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市襄安中學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7/19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歷史劇是基于歷史真實進行藝術虛構的產(chǎn)物。從媒介形態(tài)來劃分,歷史劇可以用話劇或影視劇的形式呈現(xiàn);從風格類型來劃分,歷史劇又有“正說”與“戲說”的區(qū)別。但究其共性,它們都是基于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展開的。
歷史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歷史劇以“歷史”為修飾,就杜絕了完全虛構的可能。如果一個故事毫無疑問是虛構的,那么觀眾不會向創(chuàng)作人責問其是否真實。如《步步驚心》《宮》這類穿越劇被限定在“奇幻”一隅,這是因為劇中的穿越情節(jié)消解了歷史框架,解構了觀眾對于歷史真實的意義期待。
那么,歷史劇應該對歷史忠實到何等程度呢?這一向是戲劇評論家們爭論的課題。諸多論者都論及這個“度”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厘清“度”的形式邊界。比如,有的論者認為這個“度”體現(xiàn)了與歷史真實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這個“度”,就有可能改變“正說”的本質,而完全走向“戲說”;有的論者認為歷史劇雖然應該嚴格遵循歷史,但不等于不可虛構,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萊辛所說的“歷史內(nèi)在的可能性”和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可能發(fā)生的事”。前者以“度”來劃分正說與戲說,后者以“度”來評估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二者都強調(diào)了“度”在歷史劇創(chuàng)作中的關鍵性,但都沒有說清楚可供判別的標準。所以,類似于“適度的戲說、隱射、反諷、戲仿,有助于讓歷史人物脫掉過于僵化刻板的面具”這種說法,往往又會遭遇“過度戲說以致消解歷史”的批評。由此來看,文本類型與觀眾闡釋之間始終存在著形式邊界與解釋策略的關系問題;這就需要著力探討歷史劇在建構真實上的敘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實與虛構的意義判定無法交由個體,畢竟任何文本都會被一些人視作“事實”,而被另一些人視作“虛構”。再者,意義判定的標準也在流變,虛構的邊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是不斷變化著的。例如,遠古神話被先民視為歷史真實,如今卻被判定為藝術虛構。因此,對于真實與虛構的意義判定只能交由整個闡釋社群。但是,闡釋社群提供的意義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闡釋社群會隨文化的發(fā)展而不斷變遷,成員范圍也在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解讀文本的真實與虛構時要有一種動態(tài)的視域。
歷史真實所承載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與秘密的,這些空白可以經(jīng)由劇的內(nèi)容來串聯(lián),豐富與自洽。歷史劇有意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洽的可能世界,并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生成新的景觀。真實的歷史人物、事件與細節(jié)為歷史劇的虛構提供了底本,在此基礎上的推演、改造,填充,既保證了情節(jié)要素的正確,又差異化地再現(xiàn)了某種可能真實。
最終的結果是,歷史劇的真實與虛構需要確立各自的意義限度,即通過一系列敘述策略去建構彼此之間的形式區(qū)隔,既不能消解觀眾對于歷史真實的期待,更不能陷入消解歷史的虛無。歷史劇中的虛構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編歷史真實,歷史真實也需要為其中的虛構部分提供必要的理據(jù)支撐;而在真實與虛構博弈過程中生成的形式特征,恰恰是需要通過學理辨析才可以廓清的。
(摘編自陳文斌《真實與虛構:歷史劇中的符號區(qū)隔及其文化效應》)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創(chuàng)作理念,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插上了浪漫主義的翅膀。郭沫若說:“劇作家的任務是把握歷史的精神而不必為歷史的事實所束縛。劇作家有他創(chuàng)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歷史的成案,對于既成事實加以新的解釋、新的闡發(fā),而具體地把真實的古代精神翻譯到現(xiàn)在?!?br /> 在歷史劇《屈原》的創(chuàng)作中,郭沫若對史料進行了提煉加工,運用豐富的想象,去推測歷史的必然,發(fā)掘歷史的精神,進行了大膽而合理的虛構。他有意削弱屈原憂郁彷徨的一面,而突出其剛毅堅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強調(diào)其反抗的一面,并且將屈原放在抗秦反媚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其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同時,郭沫若根據(jù)個別史料進行想象,把宋玉寫成一個小人。張儀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歷史真實。這些藝術創(chuàng)造,都盡可能有史實的依據(jù),既不失歷史真實的限制,又能凸顯歷史人物的精神,滿足現(xiàn)實斗爭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當時的國統(tǒng)區(qū)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劇中的屈原與現(xiàn)實生活中堅持抗日、進步的愛國者和民族志士,面臨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處。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以及他的憤怒、他的抗議,便極能叩擊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心靈,引起他們強烈的共鳴。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使這部作品更具戰(zhàn)斗性和時代性。
(摘編自寧爽《淺析郭沫若話?。记镜乃囆g特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歷史劇可以按照媒介形態(tài)或風格類型進行劃分,但這都基于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展開,兼具真實與虛構這兩個特征。
