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現(xiàn)代中學高二(下)月考語文試卷(3月份)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從近代美學觀點看,王國維所用名詞似待商榷。他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淚眼問花花不語”一例可證。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視、物我兩忘的結(jié)果,即叔本華所謂“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謂“有我之境”其實是“無我之境”。他的“無我之境”,實例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這都是詩人在冷靜中所回味出來的妙境,沒有經(jīng)過移情作用,所以實是“有我之境”。與其說“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似不如說“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因為嚴格地說,詩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須有“我”,都必須為自我性格、情趣和經(jīng)驗的返照?!皽I眼問花花不語”是同物之境?!傍S飛戾天,魚躍于淵”是超物之境。
王國維說:“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彼J為“有我之境”比“無我之境”品格較低,不過沒有說明此優(yōu)于彼的理由。
英國文藝批評家羅斯金與其主張相同。他詆毀起于移情作用的詩,說它是“情感的錯覺”,以為第一流詩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詩人才為情感所搖動,失去靜觀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誤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現(xiàn)一種錯誤的面目。這也只是片面的理論。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實性,事物隔著情感的屏障去窺透,自另現(xiàn)一種面目。詩的存在就根據(jù)這個基本事實。如依羅斯金所說,詩的真理必須同時是科學的真理。這顯然是與事實不符的。
依我們看,抽象地定衡量詩的標準總不免有武斷的毛病?!巴镏场焙汀俺镏场备饔袆倬?,不宜以一概論優(yōu)劣。比如陶潛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超物之境”,“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則為“同物之境”。王維詩“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為“超物之境”,“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則為“同物之境”。它們各有妙處,實不易品定高下?!俺镏场迸c“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淺雅俗。同為“超物之境”,謝靈運的“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潛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似不如陶潛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兩種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機,也都可以有人巧?!巴镏场逼鹩谝魄樽饔?。移情作用為原始民族與嬰兒的心理特色,神話、宗教都是它的產(chǎn)品。論理,古代詩應(yīng)多“同物之境”,而事實恰恰相反。在歐洲,從19世紀起,詩中才多移情實例。中國詩在魏晉以前,移情實例極不易尋,到魏晉以后,它才逐漸多起來,尤其是在詞和律詩中?!巴镏场痹诠糯圆欢嘁姡饕蛟谟诠湃瞬缓茏⒁庾匀槐旧?,自然只是作“比”“興”用的,不是值得單獨描繪的。我們可以說,“同物之境”不是古詩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詠自然的詩一齊起來的。“同物之境”日多,詩便從渾厚日趨尖新。詩到以自然本身為吟詠對象,到有“同物之境”,實是一種大解放,我們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輕視它。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材料二:
錢鍾書先生曾談到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執(zhí)情強物;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到“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錢先生所說的基本類似。
即物生情是創(chuàng)作者對事物的感知、諦聽和描繪,是從物事情感到形象語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創(chuàng)作過程;執(zhí)情強物則是主觀先入,是把意念強加于物事,通過自我營設(shè)、情境喚起以“違其性而強以就吾心”。
比如繪畫,有“喜氣畫蘭,怒氣畫竹”一說,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為也是可以成立的,誰說怒氣不能畫蘭、喜氣不可畫竹呢?況且有時非怒非喜,涂上幾筆蘭竹,也未見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執(zhí)拗于“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陽明有謂“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是很好的關(guān)于主客體的哲學詮釋,不過,話說回來,卻也是典型的“執(zhí)情強物”。
