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河北省石家莊二中高三(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6/3 8: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古籍今譯是一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廣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來,成果豐碩。從宏觀上講,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或影響上層建筑,使其對經(jīng)濟基礎產(chǎn)生反作用,從而調(diào)節(jié)或改變?nèi)说默F(xiàn)實生存條件,間接地參與對經(jīng)濟基礎的鞏固或變革;從細節(jié)上看,它以其認識功能影響人的意識,進而影響人的行為,達到影響社會生活的目的。這類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樣來得直接,也不具有強制性,它就像杜甫說的春雨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浸潤人們心田,陶冶情操。它雖不能與國計民生活動并駕齊驅(qū),但從生存發(fā)展的意義上講,社會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譯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標準,受到人們的推崇。我們現(xiàn)在沿用“信、達、雅”三個詞,并賦予它們以新的含義。“信”是指忠實地反映原作的內(nèi)容,包括思想、風格、精神等?!斑_”是譯文要暢達明白,用現(xiàn)代漢語將原作的內(nèi)容準確地表達出來?!把拧笔且?guī)范、典雅。雅是有條件的,原作雅,譯文才能雅。“信、達、雅”之間,信是基礎,是第一位的,達與雅是第二位的。沒有信,達與雅就失去了基礎。達是信的翅膀,沒有達,信也就失去了憑借。雅是達的發(fā)展,沒有達,不可能有雅。
          今譯的過程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這里存在古今漢語表達形式之間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與譯者的理解之間的矛盾等。當譯者將原作的內(nèi)容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忠實地、準確地表達出來,達到了信達雅的統(tǒng)一,上述這些矛盾基本上解決了,今譯也就完成了。
          翻譯界歷來有直譯和意譯之說,有人主張直譯,有人主張意譯,雙方進行了長期的爭論。主張直譯的人批評意譯隨意胡譯、亂譯。主張意譯的人批評直譯逐字呆譯、死譯。實踐證明,直譯、意譯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譯方法。直譯與意譯具有共同性,亦有差異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實于原作。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方法上,前者強調(diào)按原文的結(jié)構(gòu)、語序翻譯。其優(yōu)點在內(nèi)容上易于忠實地、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意義,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語氣及語言上的特色。后者強調(diào)反映原文的風格神韻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譯。其優(yōu)點,在內(nèi)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風格神韻,在形式上易于再現(xiàn)原文的體裁、風貌。需要指出的是,與直譯相比,意譯帶有更大的主觀性。對于這一點,譯者應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異性,所以各自都有它們的適應性。直譯適宜于翻譯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意譯適宜于翻譯文藝作品,如詩、詞、賦、曲等。當然,用直譯還是用意譯,沒有十分嚴格的界限。能直譯者不妨直譯,不能直譯者須用意譯,兼及二者,方為妥當。不管采用哪種方式,今譯中原作信息的丟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問題。
          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多媒體的介入,為古籍今譯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徑,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譯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典籍里的中國”,對古籍的活化、詮釋做了積極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譯作品正在日益涌現(xiàn),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
    (摘編自尹波、郭齊《古籍今譯的理論與方法》)材料二:
          古籍今譯“為什么”的問題,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從根本上說,古籍今譯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今譯作為古籍資源的轉(zhuǎn)化利用,既是“存亡繼絕的工作”,也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橋梁”。今譯的讀者群體是非常明確的,主要是非專業(yè)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者和愛好者。要讓廣大讀者走進古籍、熱愛古籍,今譯無疑是最好的門徑。
          從先秦到晚清,我國古籍浩如煙海,古籍的形態(tài)除了它的本然狀態(tài)之外,還有經(jīng)過整理之后的現(xiàn)代形態(tài)。本然狀態(tài)當然非常重要,這是它的文物價值。但是,對社會大眾而言,所接觸到的還是經(jīng)過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視的更是其閱讀價值。今譯就是古籍現(xiàn)代形態(tài)的一種特殊體現(xiàn)。說“特殊”,是因為它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古今語言轉(zhuǎn)換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態(tài);可是,從文字所表達的內(nèi)容來說,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內(nèi)容依賴于原始文本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今譯不是古籍的復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譯文也不能獨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則它是沒有意義的。
