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四川省巴中市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8/14 0: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文章,完成各題。
散文須有學,就是要有學養(yǎng)。所謂學養(yǎng),不是單純的書本知識。學養(yǎng)與知識儲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又不僅僅是知識儲備。學養(yǎng)是學問和修養(yǎng)的綜合,是體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的整體氣質(zhì),一種非常自然的能夠傳遞生命信息的書卷氣。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弊骷业膶W養(yǎng)決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應當以知識為核心,閃爍著知性的光輝,流露出作家的學養(yǎng)、涵養(yǎng)、修養(yǎng),以及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應該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識和深邃的歷史感。古人那些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總是蘊含著知識的光輝,令人回味無窮。
散文須有識,就是要有見識?!白R”與“學”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學未必有識,但有識必先有學。學是識的前提和基礎,識是學的升華和結(jié)晶。思想的深度決定著散文的高度。唐代劉晏明確提出“士先器識,而后文藝”的文藝觀,強調(diào)“士”要先培養(yǎng)自己的胸懷、器識,培養(yǎng)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基本信仰和價值觀,然后才能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辈茇г凇兜湔?論文》中強調(diào)了文章的價值,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是有關治理國家的偉業(yè),是萬世永不消亡的大事。可以說,中國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覺承擔了較為重大的社會責任,表現(xiàn)了當時人們最關切的問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左傳》《戰(zhàn)國策》中的那些文章,討論的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笨v觀古代散文傳統(tǒng),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和統(tǒng)治地位的是“文以載道”的創(chuàng)作主張。在作品中表達一種價值、一種追求,或者表達對某種價值的希冀和愿望,這不就是文學的責任嗎?從《論語》的“仁義禮智信”,到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若干“道”語,表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天下觀、人生觀、價值觀。作家有著怎樣的胸襟,才有怎樣的格局;有著怎樣的格局,才有怎樣的境界。有大胸襟者,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有大境界。
散文須有情,就是要有情感、有情懷,有情的散文才有溫度。“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內(nèi)核,沒有情感的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給人以溫暖。中國散文素有偉大的抒情傳統(tǒng)。陳世驤認為:“抒情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詩和戲劇興致之于西方。”我國古人沒有情感教育這個概念,但是很多散文實際上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像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都是以情動人的上品。清代張潮表示: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
散文須學、須識、須情,是一個很高的標準??v觀當下的散文創(chuàng)作,學養(yǎng)不足、見識不深、功力不夠的問題或隱或顯地存在著。不少散文,可以說才華有余,學識不足,沒有感情。也許有的作家忙于創(chuàng)新,不屑于學習傳統(tǒng),這是很危險的。20世紀80年代,汪曾祺曾經(jīng)語重心長地說過:“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讀中國的古典作品,我說句不大恭敬的話,他的作品為什么語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積淀太少,幾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話。作家不讀書是不行的?!薄翱磥硭械娜藢懮⑽?,都不得不接受中國的傳統(tǒng)……既然我們自己的散文傳統(tǒng)這樣深厚,為什么一定要拒絕接受呢?我認為二三十年來散文不發(fā)達,原因之一,可能是對于傳統(tǒng)重視不夠?!蔽蚁嘈?,不管散文如何變化如何創(chuàng)新,它的這些基本價值永遠不會過時,學、識、情,這個本不能丟。這是散文的生命,是散文的靈魂,也是散文之所以存在的價值之所在。廣大讀者之所以依然愛散文,愛的就是它所傳達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才能枝榮。
