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廣東省廣州市執(zhí)信中學高二(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6/30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7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唐宋時期,不少詩人對詩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觀照,并將其呈現(xiàn)在詩歌文本中——詩歌寫作行為本身成了被書寫的對象。在陳與義、陸游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對于詩歌寫作本身更細致、頻繁的書寫,“題詩”“成詩”“尋詩”“哦詩”等有關(guān)詩歌寫作的表達大量出現(xiàn),有意尋詩、出聲吟哦的詩人形象也越發(fā)明晰,這表明:宋詩對詩歌寫作本身的呈現(xiàn)更為深細,寫作者對自我作為詩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識。
“題詩”“成詩”在陳與義的詩中承載了豐富內(nèi)涵。“鸛鶴忽雙起,吾詩還欲成”“灑面風吹作飛雨,老夫詩到此間成”兩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環(huán)境怎樣激起了詩人內(nèi)心的波瀾,眼前轉(zhuǎn)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詩人捕捉到進而成為詩歌的一部分。而“成詩”的過程往往具有實時性、不可復制性。有道是“有詩還忘記”“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詩人內(nèi)心感知到的詩意、詩人在語言表達上的疏離,都清晰呈現(xiàn)在詩中。他在《對酒》中的“新詩滿眼不能裁,鳥度云移落酒杯”,同樣感嘆著自己在語言表達上的窘迫。
詩人也常常自發(fā)外出“尋詩”?!傲謾M絕野,藜杖去尋詩”(《游八關(guān)寺后池上》),詩人專門拄著藜杖尋詩;“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尋詩兩絕句》),半夜從酒醉中醒來的詩人特意推開門,在明月喬木中尋詩。場景本身就是詩意的來源,詩人在呈現(xiàn)出詩意產(chǎn)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結(jié)束了詩篇,不再述說此刻的感受。這類似前引“鸛鶴忽雙起,吾詩還欲成”:詩人看似只是記錄實時景象,然而詩情恰恰滲透在眼前所見之中,詩歌寫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尋詩”更能體現(xiàn)尋找、訪求的過程性和目的性,在這一表達中,“詩”仿佛成了觸手可及的實體;作者自認與讀者對何為“詩”有著高度默契,只需呈現(xiàn)特定場景,讀者便可心領(lǐng)神會。這種將“詩”客體化的過程,體現(xiàn)出詩歌已成為詩人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的一部分,同時,詩人的主體身份在詩歌中也呈現(xiàn)得愈發(fā)明晰。
(摘編自劉曉旭《賦詩與尋詩》)材料二:
“鏡”在中國文化中有復雜的意涵。本文所言“覽鏡詩”,不是泛指含有“鏡”意象的詩,也不是指專門吟詠鏡子的詩,而是指書寫覽鏡行為與感想的詩作。覽鏡詩的關(guān)注點,是這個行為本身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人物心理情感。換言之,覽鏡詩中,作為物品的鏡,只是觸發(fā)某種心理的媒介,并非詩歌吟詠的重心所在。作者對覽鏡行為有更充分的自覺,把更多的筆墨著眼于“鏡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內(nèi)心反應和情感狀態(tài)。審視覽鏡詩的嬗變脈絡(luò),我們可以再次確認中唐至宋代詩學的一脈相承,也能感受到日?;}材在宋代詩人手中有更繁復的藝術(shù)表達和更豐贍的文化內(nèi)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覽鏡詩中得以再造,新的審美趣味隨之形成。
由鏡中像來認知自我,是人們覽鏡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人們通過觀看鏡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觀念,并由鏡中自我逐漸進入“社會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鏡前凝視,建構(gòu)對自身形象的認識。“鏡中像”與“現(xiàn)實我”存在距離,這就促使照鏡人通過想象去完成兩者的合一,建構(gòu)自我形象。詩人照鏡,由人而鏡,由鏡而像,由像返觀人,故心有所感。解讀覽鏡詩,是觀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構(gòu)的有效途徑。
試看宋庠《因覽鏡照見衰年狀貌有感》:
拂檻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懸車。
暗圍廓落頻移眼,坐況蒼華不滿梳。
淚綬轉(zhuǎn)慚龜鈕印,土膏空負鶴頭鋤。
人生出處真難決,羨殺賢哉漢二疏。
宋庠仕宦顯達,遣詞造句典麗奧博,全詩意脈從“鏡中像”指向“現(xiàn)實我”。鏡中老態(tài)讓他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官場——是致仕退隱,還是不負官位?他內(nèi)心糾結(jié)。宋庠沒有白居易的樂天順命,鏡中像刺激他要在現(xiàn)實和理想間選擇,所以他最后欣羨漢代的疏廣、疏受,能主動功成身退。我們可從中提煉出詩人的三層形象:
A.“鏡中像”——頹然老者(“坐況蒼華不滿梳”);
B.“現(xiàn)實我”——高位在身(“涙綬轉(zhuǎn)慚龜鈕印”);
C.“理想我”——致仕歸田(“羨殺賢哉漢二疏”)。
正是三者間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讓作者“難決”,整首詩也因三層形象的復雜關(guān)系而充滿張力。覽鏡詩是表達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詩。日常不能徑直變?yōu)樵?,但詩可以表現(xiàn)日常,讓日常經(jīng)驗走向美學自覺。宋人將“鏡中像”與“現(xiàn)實我”勾連在一起,讓“幻象”與“真我”對話,試圖超越瑣碎凡庸的現(xiàn)實,直指詩人的情感與精神世界。
(摘編自侯體健《幻象與真我:宋代覽鏡詩》)(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與義在《對酒》等詩中感慨詩意受限于語言,難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詩情,所以寫不出好詩。
B.宋詩中有關(guān)“尋詩”的詩句著重敘寫了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所作所為,其場景讀來真實可感。
