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20課 創(chuàng)造宣言》2019年同步練習卷(B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綜合性學習(共1題,共6分)
-
1.閱讀可以讓我們的情感得以豐富,心靈得以慰藉,讀完《城南舊事》和《小王子》,我們心中既彌漫著淡淡的哀傷,又漾起絲絲的溫暖。從下面兩項中任選一項,圍繞“哀傷”和“溫暖”寫出相應的情節(jié)。
①英子和妞兒 ②小王子和玫瑰花組卷:4引用:1難度:0.8
二、現(xiàn)代文閱讀(共4題,共16分)
-
4.閱讀,完成下列各題。
善待挫折 ①漫漫歲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無不充滿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難,高考落榜,轉(zhuǎn)干不成,升職無望,體質(zhì)不佳,借貸無門,辦事受阻,無端受控等等天災人禍。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隨時都可能翩翩而來。
②應該怎樣看待挫折,怎樣去面對挫折呢?
③“自古英雄多磨難”。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在與挫折斗爭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后,發(fā)憤著書,寫出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音樂家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難以形容的。他十七歲失去母親,三十二歲耳聾,接著又陷入了失戀的痛苦之中。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這打擊是多么的大??!可貝多芬不消沉、不氣餒,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八冀K頑強地生活,艱難地創(chuàng)作,成為世界不朽的音樂家。
④挫折雖給人帶來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煉人的意志,激發(fā)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學會思考,調(diào)整行為,以更佳的方式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成就輝煌的事業(yè)??茖W家貝佛里奇說:“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币虼丝梢哉f,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種特殊環(huán)境。
⑤當然,挫折并不能自發(fā)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經(jīng)歷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為。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于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怯步不前;而對于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敝挥斜е绺叩纳钅康?,樹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覺地在挫折中磨煉,在挫折中奮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為生活的強者。
(1)本文的中心論點:
(2)第①段所列舉的事例,證明了
(3)第③段的兩個事例直接證明了什么觀點?取消一個事例可以嗎?為什么?
(4)第④段中,科學家貝佛里奇的話直接證明了什么觀點?
(5)第⑤段中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所說的“絆腳石”、“墊腳石”的具體含義是什么?組卷:50引用:5難度:0.5 -
5.“提問”與“回答”
①有故事說,兩個孩子給孔圣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問他為什么早晨的太陽大如磨盤,離得近,卻不熱;中午的太陽小如盤子,離得遠,卻那么熱,這是為了什么?孔圣人瞠目結(jié)舌,無以答對。
②這樣,就有了一個可愛的提問與尷尬的回答的場面,極其生動有趣地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種場面,連圣人都會遇到,就更不用說普通的凡夫俗子了。
③“提問”是求知的重要方式,孩子們總是以提問的方式獲得知識,所以就有了一套名叫《十萬個為什么》的叢書,成了青少年益智的讀物。
④“回答”,卻并不簡單,即使飽學之士也不敢說能答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于是也就有偉人說:一個傻子提了問題,一百個聰明人都回答不了。
⑤但不管能不能回答得了,人群中總有愛提問的與愛回答的兩種人存在。
⑥提問的前提是置自己于“無知”的位置上。孩子敢于提問,是他們毫不掩飾自己的無知,甚至那樂趣正在無知之中。
⑦一當了“知識”分子,罵人最惡毒的話恐怕無過于“無知”二字;最怕被人罵的話,也無過于這二字。如有人被罵了“無知”,就會覺得是最大的侮辱,如同掘了祖墳,由此,也許會引起沒完沒了的官司,沒準最后會斷了交往。
⑧人是從孩子長大的,這就決定了人是從無知處起步的。人又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學,難免有學問不到的地方。
⑨孔子是圣人,種莊稼種菜,就不如老農(nóng),在這一方面自然是無知。
⑩魯迅回想自己和不識字的農(nóng)村孩子閏土在一起,聽他講了很多新鮮的故事和生活,顯示了城鎮(zhèn)孩子對農(nóng)村生活的無知。
?許多大學問家,都不是因為無所不知而名世,恰恰是到了晚年,仍哀嘆世界上還有許多東西自己不知道,表現(xiàn)出對知識追求的不倦精神。
?這其間,當然有他們的謙遜,表現(xiàn)出良好的學風與品德,但也確實是他們悟出了人生與世界的深刻關系。生有涯,學無涯;人如滄海之一粟,一粟何以能盡知滄海。這么說,“無知”是人生之必然,且永遠在這方面或那方面處于“無知”狀態(tài)。
?如此看來,人得保持一種“無知感”,這樣才會去探索新的領域,掌握新的知識。這種“無知感”的寶貴,幾乎像“饑餓感”對于厭食者。
?英國著名的散文家羅伯特?林德就寫過一篇《無知的樂趣》的散文。為了弄清布谷鳥的生活習性,他像孩子一樣觀察布谷鳥,他從中體驗到“博物學家的幸福在某種程度上也依靠他的無知,無知給他留下這類新天地任他去征服”。這位羅伯特?林德由此還引申出做學問的道理:“迅速逃到無知中去追求知識?!彼麛嗳徽J為 那種把無知的巨大樂趣換成“回答問題的樂趣”,這種人“已經(jīng)在開始僵化”。
?圣人,害怕好為人師,故不恥下問,且“每事問”。既非圣賢,只為了不“僵化”,我們也該有一種孩子的心態(tài),常常保持自己的“無知感”,不要總想“回答”世界,當了蹩腳的“回答者”。
(1)文章開頭,記述兩小兒向孔子提問之事,其目的是
A.說明孔圣人無以答對,也是個無知的人。
B.引出本文的論題──“提問”與“回答”。
C.表明尷尬的回答場面,連圣人都會遇到。
D.列舉事實,證明了提問是孩子們求知的重要方式。
(2)第⑨-⑩段列舉孔子和魯迅的例子,要證明的觀點是:
(3)第?段中英國的羅伯特?林德認為“那種把無知的巨大樂趣換成‘回答問題的樂趣’這種人已經(jīng)開始僵化”,你是怎樣理解這一看法的?
(4)作者在分析“提問”與“回答”二者的關系時,他的觀點是:組卷:25引用:1難度:0.8