有時我會覺得這兩者之間不是完全割裂的關(guān)系,而是一種相互作用或者說彼此圓融的關(guān)系。所謂“意與境渾”“意與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說“身心內(nèi)外,初無間隔”,則是心與物化,得心而應(yīng)手。世間事,殊途可以同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也不存在什么約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guī)律。
(原載于《新民晚報》,作者喻軍,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光潛認為“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的區(qū)別不在于“我”之有無,而在于“我”與“物”的關(guān)系。
B.“同物之境”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心理表現(xiàn),連神話、宗教等都從它脫胎而來。
C.《詩經(jīng)》等早期詩作中,自然只是敘事抒情的由頭,還不是值得單獨描繪的對象。
D.“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以一概論優(yōu)劣,但針對具體作品可以品評高下。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魏晉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詩相對少見,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則要多得多,王國維可能因此認為“同物之境”的品格較低。
B.王國維與羅斯金都認為移情于物是一種“情感的錯覺”,會使外物呈現(xiàn)出錯誤的面目,所以“有我之境”品格上不及“無我之境”。
C.“非怒非喜,涂上幾筆蘭竹,也未見得不精彩”說的是繪畫,但這種藝術(shù)體驗與作詩相通,與羅斯金主張的“科學的真理”相吻合。
D.在古詩中存在一些寫景的佳句,符合王國維所謂“以物觀物”的“無我之境”,也是詩人意與境渾、物我相融的得心應(yīng)手之作。
(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王國維所謂“無我之境”的一項是
A.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B.春山冶笑,我只見春山之態(tài)本然;秋氣清嚴,我以為秋氣之性如是。
C.鏡無畜影,故觸形則照。是以虛己應(yīng)物,必究千變之容;挾情適事,不觀萬殊之妙。
D.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
(4)兩則材料都提到了王國維,請說說兩位作者對王國維“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學說所持的態(tài)度。
(5)《詩經(jīng)?氓》中有“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歸園田居(其一)》中有“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請結(jié)合材料一,談?wù)劇吧!痹谶@兩首詩中的不同意蘊。組卷:1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文本一:
紫禁城的鰣魚湯
蒙福森
①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樹木葳蕤,草長鶯飛,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寧漁民劉老六和兒子在大江上捕魚。
②這是一個尋常的日子,依舊是斜風細雨,江水蒼茫,遠山如黛。大江兩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樹木都籠罩在雨靄之中,煙嵐縹緲,若隱若現(xiàn),恍如一幅杏花煙雨江南的水墨畫。劉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撐一葉漁舟,撒網(wǎng)捕魚。
③第一網(wǎng),一無所獲。
④第二網(wǎng),撈到一些小魚小蝦、幾根水草。
⑤接著,第三網(wǎng)、第四網(wǎng)……第十五網(wǎng),漁網(wǎng)剛拖離水面,突然間,劉老六心跳加速,手腳顫抖。——漁網(wǎng)中,一條罕見珍稀的鰣魚在掙扎著。
⑥“鰣魚!鰣魚!鰣魚!”劉老六連聲驚叫,手腳無措,幾乎跌坐在船舷上。
⑦這確實是一條鰣魚,一條價值不菲的鰣魚!算起來,江寧的漁民已經(jīng)有兩年多沒有捕撈到鰣魚了。
⑧漁船隨即撐回岸邊。“鰣魚——鰣魚——”劉老六向長年守候在江邊等候鰣魚的幾名官差大聲喊叫,“捕到了一條大鰣魚!”
⑨不一會兒,官府的大批人馬攜帶著冰塊策馬奔馳而來。岸邊,圍了許多看熱鬧的人。劉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撈起這條有兩斤多重的鰣魚,交到官差的手中。
⑩鰣魚嬌貴,離水很快就會死掉。官差們把鰣魚放入一個放滿冰塊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層豬油,以防止冰塊過快融化。隨后,數(shù)匹快馬立刻如離弦之箭,沿官道快馬加鞭,一路馳奔京城。
?劉老六隨后到官府,領(lǐng)到了一筆豐厚的獎賞——十五兩銀子。這筆銀子,相當于劉老六打魚一年的收入。
?幾個官差,背插令旗,一個馬背上綁著放鰣魚的盒子,兩個護衛(wèi),一前一后,最前面還有一個官差手舉令旗,一路不斷大呼:“八百里加急,閑雜人等立刻避讓!”
