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第7課 秦腔》2021年同步練習卷(5)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語言表達與運用

  • 1.對下列句子使用修辭手法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br />①墻面上用白的與玫瑰紅的大理石砌成素樸的方紋,在日光里鮮明得像少女一般。
    ②風邊走邊唱,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她還不時撿起幾片落葉,一會又輕輕把它放下。
    ③等到那角色猛一轉(zhuǎn)身,一聲高叫,戲園屋頂上的瓦片也被震得嘩啦啦作響。
    ④這清冽的泉水,養(yǎng)育我們,同時也養(yǎng)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
    ⑤那山靜靜地佇立在那里,不言不語,風來云去,閑情自若。
    ⑥秦腔《伐董卓》在梁莊上演的時候,整個劇院擠得連根針也插不下。
    ⑦樹上的花朵,被雨水這么一淋,好像卸了妝似的,傷心地哭了起來。
    ⑧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來了,全場人的脖子也全拉長了起來。
    ⑨古今真樂府,天地大梨園。

    組卷:47引用:10難度:0.9
  • 2.在下面一段話空缺處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br />半畝方塘,一灣溪水,均會引起小小說作者的注意。一些常人易于_____的 小事,在作者看來可能天生就是寫作的素材。這樣的材料并非____的,它的 獲得往往帶有偶然性,并且往往要_____一段時間,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這件小事的意義。這就是創(chuàng)作的“禪機”。

