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4課 愚公移山》2023年同步練習(xí)卷(3)
發(fā)布:2024/9/8 16:0:8
一、選擇題
-
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組卷:199引用:2難度:0.8 -
2.圍繞愚公移山有哪幾種不同的態(tài)度?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124引用:2難度:0.8
二、基礎(chǔ)知識
-
3.通假字。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④一厝朔東,一厝雍南組卷:53引用:2難度:0.5
四、文言文閱讀
-
9.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小題。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請給下列句中加點字標(biāo)注讀音。
①老驥伏櫪
②遂率子孫荷擔(dān)三
(2)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神龜雖壽 雖我之死 B.可得永年 年且九十 C.壯心不已 懼其不已也 D.盈縮之期 跳往助之
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4)兩人都是垂暮之年,一位用詩行明志,一位用行動書寫傳奇。根據(jù)詩文內(nèi)容將下面這副對聯(lián)補充完整。
胸懷寬廣老驥伏櫪①組卷:154引用:5難度:0.6 -
10.古詩文閱讀。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為學(xué)一首示子侄(節(jié)選)
彭端淑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缽④足矣?!备徽咴唬骸拔釘?shù)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xué)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xué)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釋)①鄙:邊遠地區(qū)。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浙江省東北部海域。③恃:憑借。④缽:和尚用的飯碗。⑤顧:難道。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吾與汝畢力 [畢]盡,全 B.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漢陰]漢水北面 C.何苦而不平 [苦]擔(dān)心 D.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易節(jié)]季節(jié)更替
A.年且九十/天子且至
B.投諸渤海之尾/已而之細柳軍
C.其如土石何/其間千二百里
D.而山不加增/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3)下面對《渡荊門送別》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頷聯(lián)寫行舟所觀,以移動的視角描寫景物變化,寫出了詩人行舟觀景時的真實體驗。
B.頸聯(lián)寫江中所見,以月如飛鏡襯江水之平靜,以云結(jié)海樓顯天空之遼闊,想象奇特。
C.尾聯(lián)寫內(nèi)心所感,寫故鄉(xiāng)之水滿懷深情萬里送行,含蓄地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
D.這首詩是李白初出四川時所作,寫出了詩人心境由喜悅興奮到傷感惆悵的曲折變化。
(4)下面對《愚公移山》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勇于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B.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兩人對愚公所說的話雖然角度不同,但他們對移山都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
C.愚公駁斥智叟的話,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關(guān)系,表達了愚公對移山成功的堅定信心。
D.文章用遺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動”等情節(jié)來襯托愚公,使愚公形象更加高大。
(5)對《為學(xué)一首示子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闡述了聰敏和愚鈍是可以轉(zhuǎn)化的,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能否力學(xué)不倦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一句在文中兩次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富僧的驕矜之情、自得之貌。
C.文章寫貧僧到南海的艱難過程,是為了說明要獲得成功,就要有知難而進的精神。
D.作者以貧僧喻指“昏庸”者,以富僧喻指“聰敏”者,通過對比,增強了說服力。
(6)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xué)者自敗者也。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組卷:31引用:2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