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傣族一中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①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商周的四言,到楚騷漢賦、漢魏樂府、隋唐律絕和宋詞元曲,可謂灼灼其華,蔚然大觀。千百年前的黃鐘大呂,至今猶縈繞在蒼穹。然而中國新詩在誕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它既沒能與國際接軌,又與中華古典詩詞曲賦的優(yōu)良傳統脫節(jié)、斷裂,割斷了傳承關系,令廣大讀者望其興嘆,最后只好棄之而去。中國新詩為何會處境“尷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話新詩至今未能構建審美規(guī)范,更無法達成審美共識造成的。無論是《詩經》中的“風、雅、頌”,還是楚辭、樂府、律詩、宋詞、元曲……不論其詩體形式怎么演變,但都是講究韻律的,作品都具有節(jié)奏美、旋律美和韻式美。由于白話“新詩”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胡適《談新詩》),自其誕生以來,便成為其發(fā)展的嚴重弊端和障礙。
          ③其次,是由某些詩人一味地強調詩體形式而忽略主題思想造成的。詩歌是文學形式美的一種體現,但形式美只是詩歌的美麗外衣而已。過分地強調詩體形式,從而否定主題思想的意義,如近年來所謂的技術主義、玄學派、立體主義、構成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樣,必將枯萎。
          ④最后,是由當代詩人在商品經濟時代的退縮和自閉造成的。同古典詩詞曲賦相比,當代詩歌在題材內容方面發(fā)生了較明顯的變化:其一,迫于現實社會生存的巨大綜合壓力和人類因物質文明進步而帶來的精神困惑,當代詩歌的內容越來越局限于私人性的東西,正日愈失去處理重大社會題材的藝術能力,這就使得它日愈減少獲得公眾關注的機會,而只有在少數未被現代社會物質化的心靈當中獲得知音;其二,隨著詩人們從社會文化中心退卻,科技英雄、商業(yè)英雄和娛樂英雄取代了藝術家的中心地位,詩歌越來越被推擠到社會的邊緣,詩人們成了一個不被社會關注的自我封閉、自我肯定、自我滿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體,這更加劇了他們的自閉傾向;其三,當詩人們精神的價值已經從崇高、純潔、美好、自然過渡到了喧囂、樂趣、庸俗、時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擾著詩歌界,詩歌的陣地越來越虛弱。
          ⑤面對這樣的時代背景,詩人們只有志存高遠,發(fā)揚中國新詩應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題內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時代,又在詩藝表現方面繼承并發(fā)揚中華傳統詩詞曲賦藝術,隨時代、社會、語言的變化而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讓中國新詩界盡快構建審美規(guī)范并早日達成審美共識。這樣,中國新詩才能夠既有技藝的美感,又有時代的氣息,還有歷史文化的內涵,并因此而融入中華詩歌的歷史長河之中,從而有機會成為新時期的經典詩歌作品而流傳于世。
    (選自《長空詩話》,有刪改)
    (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中國新詩在題材內容方面變化的一項是
     

    A.中國新詩越來越局限于私人性的東西,很少關注社會問題。
    B.中國新詩越來越狹隘,很少反映社會的主流。
    C.近年來出現了技術主義、玄學派、立體主義、構成主義等。
    D.質量上乘的詩歌越來越少,多數詩歌內容平庸。
    (2)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中國新詩處境“尷尬”的原因的一項是
     

    A.白話新詩至今未能構建審美規(guī)范,更無法達成審美共識。
    B.科技英雄和商業(yè)英雄、娛樂英雄取代了藝術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詩人一味地強調詩體形式而忽略主題思想。
    D.當代詩人在商品經濟時代的退縮和自閉。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中國是詩歌的王國,中華古典詩詞曲賦曾經有過令人驕傲的絢爛輝煌的歷史。
    B.白話“新詩”具有隨意性和不確定性,這成為其自誕生以來發(fā)展的嚴重弊端和障礙。
    C.在當今商品經濟時代,能忠實地堅守詩歌陣地的人越來越少,詩歌的發(fā)展江河日下。
    D.中國新詩只要注重與時代結合,并繼承發(fā)揚傳統詩詞曲賦的藝術,就一定能夠改變其“尷尬”處境。