摘編自徐可《“學、識、情”是散文的生命》(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學養(yǎng)是知識儲備在一個人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整體氣質(zhì),是能夠傳遞生命氣息的書卷氣。
B.見識是建立在學養(yǎng)基礎上的思想,反映的是作家對時代、對社會、對人生等的看法、觀念。
C.我國古代沒有情感教育的概念,但像韓愈一樣的大家寫出許多以情動人的上品,承擔起了情感教育責任。
D.當下許多作家忙于創(chuàng)新,不屑于學習傳統(tǒng),因此寫出的散文才華有余,學識不足,沒有感情。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可以作為例子來論說作家應具有胸襟格局,從而論證散文須有識。
B.文章在行文中注重引用,比如引用汪曾祺先生的話,既使內(nèi)容豐富,又增強了權威性,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C.文中“求木之長者……本固才能枝榮”,使用比喻論證,將抽象道理具體化,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jié)構,重點論述了散文須有學、識、情的創(chuàng)作主張。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富五車的學者能更得心應手地寫出閃爍著知性光輝令人回味無窮的好散文。
B.不要為作文而作文,文以載道,文學創(chuàng)作要自覺地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
C.當代散文不管如何變化創(chuàng)新,都要接受、傳承古代優(yōu)秀散文積淀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D.作家的學養(yǎng)決定了散文的厚度,思想決定了散文的高度,情感決定了散文的溫度。組卷:0引用:2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扇子,在我國有非常古老的歷史。出于招風取涼、驅(qū)趕蟲蚊、撣拂灰塵、引火加熱種種需要,人們發(fā)明了扇子。
從考古資料推測,扇子的應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時代陶器出現(xiàn)之后,如古籍中提到過“舜作五明扇”。但有關圖像和實物的發(fā)現(xiàn)卻較晚。目前所見較早的扇子形象是東周、戰(zhàn)國銅器上刻畫的兩件長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從使用方面看,由奴隸仆從執(zhí)掌,為主人障風蔽日,象征權威的成分多于實際應用。
戰(zhàn)國晚期到兩漢,一種半規(guī)型“便面”成為扇子的主流。其中以江陵馬山楚墓出土、朱黑兩色漆篾編成的最為精美。
魏晉南北朝時期,“塵尾”“塵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繼出現(xiàn)?!坝鹕取鼻捌诒居渗B類半翅制成,后來加了長木柄?!白笔穷I隊的大鹿,魏晉以來尚清談,手執(zhí)塵尾有“領袖群倫”含義?!氨纫砩取庇殖鲇趬m尾扇,上端改成鳥羽,為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升天下凡翅膀的象征。
隋唐時,“紈扇”起而代之,廣為流行?!凹w扇”亦即“團扇”,主要以竹木為骨架,制成種種形狀,并用薄質(zhì)絲綢糊成。南北朝時,紈扇扇面較大,唐代早期還多作腰圓形,近乎“塵尾”之轉(zhuǎn)化。唐開元、天寶以來才多“圓如滿月”式樣。紈扇深得閨閣喜愛,古代詩詞中多有反映,如:“團扇,團扇,美人并來遮面?!薄般y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借團扇刻畫出少女種種情態(tài)或愁思,可見扇子的功能已大為擴展。
宋元時期紈扇盡管還占主要地位,且更多樣化,但同時也出現(xiàn)另一新品種“折疊扇”,即折扇。南宋時生產(chǎn)已有相當規(guī)模。但扇面有畫的傳世實物連同圖像反映、畫錄記載,兩宋總計不到十件,元代更少。這種情況也許因當時多用山柿油涂于紙面做成“油紙扇”,不宜繪畫,只供一般市民使用;或與當時風習有關,雖也有素紙“折疊扇”,但只充當執(zhí)事仆從手中物,還不曾為文人雅士所賞玩,因而尚未成為書畫家染翰揮毫的對象。元代山西永樂宮壁畫,保留了大量元人生活情景,“折疊扇”仍只出現(xiàn)于小市民手中。
到了明代,折扇開始普遍流行,先起宮廷,后及社會。明永樂年間,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產(chǎn)約兩萬把。早期扇骨較少,后來才用細骨。扇面有加金箔者,特別精美的由皇帝賞給嬪妃或親信大臣,較次的按節(jié)令分賜其他臣僚。近年各地明代藩王墓中均有貼金折扇及灑金折扇出土。渾金扇面還有用針撥畫山石人物的,極似倭扇格式。也有加畫龍、鳳的,可能只限于帝后使用。至于騷人墨客等風雅之士,講究扇面書畫,使之更近于工藝品。當時的川蜀及蘇州都是折扇的主要產(chǎn)地。折扇無疑已成為明代扇子的主流,影響到清代,前后約三個世紀之久。
