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四川省甘孜州康定中學高一(下)月考語文試卷(3月份)
發(fā)布:2024/7/14 8:0:9
一、現代文閱讀(37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材料一:
在《論語》里孔子被描寫成一個教育家。從某種觀點看來,也的確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成人”(《論語?憲問》),所以教給他們以經典為基礎的各門知識。作為教師,他覺得他的基本任務,是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論語》記載,孔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就是這個緣故。不過這只是孔子的一個方面,他還有另一方面,這就是,在傳述傳統(tǒng)的制度和觀念時,孔子給予它們的解釋,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觀推導出來的。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種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保ā墩撜Z?陽貨》)換句話說,兒子的一生,至少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應當以同樣長的時間服喪,表示感恩。還有在講授經典時,孔子給它們以新的解釋。例如講到《詩》,他強調它的道德價值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這樣一來,孔子就不只是單純地傳述了,因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東西。
這種以“述”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學傳之永久,經書代代相傳時,他們就寫出了無數的注疏。后來的《十三經注疏》,就是用這種精神對經書原文進行注釋而形成的。
(摘編自馮友蘭《孔子:第一位教師》) 材料二:
“述”的內涵非常豐富?!墩f文解字》將“述”解釋為“循”;在現代漢語中,“述”可以理解為“敘述”“陳述”“講述”“論述”或“闡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義和“述”是相關的?!吨杏埂罚骸胺蛐⒄?,善繼人之態(tài),善述人之事者也?!比绻覀儗ⅰ靶ⅰ钡倪@種解釋和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聯(lián)系起來,“述”的深層含義便躍然紙上,也就是“述”表達了“孝”的德性??鬃盂`履“孝”這種德性的對象是天。《論語?八佾》講到,“天下之無道也久實,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道德追尋的是天的使命。對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傳天道,興天道。在《論語?陽貨》第十八章中,孔子說他不想再說話,但是他的弟子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從這段話中可以得出兩點: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終的創(chuàng)造者;第二,孔子認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貢則將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鬃盂`履德性的活動表達了對天的“孝”,而子貢踐履德性的活動則表達了對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將他對經典的傳承比作一個孝子做的事情。兒子對父親最大的孝是對父親志向、事業(yè)、夢想的繼承、實現和發(fā)揚光大。同樣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對天的孝。對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動是恢復天道,這就是對天盡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義涉及了延續(xù)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傳承的義務。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學活動與“孝”聯(lián)結起來的人??鬃优c柏拉圖早期的作品《游敘弗倫》對“孝”的定義殊途同歸。蘇格拉底的詰問對象游敘弗倫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類對上帝的侍奉。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的哲學活動就是對神靈的侍奉,自己的問答法就是對神靈的侍奉?;谔K格拉底對上帝侍奉的論證,蘇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進行哲學活動是對上帝真正的“孝”。對哲學活動與孝的密切聯(lián)系,亞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認為“孝”的對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踐行“孝”這一德性活動是追求哲學的嚴肅義務,因為追尋哲學是為了探尋真理。
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把哲學活動和“孝”聯(lián)結起來,盡管每一個人對“孝”的理解不同,這也反映了他們做哲學的方法不同。蘇格拉底通過詰問的方式審查人的信念;亞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過對前人理論的考察、批判發(fā)現真理;孔子則認為從事“孝”的活動就是對天道的傳承。
(摘編自余紀元金小燕韓燕麗《“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條影響深遠,達兩千年之久,成為風氣。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從這一原則,以傳授、注解經典為己任。要從事這一學問,必然熟記經文才能言而有據。因而,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為了讓他們從政,用子夏的話說是“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隋唐以后,科舉盛行,官方明確規(guī)定了讀書人的出路,只有為官一途。學校成為向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婆e使用八股文體,專以四書五經命題,以儒家經典考學生,答案闡釋以經典為準,不允許有超出范圍的見解。
