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qū)關山中學高二(上)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10/17 0:0:1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 1.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fā)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h2>

    組卷:436引用:67難度:0.5
  • 2.周人經常將大小宗之間的關系比喻為“本根”與“枝葉”的關系,認為“以本制末、以下事上”是天經地義的常理,并且強調“君異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匱,君二多難”“并后,匹敵,兩政,耦國,亂之本也”。這種觀念(  )

    組卷:22難度:0.5
  • 3.唐代通過科舉者,要想步入仕途,還得通過吏部的選官考試。吏部選官有四條標準:“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yōu)長?!边@反映出唐朝選官( ?。?/h2>

    組卷:55引用:21難度:0.8
  • 4.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tǒng)計表
    朝代 高門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晉 48% 19.1% 32.9%
    東晉 78.4% 7.4% 14.2%
    上表的變化反映了(  )

    組卷:260難度:0.6
  • 5.19世紀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開平等考試、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實行定期考績,按照勤惰、政績大小予以升降、獎懲;禁止文官介入黨派活動,文官不與執(zhí)政黨共進退。這種制度改革(  )

    組卷:89引用:98難度:0.5
  • 6.明代《折獄新語》記載一則案例,邵陽人李朝華狀告侄子李正風盜竊自己的東西。地方官審判時首先批評李朝華,“忘其侄所自出其兄,親親之義安在哉”,后涉事雙方和解,地方官仍判決當庭杖責李正風,為了讓其“知有尊卑”。該案例說明明代( ?。?/h2>

    組卷:13難度:0.5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戶籍殘卷所見唐代均田戶受田情況表
    戶籍年代 均田戶數 受足戶數 平均每戶應受田畝數 平均每戶未受田畝數
    高宗時期 1 0 101.0 69.0
    武則天時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時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時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國按規(guī)定受勛田3000畝,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國戶后的數據。
    ——改編自王仲葷《隋唐五代史》材料二
    ??白居易的《贈友》描述了兩稅征錢導致錢重物輕而傷農的現象,“胡(何)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彈”;表達了對租庸調法的認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不求土所無,不強人所難。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主張“復彼租庸法,令如貞觀年”。柳宗元的《答元饒州論政理書》指出,兩稅法實行按戶等征稅,富人賄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稅,導致“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他認為要避免上述現象的出現,只有“舍其產而唯丁田之間”,即恢復以身丁為本的租庸調法。
    ——改編自付志宇《唐人詩文所見兩稅法變革補證》(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白居易、柳宗元對唐代稅制改革的看法。

    組卷:68引用:17難度:0.5
  • 20.閱讀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戰(zhàn)前,民間的教會、學校和社會組織,是傳統(tǒng)社區(qū)共同體的組成部分,以非國家行為來推動社區(qū)治理。一戰(zhàn)期間,社區(qū)中的學生和教師被組織起來,參加戰(zhàn)時生產等工作,許多平民百姓熱心于分擔戰(zhàn)爭的重擔。1929年之后,社區(qū)組織四分五裂缺乏協(xié)調,無力維持社會自助,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加強了對社區(qū)的救濟。二戰(zhàn)后英美經濟發(fā)展經歷了20年的“黃金時期”,為國家介入社區(qū)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英美國家的社區(qū)政策突出表現在對城市貧困區(qū)、邊緣人群的救濟方面,可被視為凱恩斯主義的一部分。國家和區(qū)域政府以及私營公司正在接管社區(qū)的許多職能。
    ——摘編自吳曉林《社區(qū)里的國家:國家行為的轉變與社會傳統(tǒng)的底色》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以前,傳統(tǒng)的社會治理主要依賴官方與民間系統(tǒng),治理方式上依靠官權和紳權的結合,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晚清以來,各種社團逐漸出現,在救濟與調解糾紛等基層社會治理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同時,工人、資本家、外國人的出現,既增加了新的治理對象,也加劇了原有治理對象的復雜性。伴隨著國民思想的進步與法律意識的覺醒,傳統(tǒng)社會的“人治”受到沖擊,基層社會治理也開始出現配套的法律。
    ——摘編自溫建欽《近代基層社會治理出現轉型》(1)根據材料一,指出社區(qū)治理中國家行為的轉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歸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治理的發(fā)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西方社會治理轉型的共同作用。

    組卷:8引用:5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