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16課 登泰山記》2022年同步練習(xí)卷(5)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課內(nèi)理解
-
1.《赤壁賦》《登泰山記》都是古代寫景抒情的名篇,在景與情關(guān)系的處理上兩文各具特色。請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
組卷:1引用:2難度:0.5 -
2.《登泰山記》中,作者對日出的壯觀場而的描寫有哪些特點?請加以賞析。
組卷:1引用:2難度:0.7 -
3.作者在寫自己登山的路線和古時候登山的路線時,寫法有什么不同?
組卷:1引用:2難度:0.7
二、文言文閱讀
-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br />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B.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C.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D.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2)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未”為干支之一,順序為第44個。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時城墻有內(nèi)外之分,里面的一道為“城”,外面的一道為“郭”。
C.農(nóng)歷每月初一為“晦”,十五為“望”,最末一天為“朔”。
D.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文章圍繞作者的游蹤,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雪后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后這兩個時間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變化迅速的畫面。
C.本文的側(cè)面描寫很巧妙。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再借山頂俯視時“半山居霧若帶然”和在日觀亭時“自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cè)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
②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5)作者在中描繪了泰山日出的壯觀場面,運用了多種寫景方法和修辭手法,請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景物描寫進行賞析。組卷:67引用:9難度:0.5 -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澜灾^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br />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1)下列語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陽:山的南面為陽 B.古時登山,循東谷入 循:順著 C.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燭:燭光 D.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 稍:逐漸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回視日觀以西峰 B.其級七千有余 其陰,濟水東流 C.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 D.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哀吾生之須臾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4)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文章先從地理環(huán)境落筆,勾勒出泰山的輪廓。寫泰山最高點是日觀峰,為后文觀日出埋下伏筆。
B.作者登上山巔,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壯懷激烈,意氣風(fēng)發(fā)。
C.結(jié)尾描繪泰山嚴冬景觀,多用兩三字短句,簡練峭勁。寫冰雪處與前文“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呼應(yīng)。
D.這篇文章剪裁極見功力,記述詳略都與作者描寫登山活動的對象主次、個人感受深淺密切相關(guān)。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②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6)《登泰山記》與下面的文段都描繪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請從“云?!薄俺肌敝腥芜x一種景物,從寫作手法、景物特點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較兩者的異同點。
等到留心回覽時,我不由得大聲的狂叫——因為眼前竟是一個見所未見的境界。原來昨夜整夜暴風(fēng)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觀峰與我們所在的玉皇頂以外,東西南北只是平鋪著彌漫的云氣,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shù)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的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那時候在這茫茫的云海中,我獨自站在霧靄溟蒙的小島上,發(fā)生了奇異的幻想——我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人披著散發(fā),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東方有的是瑰麗榮華的色彩,東方有的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出現(xiàn)了,到了,在這里了……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無數(shù)蜿蜒的魚龍,爬進了蒼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異彩,揭去了滿天的睡意,喚醒了四隅的明霞。
(節(jié)選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刪改)組卷:16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