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市馬永順中學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 1.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隨著傳統(tǒng)藝術熱逐漸升溫,習琴者日漸增多,這是好事。與此同時,人們也普遍存在著對古琴的“誤讀”,即認為古琴是一種表演性樂器,需要登臺演出。其實在古代,彈琴不僅是娛樂,更是人們借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精神的生活方式。因此古代社會對彈琴人要求很高:除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演奏技巧外,還要具備高度個人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
          以古琴演奏動作來說,要求“彈欲斷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覺”,與太極拳,傳統(tǒng)書畫異曲同工,看上去儒雅,簡靜,柔和,實則內里蘊含強大爆發(fā)力。如果彈琴動作幅度大,或許看起來“神采飛揚”,實則犯了彈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背離古琴文化意蘊。
    從古琴音樂特質來說,最重要的是其“靜美”之質。古琴音量不大,但聲音堅實、有厚度,猶如古代的磬或編鐘,具有“金石之聲”,散音厚實,按音悠長,音質內斂。當前的古琴演奏會,尤其是古琴與交響樂隊合作時,人們經常給古琴加上擴音技術,這也是對古琴音質特性的背離。歷史上,最早提出古琴“性極靜”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箋》中也提出“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審美思想。這份清凈恬淡正是古琴音樂區(qū)別于其他音樂的特性,追求“真空妙有”,追求更深遠的思想空間與藝術境界。
          古琴在當代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習琴者與傳統(tǒng)文化及傳統(tǒng)技法的割裂。琴自古與文人聯系在一起,孔子當年在杏壇教學時就弦歌不輟。清代徐祺進而將琴曲分為三個層次:悅耳,悅心、養(yǎng)心。悅耳易懂,而理解悅心進而養(yǎng)心的作品則需具備一定儒、道、禪傳統(tǒng)文化積累。禪宗對古琴音樂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宋代,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況》中說,“明心見性”是琴至高境界,其可貴之處在于將禪宗理念與古琴美學結合,從而使古琴音樂相對此前發(fā)生了質的飛躍,變得更為細膩,深刻,意境營造也更為形象化且富于哲理:講究陰陽和合,天地人諧和。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寫的就是一個人住在山上,以天地為家,以河流為腰帶,以高山為屏障,人完全跟自然、天地,宇宙融合為一,傳遞出精神世界的豁達,開闊和高潔。
          因此,要真正理解古琴,就不能滿足于一般意義上的悅耳動聽,還要了解傳統(tǒng)文化,對傳統(tǒng)琴曲哲理意蘊有所領悟。相應地,要真正彈好古琴,應該追求技、藝、道三者合一。追求琴道不是可以忽略技巧,而是要在掌握扎實演奏技巧、充分表現古琴音樂藝術性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如是,古琴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fā)展,才有真正根脈延續(xù),才有強健藝術生命力。
    (摘編自吳釗《古琴之美在文化》)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古琴,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一些學琴的人以登臺演出為學習目的,就是荒謬的事情了。
    B.和其他音樂相比,古琴追求的是“真空妙有”,以其音量不大但堅實有厚度的樂聲顯現出清凈恬淡。
    C.禪宗自從在宋代進入我國后,就對古琴音樂產生了影響,徐上瀛認為琴之至高境界是“明心見性”就是明證。
    D.要真正理解古琴,不能追求悅耳動聽,追求技巧,而要了解傳統(tǒng)文化,對傳統(tǒng)琴曲哲理意蘊有所領悟。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從指出當代人對古琴的“誤讀”這一社會現象出發(fā),進而鮮明地亮出觀點,最后點出古代社會對彈琴人的要求。
    B.文章主體部分從古琴的演奏動作、音樂特質以及在當代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三方面論述了古琴之美和文化的關系,三者是并列關系。
    C.文中以對《山居吟》曲子描寫的內容及傳遞出的信息這一事實論據的剖析,有力地論證了禪宗理論對古琴音樂的影響。
    D.文章的結尾,作者分別從理解和彈奏古琴的角度對當今的學習古琴之人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針對性強,更富有現實指導意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演奏古琴和打太極拳、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書畫一樣,從外到內都顯示儒雅、簡靜、柔和,重點不在于力量,這才符合古琴的文化意蘊。
    B.人們?yōu)榱藦浹a古琴音量的不足,在其與交響樂隊合作時往往對其使用擴音技術,卻沒有注意到這已背離了古琴的音質特性。
    C.無論是最早提出古琴“性極靜”的嵇康,還是從審美角度論琴的崔遵度,都注意到了古琴的清凈恬淡的音樂特性。
    D.在徐祺進看來,如果一個人不具備一定的儒、道、禪等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那么就不能夠真正理解那些悅心甚至養(yǎng)心的古琴曲。