可以說,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使得他在教學中有偏重繼承、輕視創(chuàng)新的傾向;倫理關系與師生關系的結合,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這使人們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減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興趣。這樣使得傳統(tǒng)教育以教師解釋、學生背誦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摘編自李楊《“述而不作”與傳統(tǒng)教育》)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述而不作”的信條,后來成為儒學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熟記經典成為學生的基本功,這一傳統(tǒng)一直影響到后來的科舉考試,并且大多以四書五經命題。
B.《論語》中雖然記錄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其實孔子在傳述文化遺產的同時,也“作”了一些新的東西,后孔子時代的儒學長期傳承這種精神。
C.在儒家經典著作《中庸》一書中,認為“孝”就是“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說,“述而不作”中的“述”與“孝”是統(tǒng)一的,這種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觀點。
D.孔子認為,兒子出生的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應以同樣的時長服喪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喪”的禮制。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述而不作”中的“述”內涵非常豐富,在古代辭書中解釋為“循”,但在現代漢語中這一含義被“敘述”“陳述”“講述”“論述”或“闡述”等含義所取代。
B.作為第一位教師,孔子期望把學生培養(yǎng)成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作為偉大的思想家,他認為從事“孝”的活動是對天道的傳承。
C.孔子、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人都將哲學活動與“孝”聯(lián)結起來,因做哲學的方法不同,對“孝”的理解也有差異。
D.“孝”在儒家思想學說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來,“孝”不僅限于父母,也體現在對歷史的傳承和對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
(3)下列說法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上帝為每個人靈魂提供了選擇機會:或是擁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寧。你可以任選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沒有天地,哪里會有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空間。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對天地自然獻上的一份崇高敬意?!?br />C.“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br />D.“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4)請簡要說明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對影響兩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你是如何看待的?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組卷:0引用:2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祈雨
陳毓 阿斗回到流水鎮(zhèn),在鎮(zhèn)子頭遇見厲檳榔。厲檳榔說他要去鎮(zhèn)后頭吳婆婆那里借斗方,午后尚爺祈雨用。厲檳榔囑咐阿斗,午后一起祈雨,三點半鐘,在四方街。
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鎮(zhèn)看世界,你會心生恍惚,就算今天,這里也只是解決了溫飽,遠說不上富裕,年輕一代遠行至他們祖宗幾輩都沒能走到的地方,卻和這里有舍棄不掉的聯(lián)系,他們知道北京的王府井,鎮(zhèn)上有人甚至在798藝術區(qū)辦過展覽。生了病,他們在北京的大醫(yī)院求醫(yī),也去道觀祈藥。留心天氣預報,一周半月的天氣預報都在網上查詢,卻也虔心誠意地祈雨。
86歲的尚爺健在。只要尚爺在,這祈雨就落不到別人頭上。
流水鎮(zhèn)的土地一年年減縮,但他們對土地的情感不能了斷,祈禱年景風調雨順的愿望,在骨頭里。
眼看冬月臘月沒見一點雪星子,眼見著雨水節(jié)氣到來了,仍是沒見一星雨,老人望天,一聲嘆息,這天哪!眼神和語氣里,滿滿的不安和愁煩。又不是沒得吃,愁煩個啥。有年輕人不以為意,立即招來老人的訓斥,黃口小兒,不知輕重。
兩月不下雨,連尚爺都不靜不安了。他昨晚捎話把年輕的鎮(zhèn)長叫來,說他要為鎮(zhèn)子祈雨,囑咐弄全祈雨的物件,還囑咐把鎮(zhèn)上的年輕人都叫來,能到的都到,看一次少一次。尚爺語氣里有截鐵的果斷。
到家,阿斗匆匆吃了媳婦景波做的熱米皮,就幫景波扎祈雨用的掃帚,隨后把十幾把掃帚拿到了四方街上,這些年,四方街很少像今天這么熱鬧,似乎能來的人都來了,男人黑衣白巾,在屋檐下一順站立,少見的安靜,沒人吸煙,沒人吐痰,沒人講笑話,看著都莊重,寂寞多年的鑼鼓手也從這里那里湊齊,坐的坐,站的站,也都安靜。只有紅白紙扎起來的龍在風中一扭一扭的,像是馬上就要飛到天上去,行自己司雨的職責,廣場盛大、莊嚴。
