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每小題2分,共50分)

  • 1.李世民說:“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導致隋煬帝成為桀、紂的原因是( ?。?/h2>

    組卷:5引用:1難度:0.9
  • 2.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列各項制度由她創(chuàng)立的是( ?。?/h2>

    組卷:10引用:2難度:0.6
  • 3.如圖是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畫,為盛唐時期作品,它描繪的是(  )
    菁優(yōu)網(wǎng)

    組卷:41引用:1難度:0.3
  • 4.“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倍鸥Φ倪@首《憶昔》詩描繪的是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時的繁華景象?( ?。?/h2>

    組卷:6引用:7難度:0.9
  • 菁優(yōu)網(wǎng)5.杜甫有一句詩“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描述的工具如圖,使用它的好處是( ?。?br />①節(jié)能環(huán)保
    ②不限地域
    ③提高效率
    ④節(jié)省人力

    組卷:4引用:1難度:0.7
  • 6.據(jù)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jīng)、醫(y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這說明文成公主入藏(  )

    組卷:18引用:2難度:0.9
  • 7.“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這兩句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朝時期( ?。?/h2>

    組卷:14引用:2難度:0.8
  • 8.唐朝詩人王維在《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的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 ?。?/h2>

    組卷:10引用:1難度:0.7
  • 9.如圖反映的史實是( ?。?br />菁優(yōu)網(wǎng)

    組卷:6引用:1難度:0.8
  • 10.唐開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圓仁來到今南通如東的國清寺,此后他走遍半個中國,研學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縣的熱情接待。這說明了唐朝( ?。?/h2>

    組卷:38引用:64難度:0.7
  • 11.杜甫的詩《無家別》中有“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造成這種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h2>

    組卷:17引用:6難度:0.6

三、材料解析題(每小題8分,共40分)

  • 3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宋】沈括《夢溪筆談》材料二: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厘之差,生死系焉。
    ——【宋】趙汝適《諸蕃志》材料三:某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fā),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ruo,點燃、焚燒)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元】脫脫等《金史》(1)上述三段材料記載的是我國古代宋元時期的哪三項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
    (2)上述發(fā)明創(chuàng)造對人類文明發(fā)展起了什么作用?
    (3)從上述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學習古人的什么精神?

    組卷:0引用:1難度:0.3
  • 3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澎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tǒng)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
    ——【元】汪大淵《島夷志略》材料二:宣政院掌釋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
    ——摘編自《元史》(1)據(jù)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巡檢司”負責管轄哪些地區(qū)?這說明了什么?
    (2)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宣政院主要管理什么?它說明了什么?

    組卷:7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