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甘肅省白銀市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27 12:0: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詩歌語言的成熟與時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開的。詩歌語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內(nèi)部規(guī)律,這要經(jīng)過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唐詩的歸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樸;所謂深入淺出更不就只是淺近而已。沒有建安以來四百年詩壇的發(fā)展,唐詩的語言也不會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時代的條件又決定著詩歌語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沒有唐代那種生氣蓬勃的時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詩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絕句是否就那么風靡詩壇等,就都難免會打個問號。所謂“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發(fā)出滿園春色,展現(xiàn)出那么絢麗的奇花異果,這乃是詩歌語言自身的成熟與唐代社會發(fā)展成熟的共同產(chǎn)物。這兩個發(fā)展成熟的匯合,產(chǎn)生了唐詩的高潮與高峰,那波瀾的壯闊,氣象的高遠,在古典詩壇上是空前絕后的。在這空前絕后的詩壇上出現(xiàn)的一個引人矚目的歌唱,那就是邊塞詩。
唐詩的題材是非常廣泛的,邊塞題材也不過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別引人矚目,就因為它仿佛是只屬于盛唐的一個題材;盛唐之前既頗少見,盛唐之后乃幾成為絕響;李益幾乎就是邊塞詩的最后一個詩人。而盛唐時代卻恰恰是邊塞上最為平靜的時刻。邊塞詩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寫戰(zhàn)爭,而是一種在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下,充滿著豪邁精神的邊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貞觀四年擊潰東突厥,收編其殘部,貞觀九年又大破吐谷渾之后,邊塞上的形勢基本上就穩(wěn)定了下來,到開元年間就更為緩和;而一百年間唐代社會的蓬勃發(fā)展,國勢不斷走向鼎盛的高峰,邊防上的威望這時也就與日俱增,實際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動權,邊塞詩就正是在這樣條件下的產(chǎn)物。安史之亂后,邊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黃花,邊塞詩也就隨著唐王朝的鼎盛之成為過去而同時成為過去。邊塞詩由于只屬于盛唐時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時代的特征與詩歌高峰上最鮮明的標志。
王維的山水詩絕不只是“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那些遠離人世間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維早年的精神狀態(tài)乃是“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少年行》之一)那種生氣蓬勃的少年精神。沒有這種精神狀態(tài),就沒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的山水詩,也就不會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樣的邊塞詩。邊塞風光其實正是時代豪情的考驗。高適的《別董大》(其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睕]有這種堅強的生活信心,黃云蔽天、北風刺骨之下,還有什么風光之可言呢?為什么盛唐高峰一過去,這些風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邊塞詩的涌現(xiàn),因此乃正是時代精神的產(chǎn)物。那遼闊的視野,奔放的豪情,反映著整個時代高視闊步的足音,這也就是歷代稱譽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邊塞詩又是以七絕、七言古詩的作品最為出色。從王昌齡的七絕到李益的七絕,邊塞詩的歌唱又一次證明了絕句的廣闊天地。而七言詩在整個唐詩高潮中的作用,在這里也就特別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詩作為一個整體的完全成熟其實乃正是以七言古詩的成熟為標志的。這些既是詩歌語言自身的發(fā)展,也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邊塞詩就恰好可以說明這之間的血肉關系。
(摘編自林庚《唐代這一詩歌高潮得來不易》)材料二:
初唐時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則天時期發(fā)展起來的新時代知識分子,各個才華洋溢、胸懷大志、高高在上,創(chuàng)作的邊塞詩作中充滿了強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來獲取君主的重用,從而平步青云直達卿相,他們創(chuàng)作的許多邊塞詩中都蘊含著這樣的情緒表達,例如楊炯的《從軍行》中寫到“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駱賓王在《從軍中行路難》中敘述到“長驅萬里詟祁連,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中不僅涵蓋了強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時還表達著高尚的社會愿望,體現(xiàn)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濃烈的社會責任心,這樣的詩作情感在盛唐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齡在《出塞》中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盛唐時期的詩作相比較初唐時期,更加地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凸顯出了對人們和國家命運的關心。
