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年湖北省武漢市新洲一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六)

發(fā)布:2024/12/3 1:3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紅色經典之所以在當下受到追捧,是因為它提供了另外一種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頑強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視死如歸,是集體主義的責任擔當。以此為精神內涵,紅色經典建立起了一種進取、陽剛、開闊的美學風格。而這種精神力量和美學風格,正是今天這個時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紅色經典是“工農兵文藝”,作為共和國前期,以描寫人民革命斗爭歷史為主,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文藝作品,它們以幾千年來一直被忽略、被蔑視的底層普通平民為主人公,把他們塑造成英雄。我們可以認為,它傳導的也是一種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時的俯視平民、憐憫平民,而是平視加仰視。近距離的平視,使得平民特別是農民的日常生活以從未有過的細膩方式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只有像梁斌、浩然這樣真正熟悉農民、熱愛鄉(xiāng)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樣的深情描繪出蛤蟆灘、千里堤、白洋淀、東山塢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時代風云之時,也讓讀者感受到農民樸實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樂。朱老忠、蕭長春這些人物確實比實際生活中的農民更高大。但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為他們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他們仍然讓人感覺是活的人,而非提線木偶。
          紅色經典突出集體主義精神。“五四”對“個人”的發(fā)現(xiàn),其積極意義巨大,個體權利被尊重是現(xiàn)代性建設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關注個人、尊重個人并不等于個人利益至上、不講團隊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在如今的語境中也可轉譯為團隊精神。人既是個體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個體價值被重視是前提,集體主義、團隊精神則是對個體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超越。
          紅色經典以革命浪漫主義為主導,它傳導出一種非常獨特的力量?!都t巖》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謀,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超強意志力。紅色經典符合毛澤東關于文藝“高于生活”的美學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僅體現(xiàn)于主人公精神氣質的方面也表現(xiàn)在作品營造的藝術氛圍、美學境界的超越性:讀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靜不等于楊沫,或江華不同于馬建民,知道了真實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說里寫得那樣險峻、瓊海的“南府”有別于電影或舞劇里的境況,也還是喜歡陶醉于作品的藝術氛圍之中,因為作品將大家導入了一種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編自張江《紅色經典是精神的傳導》)
          材料二:
          海涅說:“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一樣?!?/bdo>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覺醒年代》的敘事線索,而其內在核心則在于思想的力量、覺醒的過程。這也是該劇能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覺醒,主要體現(xiàn)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從引領新文化運動、領導五四運動、探尋救亡之道,到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如果說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那么馬克思主義道路其實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經過艱辛探索、嚴肅思考之后的必然選擇。思想啟蒙猶如沖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給古老的中國帶來新生的希望。今天,對國家命運的嚴肅性思考、對知識分子應該承擔的思想性責任,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思考題和必答題。
          二是新人的覺醒。新文化運動主要目的在于啟發(fā)民智,這一目的的實現(xiàn)首先體現(xiàn)在青年學生的覺醒與成長上。趙世炎、毛澤東、周恩來等青年學生在新文化運動和《新青年》的啟蒙感召下,認識到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機,并逐步走上了馬克思主義道路。這種覺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反復的思考比較、甚至是實驗實踐的。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因信奉克魯泡特金的互助理論,聯(lián)合13人成立北京工讀互助社實驗小組,最終失??;而毛澤東也曾傾向于無政府主義的溫和改良,后來發(fā)現(xiàn)終是走不通,最終堅定了革命道路的選擇。因為一代新人的覺醒,馬克思主義的道路才成為了中國的道路。
          三是普羅大眾的覺醒。五四運動過程中,李大釗和陳獨秀意識到,“必須要讓民眾直接出來解決問題,光靠學生不行,必須要發(fā)動群眾,讓他們參與到改造整個社會的斗爭中來,中國才有希望”。后來在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的壓力下,北洋政府才沒有命令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由于李大釗等人的宣傳啟發(fā),以長辛店工人為代表的普通民眾正在覺醒,這個覺醒是五四愛國運動的重要成果,必將在未來產生驚天動地的影響。
    《覺醒年代》還塑造了一群個性鮮明的人物,不僅正面呈現(xiàn)了陳獨秀的革命先鋒形象,更還原了他作為“父親”“同事”的立體性與豐富性。這樣的“人設”拉近了領袖型、名流型人物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也更為可信可親。
    (摘編自曹巧蘭《火出圈的<覺醒年代>,為什么這么好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紅色經典擁有和當下許多文藝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學風格,因此深受受眾歡迎。
    B.紅色經典倡導集體主義而五四運動強調尊重個體權利,個體價值被重視是對個體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超越。
    C.紅色經典在人物形象、環(huán)境等方面的虛構,并不影響其傳導出的非常獨特的魅力,反而吸引讀者陶醉其中。
    D.五四愛國運動最終推動了廣大民眾的覺醒,李大釗和陳獨秀二人思想意識的逐步轉變,就是這種覺醒的典型例子。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紅色經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現(xiàn)為描寫平民時視角發(fā)生轉變,在作家身上表現(xiàn)為對平民及其所在環(huán)境傾注真感情。
    B.紅色經典中,有的農民形象經過藝術加工雖然變得高大,但讀來依然鮮活,是因為讓讀者感受到農民的樸實和真實。
    C.知識分子要有家國情懷,無論是在五四時期還是在當代,對國家未來的關注和思考,都應當是先進知識分子的重要任務。
    D.在思想覺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對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較和實踐,陳延年兄弟就不會最終堅定地選擇馬克思主義道路。
    (3)下列各項中,最符合“紅色經典”特征的一項是
     