    組卷:2引用:4難度:0.2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在敘事上采用了曲折復義的表達方式,明確說小說故事是假語存(賈雨村)、真事隱(甄士隱),在真假、有無、虛實之間,《紅樓夢》中有大量的藝術空白點,也就是“不寫之寫”。
    “不寫之寫”應該主要從美學修辭學上來理解。而不是從索隱或隨意聯想的角度來理解。遺憾的是,“不寫之寫”大多數情況被屬于歷史學范疇的考證或非文學立場的索隱派所籠罩。一部藝術作品,所能寫到的東西相對于無始無終、波瀾壯闊的生活來講總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不寫之寫”在“寫”和“不寫”之間有一個辯證關系。對于作家來說,“寫”什么是值得反復思量和推敲的,“寫”是主要的,是呈現給廣大讀者和觀眾的,是他們能夠直接感知和認知的,是直接訴諸讀者直覺經驗的。至于“不寫”,則屬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寫”喚起人們對“不寫”感知、認知,這對作家來說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技能,對閱讀來說不是輕易能獲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寫之寫”究竟該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寫之寫”,應該是服務于其藝術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藝術目的的。作家通過作品寫出來的東西,雖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識到它的整體,這才是“不寫之寫”。換言之,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筆觸不到的都叫“不寫之寫”,不是在閱讀過程中隨意生發(fā)、隨意聯想到的內容都是“不寫之寫”。
          從《紅樓夢》的文本舉例,如第三十五回寶玉與薛寶釵丫鬟鶯兒的對話。鶯兒笑道:“你還不知道,我們姑娘有幾樣世上的人沒有的好處呢,模樣兒還在次。”寶玉見鶯兒嬌憨婉轉,語笑如癡,早不勝其情了,那更提起寶釵來!便問道:“好處在哪里?好姐姐,細細告訴我聽。”鶯兒笑道:“我告訴你,你可不許又告訴她去?!睂氂裥Φ溃骸斑@個自然的?!闭f著,只聽外頭說道:“怎么這樣靜悄悄的!”二人回頭看時,不是別人,正是寶釵來了。既然這個秘密是鶯兒不能告訴寶釵的,此時在鶯兒和寶玉對話時當事人寶釵闖了進來,鶯兒當然不能當著寶釵的面給寶玉說了,況且是秘密呢。薛寶釵究竟有什么別人都沒有的好處,讀者也就無法知道了。這個“不寫之寫”,是永無直接答案的。不是寶玉以后沒有機會再向鶯兒求證求解,而是作者“不寫”了。
    “不寫”使文本具有了開放性,使我們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來豐富和確認,在閱讀理解中讓薛寶釵的性格豐富起來。而《紅樓夢》的敘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寫”了很多,“寫”又限定了我們的理解和聯想。薛寶釵有世上人少有的好處,作家為了讓你關注、揣摩他的藝術描寫,從設置懸念和激發(fā)閱讀動力與興趣來說,也是不會輕易直接告訴你的。急于求解問題的答案有,也沒有,鶯兒接下來要說的成為了文本的“空白點”,這就是“不寫之寫”的妙處。
          這樣的“不寫之寫”,構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確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為這些不寫之寫,是讀者可以根據上下文,根據對人物一貫的性格、行為邏輯、情感取向推測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說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從而使藝術具有含蓄雋永、味之無窮的韻致和品格。
    (摘編自孫偉科《<紅樓夢>中的“不寫之寫”》)材料二:
    《紅樓夢》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語言、情節(jié)的省略及“不寫之寫”等以外,還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創(chuàng)造出朦朧、模糊的藝術意境,從而增強了小說的空靈之美。例如:寶玉酒醉后要攆李奶媽,但被襲人勸住了,并沒有攆,而李奶媽卻說寶玉攆了茜雪。這看起來相矛盾,但實際是另起了頭緒,是將茜雪“攆出去”的一段情節(jié)通過“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讀者可任意馳騁自己的想象去推想這其中的緣由。張愛玲就認為茜雪是“負氣走的”,對此,倒是脂硯齋頗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說:“照應前文,又用一‘攆’字,屈殺寶玉。然在李媼心中口中畢肖?!笨梢姡髡吖P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畫了李奶媽形象,可謂“一石二鳥”。
