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2課 《孟子》二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019年同步練習(xí)卷(2)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課內(nèi)閱讀:(一)
-
1.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回答(1)~(3)題。
①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詞語,不是通假字的一項是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發(fā)動 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責(zé)任,使命 C.人恒過然后能改 過:犯錯誤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指在國外
(3)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C.入則無法家拂士 D.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A.選文第一自然段列舉古代賢士的事例,說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經(jīng)歷苦難的磨煉。
B.選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論點,再論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內(nèi)憂外患將導(dǎo)致滅亡。
C.從選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
D.選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既增添了氣勢,也給人以美感。組卷:285引用:3難度:0.7 -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B.勞其筋骨/無案牘之勞形 C.曾益其所不能/蕩胸生曾云 D.百里奚舉于市/愿為市鞍馬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B.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慍 D.管夷吾舉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A.人要有所作為,除了必須在艱苦環(huán)境中經(jīng)受考驗外,還必須在精神上、意志上經(jīng)受磨煉。
B一個國家要免遭滅亡,既要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又要警惕敵國外患。
C.論證嚴密,首先從造就人才說起,再論國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結(jié)論。
D.通篇設(shè)喻說理,行文有氣勢,句式靈活,語言犀利,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4)把文言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人恒過然后能改。
譯文: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組卷:97引用:4難度:0.7 -
3.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孟子是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人恒過然后能改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3)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句話的意思。
(4)文中列舉的六位歷史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有哪些相似之處。
(5)兩千多年來,孟子的許多思想一直對后人有著深遠影響。請結(jié)合實際談?wù)劚疚挠^點給你的啟示。組卷:63引用:2難度:0.5 -
4.文段。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①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解釋文章中加點的詞。
①于
②拂
③衡
④然
(2)翻譯下面的句子。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3)簡答:本文的論證方式是立論還是駁論?文中劃線句用了哪一種論證方法?
(4)如果把這篇短文兩個自然段的順序進行互換,這樣做行不行?為什么?組卷:28引用:2難度:0.7
二、對比閱讀:
-
12.閱讀【甲乙】兩個語段,回答下列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乙】
于是論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②,幽于縲紲③.乃喟然而嘆曰: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于是卒述陶唐⑤以來至于麟⑥止自黃帝始。
(節(jié)選自《太史公自序》)【注釋】①次:編次,整理。②李陵之禍: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司馬遷認為他是難得的將才,
在漢武帝面前為其辯解,因此被下獄問罪,處以宮刑。③縲紲(léi xiè):原是捆綁犯人的繩索,這里引申為監(jiān)獄。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湯陰縣北。⑤陶唐:即唐堯,五帝之一。⑥麟:獵獲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漢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結(jié)合文意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
③乃喟然而嘆曰:
④故述往事: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②《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3)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來 至 于 麟 止 自 黃 帝 始。
(4)①【甲】文中孟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②對【乙】文內(nèi)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記敘了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記》創(chuàng)作的過程。
B.司馬遷借圣人賢士發(fā)憤著述的事來表明自己身處逆境自強的人生態(tài)度。
C.司馬遷作《史記》是為了表達為李陵辯護一事的懊悔和對漢武帝的怨恨。
D.列舉圣人賢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發(fā)了司馬遷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
(5)【乙】文中作者列舉眾多歷史人物的事例,能證明【甲】文中哪一觀點?組卷:210引用:3難度:0.7 -
13.文言文比較閱讀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 憂患而死于安樂也?!?br />(節(jié)選自《孟子》)
【乙】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終滅吳。
(節(jié)選自《史記》)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飲食亦嘗膽也 食之不能盡其材 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 C.置膽于坐 欲報之于陛下也 D.百里奚舉于市 見山上人煙市肆
①而后作
②人恒過
③身自耕作
④越王勾踐反國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②女忘會稽之恥邪?
(4)【甲】文認為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必須具備
【乙】文中越王最終滅掉吳國的原因是
材料鏈接:近幾年來,地震、洪水、暴亂、島嶼爭端,我們的祖國遭受了巨大的災(zāi)難。我們渴望天佑中國,但我們也深知“多難興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jīng)滄桑、飽受磨難,但今天我們?nèi)匀恍膽褖粝?,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5)結(jié)合【甲】【乙】兩文,談?wù)勀銓Α岸嚯y興邦”的理解。組卷:241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