    組卷:1引用:8難度:0.7
  • 2.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貧困作為一種古老的經濟現象,同時也是一種古老的文化,是一個典型的現代性問題。傳統(tǒng)社會相對現代社會來說物質匱乏、生產效率低下,但物質的匱乏造成的貧困現象與貧困文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貧困文化是貧困群體所擁有的一種亞文化,當這種文化沁入到了這個民族成員的血液和靈魂之中,就具有很強的韌性。
          當前,中國消除了延續(xù)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進入了后小康時代。雖說物質條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一種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適應文化卻沒有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并且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巨大阻力,制約著整個后小康時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增大了相對貧困治理的難度。
          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種主流,基督教將“貧困”作為一種“惡”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來消除這種“惡”。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是儒家倫理文化,而儒家倫理奉行的是一種“善”文化,并且通過官方正統(tǒng)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為主流。儒家思想家將“貧困”作為一種“善”,主張用“節(jié)欲”的方式來對付“貧困”,甚至將“貧窮”作為一種“美德”來進行歌頌。被統(tǒng)治者用來作為治國指導思想的儒家文化,將“貧窮”作為正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并將其頌揚為一種美好境界。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就浸淫在對貧困的這種認識和熏陶中?!柏毨А奔础懊赖隆?,成為一種精神鴉片,“安貧樂道”的“貧困文化”和“貧困觀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液中。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對待“貧困”的觀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貧困倫理”文化有過之而無不及。早期道教承襲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觀,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求人們守貧、苦行和守拙。佛教傳入中國后,儒道釋三者合流,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安貧樂道”的民族心理,“貧困文化”和“貧困觀念”的負面作用更加凸顯,很快得到中國民間和官方的認同,其安于貧窮、與世無爭的消極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儒道釋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貧樂道”的“貧困觀念”和“貧困文化”,對于調適中華民族群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產生了很強的正向激勵作用,使人們在面對貧窮落后的逆境和壓力時,仍然保持一種堅忍不拔、刻苦耐勞的品性,并能夠窮則思變,形成一種有效應對、適應與成長的心理機制。但是,這種“貧困文化”和“貧困觀念”僅契合農耕文明,適應生產力水平低下、工具簡陋和生產資料有限的時代文化。在這種貧困文化的熏染下,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形成了與現代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市場經濟時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會心理學認為,貧困心理基因是有記憶、有遺傳的。貧困文化基因中的這種韌性,無疑為消除了絕對貧困的后小康社會相對貧困的治理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增加了后小康時代相對貧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須未雨綢繆,按照工業(yè)革命4.0時代、5G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標準,根據相對貧困的特征,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編自唐任伍《貧困文化韌性下的后小康時代相對貧困特征及其治理》)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貧困,帶領人民從“短缺”邁向“豐?!?、從“貧困”跨入“小康”,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扶貧使命的終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中國扶貧戰(zhàn)略即將由消除絕對貧困向緩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對貧困轉變。