初唐時期的邊塞詩主要書寫了戰(zhàn)亂時的艱辛和無奈,營造出了一種悲壯的情境,例如盧照鄰在《結客少年場行》中寫到“烽火夜似月,兵氣曉成虹。橫行徇知己,負羽遠從戎”,表達出了戰(zhàn)亂時期人們生命的卑微,在進入盛唐時期,邊塞詩中情感的敘述逐漸向樂觀、浪漫的方向發(fā)展,雖然盛唐時期邊塞的戰(zhàn)事頻繁,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盛唐時期的邊塞詩更多的是傳達出一種正能量,去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樹立唐代軍隊的強大和勇往直前的氣勢,讓人們能夠通過詩句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勝利的歡快感,鞏固百姓和將士對于戰(zhàn)爭的自信心。例如,高適在邊塞詩《塞下曲》中寫到“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青海陣云匝,黑山兵氣沖”。
初唐時期由于其處于唐朝建立的開始階段,使得詩人在邊塞詩中進行豐功偉業(yè)的情感表達時流露較為透徹,降低了舊社會生活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讓詩人能夠隨著自己的心境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作,無所畏懼地訴說著對社會的不滿,引導著唐朝詩歌逐漸走向激揚、豪邁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進入盛唐時期以后,也出現(xiàn)了許多放蕩不羈的詩歌風格,但是相比較于初唐時期的邊塞詩,語句中蘊含了更多的渾厚感和優(yōu)美感,在整體意境構造上較初唐時期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同時在文字的運用上也更加地精練、準確。
(摘編自周文慧《初唐與盛唐時期邊塞詩意境表達的區(qū)別分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唐代以前,詩壇不重視建安以來詩壇的成就,詩歌的語言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B.唐代的五七言詩和絕句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因為盛唐的精神面貌這些時代的條件。
C.邊塞詩似乎只屬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矚目,這使得盛唐是邊塞最為平靜的時刻。
D.王維詩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樣,他早年的山水詩和邊塞詩有一種昂揚之氣。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代從貞觀到開元年間,邊境比較穩(wěn)定,社會也得到巨大發(fā)展,國勢走向強盛,這是唐代邊塞詩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
B.唐代邊塞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只屬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亂后,邊境的安穩(wěn)和平的環(huán)境被破壞,邊塞詩也成為過去。
C.高適的《別董大》(其一)描繪了邊塞的風光,反映出詩人堅強的生活信心,盛唐以后,邊塞這些風光消失了。
D.七言古詩的成熟是詩歌語言自身發(fā)展的結果,也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而邊塞詩說明了詩歌語言與時代精神的密切關系。
(3)從材料闡述的觀點看,下列唐代邊塞詩中,不屬于盛唐邊塞詩的一項是
A.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C.虜騎三秋入,關云萬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漢月明。高闕銀為闕,長城玉作城。節(jié)旄零落盡,天子不知名。
D.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4)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初唐與盛唐時期邊塞詩有哪些區(qū)別?請簡要分析。組卷:20引用:12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秋風里的紡車
田莉 紡車陪伴了祖母許多年,直到她離開村莊到縣城生活,最后,小心地把它掛在墻壁上干燥的地方,總以為,以后返回時再用。
不料,92歲的祖母突然有一天就聽不見別人說話了,失去了聽力。但她看見紡車就開心地笑了,指著它說:“這還是你曾祖母留下來的呢?!?br /> 我點點頭,發(fā)覺她的眼睛又渾濁些。
在止不住的衰老面前,任何人都無能為力。那時候,祖母白天下田勞作,晚上守著紡車紡線。一盞煤油燈,不斷襲來的瞌睡,也沒有影響她紡線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一軸軸的白棉線,見證著她青春美麗的年華,不曾有過偷懶,不曾有過奢求。她守著紡車,就像守著了愛情。我沒有見過我的祖父,父親也沒有見過,他是祖父的遺腹子。祖母的步履細碎遲緩,回憶太遙遠:“當初,你爺爺跟著粟裕將軍參加了孟良崮戰(zhàn)役,勝利了……后來,一直也沒回家,直到去福建之前,見過最后一面,竟是永別……有誰想到呢?那個年月,分離是常事。
她16歲嫁給祖父,20歲成了烈士遺孀。祖父犧牲在福州戰(zhàn)役中,埋在烈士公墓。后來,祖母盡心侍候公婆,照顧孩子,一生未改嫁。紡車給予她受制于時間和超越于時間的汲養(yǎng),把結實的線和織好的布拿到集市上換錢,依靠紡車和織布機,供養(yǎng)了一家老少的生活。
她盼星星,盼月亮,沒等來祖父,等來的是垂耗。那個展信的秋夜,那場淅瀝的雨,是她永遠的印記。祖母抹干眼淚,日子繼續(xù)。沒有一丁點兒抱怨,反而發(fā)自內(nèi)心地笑了,因為福州解放了。不久,全國也解放了。沒有戰(zhàn)亂,世界安寧多好??!她認為祖父死得光榮,全國各地有多少跟祖父一樣為革命捐軀的烈士啊!這不正是生命意義所在嗎?