黑衣黑巾的尚爺是坐在一把竹椅上被四個后生扛過來的,他一出現,“行雨”的儀式就算開始了。參加儀式的隊伍在尚爺身后羅列整齊,執(zhí)掃帚的婦孺走在隊伍最前面,老婦手持掃帚掃土,少女拿著還沒有一片綠葉的柳枝灑清水。
隊伍開走。嗩吶聲的高音拔起,鑼鼓聲跟著響起,陌生的調子讓人的脊背起一股涼。
鎮(zhèn)長謝昌華恭恭敬敬地把用麻繩固定穩(wěn)當的斗方套上尚爺脖子,那是幾代人盛裝過麥子玉米、面粉小米的斗方。從前莊戶人家人人熟悉的斗方現在沒幾家有了,但卻是這古老儀式必有的神圣物件。斗方的底部埋著火藥,上面薄薄覆蓋一層草木灰,一炷高香插在斗方正中間。祈雨從高香點燃一刻正式開始,祈雨過程最長不過這一根香燃盡的時間,如果高香燃至根部,還沒有下雨,燃燒的香可能會導致斗方底部的火藥燃燒,那年邁的尚爺就有可能用老身祭祀蒼天。
祈雨人群的心思是復雜難言的,每一個人,哪怕對世事混沌一片的孩子也感到從未有過的緊張,所有人的心思凝聚一點,那就是祈愿雨滴早點落下,哪怕只有三五點,也成。
嗩吶聲有撕裂人心的緊張,只有尚爺,在隊伍中走得緩慢穩(wěn)靜,仿佛他86歲的生命凝固為這一刻的莊重。
尚爺鰥居多年,用他自己的話說,老天爺不叫,死不了。干旱祈雨的動議由尚爺提出,祈雨的念頭在他心中翻涌,壓下去,又冒上來。
這些天,尚爺總回憶起他小時候看爺爺作為鎮(zhèn)上最年長的人,帶頭祈雨的場景。有生之年,他也要扮演一回這樣的角色,如果天不成全,他就用一把老骨頭教給后代知道,身體和生養(yǎng)之地的關系。
老邁的尚爺動作遲緩穩(wěn)靜,所有能扭頭看尚爺的人都扭頭看他胸前的高香,燃到啥位量了。
過半了。
剩三分之一了。
擔憂的氣氛在空氣里,但人群依然保持穩(wěn)靜,似乎被尚爺的精氣神鼓撐著。
緊張憂慮中,但見天空嘩啦一聲,午后一直悶著,像蒙著一層灰布的天空嘩啦一聲撕開,像是被風推送著,一朵輪廓鮮明的云團奔涌過來,浮在這群黑黢黢的、被某種秩序制約著的人的頭頂,閃耀著銀亮光芒的雨,刷地落下來,尚爺懷抱的高香閃了一股藍煙,被雨點頃刻打滅。人群爆發(fā)出一聲類似號叫的嘹亮聲音。人群歡呼起來,鑼鼓嗩吶把能發(fā)出的高音在一瞬爆發(fā),紙扎的龍在雨的密箭中乘空飛舞,就要飛升上天了。
老人孩子以及壯年人都不躲避雨點,都在雨地發(fā)出情感一致卻帶著自個兒個性的歡慶聲。
三分鐘的雨水。整整三分鐘。阿斗站在雨珠下,仿佛圣徒被圣水沐浴,他想哭,想喊,想要號叫,想要沖進田野的深處。阿斗嗚嗚咽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你應該回來,你三年都不回老家是不應該的,你該回來看看,回來看看。
(摘自《文藝報》)(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對厲檳榔急火火地去借斗方,景波在家扎掃帚的描寫,符合阿斗回到流水鎮(zhèn)后的觀察,也為即將開始的祈雨儀式渲染了緊張的氛圍。
B.流水鎮(zhèn)的年輕一代離開老家去遠行闖蕩,有著比老家更加現代化的生活,所以當面對干旱與老人的不安和愁煩時,年輕一代并不放在心上。
C.作者描寫了祈雨前四方街的場景,祈雨儀式盛大、莊重,體現出流水鎮(zhèn)人對祈雨儀式的敬畏,感染讀者。
D.在祈雨隊伍開走的時候,陌生的調子聽得讓人的脊背生起一股涼氣,這主要是由年邁的尚爺祈雨的悲壯行為而引起的反應。
(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鎮(zhèn)看世界”一段,既是對祈雨一事發(fā)生的背景的交代,也是對流水鎮(zhèn)人保守、落后、封閉狀況的揭示。
B.小說善于運用細節(jié)表現人物,“過半了”“剩三分之一了”就體現了祈雨人群緊張擔憂的心理,以及祈愿雨滴早點落下的共同愿望。
C.小說本可以在“三分鐘的雨水”處結束,卻以阿斗和桃子的通話和桃子決定回家結束,交代了阿斗和桃子的經歷,他們都是遠路人,此情節(jié)略顯多余。
D.小說以小見大,通過記敘流水鎮(zhèn)祈雨這件小事,表達了外出的年輕人應該常回家看看的主題,題材小而意蘊遼闊、深沉。
(3)小說中的尚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
(4)小說為什么以“祈雨”為標題?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組卷:3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康德認為倫理學不是“幸福學”——德性和幸福不能等同??档聵O力反對以人的快樂、幸福、功利等作為衡量與評價德性的標準與尺度,他認為快樂、幸福和道德是無涉的,人對幸福、快樂、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人的本性,①_____。它的發(fā)出者是作為總體的人類社會,表達的是社會對個體的要求、規(guī)范與命令。這種要求、規(guī)范和命令,就其性質講,維護的不是個體的利益,②_____。它不僅不必然地與個體的快樂、幸福、利益相一致,③_____。當社會總體利益與個體的快樂、幸福、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道德維護的通常是社會利益??档聜惱韺W關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個體的快樂與幸福,而是作為總體的人類社會存在的需要。
(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號和文中開頭的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薄奶煜椤哆^零丁洋》
B.魯大海:“你叫警察殺了礦上許多工人,你還——”(曹禺《雷雨》)
C.水生拍打著水去追趕一個在水波上滾動的東西——是一盒用精致紙盒裝著的餅干。(孫犁《荷花淀》)
D.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組卷:6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論語》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質比如“樂生”的生命精神、“樂群”的生存智慧、“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樂感”的人性追尋(即追求人性的和諧完滿)等,具有源頭性的影響。
①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墩撜Z?學而》)
④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⑤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
請從上述《論語》篇目中任選一則,結合現實和生活體驗,談一談你的想法,字數要求不少于800字。組卷: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