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山東省“學情空間”高二(上)質檢語文試卷(10月份)

發(fā)布:2024/9/28 9:0:1

一、現代文閱讀(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材料一:
          中華民族很早就開始對勇德進行理論上的闡釋??鬃犹岢觥耙娏x不為,無勇也”,把勇與仁義、道義聯系在一起,使“見義勇為”成為千古傳頌的優(yōu)良品德;孟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認真討論了勇的性質、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徑,其“浩然之氣”學說的提出,為勇氣概念奠定了堅實基礎;明代王陽明對勇的“敢直其身,敢行其意”力行力倡;等等。中華民族從未停下對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勇德也經歷過沉浮。隨著近現代“救亡圖存”思潮的興起,人們對勇德的崇尚再次被激發(fā)出來。梁啟超有感于中華民族“強武之民,反歸于劣敗淘汰之數”的悲慘命運,為中華民族尋找其武勇的文化基因,寫就了《中國之武士道》一書。在梁啟超的筆下,大智大勇的孔子,不畏強權的曹沫、毛遂,以死報恩的侯嬴,寧折不屈的項羽……都被視為武勇精神的象征。國學大師章太炎通過“儒俠說”使尚武精神發(fā)揚光大,以“剛毅特立”“堅苦卓絕”“奮厲慷慨”的亦儒亦俠的古“儒俠”為典型,力倡古儒中固有的義薄云天的俠勇精神。
          今天的人們同樣要面對諸如瘟疫、地震、洪水這樣的自然災難,面對艱難、挫折等人生困境。這意味著,無論何時,每一個人都要在勇敢和怯懦之間做出選擇;這也意味著,無論何時,勇德依然是中國傳統文化建設的必修之課。
    (摘編自張再林《勇德:中國傳統文化建設的必修課》材料二:
          孟子和荀子對勇德進行了重構,使之具有道德內涵,成為獨立的倫理德性。孟子的做法是對勇德進行分類,明確地區(qū)分“小勇”和“大勇”:前者是基于一己之私產生的自然情感反應,是純粹的、自發(fā)的情感沖動,沒有自覺的道德目的;后者是基于道義而生發(fā)出來的道德情感及行為反應,是以道義知識和道德情感為基礎的自覺選擇,具有明確的道德意義。可見,孟子所言的“小勇”屬自然德性,“大勇”屬道德德性。
              (摘編自趙永剛《勇德培養(yǎng)的三個基本問題》)材料三:
          中西“勇”德的比較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至少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首先,大多數中國和西方歷史上的思想家都傾向于將無畏或不懼看作是勇的特征,但此一特征僅為“勇”德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僅有此一特征,勇不必然成其為德。若要使勇成為一種德性,必須有其他因素對其予以引導或規(guī)定。中國古代思想家多從智、仁、勇三者的關系出發(fā)來闡明勇之為德的條件,認為有智行仁之勇才是真正的“勇”德。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思想家主要從理性或世俗法律的角度來規(guī)定勇,認為只有基于理性、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勇才是一種可稱贊的德性。從柏拉圖開始,西方依法規(guī)定勇的傾向就已初露端倪,近代以后,隨著法制社會的建立,法對勇的制約更為明顯。
          其次,大多數中國和西方歷史上的思想家都看到了“勇”德有兩個對立面:魯莽與怯懦。怯懦無論是在表面上還是就其本質而言,都與勇敢格格不入。魯莽雖表面上類似于作為德性的勇敢,其實也并非“勇”德。中國古代思想家雖然對“勇”德的兩個對立面有過較為細致的分析,但就理性深度而言,其在與西方思想家的類似分析相比較時,就顯得有些遜色。中國古代思想家只是分別分析魯莽與怯懦各自的問題所在,沒有清楚地說明這兩者與勇敢之間的關系;而西方歷史上的思想家,主要是亞里士多德,則明確將勇敢作為魯莽與怯懦之間的中道,從而揭示出三者相互聯系及相互轉化的可能性。
          最后,大多數中國和西方歷史上的思想家都看到了,勇敢作為一種德性可能發(fā)揮的多重作用及可能實現的多重價值。從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論述中可以看到,勇敢不僅可用于勝敵,還可用于自治和克難,勇敢可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實現其價值。尤其是在勇敢用于自治這一方面,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論述較之西方思想家的類似論述要顯得更為豐富。西方思想史上有關勇敢之作用的論述的獨特之處在于,有些西方思想家凸現了作為德性的勇敢在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中國傳統的“勇”德主要用于為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具有宗法性質的社會目標和社會秩序服務,在這樣的社會里重農輕商是必然趨勢,因而適應商業(yè)冒險、自由競爭的“勇”德就難以成長。
          中西方“勇”德觀的共同之處,體現了“勇”德最為基本的規(guī)定,是勇敢之為德性的共性方面。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無論是何種文化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勇敢都不能與其他德性相分離而單獨起作用,人們都必須把握勇敢之為德性的度,過與不及都是作為德性之勇敢的對立面。
    (摘編自呂耀懷《“勇”德的中西異同及其揚棄》)(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自古以來注重勇德理論上的闡釋,孟子對勇的思考可視為孔子思想的發(fā)展。
    B.梁啟超提出的“武勇”精神,章太炎提出的“俠勇”精神,是對傳統勇德的反思。
    C.明代王陽明認為勇要“敢直其身,敢行其意”,并力行力倡,體現了對勇的探索。
    D.無畏或不懼是勇德的特征之一,但此一特征僅為“勇”德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勇德既是個體戰(zhàn)勝困難不可或缺的品性,也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fā)達所必需的德性,著力培育勇德精神具有深遠意義。
    B.中國傳統的“勇”德主要用于為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具有宗法性質的社會目標和社會秩序服務,更適合農耕社會。
    C.根據古代思想家的論述,在自治、克難等實現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的價值上,中國對勇的把握較西方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
    D.盡管時代不同、環(huán)境不同,但在對待勇與德性的關系以及對勇德“度”的把握上,古今中外有著某些相似性。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對應關系不恰當的一項是
     