B.萊辛等人認為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要體現(xiàn)與歷史真實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要遵循歷史內(nèi)在的可能性,敘述可能發(fā)生的事。
C.當代藝術研究者未必認同遠古先民眼中的歷史真實,因為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是動態(tài)的,可能隨著歷史發(fā)展不斷變化。
D.“失事求似”的理念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擺脫歷史事實的束縛提供了可能的途徑,也有助于把真實的古代精神翻譯到現(xiàn)在。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歷史劇中真實和虛構的關系,但二者論述的側重點并不相同。
B.歷史真實與虛構的意義判定無法交由個體,這導致個體不能判斷歷史劇情節(jié)的真?zhèn)巍?br />C.歷史劇《屈原》根據(jù)個別史料進行虛構創(chuàng)作,充分體現(xiàn)郭沫若所要表現(xiàn)的歷史精神。
D.歷史劇若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便能引發(fā)當代觀眾的共鳴,體現(xiàn)戰(zhàn)斗性和時代性。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黑格爾把歷史劇界定為“向過去的時代取材”的文本類型,把“維持歷史的忠實”作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重要原則。
B.《紅樓夢》采用了“真事隱去,假語存焉”的特殊筆法,真實、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盛極而衰的特征。
C.俄羅斯文學家阿?托爾斯泰在《論文學》一書中說:“戲劇的本質就是大家在一起,創(chuàng)造性地把虛構變?yōu)檎鎸?。?br />D.歷史劇《膽劍篇》取材于“臥薪嘗膽”的歷史記載,但是作者曹禺在原有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虛構與加工。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復興中學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舉辦在即,同學們準備依據(jù)教材中《屈原列傳》《離騷》等作品,創(chuàng)作歷史課本劇《屈原新傳》參加匯演。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同學們創(chuàng)作時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組卷:15引用:8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終以身死問蒼天
孫皓暉
太陽出來了。汨羅江畔晨霧渺渺,青山綠水陷在了無邊無際的迷蒙之中。
屈原從茅屋中走出來了,扶著一支青綠的竹杖,消失在彌漫的晨霧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霧消散,那個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佇立著,久久地仰望著湛藍深邃的天空。漸漸地,蒼翠青山吻住了半邊紅日,晚霞彤云飛金流彩,天空充滿一種深不可測的神秘,一種主宰一切卻又永恒地保持著沉默的威嚴。山下,汨羅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綠中透著金紅,漁船正在江中緩行晚靠,隱隱有問答酬唱的漁歌傳來。
那位圣哲般的老漁夫,依然肩扛魚叉魚網(wǎng),漫不經(jīng)心地從江畔走來。偶然,他抬頭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閃過一絲驚異。那柱像漁火一樣準時點燃的炊煙沒有了,茅屋上挑著一幅長長的白幡,門前也沒有了那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
老漁夫目光緩緩地向山頂移動著,木然地站住了。
白發(fā)飄飄的老人佇立在高高的孤峰頂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羅江。
老人仰起了高傲而執(zhí)拗的頭顱,凝視著流云飛動的長空,長長嘆息一聲,沉重極了。上天呵上天,你醒著吧?不!你定然睡著了,睡著了。你有雙眼嗎?不!你定然沒有生得雙眼,沒有!沒有!那你為何要做天?為何要受人的頂禮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說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懲惡揚善。真是這樣么?不!你混混沌沌,無邊無際,不識人間是非功過,全然沒有公平、正義與愛心!你,你還是天么?
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渦仿佛積淀著久遠的愚昧,平靜、麻木而又詭異。
太陽完全沉沒于山后了,天際陷入了茫?;璋?。
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陣又大哭一陣,搖著頭,拭著淚,釋然而又迷惘地喃喃著:“上天呵上天,不要責怪屈原罵你問你。你要有靈魂,有雙眼,你可能早早都悲傷死了,激憤死了,對么?是了,你聽不見屈原的話,你不過一片流云一汪大氣而已!真想讓你變成威力無邊的神座。你?你答應了?答應了?呵,上天答應屈原了!上天開眼了!啊哈哈……”
老人大笑著,從高高的峰頂躍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羅江。
“屈原大夫,回來了——”老漁人悠長的喊聲響徹河谷,“漁哥們,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嘍——”頃刻間山鳴谷應,江面上點點漁火競相而來,漁人們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
山間火把也從四面八方涌來,人們邊跑邊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
茫茫江面上,漁人們的喊聲漸漸變成了無邊無際的哭聲。
魯仲連與春申君聞訊趕來時,已是三日之后了。
汨羅江的春水靜靜地流淌著,空曠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鳥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盤旋飛舞,嘶啞悠長地嘎嘎鳴叫,彌漫出無盡的悲愴。驟然之間,春申君變得枯瘦蒼老,軟癱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聲了。
“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濒斨龠B平靜得有些冰冷。
“沒有屈原,黃歇何堪!楚國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對著魯仲連大喊起來。
“立國不賴一賢?!濒斏爝B依舊平靜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經(jīng)在放逐歲月中衰朽了??v是秉政變法,也是刻舟求劍了。君自思之。告辭了?!?br /> 春申君大急:“噢呀,仲連,你如何能在此時離開我了?”