    A.魯迅1918年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B.1959年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為線索,表現(xiàn)中國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C.葉圣陶1924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潘先生在難中》,講述了小學校長潘先生因軍閥混戰(zhàn)而舉家逃難時種種可笑又可鄙的行徑。
    D.2009年播出的電視劇《潛伏》,講述1945年國民黨情報人員余則成棄暗投明,成為潛伏在敵人軍統(tǒng)機關的地下黨的故事。
    (4)請從論證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劃線句子的作用。
    (5)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15引用:17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我在西南聯(lián)大的日子
    汪曾祺
          我在云南住過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準確地說,只能說在昆明住了七年。
          我們經?;顒拥牡胤绞鞘袃?,我們到南屏大戲院去看電影;去逛書店,看一本書,一看兩三個小時;逛旅畫店,逛茶葉店……我們每天經過、隨時往來的地方,還是大西門一帶。街雖小,人卻多,氣味濃稠。我們在街上閑看??促u木柴的,賣木炭的,賣粗瓷碗、砂鍋的,并且常常為一點細節(jié)感動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lián)大。
    萬里長征,
    辭卻了五朝宮闕。
    暫駐足,
    衡山湘水,
    又成離別,
    絕徼移栽楨干質,
    九州遍灑黎元血。
    盡菊吹弦誦在山城,
    情彌切……
    --西南聯(lián)大校歌
          日寇侵華,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被迫南遷,組成一個大學,在長沙暫住,名為“臨時大學”。后遷云南,改名“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簡稱“西南聯(lián)大”。這是一座戰(zhàn)時的、臨時性的大學,但卻是一個產生天才,影響深遠,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學之林,與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平列而無愧色的,窳陋而輝煌的,奇跡一樣的,“空前絕后”的大學。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聯(lián)大!
          西南聯(lián)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處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學校、祠堂。西邊是學生宿舍。土墻,草頂。
          土墻上開了幾個方洞,方洞上豎了幾根不去皮的樹棍、便是窗戶。挨著土墻排了一列雙人木床,一邊十張,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沒有的。兩個裝肥皂的大箱摞起來。既是書桌,也是衣柜。有的同學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窩。有些同學成天在一起,樂數(shù)晨夕,堪稱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來,幾乎等于不認識的。我和一位姓劉的歷史系同學就是這樣,我們倆同睡一張木床,他住上鋪,我住下鋪,卻很少見面。他是個很守規(guī)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時作息。我是個夜貓子,每天在系圖書館看一夜書,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寢時,他已經在校園樹下苦讀英文了。
          大路的東側,是大圖書館。這是新校舍唯一的一座瓦頂?shù)慕ㄖ?。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門外“搶圖書館”--搶位置,搶指定參考書。大圖書館藏書不少,但指定參考書總是不夠用的。更東,是教室區(qū)。土墻,鐵皮屋頂(涂了綠漆)。下起雨來,鐵皮屋頂被雨點打得乒乒乓乓地響,讓人想起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這些教室里面放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這種椅子的好處是不固定,可以從這個教室到那個教室任意搬來搬去。吳宓先生講《紅樓夢》,一看下面有女生還站著,就放下手杖,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學就也趕緊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寶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吳先生才開始講。
          聯(lián)大師生服裝各異,但似乎又有一種比較一致的風格。女生的衣著是比較整潔的,上課時軍閥商人家的小姐也不會穿得花里胡哨。男同學絕大多數(shù)是藍布衫、長褲。幾年下來,衣服破舊,就想各種辦法“彌補”,如貼一張橡皮膏之類。有人褲子破了洞,不會補,也無針線,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結了一個疙癟,這樣的疙癟名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殘破了。聞一多先生有一個時期穿了一件一個親戚送給他的灰色夾袍,式樣早就過時,領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云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有一個女生從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經黑了,路上沒有人,她聽到后面有梯里突魯?shù)哪_步聲,以為是壞人追了上來,很緊張。
          回頭一看,是化學教授曾昭倫。他穿了一雙空前(露著腳趾)絕后鞋(后跟爛了,提不起來,只能半趿著),因此發(fā)出梯里突魯?shù)穆曇簟?br />      大學生大都愛吃,食欲很旺,有兩個錢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帶來的盤纏尚未用盡,有些同學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處吃館子。錢逐漸用完了,吃不了大館子,就只能到米線店里吃米線、餌塊。到連吃米線、餌塊的錢也沒有的時候,便只有老老實實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飯是“八寶飯”,通紅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常備的是鹽水煮蕓豆,還有二種,“魔芋豆腐”為紫灰色的,爛糊糊的淡而無味的奇怪東西。有一位姓鄭的同學告誡同學:飯后不可張嘴--恐怕飛出只鳥來!
          云南人對聯(lián)大學生很好,我們對云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比較明顯的、普遍的影響是在教育方面。有些聯(lián)大師生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實事。聯(lián)大學生在中學兼課的很多,這對昆明中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學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獨立思考、學術自由的空氣,使他們?yōu)閷W為人都比較開放,比較新鮮活潑。這是精神方面的東西,是抽象的,是一種氣質,一種格調,難于確指,但是這種影響確實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摘編自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國作家》,有刪改)文本二:
          國家興難,哀鴻遍野,百無一用當真是書生嗎?是戰(zhàn)在沙場,還是守在后方讀書?一群書生幾經猶豫掙扎,最終趨向理性。中華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于是乎“讀書”有了一股子臥薪嘗膽的氣概,聯(lián)大學生們心中只有“擔負起國家興亡”的信念,風采奕奕唱著《畢業(yè)歌》:“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國家的棟梁;我們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掀起來了!8年時間僅僅只畢業(yè)三千余人,卻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雖處艱難年歲,這群師生卻是從心底給出了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他們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同情,只問初心,只問敢勇,無問西東。
    (摘編自《西南聯(lián)大?最困難時,往往最心懷美好》)文本三:
          沈先生在聯(lián)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chuàng)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三門課我都選了。沈先生關于我的習作講過的話我只記得一點了,是關于人物對話的。我寫了一篇小說(內容早已忘記干凈),有許多對話。我竭力把對話寫得美一點,有詩意,有哲理。沈先生說:“你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腦殼在打架!”從此我知道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普普通通的話,要盡量寫得樸素。不要哲理,不要詩意。這樣才真實。我也沒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獨感、荒謬感、絕望感。我寫不出卡夫卡的《變形記》那樣痛苦的作品,我認為中國也不具備產生那樣作品的條件。
    (摘編自汪曾祺《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部分回憶豐富多彩的市內生活,一方面呈現(xiàn)了西南聯(lián)大周邊人文氣息和生活氣息,另一方面襯托出西南聯(lián)大對作者的深刻影響。
    B.吳宓先生講課,為學生“搬椅子”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吳先生的修養(yǎng),而他的言傳身教、率先垂范也展現(xiàn)了西南聯(lián)大教師優(yōu)雅的君子風范。
    C.文章大量筆墨刻畫教授們衣著“殘破”,而描寫聯(lián)大人讀書的細節(jié)卻不多,這正是為了表現(xiàn)聯(lián)大人雖條件簡陋卻孜孜不倦做學問的志趣。
    D.結尾“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化用杜甫詩句“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重在表現(xiàn)西南聯(lián)大的精神氣質和自由與隨性的學術氛圍。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即《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被貶為黃州刺史后寫作的一篇小散文,抒發(fā)自己悵惘落寞卻又不甘沉淪的心緒。
    B.西南聯(lián)大校歌里唱到,將舉國棟梁之才移往艱苦偏遠的新疆,將其保護起來免受日寇的摧殘,這正是為了保全民族未來的希望。
    C.聞一多先生是19世紀中國愛國主義詩人,以《紅燭》《死水》《女神》等詩集,開一代詩風。他創(chuàng)作的著名,愛國詩篇《七子之歌》,響徹中華大地。
    D.卡夫卡是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宗師,他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zhàn)前后,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是他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
    (3)文本二中的“巨浪”是如何形成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原因。
    (4)如欲以“樸素為文”為主題,為《我在西南聯(lián)大的日子》寫一則文學短評,請列出評論要點。