C.宋代覽鏡詩中的“鏡子”不是詩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詩人意在抒寫鏡中人像所激發(fā)的思想情感。
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論分析我國詩人為何覽鏡自照,而宋庠詩例的意脈恰恰契合“鏡像階段”理論。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采用總分結(jié)構(gòu),成詩和尋詩有相似之處,后者更能彰顯詩人創(chuàng)作的自覺性。
B.《尋詩兩絕句》看似未交代尋詩的結(jié)果,其實詩情已生,這正是尋詩之詩的妙處。
C.相比于寒門士子,宋庠這類地位高、通世故的貴族更容易寫出意蘊豐富的覽鏡詩。
D.材料二標題所謂“幻象”主要指鏡像,而“真我”則指向詩人的真實境況或情思。
(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xiàn)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木蘭詩》:“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br />B.劉禹錫《昏鏡詞》:“昏鏡非美金,漠然喪其晶。飾帶以紋繡,裝匣以瓊瑛。”
C.孔平仲《覽鏡》:“拂拭菱花試一臨,貌隨年改嘆光陰。平生履行無人識,嗟爾頑銅豈照心。”
D.叔本華:“每個人都應該以他人為鏡,從這面鏡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惡行?!?br />(4)李白有詩曰:“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請結(jié)合材料一的相關(guān)論述,對李白這兩句詩的寫作加以分析。
(5)以上兩則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圍繞課題《宋代詩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獻。請根據(jù)兩則材料,各寫一條關(guān)于該課題的研究結(jié)論。組卷:5引用:2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憶平樂
馮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個早晨,我們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時正是長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難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戰(zhàn)以來,如果說南京失守是第一個挫折,那么武漢撤退顯然是第二個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勢將要怎樣發(fā)展,但對于將來都具有信心。人們好像很年輕,報紙上雖然沒有多少好消息,同時幾乎天天要跑警報,可是面貌上沒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個多月,全國各地的一舉一動都會在這里發(fā)生感應,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樣澄清,傳不來一點外邊的消息。我立在船頭,當桂林的那些山峰漸漸在我面前消逝時,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贛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東一西,中間隔著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個大省,但是民船,兩個地方卻沒有一點不同,同樣的船篷、同樣的船身、同樣的船夫撐船的姿勢。從空間我又想到時間:在戰(zhàn)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沒有多少變化。山是那樣奇兀,水是這樣清澈,江底的石塊無論大小都歷歷可數(shù)。此外就是寂靜、寂靜凝結(jié)在前后左右,好像千軍萬馬也不能把這寂靜沖破。
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麗還要算漓江。船過了大墟,這條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圍起來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帶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著,船上的人沒有事做,只有望著四圍的山峰。經(jīng)過長久的時間,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轉(zhuǎn)了一個大彎子,面前的山峰緊接著也改變了形象,原來船已經(jīng)走出這“帶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帶形的湖”里。山的轉(zhuǎn)變無窮,水也始終沒有被前面的山遏住。這樣兩天,過了陽朔一直到了平樂。
在平樂,我們找到一輛汽車要經(jīng)過柳州、南寧到龍州去。往南越走越熱,臨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著棉衣,她說想做一件夾衣預備在熱的地方穿,但恐怕來不及了,因為汽車在第二天清早就要開行。我說,我們不妨到裁縫鋪里試一試。我們于是在臨江的一條街上買了一件衣料,隨后拿著這件衣料問了幾家裁縫鋪,都異口同音地說來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說來不及了,但口氣不是那樣堅決,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們也就利用這一點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縫懇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點以前把這件衣服縫好,我們愿意出加倍的工資?!?br />“加倍的工資,我不要;只怕時間來不及了。若是來得及,一件夾袍是一件夾袍,工資無須增加?!?br />“我們也是不得已,因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們繼續(xù)懇求,最后那裁縫被我們說動了,他說,“放在這里吧,我替你們趕做——”
我們把旅館的地址留給他,繼續(xù)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瑣事。晚飯后,一切都已收拾停當,我們決定早一點睡,至于那件夾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會有什么耽擱。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時候,忽然有茶房敲門,說樓下有人來找。我睡眼朦朧地走到樓下,白天的那個裁縫正捧著一件疊得好好的夾衣在旅館的柜臺旁立著。他說,這件夾衣做好了,在十二點以前。
