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綿陽市南山中學實驗學校高考語文四模試卷
發(fā)布:2024/6/25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diào):“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敝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學審視中華文明史,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中華文化血脈。
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與古代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稱為歷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與這三個古文明相比較,能夠清楚地看出中華文明的延綿不斷。在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百家之學”滲透著溯本求源的辯證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博采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經(jīng)世致用精神以及奮發(fā)圖強、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等。尤其是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把“人”作為理論探討的中心,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統(tǒng)地論述關于人的價值、人的理想、人的道德、人際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問題。儒家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提倡敬老、救濟孤獨殘疾、勤勞勇敢等美德以及大同理想等,這些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浩如煙海的中華文獻典籍承載著延綿不斷、傳承發(fā)展的中華文明。習總書記對中華文獻有過這樣的評價:“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nèi)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nèi)容,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边@里以儒學“十三經(jīng)”為例來作簡要說明。儒家經(jīng)書被譽為“經(jīng)天緯地之作”,西漢時有《詩》《書》《禮》《易》《春秋》“五經(jīng)”;東漢時加《孝經(jīng)》《論語》成為“七經(jīng)”。唐時《禮》擴為《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分別為《左傳》《公羊傳》《毅梁傳》,加上《周易》《尚書》《詩經(jīng)》,成為“九經(jīng)”;后又增加《論語》《孝經(jīng)》《爾雅》,成為“十二經(jīng)”。到宋代,“十二經(jīng)”加上《孟子》,形成“十三經(jīng)”。儒學從“五經(jīng)”到“十三經(jīng)”的發(fā)展,反映并適應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和文化需要。這些經(jīng)書具有“經(jīng)世致用”的鮮明特色,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以及個人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有明確論述,在傳統(tǒng)社會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優(yōu)秀文化精神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要求我們以時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舉例來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歷史智慧、思想理念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思想滋養(yǎng),如“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思想提供了歷史鏡鑒,“尚中貴和”“允執(zhí)其中”思想提供了方法論基礎,“立己達人”“兼濟天下”思想提供了重要精神源泉,等等。在與時俱進中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必將進一步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性。
(摘編自張豈之《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想激活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不可忽視對中華文化血脈的理解和把握。
B.作為歷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華文明,主要特征是具有延續(xù)性。
C.從“五經(jīng)”發(fā)展到“十三經(jīng)”的儒家經(jīng)典,在傳統(tǒng)社會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D.“協(xié)和萬邦”“尚中貴和”等思想為當今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思想滋養(yǎng)。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脈絡清晰,從三個角度分析了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精華的原因。
B.文章兩次引用總書記的話,意在強調(diào)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社會的重要作用。
C.文章綜合運用了引用、舉例、比較等論證方法,使得相關的論證嚴謹而又深刻。
D.文章大量列舉儒家思想和經(jīng)典篇目,著眼點放在當下,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堅定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需要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
B.“百家之學”滲透著豐富而寶貴的精神,系統(tǒng)地論述了以人為中心的相關問題。
C.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優(yōu)秀文化精神,在傳統(tǒng)社會和當今時代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D.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增強了走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性。組卷:10引用:3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張潔①訪談錄荒林② 荒林:從一種社會理想的追求到個體的追求,變化是非常大的。你開始時是比較有社會責任感的寫作,比方寫處女作《從森林里來的孩子》的時候,你還是比較重視社會問題的。
張潔:中國知識分子通常會有這種情結。
荒林:你寫的時候很關注社會的狀況嗎?
張潔:也不是,就是因為一種感動,或是說動心。
荒林:是一件真實的事情?
張潔:不太真實。對小說來說,沒有一個具體、真實的故事,不過是某個契機給你一種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沖動,然后你盡力挖掘。
荒林:當時你的寫作沖動就是因為感動嗎?
張潔:古今中外的作家就這么兩類,一類是先有感動、動心,然后去挖掘:比如,為什么會引起我的創(chuàng)作沖動等等;另一類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尋找故事、細節(jié)。
荒林:你覺得你屬于哪一類?