          今譯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現(xiàn)代闡釋,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價值就在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隨著時代發(fā)展,古籍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與現(xiàn)代社會有著很大的差異,諸如語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規(guī)范、禮儀、習俗、觀念、思想等,許多已經(jīng)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不能很好地為現(xiàn)代讀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譯就是對古代文化信息的綜合闡釋,是將古籍內(nèi)容在現(xiàn)代語境中的重新“呈現(xiàn)”。它力求古籍內(nèi)容完整、準確地再現(xiàn),同時更要求便于現(xiàn)代讀者的理解接受,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蟬子轉(zhuǎn)世”與“七仙女下凡”:“佛弟轉(zhuǎn)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婦,雖已今世,不昧前因?!苯褡g就是對古代文化信息忠實、完整、準確、優(yōu)美的再現(xiàn),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現(xiàn)代闡釋,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當代傳承。
    (摘編自馬世年《為什么要古籍今譯》)(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達”“雅”而沒有“信”的譯文毫無意義。
    B.翻譯者對古籍的理解與古籍本身的思想內(nèi)容之間存在著矛盾,譯者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古籍,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態(tài)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有著不同的價值,在當今社會,閱讀價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譯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復制品,今譯無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古籍今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間接的,所以我們無法看到它對現(xiàn)實生活的改變所起到的作用。
    B.古籍今譯的過程中必定會有信息的丟失,譯者應選擇合適的方法,盡可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
    C.與其他類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載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更直觀便捷。
    D.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古籍里許多內(nèi)容與當今社會有較大的差異,如果沒有譯文,現(xiàn)代讀者無法理解。
    (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關(guān)于“直譯”“意譯”論述觀點的一項是
     

    A.鄭振鐸:譯書自以能存真為第一要義,最好的一面極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譯文流暢。
    B.茅盾:(翻譯)就我的私見下個判斷,覺得與其失“神韻”而留“形貌”,還不如“形貌”上有所差異而保留“神韻”。
    C.鄒韜奮:鄙意以為譯書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覺得暢快舒服,若使人看了頭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勸人看書,反使人懶于看書。
    D.郭沫若:原作是詩,他的譯文也應是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應該允許譯者有部分的自由。
    (4)兩則材料都論述了古籍今譯的重要作用,但側(cè)重點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5)下面是《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的部分原文和譯文,請結(jié)合材料分析這則譯文好在哪里。
    原文 譯文
    手如柔夷,
    膚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手像春荑好柔嫩,
    膚如凝脂多白潤,
    額角豐滿眉細長,
    嫣然一笑動人心,
    秋波一轉(zhuǎn)攝人魂。

    組卷:76引用:13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蘑菇圈【注】(節(jié)選)
    藏族  阿來
          蘑菇季快結(jié)束的時候,阿媽斯炯拿起手機,她想要給做州長的兒子膽巴打個電話。她要告訴兒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門了。丹雅帶了好多好吃的東西,阿媽斯炯,我替膽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來了。膽巴哥哥讓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媽斯炯說,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說,那么讓我替你來照顧那些蘑菇吧。
          阿媽斯炯說,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顧那些蘑菇?你不會!
          丹雅說,我會!不就是坐在它們身邊,看它們?nèi)绾螐牡叵裸@出來,就是耐心地看著它們慢慢現(xiàn)身嗎?
          阿媽斯炯說,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說,我知道,不就是看著它們出土的時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語嗎?
          阿媽斯炯說,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說,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嗎?科學技術(shù)讓我們知道所有我們想知道的事情。
          阿媽斯炯說,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問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樣子?