?他們出了江寧城,一路狂奔,不想,路邊有幾個孩子在玩耍,突然見到幾匹快馬飛奔而來,嚇呆了,不知避讓。幾匹快馬迎頭踩踏過去,其中一個六七歲的男孩被一匹快馬撞倒,另一匹馬踩中他的頭部,頓時,頭破血流,不省人事。
?官差們僅猶豫一下,隨即,快馬加鞭,飛馳而過。
?從江寧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報,早已準備了大批快馬,等候從江寧送魚上京的官差。每一處驛站,都煮好蛋湯,等官差們一到,端上來,匆忙喝上幾口。每到一處驛站,換一次馬,換馬不換人。每兩處驛站,換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馳。晚上,沿路官府點起火把,為他們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誤片刻。馬蹄聲急,塵土飛揚,泥水飛濺。嘚嘚嘚,嘚嘚嘚,馬蹄聲在寂靜的深夜里顯得特別清晰。
?三日后,鰣魚送到了京城。御膳房總管吩咐:“立刻交給御廚張和烹制?!睆埡痛蜷_盒子,一看,一聞,點點頭:“好?!宾堲~雖死,有冰塊保鮮,依然像剛從江里捕撈到一樣。張和跟御廚們說過,鰣魚之味,世間罕有,貴在鮮美、滑嫩,無腥,無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尋常魚可比,極其珍貴。
?張和刮魚鱗,除內(nèi)臟,洗凈,冷水泡浸,去雜味;剔去魚骨和魚刺,切魚片,此時需萬分小心,一絲不茍,容不得有一根魚刺存在,否則,有殺身之禍;放入陳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種作料腌制;加上鴻興樓送來的鮮豆腐,切塊,再放入白果、紅棗、草果、筍絲等一起下砂鍋,文火燉熬,豆腐和鰣魚水乳交融,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出鍋后,撒上少許蔥花,一道色、香、味、鮮俱佳的鰣魚豆腐湯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時候,侍膳太監(jiān)輕輕地揭開鍋蓋,一股濃香立刻飄散開來,洇入鼻翼,沁人心脾。
?這次,張和烹制的是鰣魚豆腐湯。如果紅燒鰣魚,又是另一種做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厭,喜歡著呢??上?,鰣魚只產(chǎn)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貴,少之又少,很難捕到。朝廷定鰣魚為皇宮貢品,南方各地捕撈到的鰣魚,不論大小,一律送入京城。
?張和烹制鰣魚水平之高,他人望塵莫及?;蕦m中所有的御廚,跟張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兒。
?張和自小在江寧鄉(xiāng)下長大,祖上出過御廚,家學淵源,傳到張和時,他聰明勤學,飽讀詩書,悟性甚高,廚藝比祖上更勝一籌。
?張和的父母妻兒留在江寧,耕田種地。他有一子一女,兒子今年七歲了,聰明伶俐。做鰣魚湯的那晚,張和做了一個夢,夢見兒子哭著向他跑來。張和跟御膳房總管請假兩個月,他已經(jīng)有一年多沒回家了。
?從京城回江寧,到棗莊古禾時,有兩條路,一條大路,一條小路。張和在岔路口,和從江寧老家日夜兼程趕去京城報信的堂弟擦肩而過,差一點兒就碰到了。
?堂弟去京城,有一個悲痛欲絕的消息要告訴張和:十幾天前,張和的兒子被送鰣魚上京的官差的快馬踏破頭顱,不治身亡。
文本二:
魯迅說過:“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辈苎┣墼谇逍训谋瘎∫庾R觀照下,將《紅樓夢》全篇敘寫成兩種性質(zhì)不同、審美價值各異的悲劇:封建貴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歸、興衰榮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劇;以寶黛愛情為中心、以“金陵十二釵”為主體的“千紅一窟,萬艷同悲”的女兒悲劇。在以上整體悲劇的外圍,還彌漫著強烈的死亡意識。這種由時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劇真可謂“悲涼之霧,遍被華林”。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段,作者用潔凈淡雅又具有畫面感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春日的獨特風景。
B.小說中具體描寫張和烹飪鰣魚的復雜過程,是為了渲染鰣魚豆腐湯誘人的色味,也突顯了張和高超精湛的廚藝。
C.作者極力鋪敘平和優(yōu)美的景致,強調(diào)這是一個“尋常”日子,與后文張和兒子因鰣魚而喪命形成反差,增添悲劇感。
D.小說中寫鰣魚離水則死,必須用冰塊保鮮,凸顯其嬌貴,為后文官差因趕路而誤傷路人埋下伏筆。
