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陜西省延安中學高一(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7/27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費孝通先生的《鄉(xiāng)土中國》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了鄉(xiāng)土社會的特征,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鄉(xiāng)土社會的人際關系與社會變遷原理,是一本引導我們觀察社會、研究人事、學習表達的重要學術著作。
這本書有一個論題核心,這個核心就是:村落。鄉(xiāng)土中國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章《鄉(xiāng)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個特色,即土地屬性、人空關系固定、熟悉社會,這三個特征決定了鄉(xiāng)土社會的其他屬性。
《文字下鄉(xiāng)》與《再論文字下鄉(xiāng)》,實際上不是談文字的問題,而是分析“熟悉社會”的基本內(nèi)涵:前者談人與空間的關系,村落社會是面對面的社群,無空間阻隔,無需文字;后者談人與時間關系,人具有記憶能力,憑此可以口口相傳,直接準確,也無需文字。
接下來,作者從三個角度來闡釋鄉(xiāng)土社會的基本內(nèi)容。
角度一: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和人的關系。主要包括《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等四個章節(jié)。據(jù)我知見,這四個章節(jié)的層次并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差序格局》是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角度來探討人與人的關系的,在這個“圈子”里,個人是圓心,以此為起點向外輻射狀展開,就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這個圈子是單向性發(fā)展關系的結果,這樣的社會極為復雜,因為每個人都有若干圈子,如何來協(xié)調統(tǒng)籌這些圈子,那就是東方與西方最大的不同之處:我們擁有一個籠統(tǒng)性的道德觀念來統(tǒng)領,這就是《系維著私人的道德》的內(nèi)容。這一章節(jié),是與差序格局的社會形態(tài)緊密相關的,但從論述角度來看,與上下章節(jié)稍嫌不夠協(xié)調。《家族》是從村落的團體組織角度分析人與人的關系,而《男女有別》則是對這一團體的特征作出剖析。
角度二:維護社會關系的原理。主要包括《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tǒng)治》四個章節(jié)。通過前面的分析,在我看來,如果把《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一章放到這一部分似乎更合適,因為這一部分主要是從維護鄉(xiāng)土社會這一視角展開研究的。
《禮治秩序》一章先總體上論述維護鄉(xiāng)土社會安定的基本工具就是“禮”,具有儀式感的“禮”讓鄉(xiāng)土社會從人的內(nèi)在精神上接受約束,接受這個約束的前提是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的需要。《無訟》則從禮與法的對比中透視鄉(xiāng)土社會傳統(tǒng)禮法的特殊性。《無為政治》從“橫暴權力”“同意權力”的實施條件出發(fā),提出鄉(xiāng)土社會不具備“橫暴權力”所需要的經(jīng)濟要求,也不具備“同意權力”所需要社會分工前提,于是,鄉(xiāng)土社會淪為“無為而治”的狀態(tài)最后的《長老統(tǒng)治》則指出維護鄉(xiāng)土社會的主要因素是教化,這一部分則清晰地剖析了鄉(xiāng)土社會得以穩(wěn)定存在的原因。
角度三:鄉(xiāng)土社會變遷的本質分析。鄉(xiāng)土社會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變化,作者從《血緣與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三個層面剖析了鄉(xiāng)土社會變遷的根本原因?!堆壟c地緣》,指出依靠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鄉(xiāng)土社會在慢慢地向適應商業(yè)化社會需要的地緣關系轉變;《名與實的分離》,則指出維護鄉(xiāng)土社會穩(wěn)定的長老統(tǒng)治因不能滿足人的生活需要而被加以“注釋”,而這個“注釋”讓長老統(tǒng)治徒有其名而不具其實。最后從人的欲望與生存在從相洽“印合”狀態(tài)將慢慢走向自覺的“需要”的規(guī)劃的社會形態(tài)中去,鄉(xiāng)土社會依靠欲望去生活的狀態(tài)也要慢慢離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本書也是基本按照闡釋核心概念、梳理人與人社會關系特征、探討維護社會關系的方法、指出鄉(xiāng)土社會的變遷因素這樣一個邏輯順序展開的,邏輯結構非常嚴密。整本書閱讀,首先應該把這個整體框架理清楚,胸有整本書才能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閱讀意識,通達全書的脈絡才能從任何一個章節(jié)入手皆可自然圓通。
(摘編自孫晉諾《<鄉(xiāng)土中國>的邏輯框架》)(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一本學術著作,費孝通的《鄉(xiāng)土中國》為了解鄉(xiāng)土社會的特征提供了重要參考。
B.雖然《文字下鄉(xiāng)》與《再論文字下鄉(xiāng)》分析的內(nèi)容基本一致,但是選取的角度不同。
C.孫晉諾從研究視角出發(fā),認為《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一章與上下章的銜接不夠協(xié)調。
D.《禮治秩序》認為“禮”讓人在接受精神上的約束后,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的需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據(jù)我知見”“在我看來”等語,對觀點表述作出限制,立論審慎。
B.文章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論證了每個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C.文章多次征引《鄉(xiāng)土中國》里的一些概念,通過對其進行解釋,推進論述。
D.文章對費孝通著作的評述,既有整體概括,又有具體分析,二者相互結合。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晉諾闡釋《鄉(xiāng)土中國》的邏輯框架,既立足于原文,又體現(xiàn)出了學術批判的精神。
B.對于如何協(xié)調統(tǒng)籌自己的“圈子”,東方因為有道德觀念的統(tǒng)領,從而效果優(yōu)于西方。
C.《鄉(xiāng)土中國》從理論的角度去研究鄉(xiāng)土社會,本文作者對該書的整體結構表示認可。