          就絕對貧困而言,貧困主要表現為“短缺經濟”“物質匱乏”“僅維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貨幣化”等。身處絕對貧困中的人無暇顧及生存以上的發(fā)展性問題,生存問題的迫切性使得貧困的相對屬性被短缺經濟所遮蔽。
          相對貧困則是在一定的對比中顯現的。相對貧困是由多種因素相互疊加呈現出來的主客觀狀態(tài),它不僅是滿足低起點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會比較的動態(tài)綜合性結果。在特定國家或地區(qū)的生產生活條件下,依賴個人或家庭的現有資源即便可以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對于社會平均生活水準或其他群體,仍處于較低水平的生活境況或狀態(tài),這就是相對貧困。相對貧困表現為經濟維度(收入與消費)、社會發(fā)展維度(就業(yè)、教育、社會保障)、自然生態(tài)維度等多維度的匱乏。雖然平均生活水準是通過特定貧困測量所得,但它仍是動態(tài)演變的,會因時空和人的感知差異而不同。因此,相對貧困包括客體評判和主體感受兩個層面,前者是社會針對個體所作的客觀式評價,后者是貧困主體自身對生活境況的主觀式評價。與絕對貧困不同,相對貧困是同一時期不同地區(qū)或階層間基于主觀認定的生存水準差別而形成的貧困。相對貧困由于存在著不同的參照系,其地方性和區(qū)域性特征突出。
    (摘編自王國敏《后小康時代中國相對貧困的特征》)(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將“貧困”作為一種“善”,甚至作為一種美德進行歌頌,并通過統(tǒng)治者正統(tǒng)的教化渠道,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主流。
    B.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貧困文化就是一把雙刃劍,其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同時存在,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貧困文化長期影響著中華民族,并成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讓貧困治理工作難度加大。
    D.相對貧困表現為低起點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會多維度比較的綜合性結果,呈現出動態(tài)特點,具有地域性差異。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儒道釋”主張“安貧樂道”,使安于貧窮、與世無爭的消極心理深入人心,從而消解了這些主流思想的積極影響。
    B.由于貧困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后小康時代相對貧困的治理難度明顯大于扶貧初期絕對貧困的治理難度。
    C.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倫理文化對貧困的認識不同,應對的方式也不同。
    D.將時間因素、地方因素、區(qū)域因素結合起來,從社會客體進行客觀評價,就能準確識別相對貧困。
    (3)簡要概括兩則材料在闡述貧困時角度上的不同點,并結合兩則材料給中國今后的扶貧工作提三條合理化建議。

    組卷:1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冷湖
    凌晨
          平坦的原野中忽然升起無數城堡,擋住了前進的視線。那是一座一座獨立的土丘,形狀各異,卻有著同樣灰白的土色,朝著同一個方向突兀。周身是一圈圈的紋路,暗示著風和水共謀,才有了現在的奇特模樣。
    “這就是俄博梁啊?!奔阎桥d奮地說,“全世界最大的雅丹地貌之一,果然像外星世界?!?br />      佳智吵嚷著要走青??床襁_木好些年了,只是張霞一直在找各種理由推托。所以丈夫把“火星夏令營”的申請表拿給她看時,她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不高興,最后還是在敦煌機場租了車子,親自送兩個孩子到冷湖火星營地。路上正遇到以前的熟人馬安北。
          皮卡繼續(xù)奔馳。忽然前方飛沙走石,天空中瞬間烏云翻滾,云層厚得仿佛就要墜落。雨點噼里啪啦打在地上,驚起一片沙土,天地之間頓時渾濁了。
    “雨太大了,我們等一下再走。”馬安北說。雨霧中隱隱約約有一道矮小的圍墻,還有個高高的白色物體聳立在那里。張霞覺得似曾相識,有些惶恐,問道:“這是哪里?”
          馬安北閉目靠著椅背,并不回答。
          張霞打開車門,才開了一條縫,外面的雨水就嘩啦啦往里鉆。她急忙關緊車門,直覺得心臟撲通通跳。
    “媽媽,這是在哪兒啊?”佳智問。
    “我說不好。應該是……公墓?!睆埾嘉诶錃?,“沒錯,青海油田冷湖四號公墓?!?br />      佳慧頓時傷感:“哦,爺爺奶奶在這里。”
    “還有太爺爺。”張霞補充,“爸爸講過的,太奶奶是尋找油田的地質勘探隊員,一九五七年在俄博梁那邊雅丹地區(qū)失蹤。太爺爺帶著只有十歲的爺爺過來找她,尋不到,就留了下來。五年后,爺爺成了冷湖年齡最小的石油工人?!?br />      佳智說:“爺爺奶奶我知道。他們退休后到大連來和我們住,可是住不慣又回冷湖去了。后來爸爸說,他們病逝了,葬在冷湖?!?br />      那時佳智、佳慧還小,張霞留在大連照顧他們,丈夫獨自回冷湖料理老人的后事,回來帶了張照片給她看。她對那張照片印象深刻:孩子爺爺奶奶的墓碑上刻了529、530兩個號碼,他們是在冷湖安葬的第五百二十九、第五百三十位石油戰(zhàn)士。太爺爺和太奶奶則是247號和29號。馬興國是451號。
          張霞記得馬老爺子下葬的情形,很多人從敦煌趕來給他送行。還是在老爺子病床前,馬安北說要當好張霞的師傅,老爺子臉色暗沉:“什么師傅……讓她出去讀書……”
          二〇〇三年,她真的有了機會去大連讀書。那時還不是婆婆的丈夫媽媽,把冷湖的一袋沉砂,放到她貼身的衣兜里。老人家說:“不管你以后回不回來,你的根在這里。”
          張霞再次打開車門,雨停了。
