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浙江省寧波市北侖中學高二(下)期初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1/13 2:0:1

一、現代文閱讀(2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儒道兩家思想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相對獨立、各具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并逐漸形成了相輔相成的互補機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發(fā)展與道家倡導復歸互補。儒家思想認為,社會和人性需要發(fā)展,通過后天的教育發(fā)展,才能充分地發(fā)揮其價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進步與發(fā)展時過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現的人性的扭曲或錯誤的引導。這個時候,道家提出以“返樸歸真”的思想來扭轉這種理想出現偏差的情況,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樸天性和人與人之間的寧靜祥和。但道家難以劃清“復歸”與“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歸的同時,卻摒棄社會的發(fā)展,這也是相對偏執(zhí)的。儒道互補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進步與發(fā)展的同時追求“復歸于樸”的狀態(tài),這樣使得人性既能在發(fā)展中積累智慧,亦能在發(fā)展的道路上始終保持本我的純凈自然。
          其次是儒家講究務實與道家倡導求虛互補。講究務實是儒家的一大特點,人不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中的人區(qū)別于禽獸之處在于人是遵守倫理規(guī)范的??鬃幼允觥捌呤鴱男乃挥饩亍?,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現實主義的人學,而道家卻往往超脫于現實。道家偏重于講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當作最根本的東西,而仁義之類的出現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隱沒,因此他們追求“返樸歸真”。其途徑常是將自己的身心調整到與自然合一的狀態(tài),如《莊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識,向往將自我的精神從市井中解放,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時代不斷演替的過程中,儒家不斷地從道家借鑒哲學思想,道家為了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也一直向儒家學習處世思想。虛實互補,在追求務實的同時,也將人們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脫于世俗的境界,這便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哲學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陽剛與道家倡導貴柔互補。儒家所倡導的人文精神是剛毅進取的,其“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態(tài)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無不透露出儒家的陽明之氣。盡管儒家也有剛柔調和、陰陽互補之說法、但實際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將以剛主柔、以陽制陰之道作為主導的。而較之于儒家之陽剛,道家更多的則是講究謙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導水之陰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在儒家思想培養(yǎng)出一批批社會中流砥柱的同時,道家以其自然無為的人生態(tài)度熏陶出一批隱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讓他們自下而上地觀察這個社會,發(fā)現社會的問題,使得社會的發(fā)展愈發(fā)穩(wěn)定。儒家與道家的聯(lián)系便如陰陽乾坤一般,互補卻不能替代,相關卻不相同。
    (摘編自崔雪茹、李明?!度宓阑パa對古代文人的影響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補之說是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說的論者之所謂儒道互補,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導地位的基礎上的,互補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補儒”,進而反映出儒學的道家化。
          從中國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確實存在著一種儒學的道家化傾向。但是否也意味著還存在一種道學的儒家化傾向呢?目前尚無人明確這么說,但一種較為普遍的認識是“儒道互補”,而不僅是“以儒補道”?!盎パa”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無論是偏重于“以儒合道”,還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綜”“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統(tǒng)一。王澤應先生認為,儒道互補既通過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來進行,也通過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釋道家經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來進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統(tǒng)玄學,后者如東晉葛洪的學說。
          有專家認為,儒道互補途徑大致有三。一是哲學思維方式的途徑。如儒家正面求解,通過對仁義道德的正面倡導,來表達自己修齊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過知雄守雌、主靜貴柔來為人們設立安身立命之道。這正與負是互補的。二是倫理學和人生哲學的途徑。儒家入世,故心在廟堂之上,一心想參政;道家避世,故鐘情于山林,淡化當官心理。這兩者形成了對立又相互補充的關系,為中國人提供了進退取守皆可從容對待的精神調節(jié)劑。三是文學藝術的途徑。儒家強調“文以載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會現實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學藝術的教化功能和現實效用,充溢著一種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精神;道家強調“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張沖破狹隘實用的功利框架和現實世俗的人倫綱常,突出藝術和美的獨立,追求忘懷得失、忘已忘物的“天樂”,這是一種超現實、超世俗的審美境界和浪漫情懷,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補充。
    (摘編自余國瑞《中國文化歷程》)(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追求發(fā)展還是倡導復歸、講究務實還是倡導求虛、追求陽剛還是倡導貴柔,這是儒道思想的本質區(qū)別。
    B.道家“返樸歸真”的思想雖然有偏執(zhí)的一面,但能彌補儒家在追求人性進步發(fā)展時過于理想化的不足。
    C.道家推崇超越意識,將自然之道作為根本,認為“坐忘”能夠將人的身心調整到與自然合一的狀態(tài)。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夠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隱逸之士同樣能夠推動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正是由于儒家的講究務實與道家的倡導求虛,才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哲學精神。
    B.儒家以陽制陰之道與道家以陰柔包容天下的思想雖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轉化。
    C.學術界對“儒道互補”的具體認識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綜”“情理兼到”。
    D.只有通過哲學思維拓展、倫理哲學滲透以及文學藝術熏陶,儒道互補才可具體落實。
    (3)下列各項說法中,不能很好地體現儒道互補思想的一項是
     