多年后,我偶然看過一個關于福州解放的紀錄片,感觸頗深。播放的是1949 年8月攻打萬壽橋那段,有個叫魏景利的戰(zhàn)士,沖鋒時對著戰(zhàn)友們喊:“我們好不容易從山東打到上海,從上海打到福州,不要輕易犧牲!”勝利的曙光呈現(xiàn)出來,可他還是犧牲了,倒在橋上,倒在福州解放的前一刻……再后來,為了紀念那次戰(zhàn)役,“萬壽橋”就改名叫“解放橋”了。
看完片子,我傷心得很,怎么也止不住哭泣。
感情,總是伴隨邊緣模糊的愛,去承受,去釋放。重要的是找到情感的出口和空間。生活本是一種責任,又是一個個戰(zhàn)斗,與自己,與看見或看不見的對手,直到戰(zhàn)死。
向死而生?;畹妹靼着c簡潔,都是力的藝術。我似乎找到了生命的圖騰和精神的蕃蕪,在人生孤旅中,一個生命想著另一個生命,不再落寞卑微。
我站在紡車前,秋風吹醒了沉睡的片段,真實再現(xiàn)了我童年里神采奕奕的祖母。而現(xiàn)在,祖母就如樹上一片黃葉,孤零零地堅持到最后,直到葉落成泥,重新開始生命的輪回。
秋風知道,我天真的童年一點也不貧乏,在祖母飛舞的紡車里,它陪撲騰翅膀的雞鴨說過話,陪房頂上散步的鴿子游戲過,陪漂亮的棗樹落過果,還陪我藏過貓貓。
細數(shù)流年,紡車也舊了,燕巢應景地配合了紡車的陳舊。秋風吹不醒我心心念念的小時代,連故鄉(xiāng)剪影也只能在祖母的白發(fā)里檢索了。
太陽落山,該去上墳了。這些年,祖母沒有落下任何一個重陽,回鄉(xiāng),是她畢生的課題。
離開時,祖母不舍地撫摸著紡車,喃喃說著:走吧,我們明年再來……
是啊,明年再回來。這個秋日,除了紡車,還有大雁,還有遲到的想象空間。
她緩緩地走在鵝黃色的光暈里,身體那么瘦小。我看到,一只孤單的大雁低緩地向南飛行,劃過我們頭頂。我指給祖母看,但她聽不見它的悲鳴。她惋惜地說:“掉隊了啊,可憐的小家伙。
加油飛,加油飛!一定能到達溫暖的南方。明年再回來……”
忽然很慶幸貼近故土,一股流淚的沖動占據(jù)了我的整個身心。藍天這張巨大的糖紙下,泥土馨香,河水甘甜,麥苗青青。
秋風是個調(diào)色師,一時間黃紅綠渲染了大地,我們也走向了季節(jié)深處。
我對這個下午,已暌違太久。仿若我的余生,也沾染了它的黃,它的紅,在往后的某個時段,能遇見一場斑斕的風,給紡車涂上應景的色彩,像普希金的詩句一樣溫柔:飛到那里/到那藍色的海岸/只有風在歡舞/還有我相伴……
走慢些吧。我們無比愛著出生地,卻不得不遠離。好像生活的本質(zhì)便如此,一邊留戀,一邊失去。直到最后,生命萎縮到原始狀態(tài),長眠于土,才得以安穩(wěn)和永生。
在一分秋色里,我恍然理解了,原來每個事物都可以永生,包括村莊、紡車、秋風……
何況人間煙火?
夕照下的獵獵秋風,吹疼了我的臉。
我發(fā)覺我越來越容易被打動,默然朝前走,用手背擦了擦眼,手背也疼了。迎面經(jīng)過的樹,過濾了秋陽,不暖和了。深呼吸,兩只喜鵲撲棱棱落在枝頭,歡愉地叫著。
還有誰知道我是故鄉(xiāng)的歸人?許是祖母,許是紡車,在2020年的重陽。會不會恍然記起年輕時為祖父紡線納鞋的情形?