          這正是空白的妙處。因為像這樣的情節(jié)若實寫了,不但容易使筆墨輕重不均,沖淡主調色彩,而且還使情節(jié)受到了限制,顯得死板不活。而這里運用以虛寫實、計白當黑的空白藝術手法,則使有限的畫面中生出無限煙波,創(chuàng)造了煙云模糊的意境,增強了小說的空靈之美。若通部中萬萬件細微之事俱備,《石頭記》真亦太覺死板矣。
    (摘編自曹金鐘《“矛盾”與<紅樓夢>中意境的創(chuàng)造手法》)材料三:
          ①半截話”更貼近生活的真實。
          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交流經驗的工具,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完整的一句話或多句話才能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思想,尤其在書面語中,語句殘缺被認為是語言中的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以口語表達時,“半截子話”很常見,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類經歷。這種有意無意地使用“半句話”而造成話語不完整,就出現了“半截話”現象。在很多時候,說一半,留一半,形式上看起來不完整,但在具體的語境下,對話雙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有時比完整的表達更具效果。文學作品既然源于生活,那么從理論上說,應該很早就出現了這種“半截話”現象。可惜的是,當口語轉化為書面語的時候,作者總要對生活中的口語加以整理加工,于是“半截話”現象在書面語中不見了蹤影。金圣嘆的高明之處正在于看到了生活中的這種表達方式,大膽地運用到《水滸傳》的評點中去,并把這種“半截話”現象稱之為“不完句法”。我們不知道曹雪芹是否受到金圣嘆的啟發(fā),但“半截話”現象在《紅樓夢》中不僅常見,而且運用得非常熟練,不論是“岔斷”式的“半截話”,還是“急收”式的“半截話”,亦或是“留白”式的“半截話”,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乏這樣的表達方式。曹雪芹在創(chuàng)作中從刻畫人物的需要出發(fā),故意使用了帶有特殊意味的殘缺語句,在看似語義未盡、表意含糊的辭面上細致地傳達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展現了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在貼近生活的真實的同時,具有了極高的語用價值和美學價值。
          ②“半截話”能提供廣闊的聯想空間。
    “半截話”說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聯想空間,接受者可以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補。如第九十八回對黛玉去世的一段描寫:
          紫鵑忙了,連忙叫人請李紈,可巧探春來了。紫鵑見了,忙悄悄的說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罷!”說著,淚如雨下。探春過來,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經涼了,連目光也都 散了。兩人正哭著叫人端水來給黛玉擦洗,李紈趕忙進來了。三人才見了,不及說話。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黛玉在紅銷香斷的盡頭拼盡全力呼喊寶玉的那“半截話”歷來被認為是高鶚續(xù)書的神來之筆。
          ③“半截話”具有含蓄蘊藉之美。
          含蓄蘊藉,是我國傳統美學的第一要義,為歷代詩人和文藝評論家所推崇。劉勰《文心雕龍?隱秀》中提到:“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fā)”。司空圖《詩品》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蘇軾則曰:“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梅圣俞也有“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之說。這些說法,字面不盡相同,但涵義卻大體一致,皆是對“弦外音”“味外味”的認可和贊賞。正如劉熙載《藝概》中所言:“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半截話”有著無比豐富的潛在信息量,它跟中國詩畫的空靈、輕淡和言語的含蓄、“意在言外”的美學意蘊是相通的,“半截話”修辭中的語義留白無疑是這種“無言之美”的極佳載體。
    (摘編自張璇《論<紅樓夢>人物語言之“半截話”修辭現象》)(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不寫之寫”體現了文本理解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辯證關系。