張潔:我想可能是第一類吧。我不會先有理念,然后找一個故事、細節(jié)往里填充。
……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問一個為什么,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有時候會想上好幾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開朗。
荒林:豁然開朗就開始寫作是嗎?
張潔:我寫作從來沒有提綱,但腦子里每時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說。連《無字》我都沒寫過寫作提綱,只想第一部寫什么,第二部寫什么,哪一章寫什么,然后坐下來寫。寫作提綱對我沒什么用,根本不會照著它去寫。經(jīng)常是最早的設想和后來的寫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創(chuàng)意和寫成的小說相差十萬八千里。因為不斷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寫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設想完全不一樣。
荒林:我覺得《無字》特別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到底是誰?”,她一直在分析身邊的人和世界,始終在分析之中。
張潔:就像一個個庭審,將人物反復拿來審問,其實也包括在拷問自己,因為你很多事情鬧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說我重復,其實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響樂,主旋律會在每個樂章中不斷出現(xiàn)?!稛o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斷的重復,但人們沒看出來,我是白費心機了。
荒林:當把寫作本身當作思索過程的時候,和講故事是有些區(qū)別的。
張潔:思索是一個過程,不是惟一的,但是相當重要的過程,我不喜歡說惟一,決定每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復雜,我們所說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別喜歡“之一”這兩個字。
荒林:你會不會覺得正因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個永遠的開放的過程,你的人物也永遠在過程之中?
張潔:如同有人說我成功,我也不喜歡這個詞,因為“成功”這個詞是完成時態(tài),創(chuàng)作、人生都沒有完成時,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
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寫作,人物和事情都在過程之中,因此能發(fā)現(xiàn)你的寫作,從《愛,是不能忘記的》到《無字》之間,思考的過程和痕跡清晰可見。從寫作的結構來說,是你的思考變了。
張潔:《無字》以后,我的寫作技巧的確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語病都得到很大的糾正。我不是學文學出身,看書為了快也不那么認真仔細地學習,所以語病相當嚴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簡直一塌糊涂。但是通過《無字》12年的訓練,每天都在那里磨,現(xiàn)在再寫小說,不像過去那么困難了。
荒林:最初由于感動而寫作,想到的是社會責任感;現(xiàn)在你寫作,關心的是寫作的過程,人物的成長。你對于寫作技巧越來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剛才談到《無字》的音樂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
張潔:一個好藝術家,終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覺和表述的零距離,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永遠不可能達到感覺和表述的零距離,但是哪怕接近一點,也算進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點。如果你覺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點,更接近你的感覺,那就是一個進步。所以我說自己每天都在成長。
(選自《文藝爭鳴<存在與性別,寫作與超越——張潔訪談錄>》,有刪改)【注】①張潔(1937~2022),中國當代女性作家,中國作協(xié)理事,兩次獲茅盾文學獎。②荒林,原名劉群偉,時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關于創(chuàng)作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話題,張潔表示這源于中國知識分子的情結,但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是基于對社會狀況的關注,而是來自社會問題引發(fā)的創(chuàng)作沖動。