    A.“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鉤索鐵,手搏熊虎”——勇德的自然德性
    B.“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勇德的道德德性
    C.“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勇德的道德德性
    D.“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勇德的自然德性
    (4)材料三從哪三個方面對中西勇德進行了比較?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5)材料一中說“無論何時,勇德依然是中國傳統文化建設的必修之課”,作為新時代青年,你認為應該如何發(fā)揚勇德?請結合材料二、材料三加以分析

    組卷:4引用:1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II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足跡王愿堅      拐過那道掛滿冰柱的斷崖,大雪山的山頂就在眼前了。
          就在這時候,山背后突然騰起了雪霧,冷風推送著濃黑的烏云疾速飛來,吹起的積雪,夾著大片雪花,劈頭蓋臉地打下來。遠處的山峰,近處的斷崖里,前面隊伍剛踩出來的路又模糊不清了。
          指導員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氣,攙著病號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路,越來越難走了。曾昭良覺得自己的腦袋仿佛漲大了幾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
          兩腿好像被積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積攢渾身的力氣。特別難耐的是胸口,好像塞進了大團棉花,透不出氣來,心跳得“砰砰”響,似乎一張口那顆熱乎乎的心就會一下子從口里跳出來。這時候,要是能夠坐下來歇歇該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頂空氣稀薄,在身體衰弱又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來了。
          被攙扶著的病號倚在曾昭良的肩膀上,喘了幾口粗氣,仰起臉,乞求到:“同志……把……把我扔下……你……”
          “瞎說!”曾昭良生氣地打斷了他的話,像是為了回答,他加快了腳步。
          一步,兩步……盡管走得很慢,雪路卻終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約莫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奮斗,兩個紅軍戰(zhàn)士終于走完了這段艱難的路。
          可就在這一瞬間,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只見在這不大的雪坪上,東一個、西一個地坐著好幾個紅軍戰(zhàn)士——他們已精疲力竭了。
          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緊又疼,他忙扶著病號站好,指著下山的路,囑咐幾句;然后踉蹌地向一個坐著的戰(zhàn)士走去,但已經遲了——那個同志的胸口已經和胸前的手榴彈一樣冰冷。他把手榴彈袋取下來掛在肩上,又挪向旁邊一個年青的司號員??墒牵驮谒麆倓傋プ⌒∷咎枂T肩膀的時候,那個被他扶上山來的病號卻噗地坐下了。
          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腳:“怎么辦?”
          像是回答他的問話似的,一只手伸了過來,挽住了小司號員的另一只胳膊。
          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來人。這人穿一身普通的紅軍單軍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別:連鬢的胡須上掛著冰碴,堆著白雪,濃眉上沾滿了雪花,看上去簡直是神話里的老人。那雙眼睛,那么和善、親切又充滿智慧——這是一雙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見過,曾昭良卻想不起來了。
          那人深深地喘息著,顯然也在積攢著力氣。過了一小會兒,才點頭示意:“來!使勁!”
          兩人一齊用力,把小司號員攙了起來。
          那人愛撫地揚起袖子,撣了撣司號員臉上、頭上的積雪,然后轉身,向著山頂上的人們說道:“同志們,革命,需要我們往前走哇!”
          聲音不高,卻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頓時,坐下來的人們一齊向這人望過來,那一雙雙眼睛里都閃出興奮和喜悅的光彩。人們低聲傳告著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來,有的已經在別人的幫助下站了起來。人們肩起了槍,挽起了臂膀,結成了一條人的長鏈,緩緩地向著山下移動了。