歌舞百戲用扇子當?shù)谰撸彩怯蓙硪丫?。唐、宋“歌扇”已成為詩文中習用名辭,雜劇藝人不分男女,腰間必插一扇;元雜劇中扇子已成為必不可少的道具,習慣上女角多用小畫扇,大臣儒士幫閑多用中型扇,武臣大面黑頭等則用白竹骨大扇,有長及二尺的。演員借助扇子,表現(xiàn)角色的不同身份和心理狀態(tài),妙用無窮。劇目和文學作品中也有以扇為主題的,如“桃花扇”“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晴雯撕扇”等,可見其影響之大。
折扇外骨的加工,明代已得到極大發(fā)展。象牙雕刻,螺鈿鑲嵌,及用玳瑁薄片粘貼,無所不有。但物極必反,不加雕飾的素骨竹片扇也曾流行一時,甚至一柄值幾兩銀子。清代還特別重用洞庭君山出的湘妃竹,斑點有許多不同名稱,若作完整秀美“鳳眼”形狀,有值銀數(shù)十兩的。至于進貢折扇,通常四柄放一扇匣內(nèi),似以蘇、浙生產(chǎn)的占首位。
清代宮廷尚宮扇,包含各種不同式樣。雍正四妃像中,即或執(zhí)折扇,或執(zhí)宮扇。宮扇一般式樣多為上寬下略窄,扇柄多用羊脂玉、翡翠、象牙等珍貴材料加工而成,扇面還有用象牙劈成細絲編成網(wǎng)孔狀的,這實在只是帝王的珍玩,已無任何實用意義。至于農(nóng)人,則一律是蒲葵扇。高級官僚流行雕翎扇,貴重的有值紋銀百兩的,到辛亥革命后才隨同封建王朝覆沒而退出歷史舞臺。后來京劇名角余叔巖、馬連良扮諸葛亮時手中揮搖的雕翎扇,大約從北京的前門外掛貨鋪花四五元就可買到。
(摘編自沈從文《中國文物常識》)(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扇子歷史悠久,但早期的扇子較大,看似用來障風蔽日,實則是彰顯地位與特權。
B.隋唐時,紈扇深得閨閣喜愛,成為詩詞中的重要意象,扇子的功能才得以擴展。
C.折扇在南宋生產(chǎn)規(guī)模大,但扇面有畫的傳世實物很少,這可能與當時的風習和它的材質(zhì)不宜繪畫有關。
D.雕翎扇在北京的前門貨鋪只賣四五元,因此它的價值不大,便不再在高級官僚中流行。
(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出于實用目的而發(fā)明的扇子,從日常生活不斷深入到文化生活,展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zhì)。
B.在說明扇子的發(fā)展歷程時,使用了舉例子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這使本文的內(nèi)容更具體、更清晰。
C.從作為歌舞百戲的道具到成為劇目和文學作品的主題,這說明扇子的影響越來越大。
D.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扇子造型越發(fā)優(yōu)美,構造越發(fā)精致,身價百倍,其實用價值卻越來越低。
(3)學校舉行傳統(tǒng)文化宣傳活動,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扇子的文化內(nèi)涵,作為扇子文化區(qū)的宣傳員,請你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列出解說要點。組卷:1引用:2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出走的井水
朱清 村子里有一口井,喂養(yǎng)了好幾代人,滋潤了一畝又一畝的田。在一戶一戶人家不斷出走的進程中,它長了許多青苔,井水漫出了井口,流到旁邊的水溝里。
井之前不叫井,叫泉眼。在村莊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了它,挖掘成了一口井,并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字樣,在被刻上與村民同呼吸的標志時,它終于不再四處游走,它與人們一樣安居在這塊土地。
井養(yǎng)著這個村子里的人,養(yǎng)了小孩后養(yǎng)著大人,又養(yǎng)小孩。它也養(yǎng)著這個村子里其他的生物,瘦弱又病懨懨的樹被澆灌后變得粗壯又繁盛,張著裂口的土地吸足了它給的滋潤,種出了小麥、種出了玉米、種出了一粒粒晶瑩的大米。牛馬牲口渴了,它小心翼翼地溢出一些水流在旁邊的小水溝里,任它們舔舐。它聽著村民收獲后的笑聲,牲口飽足后痛快的叫聲,清風掠過,它笑出了一波又一波細微的漣漪。
它仿佛與人們簽下了契約,把村子里的人當作孩子一樣守護,人們時時刻刻守在它身邊,它無私地陪著人們走過了一個春又一個冬,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夏天的太陽燒灼著這片土地,烘烤著那些俯向大地的農(nóng)人,待被灼紅雙頰的人們扛著鋤頭踏著落日的細輝回到村子里時,必要到井口一趟,卷一片葉子,舀上一瓢水,喝一口清涼,再從井里提出一桶水裝回家,才覺得滿足。每每到這個時候,你必會聽到村子里的人總夸它“水涼,好水”。
冬天的井水不像夏天一樣清涼,也不像其他水一樣是刺骨的,它是暖的,當人們把水從井里面提出來洗衣服做飯時,它總是體貼溫柔地護著那雙勤勞而布滿繭子的手。這時井是冒著淡淡熱氣的,像是地底下有溫火在煮著它似的。然而這個季節(jié)的它是不像夏季一樣飽滿的,要是遇著長期總不下雨的時候,它就像瀕危的老人一樣,耗盡了精血,露出嶙峋的底部,只留那坑洼的泉眼處儲著點水,與它走過許多時日的村民此刻再著急也無能為力了,所幸在逢著一場雨時,它又飽滿鮮活起來了。