    B.描述寶釵的“好處”時所用的“不寫之寫”,巧妙引導了讀者對寶釵聯想的隨意生發(fā)。
    C.“不寫之寫”中“寫”的權力在作家手中,而對“不寫”的感知權卻在讀者手中。
    D.“不寫之寫”包括使用語言省略、情節(jié)省略和“半截話”等方式來創(chuàng)設意境。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則材料都從審美價值的層面上,分析了《紅樓夢》中留白寫法的藝術效果。
    B.材料一中提到紅學研究的考證派和索隱派對“不寫之寫”進行機械解讀,作者對這種理解持否定態(tài)度。
    C.材料二通過“寶玉醉酒攆李奶媽”的情節(jié),說明利用“矛盾”可以高妙地刻畫人物形象。
    D.材料三中作者引用劉勰等人的觀點是為了論證“半截話”中的語義留白是“無言之美”的最佳載體。
    (3)請簡要分析文本中設置的空白在讀者感受方面的作用。

    組卷:2引用:1難度:0.5
  • 3.閱讀,回答問題。
    一團美玉似的敦煌
    阿來
          對我來說,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地方,那樣反復閱讀在心,又從未身臨其境。不是沒有機會,而總是覺得要再做準備,再做些準備。這個地方,就是敦煌。這次因為不能推辭的活動,不得不上路了。
          今年又重讀唐代的邊塞詩與涼州詞,讀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記錄,讀林則徐和謝彬的西行日記。其間敦煌這個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當然,還有那些傳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跡。
          還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這條曾經的國際大通道上出現過,那么多不同的語言在這個時空中響起過。他們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語言嘶喊;他們交易,用那些語言討價還價;他們和親通婚,用那些語言歌唱。他們傳播并接納彼此的文化……
          有記載說,張騫通西域發(fā)現中亞的汗血寶馬時,發(fā)現一種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國沒有的苜蓿。于是,他從大宛國帶回苜蓿種子,還有如今廣泛種植的葡萄。這些植物已然改變了中國大地的面貌,也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
          飛機下降,敦煌在望。我從舷窗俯瞰,看見過去稱為南山的祁連,積雪的山峰,綿延的山脈。雪水順著清晰的溝岔流下,有些流進了綠洲。這時,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點,只是專注地眺望著雪山水澆灌的綠洲。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親手觸摸到融雪水滋潤的綠色,要到綠樹環(huán)繞、田疇整飭的綠洲上走走看看。
          一下飛機,我就走向綠洲。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園,看到了剛過花期的苜蓿草。兩千年過去,它們已經從漢代皇家宮苑中種植的西方異草,逸生為尋常的野生植物。
          敦煌此地,即便不從復雜的歷史、文化、語言尋找入口,就是從一株野草閑花、一種看似尋常的植物入手,其蘊含也是如此豐富。我走過一些麥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園,灌溉這片綠洲的渠水在白楊樹蔭涼下嘩嘩流淌,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
          西域的植物經過敦煌東來中國。中國的植物也借由絲綢之路,經過敦煌去了世界。美國人勞費爾著的《伊朗中國編》就說道,中國的桃和杏就是借由這個通道傳到了外國。勞費爾說:“盡管出產野杏樹的地帶從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遜加里亞,蒙古東南部和喜馬拉雅山,但中國人從古代起就最先種植這種果樹,這卻是一件歷史事實?!?br />      晚上,在酒店吃著醒酒的瓜,又想起這些汁液甘甜的果實的來歷,想起它們對不同自然條件與文化習慣的適應,想起因此而起的品種改良與增加。更想起它們的流布,敦煌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中轉站,是一個國際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轉站。
          這里發(fā)生的故事,不止有不同族群間的流血沖突,不只是不同文化在生存競爭中一較高下,還有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最終的結果。
          第一個敦煌之夜,我把一些涌入腦海的零碎想法記在紙上。