“春申君,時也,勢也。”魯仲連笑了一下,分明是無奈地苦笑,“我接到密報:燕國樂毅正在奔走聯(lián)絡,意在滅齊。本想扶楚帶齊,不想楚國衰頹如山倒。仲連總得盡力周旋,保住齊國,給天下抗秦留得一線生路?!?br /> 春申君驚愕了,良久沉默,低聲道:“仲連,黃歇縱然無能,也要拼力撐持住楚國了。齊國若有急難,也好有一片根基。”
“春申君,仲連先行謝過?!濒斨龠B嘆息了一聲,“春申君,臨別一言,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聽之:要撐持楚國,便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懷王之顢頇昏聵,正是楚國衰落根源,屈原卻始終寄予厚望。最終如何?楚王悲慘地死了,屈原也跟著悲慘地死了。仲連以為:謀國良臣,絕非一個‘忠’字所能囊括,忠而無能,照樣誤國害民!撐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膽略,是勇氣,是見識!君若奮力振作,聯(lián)結各方,挺身朝堂,擁立新君,疾呼國難而聲討國賊,昭雎們縱然陰險狡詐,安知不會鏟除?但有此舉,楚國豈能癱倒滅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頸等死,非但君身敗名裂,楚國又豈能不亡?”
魯仲連戛然打住,對著春申君深深一躬,飛身上馬,風馳電掣般去了。
春申君癡癡地望著魯仲連的背影,驟然一個激靈,向著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飛身上馬,飛出了幽靜空曠的汨羅江。
(節(jié)選自《大秦帝國》,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登上江邊的孤峰,眼前所見天空奇異而神秘,流云繁復變動,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復雜心境的寫照。
B.老漁夫從江畔走來,由“漫不經(jīng)心”到“閃過一絲驚異”,源于熟悉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及他對屈原的關切。
C.“向著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達對屈原的歉意,也對自己撐持楚國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D.小說采用人物獨白、對話等多種手法,刻畫了不同人物的狀態(tài),使表達豐富靈動,增強了文本的可讀性。
(2)關于文中談論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申君認可屈原對楚國的意義與價值,所以他對屈原之死表現(xiàn)得很悲痛,瞬間枯瘦蒼老。
B.魯仲連認為屈原對楚王是愚忠,其行為不值得效法,故對屈原之死“平靜得有些冰冷”。
C.漁人們哭喊,春申君對魯仲連大喊,前后照應,彰顯了屈原在楚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
D.屈原以身死問蒼天,漁人們放歌于江上,壯烈,一悠閑,其實質都是對楚國現(xiàn)實不滿。
(3)在投江之前,屈原的情緒通過兩次問天得到一一宣泄、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
(4)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寫屈原之死:“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北疚脑黾恿藵O人搜救、仲連話別等情節(jié),有何文學效果?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組卷:11引用:3難度:0.5
(二)語蒂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類主導的植物種植、培育和傳播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繁榮發(fā)展中多種文化傳承交融的華美樂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與中華先民相依相伴且流傳至今,① ,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寓意“多子多?!钡氖?;有的似乎與西方文化淵源頗深,實際上卻祖居中華大地,如蘋果。別看蘋果素有引誘亞當和夏娃的“惡名”,還有“啟發(fā)”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之功,② ,但現(xiàn)代栽培蘋果的起源地卻在我國新疆的天山。中國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經(jīng)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然而近年來,借助轉基因技術,大豆“美裔僑民”品種異軍突起,改變了今日全球大豆產(chǎn)業(yè)格局。千百年來,糧食作物和經(jīng)濟作物被人們精心選育、引種和推廣種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脫穎而出,③ 而且翻山越嶺、遠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guī)模在全球范圍內(nèi)“圈地”。
(1)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美裔僑民”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
B.應該承認,“修辭立其誠”是一個唯物主義的原則。
C.幾位“大師”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
D.鐘揚二話不說就接下了這個沒什么回報、時間緊的“燙手山芋”。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組卷:26引用:9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唐代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說,“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認為去偽存真,兼取眾長,是寫好詩歌的基礎;宋代戴復古在《論詩十絕》中說,“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認為寫詩應自出機杼,表現(xiàn)個性和風格,切忌一味因襲模仿。
以上材料中,兩位詩人倡導的寫詩理念,或兼取眾長,或自出機杼,都是他們?nèi)〉迷姼璩删偷脑?。這個現(xiàn)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fā)深入思考。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9引用:4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