    組卷:35引用:8難度:0.9

二、現(xiàn)代文閱讀

  • 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岐山臊子面
    紅柯
          陜西地界,吃面必吃臊子面,西安以及各縣鎮(zhèn)到處都是岐山面館,因此原產(chǎn)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民俗村大多在周公廟附近。那個偉大的周王朝肯定與吃喝有點關(guān)系,周武王揮師東進、逐鹿中原,除憑借政治口號以外,臊子面、鍋盔、面皮具有極大的號召力。
          到秦始皇時代,關(guān)西大漢就成了讓山東六國瑟瑟發(fā)抖的虎狼之師。已經(jīng)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紀錄還保持在六七十碗:一個人一頓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飯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漢唐那個英雄時代陜西人的飯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臉盆大的頭盔,牛筋一樣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長面條,又辣又酸又燙,跟化開的鐵水一樣的湯澆到面上。湯是不喝的,回到鍋里不停地輪回往返,次數(shù)絕對在六七十以上。吃了面,血就熱起來,眼睛跟臉紅得噴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聲號令,人的原始血性剎那間就爆發(fā)出來了,這就叫氣壯山河。陜西人的黑老碗絕對是古代武士頭盔的變形,周人秦人從岐山出來揮師東進,漢人唐人延續(xù)這個偉大的傳統(tǒng),東出潼關(guān)后,又開鑿西域。他們的祖先本來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東至潼關(guān)的八百里秦川把他們從牧人變成了農(nóng)民,從牧草到莊稼,這種奇妙的轉(zhuǎn)折并沒有減弱他們馳騁大地的勇氣和想象力。依然是巨大的青銅和鐵的頭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亞細亞,汗血馬、苜蓿、葡萄跟麥子、谷子長在一起,秦腔跟十二木卡姆(注)連在一起。張騫等孤膽英雄就沒有那么多講究了,死面餅子和羊肉往銅缽鐵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爛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圓了,拍一拍跟鼓一樣嘭嘭嘭,可以撐到天黑。羊肉泡饃絕對是戈壁沙漠的產(chǎn)物,一天只吃一頓,人成了駱駝。
          周人是比較講究的,即使征戰(zhàn)也不能急吼吼,一定要從容大方。臊子面湯寬,讓人覺得奢侈,頭盔那么大一碗湯,碗底就一筷頭面條??蛇@一筷頭面條又長又筋又燙,一沾嘴唇,人就急速吞咽,就發(fā)出哨子一樣的噓噓聲,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要用盤上,大木盤里十幾碗,一個女子端著,吃一碗遞一碗,跟轉(zhuǎn)盤機槍一樣。我小時候親眼見過十幾個小伙子吃筵席,大鐵鍋不停地煮面煮湯,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還是跟不上,小伙子們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因此紅事白事,總要提防村子里虎狼般的壯漢。這種飲食啟蒙對一個鄉(xiāng)村少年來說非常重要。臊子面的湯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豬肉切碎,慢火爛一小時,跟燉東坡肘子差不多。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讓豬肉爛成糨糊狀,肉有一股濃烈的酸辣香味,湯也是酸辣味的。一層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見大巫。我七八歲的時候吃豬肉傷了脾胃,再也不吃豬肉了,吃臊子面只吃一兩碗,幾乎是嬰兒的飯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這樣有多狼狽,一個人吃不成飯,誰都瞧不起你。
          我的外婆是一個鄉(xiāng)下老太太,外孫吃不動飯她著急呀,心里急,臉上看不出來。她慢條斯理地對我講她輝煌的過去。農(nóng)村婦女所有的輝煌就是廚房,有米沒米必須讓煙囪冒煙,而且要冒得筆直雄壯。在她的講述里,臊子面的面條是青色的。案板上,面被搟開,又揉到一起,再搟開,再揉,再搟,面粉的筋絲全被拉開了,營養(yǎng)全都出來了,煮熟后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見對面的人影,跟玻璃一樣,客人們吃到二三十碗的時候,總要站起來松松腰帶,放開肚子再吃十幾碗……我還記得六十多歲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樣子,我的口水咽到咕咕叫著的肚子里,我都聞到了又濃又尖的酸辣味道,跟夢幻一樣。在夢幻的后邊,外婆真的到廚房去操作了。仿佛在童話世界里,我聽到和面的聲音,揉面的聲音,我看見面被搟開了,跟被單一樣一次次展開,白面變成青面,沿著搟面杖被切成細絲,酸辣湯味彌漫了屋子,彌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十二歲,我一口氣吃了三十五碗。外婆用雞肉做的臊子。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吞吃面條的噓噓聲。
    (有刪改)(注)十二木卡姆:維吾爾族一種大型傳統(tǒng)古典音樂,匯集歌、詩、樂、舞、唱、奏于一身。
    (1)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岐山臊子面為切入點,主要從吃面用的碩大餐具,陜西人的飯量,臊子、面湯、面條的做法等幾個方面展開內(nèi)容。
    B.作者猜想,周武王逐鹿中原,還可能利用了臊子面等特色食物對士兵的吸引作用,這樣寫是為了表現(xiàn)臊子面的巨大吸引力。
    C.文章寫岐山臊子面的大碗、寬湯、耐嚼耐咽,寫人吃面后的氣壯山河等,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陜西人的英雄氣概和豪爽情懷。
    D.文章寫十幾個小伙子吃筵席時出主人洋相,面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意在表現(xiàn)當?shù)厝穗m然“講究”,但仍然存在一些粗陋民風。
    (2)下列對文章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選擇一種地方特色名吃為切入點,來表現(xiàn)秦地的風俗人情以及秦人的性情和精神等,在立意構(gòu)思上與《秦腔》有相近之處。
    B.作者的思路游走在現(xiàn)實和歷史之間,揮灑自如,游刃有余,這種將現(xiàn)實與歷史融合起來的寫法,與《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有相同之處。
    C.作者在文中使用了比喻、夸張、排比、對偶、擬人等修辭手法,比喻句“我都聞到了又濃又尖的酸辣味道,跟夢幻一樣”是以實喻虛。
    D.作者介紹了陜西的特色飲食風俗和自己兒時吃面的記憶,生活氣息濃厚;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敘寫,使文章具有歷史文化底蘊。
    (3)文章以畫線句子結(jié)尾有何用意?請簡要賞析。
    (4)本文語言頗具特色,請結(jié)合全文進行賞析。

    組卷:30引用:6難度:0.5

三、對點寫作

  • 6.根據(jù)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項關(guān)于秦腔的保護與傳承的調(diào)查顯示,很多年輕人堅信秦腔不會消亡,雖然他們自己沒有學,但認為總有人會熱愛的。
          “總有人會”已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禪”,對此,你有什么樣的體驗或感悟?自擬題目,自定立意,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組卷:18引用:6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