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新版必修3《第一單元 語言,存在的家園》2019年單元測試卷
發(fā)布:2024/12/13 10:30:2
一、閱讀理解(50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以“工匠精神”鍛造文學語言
文學界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虛構故事,把故事編得好看就行,似乎越來越少有人提及文學語言;兼之網絡化、娛樂化用語的大量運用,使得文學語言漸有粗鄙化、簡單化和平庸化之嫌。對敘事文學而言,構思故事當然是必需,但故事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語言才是文學的全部肌體,是文學的活的靈魂。
文學之美首先體現為語言之美。一個成熟的作家,首先應該是一個語言使用的方家。作家賈平凹每天練筆,三五個句子,隨想隨寫。其實文學語言就是這么積淀來的。語言積淀另一個重要途徑是閱讀文學經典。對于有志于文學的人來說,讀文學經典,關鍵在品出語言的味道、語言的魅力、語言的美感。古往今來的經典文學作品,往往一開頭就能見出作家語言的功力和語言風格的取向。
譬如魯迅的《故鄉(xiāng)》,開頭一段寫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擬人化特征的詞組:深冬、陰晦、冷風、嗚嗚作響、篷隙、蒼黃、荒村、活氣、悲涼。這寂靜的荒村,馬上就活起來了。魯迅的語言體系,是對紹興官話和現代白話的融會與改造,雖已屬純然的現代白話,但這白話,并非一般的俗語和口語,而是經過高度修飾、提煉和改造了的文學語言。魯迅對現代白話進行了文學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風格鮮明的語言范式。
與之相異,魔幻現實主義作家馬爾克斯長于情景跳躍式和時空交錯式的語言。《百年孤獨》的開篇就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種荒誕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瘪R爾克斯將過去、現在和未來發(fā)生的事在一句話中呈現,以這種荒誕敘事為開端,奠定了《百年孤獨》的文學基調。此種突兀的文學語言,在《百年孤獨》中比比皆是。
文學大師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對語言有一種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反觀我們的語言態(tài)度,一個越發(fā)明顯的事實是,我們的文學語言乃至生活語言,似乎正變得越來越貧乏、干癟,漢語本身的簡潔之美、音律之美和靈動之美,已然十分難得。比如表示“看”這個動作的詞匯,今天的文學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種,而在古代漢語中,則有數十種之多,諸如睨、瞟、瞄、眨、瞪、眺、睬、瞥、盯、睹、嘹、眥、嗔、晌、睇、覷等等,且不同詞匯皆有微妙的動作差異,生動形象,姿態(tài)萬千。
那么,如何讓文學語言變得鮮活、靈動、豐富呢?文學語言不應丟棄漢語的深厚傳統,要善于從現代書面語、地域方言、古代漢語、日用口語等多種語言形態(tài)中汲取鮮活豐富的活性元素,熔鑄為自成一體的特色文學語言。賈平凹的小說語言,多游走于現代白話、關中話、陜南商州話和古語之間,于《紅樓夢》語言借鑒尤多,又汲取了張愛玲的小說語言,近則與沈從文、孫犁相銜接,再加上他的勤奮練筆,于是鍛造出了賈氏獨特的文學語言。
優(yōu)秀的文學語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語言基礎上的融會貫通和自我創(chuàng)造,需要一種幾十年如一日地平凡勞作的“工匠精神”。語言上沒有這樣的硬功夫,文學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選自《人民日報》,2017年08月04日,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網絡化、娛樂化用語的大量運用,使文學語言逐步有了粗鄙化、簡單化和平庸化的傾向。
B.敘事文學必須構思故事,而故事通過語言傳達,作為文學肌體的語言,才是敘事文學的重心。
C.文學作品《故鄉(xiāng)》《百年孤獨》的經典開頭,顯示出兩位作家語言功力的高超和語言風格的取向。
D.優(yōu)秀的文學語言,必定是在對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語言融會貫通基礎上的自我創(chuàng)造。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把文學創(chuàng)作不重視鍛造文學語言作為立論前提,進而明確了語言對于文學的重要意義。
B.文章把文學大師與建筑巨匠進行類比,援引古今中外實例,充分論證了一個成熟的作家是語言使用方家的觀點。
C.文學語言要從多種語言形態(tài)中汲取鮮活豐富的活性元素,熔鑄并自成一體,賈平凹獨特的文學語言是最好的明證。
D.對于鍛造文學語言,文章先提出問題,接著具體分析,最后明確解決的辦法,層次分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能夠閱讀文學經典,品出語言的味道、魅力和美感,再經常練筆,語言積淀就有了可能。
B.如果不經過高度修飾、提煉和改造,魯迅作品的文學語言就很難形成自我鮮明的風格。
C.如果有了對語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我們的文學語言也會由貧乏、干癟變得豐富、鮮活。
D.只要文學把故事編得好看,而且還有語言上的硬功夫,這樣文學精品就不會是空中樓閣。組卷:35引用:9難度:0.9 -
2.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關于中國古文字的產生時代這一問題始終缺乏具體確切的答案。就是世界各國的文字學專家,對于文字產生的具體時代也有著不同的見解和學派。