    A.陶淵明少年時曾“猛志逸四?!保髼壗^官場,歸隱田園,自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B.李白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北磉_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間”的曠達自我排解。
    C.蘇軾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業(yè)的思想,又有“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超然物外的心態(tài)。
    D.清代學者胡文英曾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無端?!?br />(4)請簡要概括兩則材料在論證方法、論證思路上的異同點。

    組卷:2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斷魂筑
    蔡 楠
          自從荊軻死了之后,高漸離再也沒有摸過我。他把我裝進箱子里,悠悠地對我說,燕國不保了,我們該離開這里了。我聽見有東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東西順著箱子的縫隙滴在絲弦上清濕了我的身體,我才知道那是高漸離洶涌的淚水。
          果然,秦國大軍旋風一樣掃過燕國。他們的旋風是向北刮,我和高漸離是向南逃。他帶著我爬過他故鄉(xiāng)范陽城的殘垣斷壁,涉過血水流淌的易水河,來到白洋淀邊的秋風臺。那時,秋風臺已經坍塌了半邊。我感覺,高漸離的腳步在這里停頓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漸離和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場面連我都記憶猶斷。我發(fā)出的高亢悲壯的音律在這里曾經撼動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為止最痛快淋漓的吶喊。吶喊完了,我開始疲憊地歇在高漸離的行李箱里。作為一把筑,我除了聽命于高漸離的手指,發(fā)出不同的音律,我還能做什么呢?來到了宋子城,我們就聽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親割掉頭顱獻給秦國的消息。高漸離拍著行李箱,拍著我昏睡的身體,嘶啞著嗓子說,燕王喜割掉的不僅是太子丹的頭顱,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頭顱??!高漸離的話很快就得到了應驗。秦國大將王翦的兒子王貫把燕王喜從薊城追到了遼東,硬是生生地把他的頭顱掀了下來。太子丹的頭顱掉了,喜的頭顱掉了,燕國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漸離不能再往南遠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國的星辰。我們在宋子居住了下來。高漸離做了一家酒樓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簡易得不能再簡易的床底下。雖然我動彈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隨著他。我是他的影子,一個曾是天底下最好的樂手的影子。我隨著他端盤上菜,刷盤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睜睜地看著他的一雙調琴弄筑的纖手變得粗糙敬裂,骨節(jié)粗大??粗男脑谝稽c一點破碎開來,我躁動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動自己頸細肩圓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銅弦錚錚作響。我覺得那簡易的床鋪也在我的響聲中搖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間那根長弦在燕惜沉重的嘆息聲里砰然神斷,我才有了暫時的安靜。
          燕惜停止嘆息是在那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幾杯冰燒酒,正要回房休息,卻聽到了一陣久違的筑聲隱隱傳來。他循著筑聲挪動著腳步,他的襤褸的衣袂很快就飄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個咸陽來的客人在擊筑。堂下一群人正側耳細聽。一曲終了,眾人鼓掌贊嘆。燕惜卻不合時宜地哪噥了一聲: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東西!
          差什么東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措請到了堂上,燕惜說,客人的筑聲是從琴弦上彈出本的,只能說人耳,還不是真正的音樂。真正的音樂是悅人心,是從心底發(fā)出來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挪到了他的腳邊,那你彈一首真正的音樂給我聽聽!
          燕惜一腳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個漂亮的轉身,走了。他從床下掏出塵封的我,高后換上了那身在燕國朝廷穿過的華麗衣服,整容凈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眾人驚論的目光里,修順值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頭部,右手擔著竹尺,優(yōu)雅而嫻熟地一擊,我渴盼已久的身體頓時生動起來,震顫著發(fā)出了一聲貫穿天地的妙音,眾人的心一下子就被擊昏了?;杳缘男牟粫廊ィ鼈冏⒍ㄟ€會被持續(xù)的筑聲所喚醒。一陣高亢的筑音穿過,接下來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荊軻曾經唱過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好主人、客人還有堂下的聽眾禁不住歡呼起來。