          一個警衛(wèi)員模樣的人,扶著一個炊事員來到那人身邊,低聲說:“走吧,您身體不好?!蹦侨溯p輕拂去警衛(wèi)員的手,沒有應聲。他默默地望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頭上,問道:
          “是黨員嗎?”
          “是。”曾昭良回答。
          “累了吧?”
          曾昭良望著那雙親切的眼睛,點了點頭。
          “是啊,困難!”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氣,“可是,要是不困難,要你,要我,要我們這些共產黨員干什么?”他手撫胸前,喘息了幾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壓低的聲音里透著關切,“同志!——你看見了,這里需要留下一個人?!?br />      “是,需要。”曾昭良應了聲,思索著這話里的意思。
          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著自己身上,又打量著周圍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概是想給我找一點御寒的東西。
          但是警衛(wèi)員連忙打開皮包,把紙和鉛筆遞過來。
          那人笑了笑,拿起鉛筆,向著手上哈了口熱氣,然后飛快地寫著:“不要停下,繼續(xù)前進!”曾昭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務。他莊嚴地立正,問道:“這命令……?!蹦侨宋⑽⒁恍?,在命令的后面簽上了三個大字。曾昭良看著這個所有紅軍戰(zhàn)士都衷心敬愛的名字,渾身的血液都熱起來了。
          “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動地接過命令,舉手敬禮,并且莊嚴地復誦著:“不要停下,繼續(xù)前進!”
          “同志!”周副主席點了點頭,“我們走的路,還很長很長。這路上,有各種各樣的關口,共產黨員就要出現在這些關口上!”他緊緊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帶走一批之后,把任務交給下一個同志?!?br />      說罷,他攙起了小司號員,向前走去。走了幾步,他又回過頭來,關切地囑咐道:“同志記??!千萬不能停下?。 ?br />      風雪更緊了。
          曾昭良緊握著命令,深情地望著長征部隊走去的方向。只見敬愛的周副主席,攙扶著戰(zhàn)士,迎著迷茫的風雪,在大步走著,走著……
          在他的身后,在這千年積雪的雪山上,留下了一長串深深的腳印。
    (有刪改)文本二:
          九時許,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河旁的小路,向夾金山麓進發(fā)了。來到山下,氣溫驟降,腳下的路凍得梆硬,木棍著地發(fā)出“咯咯”的響聲。我們一鼓作氣,爬上山腰。山風卷著雪花,漫天飛舞。單薄的軍衣,抵擋不住風雪的吹打,臉上、身上象被無數把尖刀刮著。我們渾身哆嗦,牙齒打戰(zhàn),就是把所有能披的東西都披在身上,也無濟于事。越往上爬,空氣越稀薄,呼吸越困難。人們頭暈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這時候,要是有誰停步坐下,就會永遠起不來。因此,每人都拼盡全身力氣,互相攙扶著,同殘酷無情的大自然搏斗。
    節(jié)選自《楊成武回憶錄》(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用“突然”“急速”“劈頭蓋臉”等急驟的筆觸描寫了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旨在暗示社會環(huán)境的殘酷性。
    B.“揪”“緊”“疼”三個動詞筆墨集中,既體現了曾昭良對惡劣環(huán)境的敏感性,更生動形象表現了同呼吸、共命運的戰(zhàn)友情。
    C.文中各種各樣的關口,指的是革命道路上眾多的關鍵之處,尤其是小說中故事發(fā)生地——大雪山頂的雪坪。
    D.從思索“這里需要留下一個人”的意思到完全明白自己的任務,曾昭良的共產黨員形象愈發(fā)鮮明清晰起來。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攙起了小司號員,向前走去”、再次叮囑曾昭良不要停下,運用動作、語言描寫,便周副主席的形象更加豐滿。
    B.病號“仰起臉,乞求”運用動作和語言描寫,再現了戰(zhàn)士們極度衰弱、生命垂危的情形,更是自我犧牲精神的寫照。
    C.小說通過正面描寫刻畫周副主席的眼睛“那么和善、親切又充滿智慧”,表達出曾昭良對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D.“走了幾步,他又回過頭來”這一細節(jié)體現了命令的重要性,也暗示出周副主席擔心曾昭良無法完成艱巨的任務。
    (3)“不要停下”這句話在文本一中多次出現,結合文本分析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4)這兩個內容相近的文本文體不同,因而藝術表現也有差異。請比較并簡要分析。