B.被問到小說創(chuàng)作的發(fā)端時,張潔認為作家的創(chuàng)作類型決定了作品的建構方式,而自己創(chuàng)作的關鍵在于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沖動和啟發(fā)后進行深入地挖掘和探求。
C.關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方式,張潔更強調(diào)勤于思索,認為寫作提綱沒有什么實際價值,因為作家不會照著提綱去寫,最初的設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遠。
D.關于作品《無字》的相關討論,張潔表示該作品不僅是她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的平臺,也是她提升創(chuàng)作技巧的階梯,但仍然沒有實現(xiàn)感覺和表述的零距離。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荒林作為提問者,關心文學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的關系,期望可以復原作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探尋創(chuàng)作方式,從而分析文學的規(guī)律和作家的發(fā)展變化。
B.荒林作為對談的一方,對張潔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過程中隨時進行總結和點評,從而營造了對談氛圍,引導對話逐步深入地展開。
C.從張潔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來看,從最初因感動而寫作到后來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創(chuàng)作的過程同時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長過程。
D.張潔作為對談的另一方和作家,更關心文學表達的力量,能冷靜對待自己的成就,對自己寫作上的重復、語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認識。
(3)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荒林評價張潔“把寫作本身當作思索的過程”,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組卷:13引用:2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黃土大夢(節(jié)選)
楊獻平
一個從未來過的人,在火車上睜開眼睛,一色的黃——黃出了疊加與層次,滿眼的黃——黃得深入和徹底,整個世界,乃至內(nèi)心和靈魂,都被這黃貫穿、俘虜了。
陜北的黃,是集中的黃,悲憤的黃,絕望的黃,生存的黃,戰(zhàn)爭的黃,沉默的黃,飛奔的黃,蒼天的黃,大黃的黃,黃天的黃,黃種人的黃,黃帝的黃,黃河的黃。黃得層層疊疊,上下齊黃。黃得豐潤,里外冒漿。越是接近,步步河山之間,耳邊似乎有連綿的濤聲傳來,先是洶涌澎湃,雷聲轟隆,漸而靜默無聲,宛若處子。
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土腥味,盡管是五月,干裂的灰塵及其強大的氣息依舊明顯,看不見的蟲子一樣蜂擁,呼吸也有些阻隔。慢慢也覺得身體開始發(fā)脆,毛囊開始收縮。當然,其中還有一些水汽,很甜,但很硬,有些滋潤,也有些粗糙。我知道,這黃土的大地,宛若一個渾圓的大夢,每個進入其中的人,只有在絕境之中,方才會面對蒼穹群星,參悟到人生乃至整個人類的秘密,繼而校準方向,一擊而中。
乘坐出租車穿城而過的時候,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盡管時代的發(fā)展使得整個中國都高樓林立,機車奔走,人們的衣飾乃至居住的房屋也都流光溢彩,儼然當代世界的模樣和姿態(tài),但黃土依舊是最本真和顯赫的存在,是一種無聲的籠罩、反射和涂抹。這種來自大地最本真的色彩,以及干結的塊壘,可以硬如鐵石,又可以軟成血液的黃土,累累山川,道道塬梁,其中充盈和鼓蕩著的,仍舊是古老的顏色及其最深刻的呈現(xiàn)、隱喻和擔當。
清涼山、寶塔山、王家坪、蘭家坪,無處不高聳,無處不圣地,這里的一草一木,甚至不斷流散的空氣和云霓,也都與近代和當代的中國有著深刻聯(lián)系。其中的寶塔山,令我想起一個人,他被譽為八百年以來第一完人,也是詩人、政治家和軍事家一范仲淹。據(jù)說,那白色的高塔頓有神奇之處,建于唐代,其中供奉有舍利子。公元1041年左右,范仲淹奉命駐守延州,與契丹和金國作戰(zhàn)。他在延州,時短而效長。一個人克己守正、奮發(fā)有為的能量,在傳統(tǒng)的帝國之中,無疑是巨大而且積極的。
由范仲淹提拔和倚重的種世衡及其兄弟、兒子們,在延安之于西夏的阻擊和防守,特別是種世衡的反間計,使得李元昊損失了他的得力戰(zhàn)將野利剛浪棱、野利遇乞兩兄弟。種世衡構筑的青澗城,即今延安古寬城,有效地阻擋了契丹和西夏人的鐵騎。特別是他對于羌人的信義與誠懇,使得他在異族當中,也享有崇高的誠信。