D.在整本書閱讀的背景下,孫晉諾認為只有理清書本結構,才能擁有良好的閱讀意識。組卷:4引用:6難度:0.5 -
2.實用類文本閱讀,回答小題。
材料一:
人的生活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學習的能力。他的行為方式并不固執(zhí)地受著不學而能的生理反應所支配。所謂“學”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為的行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過程?!皩W”的方法是“習”。“習”是指反復地做,靠時間中的磨煉,使一個人慣于一種新的做法。因之,學習必須打破個人今昔之隔。這是靠了我們?nèi)祟惖囊环N特別發(fā)達的能力,時間中的橋梁——記憶。
在動物學習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說它們有記憶,但是它們的“記憶”是在簡單的生理水準上。一個小白老鼠在迷宮里學得了捷徑,它所學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應。和人的學習不相同的是它們并不靠一套象征體系。人固然有很多習慣,在本質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宮一般的,但是他卻時常多一個象征體系幫他的忙。所謂象征體系中最重要的是“詞”。我們不斷地在學習時說著話,把具體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應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詞來表現(xiàn)的。詞,使我們從特殊走上普遍,在個別情境中搭下了橋梁;又使我們從當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橋梁。從這方面看去,一個動物和時間的接觸,可以說是一條直線的,而人和時間的接觸,成了概念,也就是詞,卻比一條直線來得復雜。他有能力閉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當前”中包含著從“過去”拔萃出來的投影,時間的選擇累積。
在一個依本能而活動的動物身上不會發(fā)生時間上阻隔的問題,它的壽命是一連串的“當前”,誰也不能剪斷時間,像是一條水,沒有刀割得斷。但是在人卻不然,人的當前是整個靠記憶所保留下來的“過去”的累積。如果記憶消失了、遺忘了,我們的“時間”就可說是阻隔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材料二:
習近平主席在談到學習時說:學習和思考、學習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合稱“學問思辨”,“篤行之”叫作“身體力行”,加到一起,就是學以致用,就是博學篤志,志篤力行。對于“博學而篤志”,程子分析說:“學不博則不能守約,志不篤則不能力行?!睂W問不通達、見識不廣博,就缺乏明確志向的樹立;志向不確立、價值觀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實行。
有時候人們在價值沖擊中會東倒西歪人云亦云、在社會染缸中會左搖右晃隨波逐流,就是因為所學不真、所問不清、所思不深、所辨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篤、所為不定,一受波動就迷亂、一受蠱惑就昏聵。而“學問思辨”透徹明晰的人,“身體力行”才會篤定有力,才會堅定成熟,才會持之以恒。
“學問思辨”,是長期的功夫??v使是古代的帝王,坐擁四海、號令天下,也深知學海無涯,因而十分看重經(jīng)筵日講制度,也就是請學士為皇帝講學授課,或研讀經(jīng)史,或論辯政事。在明代,“日講”是每日一小講,“經(jīng)筵”是每旬(十天)一大講。而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帝縱在征討三番、戰(zhàn)事不斷的憂患期間,也依然堅持著每日進講的課程學習。正如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好學才能明智。
“身體力行”,這就是孔子接下來又說的“力行近乎仁”,能把正確的理論、智慧的學問切實落到實處、用于實踐,并且無論社會洪流如何起伏、人心思想如何動蕩,都堅定不移地去推行、去踐行正道,去授惠于人,這才是有仁有義的做法,這才是博學篤行的完整。
有些人只顧閉門讀書或者學而不通,只把學問用在了第一個階段而沒能躬行實踐、沒能篤定堅守、沒能行之以忠,那么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了,而“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就是“篤行之”的意義。
(摘編自《習近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光明網(wǎng))材料三:
在“停課不停學”的背景下,我國開展了一次史無前例的、超大規(guī)模的教育實踐——全線?全員?居家在線學習。這一實踐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形式的遠程教育,它的三個特點每個都蘊含著巨大挑戰(zhàn)。“全線”指所有的教學流程、管理流程、教研體系都在線上完成,涉及這些關鍵管理要素重構;“全員”指每位教師和學生都要以在線方式開展教與學,涉及網(wǎng)絡帶寬、長期使用電腦或電子產(chǎn)品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問題;“居家”指學生在各自家中完成學業(yè),對于一直通過他律開展學習的孩子而言,涉及自主與自律能力的挑戰(zhàn)。
居家在線學習,因為少了在途時間,獲得知識更便捷、省時、省錢,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厚愛。在線教學實踐,通過使用前沿技術帶來了更好的教學互動與體驗,打破了諸多思維定式,孕育了未來教育的諸多創(chuàng)新可能。
(摘編自《居家在線學習啟迪未來教育創(chuàng)新》,《中國教育報》)(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的生活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學習的能力。他的行為方式不受不學而能的生理反應所支配。
B.人類的學習過程和小白鼠走迷宮是一樣的,都是憑借記憶打破今昔之隔,從而找到新捷徑,養(yǎng)成新習慣。
C.人和時間的接觸是很復雜的,人的“當前”中包含著從“過去”拔萃出來的投影,時間的選擇累積。
D.人靠“記憶”留住過去,打破時間阻隔;而其他動物因為不存在時間阻隔問題,所以只存在簡單記憶。
(2)下列對三則材料內(nèi)容的概括,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闡述了學習的原理。作者認為學習的原理是模仿和反復地做,而人類的學習又有別于動物,可以在個別的、片刻的情境中獲得普遍的、對于未來的認知。
B.材料二闡述了學習的步驟。作者認為學習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過程,即博學、篤志、力行。
C.材料三闡述了學習方式的變革。作者重點闡述了“停課不停學”的背景下,全線?全員?居家在線學習的偉大教育實踐。
D.三則材料有密切聯(lián)系,第一則分析運行機制,第二則重在闡述方法,第三則著眼發(fā)展趨勢,對重新認識學習有重要意義。