          阿媽斯炯沒有言語。
          丹雅從包里拿出一臺小攝像機,放在阿媽斯炯跟前。一按開關(guān),那個監(jiān)視屏上顯出一片幽藍。然后,阿媽斯炯的蘑菇圈在畫面中出現(xiàn)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樹,樹間晃動的太陽光斑,然后,樹下潮潤的地面清晰地顯現(xiàn),枯葉,稀疏的草棵,苔蘚,盤曲裸露的樹根。阿媽斯炯認出來了,這的確是她的蘑菇圈。那塊緊靠著最大櫟樹干的巖石,表面的苔蘚因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黃,現(xiàn)在,那個石頭空著。一只鳥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幾口,又抬起頭來警覺地張望四周,又趕緊啄食幾口。如是幾次,那只鳥振翅飛走了。那只蘑菇的菌傘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說,阿媽斯炯你眼神不好啊,這么大朵的蘑菇都沒有采到。她指著畫面,這里,這里,這么多蘑菇都沒有看到,留給了野鳥。
          阿媽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給它們的。山上的東西,人要吃,鳥也要吃。
          下一段視頻中,阿媽斯炯出現(xiàn)了。那是雨后,樹葉濕淋淋的。風吹過,樹葉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媽斯炯坐在石頭上,一臉慈愛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剛出土的松茸。鏡頭中,阿媽斯炯無聲地動著嘴巴,那是她在跟這些蘑菇說話。她說了許久的話。周圍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開始采摘,帶著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來的蘑菇輕手輕腳地裝進筐里。臨走,還用樹葉和苔蘚把那些剛剛露頭的小蘑菇掩蓋起來。
          看著這些畫面,阿媽斯炯出聲了,她說,可愛的可愛的,可憐的可憐的這些小東西,這些小精靈。她說,你們這些可憐的可愛的小東西,阿媽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們了。
          丹雅說,膽巴工作忙,又是維穩(wěn),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電話馬上就讓我來看你。
          阿媽斯炯回過神來,問,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讓你看見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會告訴阿媽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媽斯炯隨身的東西上裝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會告訴阿媽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裝了自然保護區(qū)用于拍攝野生動物的攝像機,只要有活物出現(xiàn)在鏡頭范圍內(nèi),攝像機就會自動開始工作。
          阿媽斯炯明白過來,你們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們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媽斯炯,我們找到了。
          阿媽斯炯心頭濺起一點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剛剛閃出一點光亮就熄滅了。接踵而至的情緒也不是悲傷,而是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種空洞的迷茫。她不說話,也說不出什么話來。
          只有丹雅在跟她說話。
          丹雅說,我的公司不會動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換來的錢對我們公司沒有什么用處。
          丹雅說,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這些影像,讓人們看到我們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讓他們看到野生狀態(tài)下我公司種植的松茸怎樣生長。
          阿媽斯炯抬起頭來,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問,是為什么?
          丹雅說,阿媽斯炯,為了錢。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長,他們就會給我們很多很多錢。
          阿媽斯炯還是固執(zhí)地問,為什么?
          丹雅明白過來,阿媽斯炯是問她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媽斯炯,錢,為了錢,為了很多很多的錢。
          阿媽斯炯把手機遞到丹雅手上,我要給膽巴打個電話。
          丹雅打通了膽巴的電話,阿媽斯炯劈頭就說,我的蘑菇圈沒有了,我的蘑菇圈沒有了。
          電話里的膽巴說,過幾天,我請假來接你。
          過幾天,膽巴沒有來接她。
          膽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來的時候,才回到機村來接她。離開村子的時候,汽車緩緩開動,車輪壓得路上的雪咕咕作響。阿媽斯炯突然開口,我的蘑菇圈沒有了。
          膽巴摟住母親的肩頭,阿媽斯炯,你不要傷心。
          阿媽斯炯說,兒子啊,我老了我不傷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沒有了。
    【注】蘑菇圈:阿媽斯炯偶然在深山里發(fā)現(xiàn)的蘑菇源,傳說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類蘑菇的起源。蘑菇是一切菌類的總稱,松茸是其中的一種。
    (有刪改)文本二
          過去我們聽說小說,首先是一個敘事性的文學,敘事性的文學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它為什么不是敘述而是敘寫?
