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高二(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題(共1小題,滿分1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以往的主流看法視“六經(jīng)”為百術之源,統(tǒng)攝萬端,從而以“六經(jīng)”為髓,儒學為骨,經(jīng)、史、子、集為肌膚,外翼全體學術文化。這種架構較明顯地反映了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思維模式,它顯然是以經(jīng)學或以其為基礎的儒學作為主體內(nèi)容,仍是要求儒學居于中國學術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從屬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經(jīng)學和儒學統(tǒng)攝下的“國學”。
基于對“傳統(tǒng)”的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特點的明確認知,“新子學”強調,“國學”在漫長的歲月中必然存在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可以說一代有一代的“國學”。從歷史上看,不可否認,“六經(jīng)”是中國文化學術的最早源頭,它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鬃右浴傲?jīng)”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說,經(jīng)西漢定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獲得了壟斷性地位,成了“國學”的主導力量,后經(jīng)歷代統(tǒng)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漸成我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主流。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這種局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章太炎力倡諸子學,胡適平視各家,馮友蘭更是在《中國哲學史》中明確指出,晚清便是“經(jīng)學時代之結束”。由此,經(jīng)學時代重回到了子學時代,儒學又復歸為子學之一。這是歷史的必然,“新子學”的發(fā)展亦是我們時代的要求和選擇。
今日之社會更為多元復雜,而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必然會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從經(jīng)學思維和體系的禁錮中真正解脫出來,以開放的姿態(tài)傳承歷史文化,維護學術開放多元的本性,積極構建具有時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國學”?!靶伦訉W”正是適應這樣的“國學”發(fā)展要求,將應運承載“新國學”的真脈。
“新子學”的內(nèi)涵,單以淺層次理解,它是“舊子學”的再發(fā)展。在這種理解下,“新子學”仿佛沒有擺脫在原有經(jīng)學體系下舊“國學”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經(jīng)學的多樣化實踐與儒學的外圍羽翼,顯然無法承擔作為“新國學”主導的重擔。但“新子學”具有更深層的內(nèi)涵,它是以“子學精神”為靈魂,重視先秦“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運動”時期,每每出現(xiàn)的多元性、開放性的學術文化發(fā)展趨向。因而,“新子學”視野中的“國學”將是一個思想多元性與時代發(fā)展和諧一致的圖景。
“新子學”的“子學精神”主張多元并立,在主導“國學”構建與發(fā)展時,將整合現(xiàn)有的各類學術文化。它給“國學”帶來的不是簡單的內(nèi)容上的囊括,而是結構性的革新:“國學”將由單向封閉的金字塔結構,轉變?yōu)榻换討B(tài)的多元開放結構。簡單而言,在“新國學”的結構中,各種學術之間多元、平等、互為主體,沒有誰統(tǒng)攝誰、誰依附誰的問題。在這種體系之下,經(jīng)學和儒學并不占據(jù)壟斷地位,不再是其他學術確立自我位置的依據(jù)與標準,只是復合多元、動態(tài)構成的學術生態(tài)中的一個重要但又普通的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國學”不再是一枝獨秀的孤景,而將上演百家合鳴的交響。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1)下列對“新子學”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新子學”在對“傳統(tǒng)”的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特點的認知基礎上,認為“國學”是變化發(fā)展的,但每一代“國學”的思想本質是相同的。