一種說法,認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語言產生晚,認為人類早在舊石器時代或新時器時代初期就產生了文字。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把人類最早的圖畫、圖示和各種刻記納入了文字的范圍。他們把原始人的許多巖畫謂之“圖畫文字”;也有把紋文時期的紋記視作正式的文字。這主要是對文字的真正定義和內涵缺乏一個正確的認定。當然我們很容易想象人類沒有形成語言的時候,他們要表達某種意念或某種信息,只好用手勢比劃或在地上畫圖表示。但是文字終歸是文字,它和那些原始的輔助表意手段有著根本的區(qū)別,這個根本的區(qū)別是不管世界上哪個民族的文字,沒有一個不是他們民族語言的符號,盡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詞文字,有的是標聲文字,但都是和他們自己民族的語言一致的,凡是語言能表達的,文字就能表達。所以可以說文字盡管在某種功能上超出了語言,但仍然是語言的輔助工具。這樣的文字,自然是產生在語言產生以后。
還有一種觀點也是不能使人認同的。那就是拘泥于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即沒有見到完整的實證材料,就認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對沒有被認識或沒有被發(fā)現的甚至對理應存在和實際有過但已消失的事物持一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這種實證主義的方法并非是科學的態(tài)度。比如說,在中國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認定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漢字,可在甲骨文被發(fā)現以前,人們長期認為商周時期的金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這些一見實物就動輒定論的習慣,一直妨礙了對文字起源的系統地、理論地探討,也難以形成一個科學的客觀的明晰結論。
當然,甲骨文是比金文更為古老的漢文字,有一些甲骨文的單字比鐘鼎文的結構帶有更為原始的特征,如等。但人們都能看到,甲骨文的結構比鐘鼎文簡練,是簡化了的古文字。甲骨文大多是當時用來刻在甲骨片上的占卜記錄,為了便于鐫刻,長期形成了一種非常簡練的書體。文字的簡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運作行為,所以甲骨文的出現,說明文字的產生已經有了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究竟中國古文字起源于何時?根據種種依據推斷,中國古漢字最早出現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時代,形成于五千年后的新石器時代。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語言的符號,都和本民族語言相輔相成。
B.原始人類用手勢比劃表達某種意念或某種信息,這種表意手段可以幫助理解語言。
C.有文字學專家對文字內涵缺乏正確的認定,把各種刻記或紋記看作正式的文字。
D.有實證材料才會認定事物的存在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不利于做出科學明晰的結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重點闡述關于古文字產生時代的不同見解,并作出了古漢字最早出現時代的判斷。
B.文章第二段提出錯誤觀點并分析其錯誤原因后,提出“文字產生在語言之后”的觀點。
C.對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先論證其謬誤,再闡釋概念,然后指出其消極影響,層層深入。
D.文章末段說甲骨文的結構比鐘鼎文簡練,是為了證明甲骨文的出現已有相當長的期。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最早的圖畫、圖示、紋記等,應當與他們要表達某種意念或某種信息有關,所以與文字的產生關系很密切。
B.我們即使把那些能表達某種意念或某種信息的可視符號認作是文字,也不能認定文字的產生比語言產生更早。
C.中國古漢字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距商朝時代久遠,可見甲骨文不一定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D.作者認為,中國古文字最早出現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時代,這種觀點在世界各國文字學家中并未形成公論。組卷:9引用:5難度:0.7
二、語言運用(20分)
-
6.下面是漢字“兔”的寫法和造型,各有特色。請結合其特點,按要求回答問題。
(1)嶺南中學將要舉辦中秋晚會,在甲和乙中,你會選擇哪一個作為晚會的會徽?請闡述理由(不超過40個字)。
(2)“兔寶寶”食品集團為其生產的奶糖征集商標,在丙和丁中,你會推薦哪一個?請闡述理由(不超過40個字)。組卷:4難度:0.6
三、寫作(50分)
-
7.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日前,第三屆“中國智造設計大獎賽”落下帷幕。大賽倡導的理念是:作品設計引領產業(yè)發(fā)展,能產生深遠影響;重創(chuàng)意更重實用,強調作品與生活的對接;重視原創(chuàng),反對模仿。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選取你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啟示,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組卷:8引用:2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