我當時很感動,我對于我的早睡覺得十分慚愧。我接過來那件夾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來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張一元的紙幣交給那個裁縫,他找回我兩角錢,說一聲“一件夾袍八角錢”,回頭就走了。我走上樓,把夾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聽著樓下的鐘正打十二點。
六年了,在這六年內(nèi)聽說廣西也有許多變化,過去的事在腦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來,敵人侵入廣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樣的大地名天天在報紙上出現(xiàn),就是平樂也曾經(jīng)一再地在報紙上讀到。當我讀到“平樂”二字時,不知怎么漓江兩岸的風光以及平樂那晚的經(jīng)驗都引起我鄉(xiāng)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樂已經(jīng)淪陷,漓江一帶的山水想必也會有了變化,還有那個裁縫,我不知道他會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懷念他,像是懷念一個舊日的友人。
并且,在這六年內(nèi)世界在變,社會在變,許多人變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許多事物并沒有變:農(nóng)夫依舊春耕秋收,沒有一個農(nóng)夫把糧食種得不成糧食;手工業(yè)者依舊做出人間的用具,沒有一個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沒有一個裁縫把衣服縫得不成衣服。真正變得不成人形的卻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學校辦得不成學校,有些軍官把軍隊弄得不成軍隊。
現(xiàn)在敵人正在廣西到處猖獗,謠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會里病菌似的傳布著,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兩岸的風光和平樂的那個認真而守時刻的裁縫。
一九四三年,寫于昆明
(選自《山水》)(1)下列對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敘述武漢撤退后,盡管局勢不容樂觀,但“人們好像很年輕”,臉上也沒有倦容,表達了堅決抗日、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
B.文章寫漓江山與水的關(guān)系,令人想到辛棄疾“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名句。作者這樣寫眼前景,應該是有所寄托的。
C.文章說“我拿出一張一元的紙幣交給那個裁縫”,是作者同情裁縫處境艱難,特意多給他點錢,可裁縫只接受應得的工資。
D.文章中有兩處“衣冠”,最后說“謠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會里病菌似的傳布著”,可見作者對某些衣冠人士的強烈憤慨。
(2)下列對文章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避免夸張、渲染的筆墨,敘事嚴肅樸素,抒情謙虛誠懇,給人凝重簡練而又樸厚深遠的美感。全篇行文風格沉著深婉,樸素雋永。
B.文章回憶“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隨意下筆,有感即發(fā),而是長時間體驗與思索的升華,是經(jīng)過多年的沉淀和積累釀造出來的。
C.文章描寫漓江“奇麗”的山水,引入詩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僅使人獲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迪。
D.文章以“不變”反襯“變”,農(nóng)夫和手工業(yè)者這些普通老百姓不會變,但有些衣冠人士卻敷衍塞責,玩忽職守,胡作非為,變得不成人形。
(3)文章中說“我接過來那件夾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來的分量沉重得多”(畫橫線句)。作者為何會有這種特殊的感覺?請簡要說明。
(4)馮至先生曾經(jīng)說:“無論在多么暗淡的時刻,《山水》中的風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閃著微光,使我生長,使我忍耐。”請結(jié)合文本,從風景、人物兩方面分析“微光”的內(nèi)涵。組卷:24引用:8難度:0.4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一九三九年古歷八月初九,我父親這個土匪種十四歲多一點。他跟著后來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余占鰲的隊伍去膠平公路伏擊日本人的汽車隊。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綽綽,隊伍的雜沓腳步聲已響出很遠。父親眼前掛著藍白色的霧幔,擋住他的視線,只聞隊伍腳步聲,不見隊伍形和影。父親緊緊扯住余司令的衣角,雙腿快速挪動。
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種植。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白云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wǎng)。
出村之后,隊伍在一條狹窄的土路上行進,人的腳步聲中夾雜著路邊碎草的窸窣聲響。霧奇濃,活潑多變。我父親的臉上,無數(shù)密集的小水點凝成大顆粒的水珠,他的一撮頭發(fā),粘在頭皮上。從路兩邊高粱地里飄來的幽淡的薄荷氣息和成熟高粱苦澀微甘的氣味,我父親早已聞慣。不新不奇。在這次霧中行軍里,父親聞到了那種新奇的、黃紅相間的腥甜氣息。
(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可改成“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高粱高密輝煌,凄婉可人,愛情激蕩”。為什么原句的表達效果更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細膩地表現(xiàn)了“我父親”對戰(zhàn)火血腥的緊張不安與陌生新奇,這一表達效果是怎樣取得的?組卷:12引用:4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寫作。
《種樹郭橐駝傳》講種樹要得法,否則“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家庭教育不也是如此嗎?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才會有“碩茂”的結(jié)果。
你認同上述觀點嗎?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4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