    組卷:24引用:9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①   ?碳達峰是指在某一個時間點,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yè)、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jié)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xiàn)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②   ?提出碳中和要從氣候變化說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fā),影響深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嚴重,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等。高溫熱浪、極端強降水等氣象災害不僅造成經濟損失,更導致全球百萬人死亡。我國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由氣候變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诖吮尘?,2020年,中國政府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提出2030年前實現(xiàn)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的目標。
          ③   ?能源系統(tǒng)的結構轉型是實現(xiàn)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中國正在大力實施電能替代,加快以電代煤、以電代油。而電池儲能技術、太陽能光伏技術、太陽能燃料技術則是全球新能源領域研究最有發(fā)展前景的技術主題。
    (1)材料三個語段都以設問句開頭,請依據(jù)上下文補寫句子。每句不超過10個字。
    (2)如圖是重點國家碳排放總量情況。請結合上文信息,完成后面的題目。

    注:橫軸坐標是時間,縱軸坐標是排放總量。
    ①從表中“碳達峰”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發(fā)達國家:
     
    。
    ②從表中“碳達峰”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
     
    。
    ③從“碳中和”的年限比較:
     

    組卷:14引用:7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
          美育是一種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蔡元培
          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馬克思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所給身份完成寫作。
          ①班級計劃舉行“美育是一種剛需”主題演講活動,請以發(fā)言同學的身份寫一篇演講稿。
          ②學校校報“美育”專欄向同學們征稿,請你用筆名“子任”寫一篇文章向該專欄投稿。
          要求:任選一個寫作任務,結合材料,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5引用:4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