          那個夜晚過后,我沒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懷抱。我們又變得形影不離了。我們搬出了那家酒樓。燕惜對我說,不怪那幾杯水燒酒,該是離開宋子的時候了,有人在等我們呢!
          誰在等我們?是嬴政。不,應該叫他秦始皇,他現在已經統(tǒng)一六國了。戰(zhàn)鼓聲已經遠離了咸陽宮,現在這里需要音樂。需要音樂來粉飾裝點大秦的一統(tǒng)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宮廷樂師。秦始皇要讓燕惜做一曲《秦項》,只是在進宮之前,他讓人薰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實,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薰了,他基本上已經為荊軻哭瞎了。
          與秦始皇面對面的時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戰(zhàn)爭,懂政治,他還懂音樂,懂我。當我在燕惜的手下發(fā)聲委婉的時候,他微笑。他滿足于君臨四方威加海內,帝王大業(yè)從此開始。當我發(fā)聲體慨的時候,他微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當我發(fā)聲激昂的時候,他狂笑。他感嘆一個曾經的私生子,終于統(tǒng)一了天下所有的聲音,終于讓天下最好的樂師最美的樂曲為他而奏。他狂笑著,受了我聲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從燕惜的手里拿過我,然后自己彈奏。而這時,我卻發(fā)出了鉛一樣沉鈍的聲音。我灌滿鉛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閃電,飛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應該說我是長著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終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況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閃電還快的眼睛幫助他的頭躲過了這致命的一擊。我和沉重的鉛塊跌在大殿上,整個身子霎時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斷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劍下一動不動。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還有眼淚,竟然還有鉛塊一樣的眼淚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絞架。我的七霉八落的殘骸也被他聚攏起來,放在了燕惜的腳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輕聲地說,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漸離!薰瞎你的眼睛,是想讓你專心音樂,可你卻偏偏參與了政治!
          燕惜抬起頭,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漸離,我是荊軻的影子,我也是燕國的影子!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荊軻死后高漸離不忍再想起故友,作為一個樂師,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擊筑,表現了對故友的哀悼之情。
    B.“高漸高拍著行李箱,拍著我開睡的身體”,兩個“拍”字,運用動作描寫,表現了高漸高極其無奈憤懣的心理。
    C.高漸高改名為“燕惜”,在酒樓做酒保,弄筑的手指變得粗糙駭裂,骨節(jié)粗大,反映出亡國后他放棄了生活的尊嚴。
    D.文末高漸離被殺這一悲慘的結局使人喝噓慨嘆,似有濃得化不開的沉網和悲傷,同時,也增加了歷史的凝重與沉郁。
    (2)關于文中燕惜聞筑聲重新?lián)糁葑嗟牟糠?,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惜循著筑聲走到堂前,源于他對音樂的熱愛,也為后文重新?lián)糁隽虽亯|。
    B.燕惜掏出塵封的筑,換上華服,整容凈面,目的是不想讓堂上的主客看輕他。
    C.燕惜心念故國舊友,擊筑時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易水歌》,從而暴露了身份。
    D.眾人聽到燕惜擊筑的聲音,沉醉其中,不禁歡呼,寫出了燕惜演奏技藝的高超。
    (3)文中高漸離這形象有何特點?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4)《史記》中記載:“荊軻客高漸離以擊筑見秦皇帝,而以筑擊秦皇帝,為燕報仇,不中而死。”本文以“筑”的視角敘述此事,這樣的視角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21引用:11難度:0.2