          雨后的天地,干凈肅穆。張霞環(huán)顧四周,一個個墳包圍繞著白色的紀念碑。她踩著松軟的沙土,踉踉蹌蹌走動著,尋找自己熟悉的墓碑。
          佳智、佳慧也下了車,他們面前的墓地十分簡單:圍墻低矮,沒有任何綠植,大片墳包的沙土都連在了一起,彼此很難界定,只有那些簡樸的墓碑,說明沙土下的英魂是誰。
          佳智腿快,走到紀念碑前,碑身上鐫刻著:為發(fā)現柴達木石油工業(yè)而光榮犧牲的同志永垂不朽。佳智再往前走,沒有門的公墓大門口,兩側也刻了字。
    “志在戈壁尋寶業(yè)績與祁連同在,獻身石油事業(yè)英名與昆侖并存?!奔阎且粋€字一個字地念。
    “知道這說的是什么嗎?”馬安北出現在佳智身后,問他。
    “說的是埋葬在這里的,都是為了尋找石油獻身的人?!奔阎腔卮穑拔野终f,有好幾百人呢。”
    “五百三十七人?!瘪R安北說,“年齡最小的只有十九歲。你看到那個位置了嗎?我死后要葬在那里?!?br />      那個位置在公墓最里面的角落中,現在只是一塊光禿禿的黃土。
    “伯伯……”佳智一貫話多,此刻卻找不到任何語言來描述心情。占據他思維空間的火星人一時被甩到腦后,不重要了。
          馬安北挽住佳智的手往公墓里走,溫和地說:“別難過,人終究一死。我這一輩子,都走不完柴達木的路。小伙子,要記住,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br />“爺爺奶奶他們到這兒來找石油,一開始很苦吧?”佳智問。
    “一卷行李一口鍋,牽著駱駝戰(zhàn)沙漠,渴了抓把昆侖雪,餓了啃口青稞饃?!瘪R安北隨口說,“不過沒人在乎,自個兒怎么苦都沒關系,關鍵是要把石油挖出來!這邊油層淺,一兩千米就能出油。地中四井鉆到六百五十米就井噴,連噴三天三夜都不停?!瘪R安北越說越激動,“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三日,每個冷湖人都為之自豪的日子。從那天起,冷湖油田就源源不斷出油,一直到一九九二年因油氣枯竭關停了大部分油井。不過,這個世紀還會重現當年的輝煌,相信我,這附近還有大型油氣田?!?br />      馬安北絮絮叨叨說著,拉著佳智走到公墓深處。張霞正給一些墳包重新壘土,佳慧在旁幫忙。
    “都看到了?”馬安北問。
          張霞點頭:“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太爺爺太奶奶,還有你父親。他們都是堅毅的戰(zhàn)士,在這里鉆井找油……”
    “我為祖國找石油,祖國的需要就是他們的信仰。”馬安北說,“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這樣的環(huán)境,只是挑戰(zhàn),不是考驗?!?br />      張霞仰望著馬安北,慢慢地說:“我想回來。腳踩在這里,心里才有踏實的感覺?!?br />(選自凌晨《星光》,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描寫了俄博梁的雅丹地貌,“忽然升起無數城堡”一句化靜為動,寫出了群峰之美,巧妙地暗示了車中人的驚喜之情。
    B.小說人物對過去的回憶冷靜而克制,如張霞回憶所見照片中一個個冰冷的號碼,馬安北敘述冷湖興衰時一個個具體的數字。
    C.小說善于描寫人物語言,“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一句簡潔生動,擲地有聲,寫出馬安北內心的堅毅和豪邁。
    D.小說中佳智、佳慧本為火星夏令營而來,卻從先輩獻身石油事業(yè)的事跡中得到啟迪,深化了小說冷湖精神世代相傳的主旨。
    (2)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張霞心態(tài)轉變的過程。
    (3)小說是怎樣敘述冷湖開拓者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組卷:13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我國傳統(tǒng)手工染色技術中,靛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勸學》中所說的“青”①
     
    ,而“藍”則是指蓼藍這類能提取靛藍的植物。
          靛藍屬于吲哚類天然染料,②
     
    ,對織物纖維更沒有親和力,常規(guī)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著色。這就需要先把靛藍用水稀釋,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堿性物質,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讓其中的微生物幫助染液發(fā)酵,將靛藍變成藍綠色的靛白。靛白再與堿性溶液發(fā)生反應,③
     
    。隱色體比靛藍“乖巧”,不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纖維。將織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時間,然后撈出晾曬,在陽光和空氣的作用下,黃綠色的隱色體經過氧化恢復成靛藍,漂亮的藍色就可以在織物上“重生”了。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請用簡潔的文字,概述用靛藍染色的全過程,不超過50個字。

    組卷:2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斗!
    ——馬克思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毛澤東《七絕?呈父親》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斗。
    ——習近平      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文體自選(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組卷:5引用:3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