村民喝著它的“乳汁”,定期地去清理水井,揀點旁邊的枯枝落葉,這口井它總是干干凈凈,體體面面的,人們把它當作親人一樣對待,血脈已經(jīng)與它交融在一起了。
井水養(yǎng)成了村民共同的鄉(xiāng)音,也造就了相同的風土人情。村子里的人一旦入了城,他們的一口鄉(xiāng)音與城市顯得格格不入,局促不安,只有回到井水養(yǎng)育的這片土地上時,他們大喘一口氣,由內(nèi)感慨一聲“還是在村里自在”。的確自在,像井水那樣緩緩流出,自由流瀉的自在。自在的井水養(yǎng)出了自在的性格,村民間的相處更為樸實。哪一家需要插秧、收稻,見著的人立馬挽起褲腿,踩進被井水澆灌的土地上,拿著自家的工具在田里幫襯著;若是哪家做了好東西,能聞到香味的其他人家必然是少不了一份美味的?!拔壹覄傋龅亩够▏L嘗看?!薄拔易隽诵┒刽?,給你們拿點兒來吃吃。”在這里不用論誰家欠誰家這種說法,幾代人之間的交往早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
歲月的帷幕越拉越厚,悄悄隱去了些不被輕易發(fā)現(xiàn)的東西。井膛里的水要溢出來了,它捧著個大肚子,靜靜地等待遠歸的人回來,給一捧清水洗塵。來的人比以前少了些,牛馬牲口也不常來喝水,用于灌溉的水量好像也少了些。在它沒有看見的背后,少許耕地長了雜草,黑黃色的土地好像胡亂地長了大小不一致的“斑點”;一些能耕地、拉、馱的“牲口”不需要喝水了;遠去的人少許會遠歸,有的再也不歸,有的人出發(fā)時帶走一腳的黃土,帶走家鄉(xiāng)的“根”。
逐漸村子里的聲音越來越雜,往日的聲音慢慢變小,逐漸減弱。井的胸膛插滿了一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它的周圍少了些牲畜的低吼與村民暢快的笑聲。再后來,廢舊的管子胡亂地丟在井旁,遍布的青苔加重了它的悲傷,枯雜的落葉讓它變得面目全非。他們將一口鄉(xiāng)音改變,換成了晦澀的音色;從這里走出去的人回到家鄉(xiāng),開始質(zhì)疑井水的干凈時,它意識到它好像與他們隔斷了血脈的聯(lián)系。它也許老了吧,和村民們在一起時是溫順善良的少婦,溫柔無私地哺育者他們;如今人走了,它變成了垂垂老矣的婦人,村子里的人帶不走它,它也離不開這,它就在這里守著外出的人的根系,守著守著就變成了理所當然易于忘記的存在。
等有一天,人們都四處游走了,它也不再有安居的地方,也學著人們的樣子開始四處流走,一汪清純甘甜的水與污濁的水一起流向了別處。它好像回到最原來的狀態(tài)又好像不復當初的清澈。它也許真的老了。
它的名字不叫井了。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簡述井水一生走過的歷程,與文尾描述井水的生命狀態(tài)相照應,首尾圓和,結(jié)構嚴謹。
B.文中多處賦予井水以人的行為和情感,拉近了物我之間的距離,更易讓讀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
C.文中說井的胸膛插滿了大小不一的管子,說明井水被人粗暴對待,這加重了它的悲哀
D.本文描繪鄉(xiāng)村生活,不僅從多個感官角度,而且融入了對比、通感等藝術手法,畫面感強鄉(xiāng)土氣息濃郁。
(2)文中井的變化與人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請簡要梳理這個變化過程。
(3)周敦頤在《通書?文辭》中說“文所以載道也”,你從“它的名字不叫井了”這句話中,領悟到了哪些“道”?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探究。組卷:2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書單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且極為重要的清單,既指引人們閱讀、構建知識體系,也展現(xiàn)著開書單者遼闊的精神世界。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① :設身處地類——“這份書單你沒看我一定會傷心”;② ——“那些看完了會覺得‘有用’的書”;名人推薦類——“百名北大教授力薦的經(jīng)典圖書”……
書單在當下受到青睞,是因為它瞄準了兩類目標人群:一是年輕人,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他們想要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卻并不知該如何選擇;二是中產(chǎn)人士,他們充滿著對生活的焦慮,想要通過書籍獲得實用知識來穩(wěn)固住自己的地位,倦怠的心靈也需要被書籍治愈。他們的時間緊張,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因此,③ 。
(1)請在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木渥樱髢?nèi)容貼切,語意連貫,不超過12字。
(2)學校舉行讀書活動,請你推選一部名著進入書單,寫一段推薦語,不超過60字。組卷:4引用:2難度:0.5
四、作文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人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東西好,總會“被發(fā)現(xiàn)”。有人說,路在腹心深,酒味也不通。東西好,還得“求發(fā)現(xiàn)”。
以上兩種似乎矛盾的看法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3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