          馬可?波羅曾經寫下他在中國見到的造紙方法:“取下某一種樹的皮,其實就是桑樹,葉子是喂蠶用的。這種樹非常多,到處都是,所取下來的是樹里面的木質與外面厚皮之間的白色薄皮,把這薄皮制成很像紙張的東西,但卻是黑色的。紙張造好時,便裁成大小不同的塊。”馬可?波羅記載的紙,不是普通的紙,而是用于制造紙幣的紙。
          其實在更早的唐代,敦煌這個地方就開始造紙了。敦煌文書里就有多則涉及到造紙匠人的記載。
          短暫的兩天多時間,我要離開敦煌了。下午四點,飛機起飛。這一回,我只看著那片綠洲,那些蓬勃生長的樹,那些圍繞著村莊的田疇,水渠和道路將田野擘劃出規(guī)則的圖案。飛機向東飛去,而太陽正在沉向西方的地平線,終于,地面的綠色消失了,消失在西斜的太陽放出的萬道金光中。
          如此,敦煌在我心中已是一個綠意蔥蘢的具體存在。
          在與中原隔絕的歸義軍時期,為表達對故國的忠心與向化,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諸國,向宋進獻美玉。那時用的一個關于玉的計量單位是團。公元924年,“沙州曹議金進玉三團”。932年“沙州進玉三十六團”。965年,“甘州回鶻可汗,于闐國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獻玉五百團”。
          當敦煌漸漸從視線中消失時,我依然注視著綠洲上的綠,任憑那綠意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遙遠。這時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塊美玉,綠意漾動,懸掛在黝黑、赤紅、金黃的色塊相互交織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東來西去的植物染綠的最美的美玉一團!
          再見,敦煌!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當初敦煌之旅沒有成行的原因,是他對敦煌的歷史、文化等相關知識了解不夠,對其認識有諸多遺漏。
    B.中國的植物經過敦煌傳到了世界,張騫也帶回了西域的苜蓿草、葡萄等,這些植物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
    C.作者是從中外文學作品中了解敦煌的,歷史上有很多民族在敦煌交往,有很多不同的語言文化在此交融。
    D.文章多次寫到了綠色,可見作者對敦煌的綠色印象之深,綠色不單指顏色,更主要指敦煌蓬勃發(fā)展的活力。
    (2)請從內容、結構、手法等方面簡要賞析文章的最后兩段。
    (3)文章的標題“一團美玉似的敦煌”有哪些含義?請結合文章簡析。

    組卷:0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山水畫與古代園林建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傳統山水畫中,畫面的主次關系是很講究的,如果喧賓奪主,畫面就會混亂、平板。因此,山水畫在構圖時,首先要
          古典園林的整體布局也很講究建筑和空間的主從組合,通過對比實現主次分明、多樣統一的效果。
          中國傳統山水畫最忌將主題和盤托出,主張以含蓄的方式來表達畫面的中心思想。把握好這個火候, 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長松仙館圖》,畫面下方近水的巖石與長松交錯,在郁郁蔥蔥的崇山峻嶺中有兩處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傳達了“善藏者來始不露,善露者來始不藏”的意趣。
          中國古典園林為表達園景意境的深邃,也會把某一景物通過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產生 。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請用兩個否定句概括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特點。每句不超過10個字。

    組卷:6引用:4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9月是開學季,很多人帶著對大學的憧憬邁入校園。在清華大學2021年開學典禮上,一段開學演講走紅。教師代表梅賜琪沒有講成功,而是講失敗。他說:我發(fā)現,真正伴隨著我們成長的,一直都是對于失敗的恐懼或者失敗本身。我特別想跟各位同學分享的是失敗在大學生活中可能發(fā)揮的幾個功能。首先,失敗會讓你看見自己能力的邊界。第二,失敗會讓你看到輸贏之外的風景。第三,失敗很有可能讓你看到個人以外的世界。
          梅賜琪老師認為,與成功相比,失敗能帶給人更多可能性。對此,你怎么看?請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1引用:6難度:0.3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