    組卷:5引用:3難度:0.5

七、語言文字運用II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仍在聽著,聽著,聽遠方的松濤:初時,舒緩如空蒙月夜的琴聲,如紛紛揚揚的擊瓦的雪聲。接著如嗶嗶剝剝的火聲,旋即錯雜成踢踢踏踏的大馬群的蹄聲,馬上又演變成轟轟隆隆的荒野炮聲。最后,響起石破天驚的雷聲。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彎彎曲曲的年輪;自拔云撣日的長柯,自條柯上戟張的針葉。那可怕的松濤,在幽邃的天穹下炸響了。仿佛五百年內的聲音,都聚到這一塊兒同時爆炸。
          這真是一個蔥嶺欲拔、巨山若裂的時刻。我沒有見過龍,但從那松濤里我分明聽到了龍叫。山川震怒,讓我聽到中國魂的狂吼。松既有情,發(fā)出搖蕩乾坤的正氣。人非草木,在此振聾發(fā)聵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興呢?
          我的心,始而醉,繼而癡,爾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為人過中年,從此只談風月為好。豈知今夜的松濤,再一次沖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塵垢被蕩滌一盡。松濤呵松濤,多謝你吹碎一個詩人病態(tài)的淡泊,再開他熱血男兒的襟抱。
          從此,他不僅僅聽松,感受劇烈的震蕩。他更想變成一棵松,植入中國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開他的臂,加入偉大的吶喊。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中有多處重疊形式,如“嗶嗶剝剝、踢踢踏踏、轟轟隆隆”,說說它們和“嗶剝、踢踏、轟隆”相比,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2)文中一開始使用第一人稱“我”,但在文末卻變?yōu)榈谌朔Q“他”,談談你的理解。
    (3)下列句子和畫橫線的句子中都有“仿佛”,說說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從印畫上,本來已經難于知道原畫,只能仿佛的了。(選自魯迅《集外集拾遺?致近代美術史潮論的讀者諸君》)
    ②仿佛五百年內的聲音,都聚到這一塊兒同時爆炸。

    組卷:8引用:2難度:0.5

八、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現代文閱讀Ⅱ《足跡》中周副主席“不要停下,繼續(xù)前進”的囑托,成為曾昭良及戰(zhàn)友們跨越雪山的堅定信念,支撐他們沖破千難萬阻,超越生命極限。其實,無論是炮火連天的戰(zhàn)爭時期,還是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有仁人志士秉持這種信念,書寫了人類波瀾壯闊的偉大篇章。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你對“不要停下,繼續(xù)前進”有哪些聯想和思考?請你聯系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典型形象及當下生活實際,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搬用現代文閱讀Ⅱ的材料,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