          述是一個動態(tài)性不太強的字,在敘述的狀態(tài)下,我們開始寫作一篇小說的時候,就特別容易把對于小說豐富文本的關(guān)注只放在事件上。我們今天看到的小說,大部分都是設計人物關(guān)系,構(gòu)建故事框架,然后,推進情節(jié)。這種推進沒有延宕,小說進入一個故事的時候缺少節(jié)奏感,沒有快慢,沒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個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說就像農(nóng)村的人工渠道里頭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會浪費。但是人工渠道,一樣的寬度深度,同時也規(guī)定它是一樣的速度,一渠水這樣一瀉往前奔流,這樣的水用于生產(chǎn)當然是有效率的,但是這樣的水沒有觀賞性。
          我們從事的,或者說我們要討論的敘事文學,它是有美學效應的,它永遠相伴于審美活動,那么在這種審美活動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種狀態(tài)。如果敘述是一條人工渠道,那么敘寫就是一條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時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時候比所有慢還要慢,它要回旋。敘寫和敘述相比,當然一樣關(guān)注情節(jié)的進展,但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在寫的狀態(tài)中的人,或者說一個好的小說文本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講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味地推進情節(jié),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來進行延宕。所以短篇小說是從語言展開的,語言一旦展開,敘事就已經(jīng)開始了,但難道小說就是從頭到尾地把一個故事言說一遍嗎?如果我們只是重復一個事件,重復一個故事,這樣的小說具有審美的意義?
          如果說我們承認是寫,寫一篇有意味的小說,充滿語感的、想象力的小說,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寫了一些別的什么東西。所以小說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關(guān)涉趣味的筆墨。多麗絲?萊辛說,我有一個巨大的困難,當我需要寫作一個小說的時候我總是在傾聽,寫作的時候在傾聽,在傾聽什么呢?它的中文翻譯是:我在傾聽一種腔調(diào)。換句話說,她就是在等待一種敘事的格調(diào),用我們的話講就是她在等待一種語言風格的出現(xiàn),而這種語言風格不是寫在紙上的,是聽得見的,語言都是要發(fā)出聲音的。
    (選自《當我們談論文學時,我們在談些什么——阿來文學演講錄》,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準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阿媽斯炯接連四次說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顧蘑菇圈,寫出了阿媽斯炯肯定、驚訝、懷疑的心理變化和情感的起伏變化,雖多次描寫卻無雷同之感。
    B.小說采用全知視角敘事,講述了阿媽斯炯守護的蘑菇圈被丹雅公司追蹤拍攝并以此賺錢的故事,塑造了阿媽和丹雅兩人對比鮮明的形象,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感情傾向。
    C.文章結(jié)尾寫到阿媽斯炯的蘑菇圈被發(fā)現(xiàn)了之后有種“空洞的迷?!保@種“迷?!北憩F(xiàn)了她面對時代與個人命運變化時茫然失措的心態(tài),點明了小說的主題。
    D.小說兩次寫到阿媽斯炯給兒子打電話,可兒子都沒有回來,這表明阿媽希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蘑菇圈,但兒子對阿媽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2)下列與文本有關(guān)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今天的小說大多數(shù)先設計人物關(guān)系,構(gòu)建故事框架,后推進情節(jié),這類小說進入一個故事的時候缺少節(jié)奏感,沒有快慢與回旋,因此這樣的小說缺少可讀性。
    B.敘寫和敘述有異有同,互為表里,兩者都關(guān)注情節(jié)的進展。不同的地方在于敘寫強調(diào)動態(tài)性,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來進行延宕,而敘述強調(diào)完整性。
    C.本篇小說主要通過對話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故事簡單但敘事具有動態(tài)性,展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時代的關(guān)系,表達了豐富的主題。
    D.作者在文本一中運用了文本二提出的“敘寫”手法,不僅僅敘述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味地推進情節(jié),而且根據(jù)作者的寫作需求進行延宕,具有美學效應。
    (3)“我的蘑菇圈沒有了”這句話是理解阿媽斯炯心理的關(guān)鍵,請結(jié)合文本分析。
    (4)阿來認為小說作為敘事性文學,敘事不是“敘述”而是“敘寫”。請結(jié)合文本一,簡析其如何體現(xiàn)了“敘寫”的特點。