B.“新子學”具有更深層的內(nèi)涵,它以“子學精神”為靈魂,重視不同時期出現(xiàn)的多元性、開放性的學術文化發(fā)展趨向。
C.面對當前多元復雜的社會,我們應從經(jīng)學思維和體系的禁錮中真正解脫出來,積極構建具有時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國學”,即“新子學”。
D.“新子學”的“子學精神”主張多元并立,在主導“國學”構建與發(fā)展時,它整合了現(xiàn)有的各類學術文化,給“國學”帶來的是結構性的革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儒家學說經(jīng)西漢定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獲得了壟斷性地位,并經(jīng)歷代統(tǒng)治者的追捧和提倡,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主流。
B.以往的主流看法視“六經(jīng)”為百術之源,統(tǒng)攝萬端,這較明顯地反映了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思維模式,要求儒學居于中國學術文化的支配地位。
C.當前多元復雜的社會使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從而促使“新子學”應運承載了“新國學”的真脈。
D.從淺層次看,“新子學”沒有擺脫在舊“國學”中的位置,只是經(jīng)學的多樣化實踐與儒學的外圍羽翼,無法承擔作為“新國學”主導的重擔。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儒家學說的主導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章太炎、胡適、馮友蘭等人的倡導,說明儒學又復歸為子學之一。
B.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思維模式以經(jīng)學或以其為基礎的儒學作為主體內(nèi)容,要求儒學支配其他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經(jīng)學和儒學統(tǒng)攝下的“國學”。
C.“新子學”重視不同時期出現(xiàn)的多元性、開放性的學術文化發(fā)展趨向,所以它將是一個思想多元性與時代發(fā)展和諧一致的圖景。
D.在“新國學”的體系下,經(jīng)學和儒學并不占據(jù)壟斷地位,不再是其他學術確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據(jù)與標準,當前社會正在上演百家合鳴的交響。組卷:0引用:1難度:0.8
二、古代詩文閱讀
-
2.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李訢,字元盛。父崇,馮跋吏部尚書。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貴,吾每觀,或未可知?!彼焓谷攵紴橹袝鴮W生。太武幸中書學,見而異之,指謂從者曰:“此小子終效用于朕之子孫。”因識眄之。帝舅陽平王杜超有女,將許貴戚,帝曰:“李訢后必官達,益人門戶,可以妻之,勿許他貴也!”遂勸成婚。文成即位,訢以舊恩親寵,遷儀曹尚書。 出為相州刺史。為政清簡,百姓稱之。訢上疏求于州郡各立學官,使士望之流,衣冠之胄,就而受業(yè)。書奏 ,獻文從之。以訢政為諸州之最,加賜衣服。自是遂有驕矜自得之志,受納人財物,商胡珍寶。兵人告言。 尚書李敷與訢少長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勸以。 奏聞,敷不許。獻文聞?罪狀,檻車征訢,拷劾抵罪。敷兄弟將見疏斥,有司諷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訢告列敷等隱罪,可得自全。訢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謂其女婿裴攸曰:“吾與李敷,族世雖遠,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勸,昨來引簪自刺,以帶自絞, 而不能致絕。且亦不知其事。”攸曰:“何為為他死敷兄弟事釁可知有馮闌者先為敷殺其家切恨之但呼闌弟問之足可知委” 訢從其言。又趙郡范檦具列敷兄弟事狀,有司以聞, 敷坐得罪。詔列訢貪冒應死,以糾李敷兄弟,故免。百鞭髡刑,配為廝役。未幾而復為太倉尚書,攝南部事。用范檦陳策計,令千里之外,戶別轉運,詣倉輸之。使所在委滯,停延歲月。百姓競以貨賂,各求在前,于是遠近大為困弊。道路群議曰:“畜聚斂之人, 未若盜臣。” 訢弟左軍將軍璞謂?曰: “范檦善能降人以色,假人以辭,未聞德義之言, 不早絕之,后悔無及?!?nbsp;訢不從,彌信之,腹心事皆以告檦。獻文崩,訢遷司空,范檦知文明太后之忿訢,又知內(nèi)外疾之,太和元年,希旨告訢外叛。文明太后征訢至京師, 言其叛狀。訢曰:“無之?!币龣~證訢。訢慨然曰:“吾不用璞言,自貽伊戚,萬悔于心, 何嗟及矣!”遂見誅。
(選自《北史?李訢傳》 ,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何為/為他死/敷兄弟事釁可知 /有馮闌者/先為敷殺其家/切恨之/但呼闌弟問之/足 可知委/