二、古詩文閱讀(46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四國為一,將以攻秦。秦王召群臣賓客六十人而問焉,曰:“四國為一,將以圖秦,寡人屈于內,而百姓靡于外,為之奈何?”群臣莫對。姚賈對曰:“賈愿出使四國,必絕其謀,而安其兵?!蹦速Y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帶以其劍。姚賈辭行,絕其謀,止其兵,與之為交以報秦。秦王大悅,賈封千戶,以為上卿。
          韓非知之,曰:“賈以珍珠重寶,南使荊、吳,北使燕、代之間三年,四國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寶盡于內。是賈以王之權,國之寶,外自交于諸侯,愿王察之。且梁監(jiān)門子,嘗盜于梁,臣于趙而逐。取世監(jiān)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與同知社稷之計,非所以厲群臣也?!?br />      王召姚賈而問曰:“吾聞子以寡人財交于諸侯,有諸?”對曰:“有?!蓖踉唬骸坝泻蚊婺繌鸵姽讶耍俊睂υ唬骸霸鴧⑿⑵溆H,天下愿以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為臣;貞女工巧,天下愿以為妃。今賈忠王而王不知也。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今王聽讒,則無忠臣矣。”
          王曰:“子監(jiān)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姚賈曰:“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使若卞隨、務光、申屠狄,人主豈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群臣莫敢以虛愿望于上?!?br />      秦王曰:“然。”乃可復使姚賈而誅韓非。
    (選自《戰(zhàn)國策?秦》)【注】①卞隨、務光:都是商湯王時的隱士,不愿接受湯的讓位。申屠狄:商紂時人,見紂無道,投水自殺。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B.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C.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D.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秦王的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上卿,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子、諸侯國皆設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為最高的等級。
    C.所以,用來……的,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所以”用法相同。
    D.“鄙”有邊境的意思,也有淺薄、鄙陋的意思。在這里指后者。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國將要聯(lián)合攻打秦國,秦國召集賓客大臣商議,群臣無人回應,姚賀自告奮勇,愿意出使四國,與四國交好,為秦國解除危機。
    B.姚賈成功與四國建交,受到秦王賞賜,卻遭到了韓非的指責,認為他就像一個盜賊一樣盜竊了國家。
    C.面對韓非的指責,姚賈不卑不亢并曉之以理,最終讓秦王相信了他與四國建交所做的事都是為了國家并且懲罰了韓非。
    D.姚賈認為,人的出身和之前做的事情并不能成為能否受到重用的標準,英明的君主應該看中臣子是否能建立功勛。
    (4)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姚賈辭行,絕其謀,止其兵,與之為交以報秦。
    ②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
    (5)姚賈是如何反駁韓非“取世監(jiān)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與同知社稷之計,非所以厲群臣也”的?

    組卷:2引用:2難度:0.5

四、名著閱讀(6分)

  • 8.某學生在用“對比分析法”學習《紅樓夢》時,歸納書中的相關事件。以下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br />
    選項 事件 人物 語言 性格
    A 鸚哥情試寶玉 紫鵑 替你愁了這幾年,無父母兄弟,誰是知疼著熱的人? 體貼、聰慧
    B 寶玉挨打 襲人 你但凡聽我一句話,也不得到這步地位。 古板、尖刻
    C 劉姥姥初進大觀園 妙玉 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 清高、孤傲
    D 鳳姐抄檢大觀園 惜春 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 睿智、有膽量

    組卷:11引用:4難度:0.7

五、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老子曾告誡世人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然而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敖對此卻并不贊同,他不僅因博學多才、著作等身聞名于世,更以鮮明的個性、犀利的語言引人關注。他曾直言不諱地擾評魯迅和金庸的作品,他曾說,“我要是想佩服誰,就去照照鏡子”。他還說,“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這讓素以謙虛為美德的人們不大看得慣,有人質疑其狂傲個性;也有人認為李敖是“藝高人膽大”,這狂做、個性確實有真本事墊著;還有人持中立的態(tài)度:自信固然可喜,目中無人、口出狂言卻不可取……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發(fā)言稿,表達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并在班會上與同學們交流。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引用:2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