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青海省西寧市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6/15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巴痢弊值幕疽饬x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nóng)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jīng)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皩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jīng)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F(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知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chǎn)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有刪改)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后,鄉(xiāng)村社會中的變化確實如有些學者所觀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間相互認識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間,而大批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更是帶來鄉(xiāng)村社會普遍的空巢現(xiàn)象。尤其是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失去約束力。但是,這可以稱之為物、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長期浸淫于熟悉社會而習得的“給予”和“虧欠”的人情傳統(tǒng)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則等還存在巨大影響。
          眾多研究表明,生活在鄉(xiāng)村社會的農(nóng)民,雖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但依舊以親情紐帶和鄉(xiāng)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也由此不斷延續(xù)下去。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雖然遭遇到大量陌生關系,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依靠血緣、親緣、宗緣和地緣等,結成親密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并且依此確認其自我身份,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地方認同”??梢钥闯?,熟悉社會已遭遇強烈沖擊,但在日益變動的社會結構中仍有影響。
    (摘編自黃銳《鄉(xiāng)土社會是“熟悉社會”》)材料三:
    “熟悉的社會”是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地方性與整體性結構特征的一種概括,而非指微觀的、個別的人際關系或社會網(wǎng)絡狀況。經(jīng)歷經(jīng)濟轉(zhuǎn)型、社會與文化變遷之后,鄉(xiāng)村社會中諸多微觀結構與行動都可能已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的變化。然而,村落共同體的地方性以及共同體的整體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體中,村民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熟悉的關系并非指具體的兩個個體間的交往情況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會關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會是一種信息非常對稱的社會,也是一種信息透明的社會。信息對稱指的是自我與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達成默契的。不論兩個村民個體之間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動,也不論一個人對其他個體具體情況的熟知程度如何,人們都能達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為村落共同體本身就是一個信息透明的社會。在一個固定的場域里,個人及其社會關系的信息其實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們的行動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曉,并不一定需要專門的努力就能達到。
          熟悉關系仍代表著鄉(xiāng)村社會的一種特質(zhì),因為這是與城市社會關系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的。盡管在城鎮(zhèn)化擴張和鄉(xiāng)村勞動力流動的沖擊下,鄉(xiāng)村社會熟悉關系也處于變遷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體依然存續(xù)的情況下,基于地緣和血緣而形成的熟悉社會關系的特征也就繼續(xù)留存。
    (摘編自陸益龍《后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民是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基層,種地是其最普通的謀生方式,他們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生活上囿于土地,因此離不開土地,固守鄉(xiāng)土。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關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村落為單位,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xiāng)村社會的農(nóng)民,以親情紐帶和鄉(xiāng)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而現(xiàn)在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很難延續(xù)下去。
    D.“熟悉的社會”是指個體的人際關系、交往方式和微觀的社會網(wǎng)絡狀況;在村落共同體中信息對稱,村民個體之間知根知底、能夠達成默契。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是禮俗社會;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是法理社會。
    B.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信用,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C.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的認知是個別的?!墩撜Z》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D.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失去約束力。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br />B.“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br />C.“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br />D.“烏鴉反哺,羊羔跪乳?!?br />(4)論證有論證的藝術,論證要讓人信服,就要有思路、講方法、善表達。材料一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為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鄉(xiāng)土社會需要做出哪些改進?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7引用:3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踏過平庸,一生為中國“天眼”燃盡
    陳芳  董瑞豐  劉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東,2017年11月17日被追授“時代楷?!睒s譽稱號。
          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為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燃盡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調(diào)試期的“天眼”已經(jīng)一口氣發(fā)現(xiàn)多顆脈沖星,成為國際矚目的宇宙觀測“利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天眼”與“天宮”“蛟龍”、大飛機等一起,被列為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豐碩成果……
          南仁東來不及目睹。但他執(zhí)著追求科學夢想的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續(xù)奮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個國家的驕傲      看似一口“大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
          它有著超高的靈敏度和巡天速度。與美國尋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鳳凰”計劃相比,“天眼”可將類太陽星巡視目標擴大至少5倍。隨著“天眼”的落成,中國射電天文學“黃金期”正在開啟,越來越多國際天文學專家加入中國主導的科研項目。
          20多年前,這是一個異常大膽的計劃。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
          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lián)盟大會在此召開。科學家們提出倡議:在全球電波環(huán)境繼續(xù)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會后,南仁東極力主張中國科學家啟動“天眼”項目。
    “天眼”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饋源支撐系統(tǒng)高級工程師楊清閣的印象里,這個工程大到“漫山遍野”。這又是一個多細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結構,饋源接收機在天空中跟蹤反射面焦點的位置度誤差不能超過10毫米。”楊清閣說,“南老師做的事,就是帶領我們用漫山遍野的設備和零件建起這口精密的‘大鍋’。”
          南仁東曾在日本國立天文臺擔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級別的科研條件和薪水??伤f:“我得回國?!?br />      做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扛起這個責任。這個當初沒有多少人看好的夢想,也最終成為一個國家的驕傲。
          72歲的“天眼”工程高級工程師斯可克回憶:“南仁東總跟我說,國家投入10多億元搞這個望遠鏡,如果因為質(zhì)量問題或者工程延期導致停工,每天損失將達50萬元?;诉@么多錢,如果搞不好,就對不起國家?!?br />執(zhí)著:為“天眼”燃燒20多年人生
          從1994年到2005年,南仁東走遍了貴州大山里的上百個窩凼。亂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沒有路,只能從石頭縫間的灌木叢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挪過去。
          一次,南仁東下窩凼時,瓢潑大雨從天而降。他曾親眼見過窩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著沙石,連人帶樹都能一起沖走。南仁東往嘴里塞了救心丸,連滾帶爬回到埡口。
    “有的大山里沒有路,我們走的次數(shù)多了,才成了路?!薄疤煅邸惫こ膛_址與觀測基地系統(tǒng)總工程師朱博勤回憶,十幾年下來,綜合尺度規(guī)模、電磁波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工程地質(zhì)環(huán)境等因素,最終在391個備選洼地里選中了條件最適宜的大窩凼。
          選址、論證、立項、建設,哪一步都不易。許多工人都記得,即使在炎熱的夏天,為親自測量工程項目的誤差,南仁東總會丟下飯碗就往工地上跑。
    “發(fā)文章和研發(fā)科學重器比較,哪個對科技的實質(zhì)進步更重要,我選擇后者?!蹦先蕱|總是這樣說。
    “20多年來他只做這一件事?!眹姨煳呐_臺長嚴俊說,“天眼”項目就像為南仁東而生,也燃燒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尋夢:探索科學未知無止境      對待科學研究,南仁東無比嚴肅和嚴謹?!疤煅邸睕]有哪個環(huán)節(jié)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過不了關。
          工程伊始,要建一個水窖,施工方送來設計圖紙,他迅速標出幾處錯誤打了回去。施工方驚訝極了:這個搞天文的科學家怎么還懂土建?