B.何為為他死/敷兄弟事釁可知/有馮闌者先/為敷殺其家/切恨之/但呼闌弟問之/足可 知委/
C.何為為他死/敷兄弟事釁可知/有馮闌者/先為敷殺/其家切恨之/但呼闌弟問之/足可 知委/
D.何為/為他死/敷兄弟事釁可知 /有馮闌者先/為敷殺/其家切恨之/但呼闌弟問之/足可知委/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奏是指臣子向帝王進言的文書,在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帝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稱 呼,如“表”、 “疏”等。
B.胡是我國古代對北方邊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稱,一般稱呼與胡人相關的物品常冠以 “胡”字,如胡床、胡服。
C.髡是我國古代剃去男子頭發(fā)的一種刑罰,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對犯人施加的懲罰。
D.攝在文中是“統(tǒng)管”之意,它還有代理官職的意思,在我國古代表示代理官職的詞語還有 “假”、 “轉”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訢生有貴相,與眾不同。太武帝親臨中書學時,見到李訢,認為他不同尋常,將來能為自己的子孫效勞。
B.李訢善于理政,重視教育。他在相州任刺史時,因為政清廉,深得百姓稱頌;曾上書請求在各州郡設立學校,被獻文帝采納。
C.李訢為保自全,出賣朋友。他在囚禁期間,聽從女婿勸告,捏造李敷犯罪事實,揭發(fā)檢舉,因此得以免去死刑。
D.李訢一意孤行,終遭陷害。他沒有聽從弟弟李璞的勸誡,依然信任范檦,最終因范檦告發(fā)而被誅殺。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李訢后必官達,益人門戶,可以妻之,勿許他貴也!
②百姓競以貨賂,各求在前,于是遠近大為困弊。組卷:12引用:3難度:0.7 -
3.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問題。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①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②前。
【注】①《新唐書?王維傳》中記載“別墅在輞川,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與裴迪游其中”。②五柳:陶淵明曾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文中有“宅邊 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此詩中王維自稱五柳。
(1)下面對這首唐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首聯(lián)中“轉”和“日”用得巧妙,山本是靜止的,著一“轉”字,借顏色漸變而寫 出它的變化;水本是流動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恒。
B.頷聯(lián)寫詩人在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日暮蟬鳴。柴門,指的是田園隱居的生活; 倚杖臨風,則表現(xiàn)了詩人安閑瀟灑的意態(tài)。
C.頸聯(lián)運用渲染的手法表現(xiàn)夕陽欲落,炊煙初升的情景,渡頭臨水,墟里在陸,落日 屬自然,炊煙屬人事,景物的選取頗有匠心。
D.尾聯(lián)用典,王維自稱五柳,以陶潛自況,又把裴迪與春秋時的楚國狂士接輿相比,王、裴二人一起痛飲狂歌,相酬為樂的情景。
E.首聯(lián)、頸聯(lián)側重寫景,描繪輞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頷聯(lián)、尾聯(lián)側重寫人,刻畫詩人 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2)有人認為此詩“物我一體,情景交融”,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具體詩句說明理 由。組卷:7引用:3難度:0.5
五、語言文字題(共2小題,滿分16分)
-
10.下面是共享單車人群設備使用圖和使用時段圖。請根據(jù)三幅圖所反映的情況,分別給三幅圖各寫一條結論(每條結論不超過30字,不得出現(xiàn)數(shù)字).
組卷:9引用:2難度:0.5
五、寫作(60分)
-
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研究者觀察花樣滑冰運動員訓練發(fā)現(xiàn):相同情況下,普通運動員喜歡留在“舒適區(qū)”鞏固技能,練習已掌握動作;頂尖運動員更喜歡去“困難區(qū)”找導極限,練習未掌握動作。
對于兩類運動員的不同做法,你有什么感受和看法?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組卷:6引用:2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