(2)下列與文本一有關(guān)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通過寫劉老六父子撈鰣魚時的小心翼翼、幾名官差長年守候在江邊等候鰣魚和張和評論鰣魚,凸顯了鰣魚不同于一般魚類的珍貴。
B.小說中“恍如一幅杏花煙雨江南的水墨畫”的比喻,凸顯了江南的靈秀,將讀者帶入杏花煙雨朦朧清麗的場景中。
C.小說中作者通過一次次描寫鰣魚來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這樣,隨鰣魚沉浮的人物命運才能令人信服。
D.小說中劉老六捕到了鰣魚,是小男孩被馬踩死的誘因,同時也為小說結(jié)尾張和的兒子不治身亡的情節(jié)突轉(zhuǎn)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文本一使用了“當事人”不知道,“讀者”知道的行文方式,這樣的安排表現(xiàn)在哪件事上?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4)學校文學社計劃出一份悲劇作品閱讀清單,《紅樓夢》與文本一都入選了,為了引導大家進一步思考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社員們商量將目錄細化為社會悲劇、性格悲劇和命運悲劇三類。但對這兩部小說分別歸為哪一類,大家意見不一。請你結(jié)合文本一、文本二,任選其一為作品歸類,并陳述理由。組卷:0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大家常掛在嘴邊?!鞍俨健敝皇且环N比較虛的說法。飯后適當散散步,對于大多數(shù)健康的人來說,有助放松心情,還能促進胃腸蠕動,所以一直被視為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不過,① ,正確的做法是飯后不要馬上散步,最好先休息二三十分鐘,然后再開始散步。如果飯后馬上散步,血液需運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腸的血液供應(yīng)就相應(yīng)減少,② ,對于一些體質(zhì)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來說,就容易誘發(f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北方的冬季,③ ,有些人在餐廳進餐時吃得紅光滿面,大汗淋漓,如果飯后匆忙離開,在外面瑟瑟的寒風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組織中的毛細血管就會驟然收縮,容易引起風寒頭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臟的供血負擔。這種情況下,我們更不建議“飯后百步走”。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下列句子中的“我們”和文中畫波浪線處的“我們”,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對我們的警告,請不要置若罔聞,要積極配合,而不是逃避。
B.劉老師對小明說:“要記住,我們在學校的主要任務(wù)是學習?!?br />C.既然我們話不投機,那就沒什么好說的了,還是各回各家吧!
D.見小明出了大門,小強忙催促道:“我們快走吧,要遲到了!”組卷:0引用:1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
《中國詩詞大會》已經(jīng)陪伴我們走過了六個年頭,在這六年里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中國詩詞大會》走出了象牙塔,打破了詩詞是文人專屬把玩的邊界,深入到社會生活之中,讓詩詞服務(wù)于現(xiàn)實生活。如用集體智慧給陜西綏德石獅子取名字,用集體智慧給浙江湖州“湖筆”取名字,等等,真正使詩詞和優(yōu)秀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教育部曾如此評價《中國詩詞大會》:“注重用詩詞立德樹人,加大針對青少年群體的設(shè)計力度,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體現(xiàn)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弘揚?!?br /> 材料二: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br />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0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