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翠苑中學七年級(上)期中科學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單選(本部分共有25道題,共50分)
-
1.下列圖示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組卷:22引用:7難度:0.5 -
2.在研究“變扁了的乒乓球如何復原”的實驗中,有的同學提出了乒乓球的復原是依靠球內(nèi)空氣的受熱膨脹的看法,這應該屬于實驗中的( ?。?/h2>
組卷:2引用:2難度:0.5 -
3.下列單位換算過程中正確的( ?。?/h2>
組卷:58引用:14難度:0.5 -
4.直接觀察是指憑借人們的感官直接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間接觀察是指借助儀器設備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下列觀察屬于直接觀察的是( )
①用顯微鏡觀察細菌; ②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fā)熱程度;
③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 ④用耳辨聽是哪種樂器發(fā)音;
⑤用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系; ⑥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
⑦用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組卷:4引用:3難度:0.5 -
5.下列依次屬于系統(tǒng)、器官、組織、細胞的一組是( ?。?/h2>
組卷:69引用:12難度:0.5 -
6.小明同學測量一個塑料球的直徑時,測得四次數(shù)據(jù)是2.23厘米、2.22厘米、2.83厘米、2.23厘米,則塑料球的直徑應是( ?。?/h2>
組卷:12引用:5難度:0.5 -
7.豬籠草:一種常綠半灌木,長有奇特的捕蟲葉能捕食小蟲,把其作為植物的主要依據(jù)是( ?。?/h2>
組卷:59引用:12難度:0.5 -
8.老師找到七個與動物有關的成語,其中所涉及的動物都屬于無脊椎動物的成語是( )
①金蟬脫殼 ②螳臂當車 ③井底之蛙 ④甕中捉鱉 ⑤蝦兵蟹將 ⑥魚目混珠 ⑦蜂擁而至。組卷:12引用:9難度:0.5 -
9.圖中呈現(xiàn)的葫蘆蘚、蕨、銀杏和睡蓮是我們常見的植物。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br />
組卷:48引用:14難度:0.5 -
10.生物檢索表常用來鑒定生物的種類。請利用這張簡單的“脊椎動物檢索表”,鑒定出下列動物中屬于S類動物的是( ?。?br />1a 體外長有毛皮,胎生……哺乳類
1b 體外沒有毛皮,卵生
2a 體外長有羽毛,體溫恒定……R類
2b 體外無羽毛,體溫不恒定
3a 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chǎn)卵……S類
3b 皮膚濕潤,在水中產(chǎn)卵組卷:14引用:2難度:0.5 -
11.下列關于脊椎動物類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76引用:3難度:0.5 -
12.有兩支都準確溫度計,它們下端玻璃泡的容積相同,但玻璃管的內(nèi)徑不同,當把它們插入同一杯熱水中時,下列現(xiàn)象正確的是( ?。?/h2>
組卷:39引用:7難度:0.5
三、解答題(本部分共有3道題,共26分)
-
36.某同學欲測量一根長為L的細銅絲的直徑,為了減小誤差他的實驗步驟如下:
A.用刻度尺測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成線圈的總長度L
B.將細銅絲緊密排繞在鉛筆桿上
C.算出細銅絲的直徑d=L/n
D.數(shù)出排繞在圓鉛筆桿上的細銅絲的圈數(shù)n
(1)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應是 。
(2)如圖,是他的某次實驗,他將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了17圈,銅絲的直徑是 毫米。
(3)某同學在測量過程中,共測三次,而每次都將銅絲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讀數(shù),結果三次讀數(shù)都不相同,產(chǎn)生誤差的原因有 (可多選)。
A.每次排繞的松緊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
C.銅絲本身粗細不均勻
D.讀數(shù)時由于粗心,小數(shù)點記錯位置。組卷:27引用:1難度:0.5 -
37.如圖一所示,蝗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王飛同學發(fā)現(xiàn)蝗蟲在休息時,胸腹部總是不停地收縮和舒張,王飛想:蝗蟲的呼吸器官難道集中在胸腹部嗎。于是,他進行了下列探究:
第一步:在草地上抓了6只生理狀況相似的蝗蟲,隨機平分為甲、乙兩組。
第二步:取6支相同規(guī)格的試管,裝滿水,分成兩組。
第三步:將甲組蝗蟲的頭部浸沒在水中,乙組蝗蟲的胸腹部浸沒在水中(如圖二所示)。
第四步:觀察現(xiàn)象,記錄蝗蟲死亡的時間。
請分析以上實驗步驟,并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中,王飛的假設是
(2)為什么王飛每組用3只蝗蟲進行實驗而不是1只?答:
(3)王飛實驗中所用蝗蟲為什么要生理狀況相似,試管的規(guī)格要相同?答:
(4)若發(fā)現(xiàn)到組卷:28引用:7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