范仲淹和他的部將種世衡,堪稱古代邊關防御和經(jīng)略之中的典范。特別是種世衡,其世代忠誠,對屬下之關心和愛護,可謂感天動地。史書記載,凡有士卒傷病者,種世衡或是其弟種世材,再或是其兒子總會親自慰問,安排食宿和療治方劑。使得屬下將士為之甘效死命,這種強大的凝聚力,使得“種家軍”也名震一時。種世衡膝下八個兒子,皆為當世之才俊。其后人種師道更是聲名遠播。
歷史的一個鐵律是,幾是興盛的朝代,主要是其當政者與輔政者通力合作、上下一致的結果,同時更是輔政者的人品和修養(yǎng)達到了“天下為公”“達則兼濟天下”的境界,才可以實現(xiàn)的。反之,朝代的衰敗,也是人的道德修養(yǎng)乃至“私心公行”的問題。面對范公曾經(jīng)鎮(zhèn)守之地,我的內(nèi)心涌現(xiàn)的景仰與熱愛,竟然使得自己有些榮耀的感覺。
這種感覺,大致是與古圣人之心相通的。至于我,不過是先賢大師的子孫,之所以能夠在一些地方和時刻,覺察到他們的那種宏大心跡,當然是血脈、文化、精神和靈魂等層面的諸多因素。
這兩山夾一河一城的陜北重鎮(zhèn),簡短地瀏覽和穿越,我的內(nèi)心當中就被突然充盈了,也突然變得蓬勃,還有一些激越與悲愴。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是可以改變?nèi)说?,尤其是像陜北這樣的具有鮮明地理特征和獨特氣候的地方,數(shù)千年以來的文化形成與精神勾勒,黃風的塑造和黃土的雕刻,多旱少雨,泥濘中的跋涉與峁梁溝坎,窯洞中的人間炊煙與生兒育女,風塵中的粗糲和細膩,讓我覺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渾厚、笨拙與張揚,以及隱忍的沖撞、禮節(jié)的觸發(fā)與抗擊……諸如此類。
陜北,這一片自然和人的地域,歷史與現(xiàn)代的疊加和勾勒,引領著每一個進入其中并且在這里覺悟的人。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部分主要從視覺的角度對陜北的黃土進行描寫,意在表現(xiàn)陜北的“黃”給作者內(nèi)心帶來的強烈沖擊。
B.文章認為,黃土大地就像一個渾圓的大夢,能讓進入其中、陷入絕境的人有機會參悟到人生乃至人類的秘密。
C.文章運用對比的手法點出流光溢彩的世界與不事雕琢的陜北的顯著差異,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代文明的反感和批判。
D.文章行文思維嚴密,如交代作者覺察到前賢的心跡,是血脈、文化、精神和靈魂等層面的因素作用的結果。
(2)文中提到:“我的內(nèi)心當中就被突然充盈了,也突然變得蓬勃,還有一些激越與悲愴?!弊髡邽槭裁磿a(chǎn)生這么復雜的感情?請結合全文,從總體上作簡要分析。
(3)梁衡在《山水為何有美感》中寫到:“在散文寫作上就是美的三個層次:描寫美、意境美、哲理美。”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三個層次的?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組卷:41引用:5難度:0.1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們都認為,適當飲酒可以舒筋活血,起到御寒的作用,這是什么原因呢?人在飲酒后,會感到全身溫暖、發(fā)熱,但有這種感覺,是因為酒中的乙醇經(jīng)過消化道進入血液后,一方面使人體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流動起來,讓熱量加快散發(fā)到體表,因而使人感到溫暖發(fā)熱;另一方面乙醇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麻醉作用,會降低對寒冷的感覺。
專家提醒,飲酒御寒是人們的一種錯誤認識,非但起不到保暖效果,①
(1)材料第一段中有三處不合邏輯的情況,請指出并作簡要解說。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組卷:6引用:3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五星紅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燈塔。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1949年7月,人民日報在頭版發(fā)布了向全國征集國旗、國徽、國歌詞曲的啟事,并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響應。有一位青年,用莊嚴大氣的中國紅作為底色,設計出簡潔的五星構圖。他就是國旗設計者曾聯(lián)松。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他設計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從此,不論走到哪里,只要看到五星紅旗,每個國人心中就會燃起無言的感動。
2021年10月1日,中國成立72周年,追夢青春,強國有我,這盛世如我們所愿。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引用:5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