先王之政 舉:全 B.辟邪說 辟:批駁 C.度義而后動 度:考慮 D.一切不事事 事:辦(事)
A.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B.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C.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D.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實這一根本問題,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質,為變法正名。
B.作者從新法的決策、制定與推行、實施目的、排斥的對象等多方面針對司馬光的責難進行了辯駁。
C.作者在駁斥司馬光所列舉的罪責時,守中有攻,間接地指責了對方違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等錯誤。
D.作者舉盤庚遷都的歷史事例,意在表明:主張變法一經決定,就要果斷施行,沒必要顧忌別人的反對。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②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5)簡要說明文章第二段的語言特點及其效果。組卷:20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