(3)現(xiàn)代社會提高學習能力的關鍵是什么?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概括。組卷:9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聽聽那冷雨(節(jié)選)
余光中 ①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里來的。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②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nèi)f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云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③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競發(fā)出草和樹沐發(fā)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
④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jīng)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⑤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鱗鱗千辮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wǎng),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跋掠炅?。”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shù)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⑥在日式的古屋里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聽臺風臺雨在古屋頂一夜盲奏,千尋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來,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蝸殼上嘩嘩瀉過。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墻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瀨瀉過,秋意便彌漫日式的庭院了。
⑦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蒙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臺北你怎么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F(xiàn)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墻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jīng)》的韻里尋找?,F(xiàn)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⑧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xiāng)白雨的祝福,或許發(fā)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jīng)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選自《聽聽那冷雨》,2019年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注】作者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散文《聽聽那冷雨》。1992年,他回大陸訪問。
(1)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這篇散文以聽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縱的歷史和縱橫交錯的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意象密集、描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意境。
B.文章先后四次重復了“聽聽那冷雨”這句話,但毫無拖沓、累贅之嫌,它猶如纏綿的雨絲,婉轉凄清,浸潤了文章的字里行間。
C.文章描繪出了一幅豐富多彩、奇妙無比的雨景。在作者筆下,雨雖缺少觸覺感,卻能看得見其形,聽得到其聲,聞得到其味。
D.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開聯(lián)想,由雨想到寫雨的漢字,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題。
(2)賞析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3)結合文章探究“冷雨”的意蘊。組卷:6引用:1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
-
9.閱讀下面的語段,仿照畫線部分內(nèi)容,續(xù)寫相關聯(lián)的語句。
藏與露是密切關聯(lián)的兩種處世態(tài)度和方式。 藏,就是隱藏、躲藏,藏在心中,藏在草野,藏在鬧市;藏龍臥虎,藏的是才??;韜光養(yǎng)晦,藏的是鋒芒。所謂“大道無形”,善藏者智。組卷:1引用:1難度:0.6
五、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①評改試卷時,常常會聽到任教數(shù)理化等科目的老師向語文老師抱怨:“學生連題目都讀不懂!審題不會‘咬文嚼字’怎么會做題?”
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鐘南山院士近日與大家分享學習體會:“學好語文最關鍵,學好語文才能對事情進行分析,進行綜合和總結?!?br /> ③最近,由武漢發(fā)布的32張抗疫感恩海報獲得了無數(shù)點贊?!跋聜€煙花三月,一同登樓望春風”“八閩來助,江城有福”……32處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讓人覺得美好又充滿希望。
④外交部發(fā)言人耿爽回應美方詆毀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贝嗽挒槊献铀?,意為做事不成功,就要從自身找原因。大批網(wǎng)友紛紛贊其“駁得好”的同時也感慨:“不學一點國學知識,中國話你都聽不懂!”
學生小陳經(jīng)常在班上宣揚語文學習無用論,作為小陳的同學,讀了上述材料,你對語文學習有何感想?請你寫一篇駁論文來反駁小陳。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切合身份,貼合情境;符合文體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54引用:29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