    組卷:7引用:3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北漢主聞太祖晏駕,甚喜,諜大舉入寇,遣使請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jié)度使、政事令楊兗將萬馀騎晉陽。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武寧節(jié)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北漢兵屯梁侯驛,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遣其將穆令均將步騎二千逆戰(zhàn),筠自將大軍壁于太平驛。張元徽與令均戰(zhàn)。陽不勝而北,令均逐之,伏發(fā),殺令均,俘斬士卒千余人。筠遁歸上黨,嬰城自守。
          世宗聞北漢主入寇,欲自將兵御之,群臣皆曰:“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钡墼唬骸俺缧椅掖髥?,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壬辰,帝過澤州,宿于州東北。北漢主不知帝至,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軍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鋒與北漢兵遇,擊之,北漢兵卻。帝慮其遁去,趣諸軍亟進。北漢主以中軍陳于巴公原,張元徽軍其東,楊兗軍其西,眾頗嚴整。時河陽節(jié)度使劉詞將后軍未至,眾心危懼,而帝志氣益銳,介馬自臨陣督戰(zhàn)。楊兗策馬前望周軍,退謂北漢主曰:“勍敵也,未可輕進!”北漢主奮髯,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試觀我戰(zhàn)。”兗默然不悅。麾東軍先進,張元徽將千騎擊周右軍。合戰(zhàn)未幾,右軍潰。步兵千馀人解甲呼萬歲,降于北漢。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zhàn)。太祖皇帝時為宿衛(wèi)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zhàn),無不一當百,北漢兵被靡。北漢主知帝自臨陣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元徽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北漢兵大敗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后周紀二》,有刪改)【注】①指后周太祖郭威。②指宋太祖趙匡胤。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北漢主知帝自臨陣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元徽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北漢兵大敗
    B.北漢主知帝自臨陣/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元徽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北漢兵大敗
    C.北漢主知帝自臨陣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元徽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北漢兵大敗
    D.北漢主知帝自臨陣/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元徽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北漢兵大敗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駕,車駕晚出,古時帝王死亡的諱稱。類似用法還有“駕崩”“山陵崩”等。
    B.“將萬馀騎如晉陽”與《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的“如”意思相同。
    C.壬辰,可紀年月日,如紀年,則前一年是辛卯,后一年是癸巳。
    D.“過潞州不攻”和《項脊軒志》中“一日,大母過余曰”的“過”意思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與北漢軍隊的正面交鋒中,北周大軍被張元徽所敗,主將李筠逃歸上黨,據(jù)城自守。
    B.世宗認為,劉崇會趁后周太祖去世年輕的新主登基未久的大好時機親自率軍進攻后周。
    C.面對軍容整飭的北漢大軍,周世宗毫不畏懼,反而意志愈發(fā)堅決,騎馬親臨陣前督戰(zhàn)。
    D.在世宗冒死奮戰(zhàn)精神的感召下,趙匡胤亦身先士卒,快馬沖向北漢前鋒,大潰北漢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陽不勝而北,令均逐之,伏發(fā),殺令均。
    ②帝慮其遁去,趣諸軍亟進。
    (5)面對北漢軍隊的入侵,群臣為何阻止周世宗親征?請簡述。

    組卷:2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Ⅲ(本題共1小題,4分)

  • 8.欣賞豐子愷先生的漫畫《某父子》,描述漫畫內(nèi)容,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然后提煉漫畫的寓意。
    ?

    組卷:7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火花和浪花偶然會面了?;鸹▽π屡笥牙嘶ㄕf:“我們都能開出美麗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們是對親密的姐妹?!崩嘶紤]了一會兒,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認說:“從表面看,我們的確有些相像,但是我與波浪緊密相連,根植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開不??;而你只突出個人,所以總是一閃即逝。”
          浪花的對話給人深刻的啟示,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感悟?請就你的感悟?qū)懸黄恼隆?br />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3引用:4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