    “南老師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睂W生甘恒謙說,“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是選擇‘天眼’還是多活10年,他還是會選擇‘天眼’?!?br />      他一心想讓“天眼”盡快建成啟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
          在南仁東看來,“天眼”建設不由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而是源自人類的創(chuàng)造沖動和探索欲望。“如果將地球生命46億年的歷史壓縮為一年,那么在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鐘誕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鐘人類才擺脫地球的束縛進入廣袤無垠的太空?!蹦先蕱|的心中,總是藏著許多詩意的構想。
    “讓美麗的夜空帶我們踏過平庸?!边@是他留給人世間的最后思考。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選用“‘天眼’之父”、“時代楷?!眱蓚€榮譽稱號開篇,是對南仁東教授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的高度肯定和熱情贊頌。
    B.與“鳳凰”比至少5倍的優(yōu)勢、更多專家的加盟和中國射電天文學“黃金期”的開啟,說明中國主導世界天文學的時代已到來。
    C.南仁東說“我想回國”,短短的四個字,體現(xiàn)了他不戀名利、一心報國的堅定決心和以國家發(fā)展為己任的擔當精神,令人敬佩。
    D.源自人類的創(chuàng)造沖動和對地球文明、太空等的探索欲望,促使著南仁東專心致志投身于“天眼”建設,而不是由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是一篇人物通訊,文章題目總領全文,點明中心,是對通訊主人公南仁東教授高尚精神、巨大成就的高度概括。
    B.文章采用多個小標題的形式,以時間為序,縱向組織材料,依次串聯(lián)起天眼的整個研發(fā)過程,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C.文章將“天眼”工程“漫山遍野的大”與“誤差不能超過10毫米的細”做對比,表現(xiàn)出“天眼”建設任務的艱巨。
    D.文中有多處引用他人對南仁東的評價,既有利于刻畫南仁東樸實而偉大的形象,又能夠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3)在“執(zhí)著:為‘天眼’燃燒20多年人生”小節(jié)中,有多處對南仁東的正面描寫,請找出兩處并簡要賞析。
    (4)文章結尾引用了南仁東“讓美麗的夜空帶我們踏過平庸”這句話,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組卷:50引用:4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衰老是一系列的喪失,包括體力、精力、容貌、記憶力、理解力等的下降。身體的衰退像藤蔓一樣慢慢蔓延,一天一天,變化微小,不易察覺。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正確認識并面對衰老,在醫(yī)生幫助下區(qū)分衰老和疾病。①           ,這是每位老年人需要面對的課題。
          一個人身體的健康狀況在25歲時達到頂峰。這也就意味著,從25歲開始,人就開始衰老了。②           ,如同花開花謝,日出日落,不可避免。就像一部機器運轉(zhuǎn)時間長了,會出現(xiàn)老化一樣,人的各個器官使用多年以后,③           。
          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衰老的地方就是皮膚。人們25歲以后皮膚的新陳代謝開始減緩,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超量紫外線照射,皮膚中膠原蛋白含量每年以約1%的速度遞減。35—45歲時,皮膚會明顯出現(xiàn)衰老的跡象:皮膚的代謝能力會衰退,代謝的速度也會減緩,皮膚的自我修復與再生能力也大不如前,皮膚的張力開始明顯下降。45歲之后,皮膚衰老速度大大加快。皮下脂肪萎縮,彈性組織減少,皮膚開始松垂、出現(xiàn)皺紋,皮膚不再紅潤而變蒼白,皮脂腺萎縮,皮膚和毛發(fā)失去光澤。細胞和汗腺數(shù)目減少,皮膚排汗能力下降。
    (1)在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句不超過12個字。
    (2)請結合劃橫線的句子,概括45歲后皮膚衰老的表現(xiàn),要求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30個字。

    組卷:1引用:3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世間萬物,生長最美。有人說,生長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條,努力朝向陽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說,生長是毛竹四年深鉆地底、胡楊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還有人說,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長的力量,沒有“向下”的扎根,就沒有“向上”的蓬勃。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7引用:23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