她的愛情,恰似偶爾落地又飛走的大雁,一生只路過一次,一次就是一生。愛到無力,一個人老去,悄無聲息,和紡車相似。我深感,在祖父未歸的長長日子里,紡車陪伴和關照了祖母真善美的一生。紡車,是他送給她的信物?;蛟S,她堅持把它留在老家,一定有她的道理吧。
我跪在祖輩的墳前磕頭,燒紙。祖母跪不了了,可她堅持坐在小杌子上,取出酒和蘋果,擺在三個墳前。她的虔誠,讓我心生敬畏。忽然,“嗡嗡嗡”的紡車聲又次響起,經(jīng)久不息。
我現(xiàn)在才知道,她的公婆沒有生育,祖父是在少年時領養(yǎng)的,不姓田。雖未生得偉大,卻死得光榮。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祖母雖然失去了聽力,但是看到紡車時,祖母就會開心地笑,表明紡車已經(jīng)成為祖母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祖母在成為烈士遺孀之后,盡心侍奉公婆,照顧孩子,消逝了青春年華,因受封建禮教影響,一生未改嫁。
C.作者與祖母一起回到故鄉(xiāng)上墳,藍天下的泥土、河水、麥苗都占據(jù)了作者身心,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眷戀。
D.紡車是祖父留給祖母的信物,是祖母一生的陪伴,不僅象征了祖母一生一次的愛情,更贊美了祖母真善美的一生。
(2)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紡車為線索,貫穿全文,敘寫了祖母的過去與現(xiàn)今,二者互相交織,刻畫了祖母平凡的一生。
B.文章寫祖母對大雁的鼓勵和“明年再回來”的期盼,映襯了祖母對“紡車”和故土的眷戀之情。
C.文章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在敘述中的過程中穿插議論、抒情,表達作者對祖母的愛與崇敬。
D.文章對“秋風”這一環(huán)境描寫并沒有過多描繪,雖然惜墨如金,但是卻暗示祖父母所處時代的黑暗現(xiàn)實。
(3)文章插入作者看解放福建紀錄片這一事件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4)作者在文中說“生活本是一種責任,又是一個個戰(zhàn)斗”,請你結合文中的“祖母”這一人物,談談
對這句話的理解。組卷:10引用:2難度:0.6
七、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古人認為馬是雄壯、勇武的動物,從而寵愛它。古人騎馬講究規(guī)格,東漢何休在《春秋公羊傳解詁》中說“天子馬曰龍,高七尺以上;諸侯曰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駒,高五尺以上”,可見,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所騎的馬稱謂不同,①_______。古代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攻城野戰(zhàn),也常與②_______。如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坐騎名為“烏雅”,此騎所向披靡,助項羽奮勇殺敵。再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過程中先后騎過的拳毛,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雅、颯露紫六匹駿馬,后被刻成浮雕立于太宗昭陵北司馬門內(nèi),稱“昭陵六駿”。這些蘊含著歷史故事的名馬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人忠誠的狗是人類的朋友,正因為狗對主人忠誠,所以也使其背上了搖尾乞憐、卑賤低下的壞名聲。同時中國人講究氣節(jié),而狗在古人心中荀且偷生、趨炎附勢的小人形象,就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格格不入,于是就出現(xiàn)了很多③_______,如狗膽包天、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請分別用一個被動句概括上文兩段文字的主要內(nèi)容。每句不超過15個字。組卷:6引用:3難度:0.6
八、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
若問進步是什么?百年前的青年會回答說:“進步,是‘我以我血薦軒轅’,是‘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碑敃r山河破碎、槍林彈雨的現(xiàn)狀,讓青年懷抱共產(chǎn)主義理想,立志進步,救民于倒懸,令小小的斗爭火種,引發(fā)熊熊的革命烈焰。
百年后的青年,進步精神煥發(fā)別樣光彩,答案或有不同,“90后”女生宋璽,剪掉長發(fā)穿上戎裝,護航亞丁灣,她的答案是“個人成長依托民族命運,人生價值匯入時代洪流”。云南“80后”干部李忠凱,曾長期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勞累的工作讓其“白發(fā)蒼蒼”,他的答案是“那里是脫貧一線,我還不能走”。
材料二:
2022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非筮M步,是青年最寶貴的特質(zhì),也是黨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請結合材料內(nèi)容,以“追求進步”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要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4引用:4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